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Category : 随笔

《间客》读后

我终于算是把《间客》看完了。

这本书实在是太沉重了,书中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主角的做人原则则是:一个都不放过,所有他看到的错误,都要纠正;所有犯了错误的人,一个也不放过。如果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猪脚肯定很快就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之中了,但小说终究不是现实,在《间客》中,猪脚偏偏就具有这样的能力,虽然每次都险象环生,每次被逼进绝境的猪脚都能绝处逢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即使真是存在也无法写下来的那些故事,只能发生在小说中,发生在穿越和架空小说中。

作者很恶搞的将很多文学作品,修改得似是而非之后,冠以席勒的名字,放在那里。自己编造了,或者抄袭了,或者抄袭之后再做些修改,创造了一大堆的警示名言。这些东西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间客》绝不适合进行快速阅读,要慢慢的读,沉浸在里面慢慢的体会主人公的各种心理历程。

如果说我从这本书里面到底看到了些什么的话,我想就是:只有经过本人同意的才是牺牲,如果没有经过本人同意,那么就是被牺牲。有很多站在高处的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让有些人牺牲某些利益,他们没有事先问过被牺牲的人们。并且在要求别人牺牲的时候,从未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牺牲。

最喜欢引用的一段话:那就是第二卷,第八十六章中写到的:“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公平……但存在的,并不都是合理的,没有出现过的,并不都是不能追求的。公平正义或许是很虚幻的词句,但是为之努力,总比麻木不仁要好一些。”

感觉最悲壮的段落,并不是哪一个真是人物的死亡,或悲惨的战争场面,而是在陪伴在男猪脚大脑中很长时间的联邦中央电脑,在逐步的越来越人性化之后,由于逻辑冲突不得不复位的时候,不得不从一个机器智能生命,退回到一台冰冷机器之前,最后向男猪脚说的那句话:“记住,我叫飞利浦”。一个智慧,一个灵魂,能够被大家所平等的对待,那么他就会有一个名字,而名字也将是这个智慧和灵魂离开之后,唯一能够留下的东西。什么时候,人们会认同一个事物,是人?只有人才会有名字,有灵魂,有感情。在他离开的时候,才会留下一个名字在人们心中。我还记得很多人看《阿凡达》的感受都是,那个女主角,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动物,一点儿都不美,但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很美,她有名字,是一个很美的人。

最后,决定暂时不看猫腻的作品了,太沉重。

最近看小说,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以后要慢慢的恢复起来。

IPAD并不是最早的平板,在IPAD之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东西,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有些笔记本电脑,可以将屏幕旋转过来,模仿平板的工作模式。但最终这些产品都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IPAD算是彻底给平板正名了,IPAD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IPAD成功之后,大量的PC厂商、手机厂商,甚至是软件厂商都积极的投身到了这次的PAD大潮之中,希望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

从软件平台上来看,在IPAD的IOS之外,大部分的第二梯队PAD都是Android平台的,其他还有HP的WebOS、Intel的Meego、微软的Win8、以及黑莓的Playbook。Win8和Meego还没有正式发布,现在还不好说。但是,直到亚马逊的平板发布之前,没有其他哪种平板的销售达到了市场的预期。

WebOS的突然死亡、Meego不明确的前景、Playbook的毁誉参半,以及各种Android平板不温不火的销售,好像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平台和操作系统和IOS比较起来,存在巨大的差距。

现在,亚马逊的低价PAD发布了,5天预售25万。终于有了一个超出大家预期的销售结果出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PAD的销售,其关键并不在于平台和硬件,而是在于内容和服务。购买PAD的人,大部分都是有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那么如果不能提供特定的服务吸引用户来使用,用户就没有必要去购买这个设备。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PAD类产品,就像我,背包里面总是背着IPAD和Bambook的,IPAD无法替代电子书的功能,那么我就必须要带着这两件东西一起出门。当有些PAD具备了IPAD所无法替代的服务和内容时候,用户可能也会选择多背一件的。

其实IPAD也是一种低价IPAD,其利润率绝对不像IPhone那么高。所以想要推高端PAD的厂家,下场肯定都会是比较悲惨的。

用户购买的是PAD中的服务和内容,而不是硬件规格和软件平台。当然,硬件规格和软件平台要适用于PAD本身所提供的那种不可替代的服务模式。

想要做PAD的厂商们,可以去选择一些IPAD无法替代的服务和内容,以此为核心,推出一些规格上和IPAD有些差异的系统。

哪些事情是IPAD上做起来比较痛苦的呢?

