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NTalks是盛大创新院长期赞助的一个创业沙龙组织,主要是帮助创业者了解和学习各种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巧。17Startup更像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NTalks则更加贴近创业者。

这一期(2012年5月19日)的NTalks是在盛大创新院的御膳房(会议室名称)里面举办的。这个会场,前面做了很多期的IT龙门阵、CTO俱乐部、PMI项目经理活动。今年还做过一期CloudJam,参与者在里面连续做持续33小时的开发编程。前面由于天气凉爽,从来没有申请过延时空调,这个大厦的物业比较精打细算,每个工作日早晨9点到晚上7点之外的时间,大厦里面是没有空调的,如果需要开空调就必须要缴费申请延时空调。前面的活动都没有申请过,这次NTalks活动准备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要去做这个事情。于是参加这次NTalks活动的嘉宾和听众们就要稍微忍耐一下了,我上午准备会场的时候还不觉得热,但是下午一百多人进场之后,就显得有些闷热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将腾讯微博发的小册子当作扇子来用。

会场的气氛还是非常火热的,我参加过NTalks的活动也有不少回了,像是这次这么火爆的并不多。这主要的原因是这次分享的嘉宾讲的干货比较多,讲得都比较实在。腾讯微博是本次活动的合作伙伴,主持人也是腾讯微博出的,有些嘉宾还比较给腾讯面子,当然也有的就直接说得主持人满面霞红,然后不得不站出来强调,不要妖魔化腾讯。现场的交锋比较激烈,再配合上闷热的会场,气氛自然就更加火爆了。

 

由于使用的是手机拍摄,所以非常抱歉这次的照片品质稍微差了一些。而且为了开窗通风降温,没法拉窗帘,所有的照片都是逆光的。

NTalks 御膳房 

活动的开场依旧是NTalks的主办者Cindy Jiang的开场。她的普通话水平依然,估计是提升无望了。她做这个活动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还就着这个活动做了一个产品,产品的名字叫《幸会》。她也算是一个创业者。所以对于创业者的所思所想有着设身处地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她的活动那么受创业者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NTalks 御膳房 

前面微发现的嘉宾没有拍下来,上图是第二位分享嘉宾指智的创始人。这个人原来是微软的,很早就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了。他和前面的微发现都是做机器学习的,也就是说是做爬虫加智能推荐的个性化阅读系统。

 

NTalks 御膳房

第三位上来分享的是开开的,这里面所有做分享的四位项目中,开开是用户数最多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也算是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LBS应用了。

 

NTalks 御膳房 

最后一个分享的家伙倒是移动互联网圈子里面的老人了,很多会议上都能够看到他,这一次他带来的话题其实和这次的活动关系不大。这个家伙做了一套类似于PhoneGap的html5的开发工具,可以开发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出来。作为一家中国公司,他在这个工具上加入了广告联盟,加上了国内社交网站的分享等功能。据说还加了个编译器或加速器之类的东西,可以有限的提高html5应用的性能。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和主持人是朋友。

 

NTalks 御膳房

在四个人讲完之后,主持人组织了沙龙问答。将四位嘉宾放在前面,然后严刑拷打。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榨出更多的干货出来。

 

NTalks 御膳房 

现场非常热烈,最后台下的观众直接和嘉宾们沟通,主持人跑到后面去打台球了。直到很久之后,大家才发现台上少了一个人。

 

活动的基本流程就是这样的了,除了那个买开发工具的,我前面稍微描述了一下,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其他的部分还是相当有趣的,对于那些创业的人非常有启发。下面是我听到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观点。顺序被打乱了,但是我会将个人观点和嘉宾或主持人的观点分开的。这些点,有些是嘉宾分享的,有些是主持人点评的,也有些出现在后面的问答互动环节。

  • 开放平台和开发者之间的博弈

这次活动是腾讯微博赞助的,主题就是创业者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来提升自己产品的用户数据。第一位分享者上来就说了一句大实话。我朝的社交媒体、开放平台和国外是非常不同的,是非常有我朝特色的。开发者虽然也是像国外一样,通过社交平台的开放接口,使得自己的产品具有社交属性。但是我们的开放平台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算计,开发者希望从开放平台多搞到一点儿东西;开放平台则是在不断的生长,挤占原来开发者的空间。我朝的开放平台的边界总是十分模糊的,就像是天朝的公路和市政建设一样,发展得飞快。他们就像有关部门那样,总是在后台默默的注视这那些开发者,如果其中有什么应用方向被他们关注到了,那么这一类应用的下场总是非常悲惨的。我记得他说道相互算计的时候,很多参会者都向来自腾讯微博的主持人行注目礼,主持人的脸色不是很好看,也有可能是热的。