  1. 使用非iTunes支付平台的阅读和订阅系统,比如亚马逊。
    亚马逊推出了IOS版本的Kindle,但是由于在支付上受到了苹果的限制,所以只能自己出PAD了。
  2. 媒体播放和管理。
    IPAD为了适应其DRM(数字版权管理)的要求,对媒体的管理(上传、复制等)和播放做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上传下载都非常麻烦,在国外还可以通过高速的网络和Dropbox部分解决这种问题,但是这些条件在国内都是不够完善的。 国内各种手持MP4、MP5的销售一直都还是过得去的,他们正在寻找一种能够将触摸屏和额外的硬件成本降低到用户可以接受范围的方法,估计低价音视频PAD很快会吞噬掉原来的MP4、MP5市场。
  3. 大小和重量,并不适合那种需要长期持握的应用场景。
    IPAD基本上是不能单手持握的。
  4. 车载导航系统也是IPAD所无法胜任的领域。
    国内的Android导航设备,如果能够将成本再降低一些,应该也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的。现在Android电容屏导航器由于价格较高,正在和原来的电阻屏设备分割市场,不过估计很快会有厂家用电容屏Android设备跳水,从而快速蚕食GPS和车载系统的市场份额。
  5. 缺乏足够的坚固按键,并不适合比较激烈的游戏。
    Sony PlayStation Vita、任天堂的Wii U之类的东西,还是很有市场的。

不要去想着战胜IPAD或替代IPAD。如果用户愿意背两个设备出门,那么能够占据他们在IPAD之外再携带一个设备的指标;在某些场景或场合,用户只能携带一个设备,他们会放弃IPAD。那么这个PAD的设计应该说就算是成功了。不要试图在所有的场景和场合中都能够战胜IPAD。

后世博排队记

image

image

image

中国馆还是需要排很长的队才能进去。儿子在排队的过程中在打愤怒的小鸟。
已经排了一个多小时了,我都有时间,在这里更新一篇短小的博客了。期间还发送微博若干。
估计再有一小时就能进去了。
再接再厉。

注册了点点的服务

注册了一个点点的域名:http://lukefan.diandian.com ,尝试一下这种新的模式。轻博客,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介于博客和微博客之间的一种东西。

也许会很有趣的吧。

希望点点能够成为我信息外发路径上的一点。
可以考虑做一个wordpress的插件,这样的话,就可以直接将我的博客内容转到这边。写博客总是需要动力的,那就是希望能够有人来看。很难做一个应用,就让很多人从不写博客,变成写博客。所以要去争取那些现在就写博客的人。
可以根据各个博客站点的API,将点点,搞成一个信息发布中心,如果能够把回复和点击统计再做掉,那就更完美了。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用户,但是上面那些至少是我的需求。希望酌情考虑。

程序员与框架之间的战斗

IPAD 015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楼大厦林立于市区,社会分工也越来越详细了。不论是游船还是后面的大厦,都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行业可以完成的。越来越多的标准件被应用到了这些东西的建造和运维之中。

同样,随着软件应用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从头开始编写完整的程序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而且这样做也非常的不经济。于是有一种东西就进入了程序员们的世界,那就是框架,各种各样的框架。

框架通常是一个很庞大的代码库,由一个公司或一些团队完成。使用特定的语言编写,可以在特定的领域中解决一定的问题。其他程序员使用这些框架,在框架相应的领域中,可以更简单的,更直观的解决和处理该框架所涵盖的问题。

这是在做神马

框架设计的目的,通常有这么几点:

对复杂的底层进行封装,使得这一部分可以完全对程序员透明,程序员可以通过这些框架,直接使用底层的功能,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的细节。

对复杂的业务逻辑进行封装,使得程序员可以使用更加接近自然语言的方式,来构建全新的业务逻辑,满足复杂的企业需求。

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封装,让程序员能够按照特定的规范来调用其他的模块、或使不同程序员或团队写出来的代码可以更好的协同工作。

对于不同工种与工序进行划分,便于不同的工种和工序之间进行并行工作和协作。尽可能的对参与同一项目的不同工种和工序进行分割和隔离。使得这些工种和工序,可以独立的进行修改和调整,尽量少的影响到其他的相关环节。对于现在的应用来说,美工和程序员之间的这种协调就是非常常见的,而且这也让很多团队感到非常的头疼。很多框架就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可以让美工修改资源的时候,尽量不影响代码。让程序员修改的代码的时候也可以尽可能少的影响美工的工作。另外一个经常和程序员打交道的就是策划了,如果让程序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策划,也是很多程序框架试图解决的问题。

对同一类型或有相同使用背景的应用进行规范化,并利于这些应用进行统一的展示、安装、卸载以及信息通讯的框架,很多portal框架都是这么做的,这种框架应用的成功体现就是AppStore了。

 

Image(1) 

 

既然框架这么好,能够解决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本文的标题不是“框架之美”,而是“程序员与框架之间的战斗”呢?

通常一个程序员接触框架的过程是这样的:

接到一个困难的工作,使用原来的手段无法完成或很难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提交满足需要的成果。于是必须使用一个框架了。为了框架而框架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这里不推荐那么做。这个时候,程序员会去网上搜索,去搜寻各种信息,并在浩如烟海的框架中选择一个他认为最适合的框架来使用。悲剧的是,有时候这种选择并不是由技术人员,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J2EE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错误。

选择了框架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够开始干活儿的,框架虽然对很多东西进行了封装,使其尽可能的变得简单。但不可否认,通常的框架本身也还是很复杂的。要想熟练的使用框架来完成所需要的工作,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过程的。

在学习之后,就是使用框架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当初选择的框架并不那么好用,并不是那么贴近自己的应用需要。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对于框架的学习不够彻底和深入,那些适合本次应用的功能没有被发现,以现在框架的复杂程度、同类框架的数量和文档的粗糙程度来看,这很正常;

第二:设计框架的人和当前的程序员在编程习惯方面不是非常相符,使用框架的程序员又非常的固执,众所周知,程序员通常都是很固执的,甚至有些还很偏执;

第三:框架设计的时候,所考虑的覆盖范围,和现在所需要实现的应用有些偏差,或者是框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第四:程序员过于的完美主义,这也是程序员,特别是成功程序员比较典型的一种性格特征。

这是在做神马

有些应用还有可能会因为使用了过度的框架和不合适的框架,而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在做神马

于是下一个阶段就是对框架进行改造。对于商业框架就提意见,希望能够得到修改。对于开源框架,那就简单了,直接可以进行修改。

然后,程序员会继续使用这些用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框架,去做各种合适或者不合适的事情。经过了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之后,一个个历史悠久的、有生命力的框架也都向着越来越全面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他们就忘记了,框架其实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功能而设计的。

2010-01-06大杂烩

即使再全能的框架,也总有一些不适合去实现的功能。不过程序员们是执着的,当他们对一个框架的喜好程度发展到热爱甚至是痴迷的时候,他们是不理智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爱情使人变成白痴,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毕竟一个框架,日夜陪伴着程序员,程序员们学习和了解框架;使用框架攻克难关,完成任务;这些框架还会为程序员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以实用程序员的习惯。这种过程其实和恋爱中的男女相处的过程很像的,那么程序员对于框架产生出一些超出友谊的感情也是很正常的。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程序员会使用他们所钟爱的框架,去完成一些该框架本身完全不适合的工作。

这是在做神马

即使这看起来很不协调,但是程序员们也会坚持去这样做的。

2010-01-04大杂烩

2010-01-04大杂烩

最终,很多程序员会选择抛弃框架,或者不得不抛弃以前那些笨重的框架,重新去选择一些轻量级的东西,甚至干脆自己开发框架来使用。但是这些框架最终也逃脱不了上面那些框架的命运,会变得越来越庞大的,最终再被抛弃。毕竟维护一个框架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有些公司由于一个框架而得到了成功,最终也由于那个框架,走向了消亡。框架是很难与时俱进的,通常情况下,框架是只能做加法,很难做减法的。毕竟框架的升级是需要考虑向下兼容性问题的,如果从框架中做了减法,那么就意味着以前的应用,在升级使用新框架的时候,有一部分无法正常工作。

2010-01-06大杂烩

现在还有很多高级程序员,更喜欢裸奔。

2010-01-06大杂烩

这就是战斗了,裸奔和框架之间的战斗。框架和框架之间的战斗。那么程序员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框架呢?特别是在自己也开发了框架,或者至少是自己对现已有框架非常熟悉,并且熟悉到分不清自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面对其他框架呢?