  • 新浪微博的用户更多,但腾讯微博的用户更喜欢点链接

看到了主持人的脸色变化,分享嘉宾赶忙抛出了一些对腾讯有利的数据。在他们的系统中,如果用户想要将内容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就必须要得到社交媒体的授权。这些授权中,来自新浪微博的要比来自腾讯微博的多。但是分享出去的内容,被点击链接带回到他们系统上的,腾讯微博上的数据要远远高于新浪微博。具体原因很难分析,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腾讯微博的用户群体对于系统的推广,特别是内容聚集类应用的推广价值要比新浪大很多。

关于分享,他还讲到,分享出去的东西,下面就写着来自什么什么应用的分享。很多应用却觉得还是不够,一定要在内容里面再加上一段自己的签名,即使上面都写满了应用的名字都不会感到满足。他们总是非常急功近利的希望增加曝光率,这其实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分享的原动力。用户如果想要分享,那么就一定要尽量少的打扰用户,尽量不要在用户分享内容中添加不必要的宣传和广告。

  • 关注核心用户

这是主持人问的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核心用户?所有嘉宾都标识,核心用户是最重要,这些人的比例不高,但是却最符合应用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核心用户会产生出优质的内容,从而吸引那些普通用户来使用该应用。一开始的核心用户,可以是邀请的,但其实很多开始阶段的核心用户都是运营人员客串的。这在后面我问的一个问题上面,他们终于说了实话。但是,他们也反复强调,他们所有人都会非常关注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随时随地的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核心用户。如果他们在微博上发现了某个用户的言论和行为非常符合他们的产品定位,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邀请这个用户成为他们的核心用户。不断的发掘和聚集核心用户,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成功的不二法门。记得盛大文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大堆的编辑就泡在各种论坛和文学站点上,拉拢那些他们喜欢的作品和作者。记得当时在幻剑书盟上有一本小说,叫做《曲线救国》写得相当不错,被起点的编辑盯上了。但是幻剑书盟不放,于是那个作者玩儿了一招儿狠的,在幻剑书盟的小说中写道,刺客刺出一剑,主人公死了,小说就结束了。然后这个家伙到起点中文上开了一本叫做《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的书,上来就写,那一剑过后,主人公昏迷几天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于是小说又接着写下去了。这就是核心用户争夺的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 用户如果第一分钟找不到有趣的内容,第二分钟他们就离开

在中国创业是非常痛苦的,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同类应用,中国的用户也是最没有耐心的。必须在他们使用应用的第一时间,将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推送到他们的面前,否则用户的流失率是非常吓人的。

  • 应用的前几个版本最为重要

当有一位美女听众问,第一批用户是如何做出来的?用户是怎么从0增长到1万的?几位嘉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首先,第一个版本和前几个升级一定要做好,如果软件本身做不好,那么这个开头是无论如何也开不起来的。就算是花钱推广,用户数字涨上去,这些用户也会飞快的流失掉,那些推广的钱完全就浪费了。

  • 第一批用户最重要的来源是AppStore

另外一些嘉宾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第一批用户来自AppStore。这同样取决于软件本身的质量,以及AppStore或者是Market的排序算法。只要能够在排序算法上排得比较靠前,那么达到最初的一万用户应该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前提还是要把软件做好,所有的嘉宾都表示,在这个阶段花钱去做推广是非常不划算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的。当然,运营是要做的,也就是说要做各种运营活动,这是属于产品本身发展的一部分。

开开的嘉宾说,在微博上送礼物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曾经有人在上面送手机,每个小时两台,效果非常好。以前都是送IPhone,中间有一段时间不是那么时兴送IPhone了,现在好像又时髦起来了。当然,这种手段要在合适的时机投入,关于时机的问题,开开的嘉宾在回答另外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 口碑转播最重要

在一个应用推广的早期,最重要的就是口碑营销。人性非常奇怪,如果别人都说一个产品如何如何好,我们可能会去试用,也可能不会;但是如果别人说什么什么产品不好用,我们通常是不会再去尝试使用这个东西的。所以,他们都非常重视在社交媒体上搜集针对自己应用的批评、建议和负面评价。如果能够将问题解决掉,那么还可以趁势运营一把,变坏事为好事儿,对于产品的推广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无法消除影响,那么也要想办法私下找到这个提出意见的人,将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 接入的平台一定要全