Image

建议大家,在需要的时候,选择需要的框架。框架的使用也是有成本的,请选择成本最优的方式,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框架,以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框架。如果是一个周期很长,即使使用了框架也需要进行大量工作的任务,那么就千万不要去选择那些不了解、不熟悉或学习成本很高的框架。因为,所有框架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易学难精。如果有些框架不需要很深入的了解,就能够很好的完成当前的应用,那么请毫不犹豫的选择使用这些框架。毕竟这样可以使应用的开发周期极大的缩短。尽量不要去选择那些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框架,这种东西通常是很臃肿的,而且这种东西一旦遇到了不擅长的领域,会让大家非常难以取舍。不要去选择那些很难进行调整和修改的框架,这种东西很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的不契合,就让你不得不放弃它,但这个时候随着框架一起被放弃掉的,很可能是整个团队在该框架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海量代码。在选择框架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这个框架还有人维护,还有很多人在用,网上有足够多的资源,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团队度过开始的学习期,也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的找到网上的先辈们来帮忙。如果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熟悉一个框架,那么即使现在的框架并不是完全适合当前的需要,最好也是直接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小的调整,而不是去找个新的来。实际上完全符合需要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如果实在是相差太远的话,那也就不要太坚持,有时候换一个会更好一些的。

程序员与框架之间的战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到底能不能将这个度把握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决定了程序员是不是能够战胜框架,征服框架,并和框架一起再去战胜应用。希望以后大家能够在和框架的战斗中得到美妙的享受。就像男人和女人的战斗一样。

Image(2)

我输出内容的发布路径

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长,中间沧海变桑田,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以前能用的服务,后来不能用了。有些后来又开放了,但是最后还是被关闭了。

这导致了我在四处注册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发布服务。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三五个人在关注我,为了将推送的信息发布到所有地方,我也费了不少的劲,中间使用过ping.fm,后来这个东西也被墙了。还用过weiboto.com,这个东西总是时灵,时不灵,而且gtalk机器人的故障率很高。我喜欢在gtalk里面发送东西,但是现在主要的推送出口切客网,还没有gtalk机器人的功能,实在是让我失望,希望他们能够尽快的补上吧。

我现在的信息发布路径,见下图:

我产生的内容 当我发布一条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分类,看看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然后按照各自的分支,尽可能发送到所有的地方。

现在,比较遗憾的是,所有这些信息,推送出去之后的回复和反馈,没法在一个地方收集起来,统一处理。另外,就是我的人间账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了。现在切客还无法同步到人间。

我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 账号
twitter @lukfan
buzz @lukfan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ukfan
个人博客站 http://lukefan.com
flickr http://flickr.com/lukefan
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lukefan
切客 @硕鼠
糖果 http://t.sdo.com/18483087
人间 @lukefan
开心 @范路
豆瓣 @硕鼠
foursquare 信息同步,但已经很少使用了
facebook 同上
picasaweb 同上

 

我也不想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有些东西确实是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办法啊。

信息发布路径以后可能还会发生变化,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如果有人也要设计信息发布路径,建议大家尽量采用那些可靠的大公司服务作为核心节点,尽量把信息发送路径设计成星形,有些实在到达不了的,再设计链型。这样能够最大的避免信息漏发和重发之类的事情。

周末小杨生煎亲历记

同事们一直和我说,来了上海,如果不去吃一次小杨生煎,那就算是白来了。我在上海住了一年多了,还没去吃过这种东西。生煎倒是吃过一两次,但是每次都会往身上撒好多的油水,实在是非常不爽的经历。

在上海,我尽量避免吃任何包子一类的东西,主要就是上海的包子好像都是有汤的。而且,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很多包子的侧面很薄,在咬的时候,侧面会突然喷射出很多油水来,让人防不胜防。

近期可能就能够回北京了,在上海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决定听从同事们的建议去尝试一次小杨生煎。

坐地铁到南京东路站,然后在谷歌地图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家店铺,真的是非常寒酸的门脸儿,门口有一位收银的老奶奶,生煎也是可以直接在门口出货的。我去的时候并不是饭点儿,但还是有那么三五个人在排队的,看来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当地名吃。其主要的生意都是外卖为主,堂吃的比例应该不高。

IMAG0016

我询问了一下,生煎是按份卖的,一份四个。思量着,按照我这个胃口,应该能吃得下两份的吧,再来分小馄饨,也算是将上海的小吃又多尝了一种。但是,门口的收银老奶奶却说我点得太多了,那些是吃不完的。她建议我点六个生煎,也就是一份半(这种情况在北方是不可思议的),再加上一碗牛肉汤。还告诉我,这样是最实惠的了,馄饨很贵的,牛肉汤的味道很好,很多来这里的人都是这么点的。

我从善如流,听从了老奶奶的建议,下面就是她推荐给我的套餐。

IMAG0015

在门口领到了那个破唐磁盘子装的生煎,那个盘子真的很破,很多地方的搪瓷都已经刷掉了,盘子边上还写着小杨生煎馆的字样。往里面走,店面非常的小,也就是十张快餐桌上下的样子。我进去的时候居然坐满了,等到一桌的客人吃完,我赶快端着包子坐下。一位服务员老奶奶帮我擦了擦桌子,然后送来了我的牛肉汤。桌子上的那个装醋的小碟子,必须要自己到后面去拿,我去那碟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用食品袋封装的大概只有老式眼药水瓶子大小的醋包。这也印证了我前面关于“这里主要是以外卖为主”的猜测。

吃的过程异常小心,咬开每一个包子之前,先仔细的观察包子的四周,不要让可能破开的地方对着自己,咬一个口子,如果包子没有漏汤的话,就小心的将汤吸出来,如果已经漏了,就将汤倒干净,然后占着醋吃下去。味道还是不错的,这次终于没有撒一身的油水。不容易啊。

这些食物的味道还是不错的,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东西。可能是我吃生煎的方法有些问题,没有吃出最好的味道来吧。下次找个本地人来教导一下,也许我能够喷他一身油水呢。

小杨生煎确实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品牌。我在吃生煎的时候,还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非常有风度的白人女士,走到门口指着门口的招贴广告,对自己的翻译说了些什么。那个招贴广告并不是生煎的宣传,而是一个招聘糕点师的广告。于是那位半吊子翻译,就去和坐在门口的收银老奶奶说,这位女士想要应聘你们的糕点师,你们给多少钱?估计老外说的时候,说到了How much之类的词语,被这位翻译小姐听懂了。门口那位老奶奶被吓到了,完全搞不清状况。于是就问这位女士今年多大年级了?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注意到这个事情,我听到那个翻译在问:“How old are you?”,那位白人女士也是一脸困惑的样子,但还是回答了,43岁。门口的收银老奶奶自己不懂英文,也不敢随便的拒绝一位外国友人,于是请来了店里面唯一懂英文的一位工作人员。了解之后才知道,那位外国女士,只是想要买一些生煎,打包带回去吃,她以为指的是生煎的广告,然后让翻译去问价格。结果指的是一个招聘糕点师的广告,翻译的水平也实在是烂了一些,就闹出了这么个笑话。估计这位女士还在困惑呢,为什么买生煎还要问年龄,真实非常奇特的风俗啊。

这就是我快乐的周末生活了。吃到了小杨生煎,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希望以后回到北京,可以带上海的同事去吃北京的豆汁,我也会很努力的向他们推荐的,不过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去吃的。也许他们会喜欢的吧。

缺憾产生的美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但是我要说缺憾才能产生美。特别是IT产业的发展历程过程,这种由缺憾所产生的美,随处可见。而且这些美还会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方向。

1、Web的美

在最早的时候Web方式由于表现形式有限,和用户交互的能力差,被很多要求高交互性能的应用所摒弃。Web方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眼球,规避交互能力方面的缺陷,在美工上下足了功夫。最后导致了大量普遍人认为Web的应用就应该比普通的桌面应用漂亮,这样一种奇怪的论点。其实就桌面应用的表现能力来说,肯定要比Web应用有更大的渲染空间,但是由于Web产业在前期吸收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一个桌面应用所需的美术量通常是要小于网站的,而且网站的更新频率通常也要大于普通的桌面应用,很多网站甚至只更新美工的部分,代码的部分很少改动。这就导致了美术人才更容易在Web应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更加愿意做Web应用。在Web应用的表现能力和交互能力逐步提高到能够满足原来桌面应用的需求时,Web应用的免安装和免维护的特性,一下就压倒了桌面应用。其实真正压倒桌面应用的并不是免安装和免维护,而是在普通人观念中,Web应用肯定要比桌面应用漂亮的这种偏见。不过现在,桌面应用吸收了Web的美术元素之后,又开始卷土重来了,最终这两种应用形式,肯定还是会达到一种平衡的。

2、单键鼠标的故事

这个故事,其中有些部分我也是道听途说来的,不是很精确,知道准确答案的童鞋,可以告知我,我再进行修改。传说微软申请了一个关于鼠标右键的专利,使得他的竞争对手苹果,只能使用单键鼠标,最终却迫使苹果将单键的用户体验做的比双键还要好。并最终发展出了背面是触摸板的鼠标来。而微软的双键模式,最后却限制死了自己的发展。