每一个产品都希望自己形成社交,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社交功能在现在这个时代,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产品通常是通过接入现有的社交平台来实现社交功能的,既然要接,天朝又没有像美国那样facebook和twitter一家独大的态势,那么好吧,要接就都接上,一个也不少。开开就是尽可能的接所有能够接的社交平台。

  • 冷启动

有一个问题是我问的,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我的问题是,现在各种应用基本上都是希望依靠内容拉动用户,然后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那么内容和用户就成了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应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最终大家希望达到的是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无穷去尽的境界,但是在既没有鸡也没有蛋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初的内容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如何冷启动的问题,既没有用户,也没有内容的应用,要做起来就需要冷启动。国外的做法是,慢慢积累。但是国内的创业者实在是太多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扎堆聚集了大量的同类产品,肯定是没办法慢慢积累的。主持人和嘉宾们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其中有两位嘉宾的项目就是做机器学习和智能推荐,他们绕过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位嘉宾的建议是,初期的内容完全靠运营,做活动,做运营。当我问他们,现在机器推荐能够代替人吗?他们都明确的表示不行,现在的机器推荐无法代替传统的编辑推荐。能够做到的只是帮助编辑提高推荐的效率,并在编辑推荐之外提供一定的补充。

  • 冷启动的中国特色的方式,就是爬虫加编辑

主持人的解答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依靠爬虫,从别人的网站上或系统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聚集过来。然后依靠人工编辑,对这些内容进行审核、过滤和聚集,然后推荐给用户。这基本上就是国内绝大部分轻型应用起步的方式。我记得主持人说这个话的时候,满脸都是那种“你懂的”的猥琐表情。好吧,既然大家都是怎么起步的,那么也就只能这样了。

关于轻型应用和重型应用,这是以前一次NTalks活动上听到一位投资人说的概念,所谓轻型应用就是那种完全靠功能和内容来吸引用户,不提供线下服务的应用。而重型应用则正好相反,主要是提供线下服务对接。那些阅读类应用、游戏、小工具就属于轻型应用;那些团购、预定类、O2O类的应用就是重型应用。轻型应用要想做好,关键在于用户体验;而重型应用要想做好,关键则在执行力上。

  • 最初的投资来自三个F 

嘉宾给出的解答比较国际化一些。他首先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如果一个人第一次创业,那么他应该向什么人去要他的第一笔投资呢?答案是三个F,Family 家庭,Friends 朋友,和 Fool 傻瓜。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第一笔投资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里面又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家人和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家人毕竟有限,那么能够帮助一个项目进行早期积累的做好选择,就是朋友。这些朋友既是第一批用户,也是第一批内容的生产者。

当天最后那个卖开发工具的家伙,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创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朋友。

  • 初始阶段,大众创造的内容是不适合分享给大众的

项目的早期,用户所创造出来的内容,肯定是质量差、数量少、传播性弱。这个阶段如果不使用专业编辑来提高质量,不使用爬虫来提高数量,日子确实是很难熬的。现在的产品并不仅仅是那个软件,包括里面的那些内容和数据,都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服务,而不是分离的软件和数据。

  • 如果一种模式三个人玩儿不起来,那么就肯定有问题。

一个嘉宾说,一种模式如果要验证它是否可行,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人群缩到最小,最小的人群是三个人,三人成众吗。如果一个模式,在三个人中都玩儿不起来的话,那么这种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进行调整。

  • 大型基础服务不适合中小型的创业者

指智的嘉宾,在一个问答中说道,创业者千万不要自己去做社交平台,也不要自己去搞那种基础服务。比如图片、视频之类的基础服务。在这些领域,那些平台商,互联网巨头,很容易就可以将创业者绞杀掉。即使是那些有上千万用户的东西,也很容易被干掉。这就是一开始说的那个博弈的问题了。twitter是不存储图片的,也不存储视频,这么多年都没有改变过。所以才有Instagram的发展空间,才有viddy的发展空间。facebook的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很少出现挤占开发者空间的事情。国内的这些大的平台厂商,总是看着什么东西赚钱,就自己上。然后将上面的竞争开发者通通干掉。所以中小开发者最好去做一些比较细分的市场,不要自己去做社交平台,不要去做图片微博、视频微博之类社交性质很强的基础服务。很容易被那些拥有巨大用户数量的平台商干掉的。