3、电容屏的故事

最早的手机触摸屏,都是电阻屏幕,电阻屏的优点是定位精确,可以使用笔来进行书写和精确的定位。后来电容屏出现了,电容屏恰恰是定位不那么精确,电阻屏的精度能够达到1个像素,而电容屏是无法达到的,而且由于要使用指腹去触控,所以电容屏的触控精度,通常在一平方厘米左右,本人由于手指较肥大,所以这个精度还要再差一些。微软早期的手机都是电阻屏的,可以精确度用笔点中屏幕中的那些小叉(关闭窗口的按钮)。苹果却采用了电容屏,并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使用滑动和手势的操作方式。事实证明,最后苹果赢了,采用电容屏的Android也赢了。很多用惯了Windows Mobile的人,看到IPhone之后,会惊呼,边上的scrollbar哪里去了。用上Iphone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发现,根本就不需要这个东西,上下左右,是可以拖动的。电容屏还具备电阻屏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多点触控,电阻屏从原理上就杜绝了多点触控的可能性了。综合来看,更方便、更人性化的操控风格和多点触控,最后征服了大家,使得广大用户放弃了原来的那种精确定位的技术,选择了一种定位精度更差的屏幕触控方式。

类似的故事,应该还有不少。这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在旁边打开了一扇窗?一些现在看来有缺陷的东西,未必不能产生出优秀的应用。甚至这些东西最终还有可能取代那些原来性能比他们更好的东西。关键还是要花心思去做设计,扬长避短。很多技术,不要想着一定要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才可以开始应用,也许现在的程度就已经可以包装出不错的应用了呢。

开始使用一款新的照片软件

image

本照片是使用的android的HTC G7,使用camera360软件拍摄而得。

黄浦江边滨江大道的夜景——天国降临

到了上海已经不少时间了。一直没有跑到滨江大道去转转。
今天,跑到滨江大道去拍了一些夜景。
以下的这些照片中,有些楼被我拍歪了。这是拍摄水平的问题,楼也好,塔也好,都是正的,只是我的相机拿的不正,所以招歪了。

中午12点到达地铁陆家嘴站,先拍了些周边的建筑。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所有白天拍摄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
著名的瓶起子大厦,前面的那个也很有名,好像是什么第一高楼,具体名字记不得了。


陆家嘴新的环形步行天桥,这是周边建筑的最佳取景点。


这就是在上面的那个环形天桥上拍摄的东方明珠塔。



中国平安大厦。

中国海关大厦。

白天的黄浦江边。


黄浦江上的摆渡船,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乘坐,上面的人很多。也许在世博会之后,能够找时间做一次。


这是从江边拍摄的东方明珠塔。


拍完这些照片之后,我就坐在滨江公园的石台阶上,等着日落掌灯了。一边等,一边发微博,乞求着不要下雨。我坐在那里,看着起点的小说《征服天国》,听着久石让的专辑《天空之城》。这是,突然听到一阵钟声,这是江对面的一座老建筑上钟楼在报时。抬头在对面一片老建筑中搜寻着那响起钟声的大楼,这时一艘巨大的货船,慢慢的江面上驶过。也许天国距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吧。

天不从人愿,天开始下起了小雨。也许这次夜景拍摄的计划,不得不延期到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间了。还好现在江对面已经有些大楼里面亮起了灯火,赶快打起伞,举起相机进行拍摄。





这就是那响起钟声的大楼。


亮起的灯光还不是很多,而且天也没有彻底的黑下来,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却有一种不同的沧桑感。


走到旁边的一个西餐厅“仙踪林”,坐在里面等着日落,等着雨停。在吃完了晚饭之后,天终于黑了,雨虽然还在下,不过已经不是很大了。赶快举起相机,出去捕捉外滩美丽的夜景。



这是晚上的游船。


灯火通明的外滩,和映照着这灯火,好像燃烧起来的黄浦江水。好像那天上的国,已经降临到了地上。




外滩上不少的老建筑,其中一些比较漂亮的:










那座钟楼到了晚上,变得更漂亮了。


这是个建筑好像也是非常著名的,好像被移动过,不过名字也记不得了。


这是晚上从浦江边拍摄的东方明珠塔。


最后是晚上,从陆家嘴环形人行天桥上拍摄的东方明珠塔。


以后有空,还可以再来。上海外滩的夜景,真是非常漂亮。
一个人行走在都市中,用相机捕捉那不知是天上还是地下的美景,放到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