  • 项目一开始不要想着如何赚钱盈利,先把用户和数据都做好

当有人问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的时候,几位嘉宾都说,一开始不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很多成功的企业,最终所实现的盈利模式,和他们初创的时候所设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在初始阶段,与其去研究盈利模式,还不如好好的将用户和数据做上去。

记得上次参加17Startup的时候,一位投资人说道,当前的移动互联网行业里面的现金流,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vc的钱。这肯定是不正常的,是非常不健康的状态。但是如果整个行业的人都在疯狂的做数字,做用户。那些自己想着要去赚钱的项目,就会非常痛苦,钱没赚到(被人都免费了),数据也没做起来,最终就是一无所有。

  • 无法确保转换率的情况下,不要花钱去做推广

有一位听众问,什么时候花钱去做推广最合适?几位嘉宾的观点比较一致,只有在确保60%以上转换率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做推广。比如,一块钱就可以让刷机商在水货手机上刷上一个应用,但是如果这些刷上去的用户量,最终转换成应用的真正用户的比例达不到一个比例,那么就不要去做付费推广。60%是其中两个嘉宾提出的数字,其他两个没有说,但是他们也基本认可这一点。在项目的早期不要去做付费推广,当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内容,特别是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再去找合适的渠道,进行推广。单个用户成本最高的推广方式是传统互联网广告,Market换量,效果最好的还是自己做运营活动。所以几位嘉宾一致表示自己从不做推广,只做运营,特别是围绕社交平台的运营。

  • 用户价值比用户量更重要

所谓的用户价值,就是软件到底能够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能够在用户那里实现哪些价值。如果一个软件在这一块上比较模糊的话,那么就算用户量再大,也没有意义。现在可以靠烧钱的方式,在短期内将用户数推上去,但是那些用户价值不清晰的应用,其用户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上面那个什么时候才能花钱推广的问题的延续,在应用的初始阶段,需要摸索用户价值。很多产品经理所设想的用户价值其实是有偏差的,需要根据数据,根据社交媒体上面的用户反馈来调整产品,最终能够清晰的描绘并实现用户价值。对于一个应用来说,实现用户价值是最重要的问题。

记得在上次我做主持人的那一期17startup《旅游专题》上,一位投资人就说过,在他们看项目的时候,首先要确认的就是,这个项目到底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是不是好?这是不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这种需要的用户到底有多少,他们的支付能力怎么样等等。

  • 互联网内容的三种授权方式

活动的最后一个问题,好像是这样的。引用互联网上的内容是否需要注意版权问题,特别是大众点评的内容是否可以引用。嘉宾的答案是:互联网上的内容,授权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可以随便用的;第二、注明出处之后,可以使用的;第三、不可以使用的。采用前两种授权方式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足够用的,最好不要去碰第三种,也就是不允许转载的那些内容。而大众点评的内容,恰好是属于第三种情况,那是不授权给其他人使用的。如果引用他们的数据,是会被起诉的,国内已经有过相关的案例。

  • 一个初始阶段的项目应该如何处理版权的问题

在项目很小的时候,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户数和影响力都很小的时候,不会有人来找这种公司的麻烦的。因为这种公司的数量太多,一个一个的追究下来,成本太高。所以,很小的公司,基本可以随便用任何内容,然后在有人找上门来的时候,再处理也不迟。这里面还涉及到避风港原则,如果内容是用户上传的,那么网站只负有在被告知之后进行删除的责任,并不需要承担其他责任。

 

通过这个活动,基本可以看到中国创业的现状。在初始阶段非常的不规则,使用爬虫,使用编辑充当种子用户,盗用其他人的内容,而且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等项目具有一定规模了,再逐步的正规化。

下一次的NTalks活动会在搜狐的会议室里面举行,我们会赞助bambook电子书。再下一期可能又会回到御膳房。御膳房下一期的活动应该是开源中国(5月26日下午)的活动。再往后是IT龙门阵的技术专场(5月29日晚上7点半~9点半),主题是云存储的基础架构分析,应该是百度网盘和有道笔记的自身专家为大家分享。现在还确定下来的活动,还有6月16日的图灵社区《推荐系统实践》新书发布交流会。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