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Category : 新文化

Cloud Jam 北京站活动总结

1 、缘起

2011年11月,我们举办了“盛大云计算创意&开发大赛”,意在吸引国内的开发者来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开放的、适合他们的云计算,因为此前“云计算”的概念在国内已经被严重误导——就连淘宝上搜云计算也能搜出一大把来——而我们认为,只有IaaS(平台即服务)才是真正的云计算。

为了让大赛更刺激更有趣,我们决定增设一个名为Cloud Jam的挑战赛,要求开发者在33小时内当场完成基于云计算的项目创意、开发、部署。其刺激之处在于对开发者的实力有要求,面对面的较量和对着屏幕较量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有趣之处则在于,参赛者还可以现场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组队,隐有人潮人海觅知音的感觉。

最后,比赛的时间定在了2012年4月7日至8日,周末两天,33小时,现场组队,现场开发,现场评审,现场发奖。

clip_image002

2、 准备工作

其实决定办Cloud Jam的时候距离比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非常紧迫。

我们最开始选择新浪微博的“微活动”作为活动平台,并在17StartUp、ITEye及iWeekend等社区进行宣传。结果后来才发现微活动的功能不够完善,很多必须的统计信息无法收集,于是又重新设计了比赛页面(http://v.to/cloud)并新增了抢座网的报名通道。事后来看,选择活动平台的失误还是对大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线上紧锣密鼓宣传的同时,我们也利用IT龙门阵、CTO俱乐部、PMI项目经理活动、Cloud Foundry等 线下活动进行了现场的宣讲,效果也非常不错。这也算是一种O2O吧?

为了让参赛者能够心情愉悦地参赛,我们准备了独立的WiFi网络,采购了大量的食品和饮料,甚至还准备了一些舒缓轻松的音乐和搞笑的视频短片,以便选手们短暂休息之需。

clip_image003

3、 激情33小时

Cloud Jam的开始时间为4月7日上午10点,但是早在8点半,就有一位参赛者从天津赶至会场;10分钟后,上海也有选手到场。

活动正式开始时,北京赛场已有30多位参赛者。比赛进行中,有些团队呼叫了场外支援,其中还有一位美女设计师……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开场演讲由气场十足的范路(@LukeFan)主持,他向参赛者介绍了盛大云、盛大云计算创意&开发大赛、Cloud Jam规则与日程以及注意事项等。

clip_image004

随后是参赛者进行自我介绍。他们中有来自百度、雅虎、IBM等 大公司的,也有在校学生,当然还有一些创业者;其中多数人是程序员,前端技术以AIR和HTML5为主,后端则有PHP、JAVA和Ruby on Rails等,此外还有QA、PM、UI等 角色。

个人介绍之后,我们留了5分钟时间让参赛者以“组队”为上的进行沟通。事实再度证明,程序员其实一点儿也不宅,和陌生人“搭讪”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

再接着就是有项目的人介绍项目,并且进行现场招募——这也是Cloud Jam有趣的地方之一,比赛结束后,很多人都很兴奋在这里找到了新的队友,而且有些项目就是在组队后才经过讨论最终确认成型的。

最后,北京一共组成了15个团队,最大的一个团队有5个人,而“个人团队”竟然有6个!

上午11点,各团队已进入开发状态。

下午一点半,来自五道口“奥巴巴”的比萨终于送到,所有参赛者再次聚到一起,一边吃饭一边交流问题,其乐融融的景象很有几分学校的感觉……

吃饭的同时,有团队开始呼叫场外支援,参赛者总人数再度增加。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期间发生了两个小插曲:一是有个团队使用C#,但盛大云没有提供C#的例程和相关文档,盛大云的志愿者斯文同学帮助解决了;二是有个团队的云主机重启后发生问题,于是我们找盛大云24小时在线客服进行解决,得到迅速解决,也让参赛者意外体验了一下盛大云的服务。

第一天晚上,一部分参赛者回家睡觉,而一些项目紧张或者离家比较远的参赛者决定留下来通宵工作。我们的志愿者也有一些留下来陪着大家,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过了一夜,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创业的艰辛。

clip_image007

虽然当时不是很冷,但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我们还是要求所有人都睡觉,结果有个参赛者说,这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睡的最早的一天了……当时已经过了凌晨12点。

我们真心地劝慰每一位朋友,身体永远是本钱,即使是创业,要是把身体拼垮了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身边已经有太多的案例。

好在第二天,所有参赛者都又生龙活虎地上场了。

经过一天一夜,大家都互相比较熟悉了,于是第二天出现了一些跨团队、跨项目的合作,这让我们非常开心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群成年人身上得到体现,真的很难得。

评审环节从第二天下午3点开始。这个环节采用了类似比赛中少见的异地视频同步方式,上海和北京的参赛者同聚一堂,向其他参赛者和5位评委老师介绍项目并作现场演示,并回答评委提问,由评委和其他参赛者共同打分,最后选出优胜者。

这个时候,团队架构是否完整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一些配置比较齐全的团队,比如产品经理、设计师、程序员等角色完备的团队,产品的完成度和完美度要更好一些,在讲解和演示时也更从容一些。相比之下,一些纯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在讲解环节就吃了亏。

令人感动的是,有些参赛者在最后离场之前还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清理了这两天留下的生活垃圾,相信这种细微之处的责任心,一定会在未来帮到他们。

4、 获奖项目

整体而言,很多项目都做得非常不错、非常有创意,参赛者也都竭尽可能地利用33小时做出尽可能完善的作品。当然,每次比赛总会有一些团队准备得更加充分,比别人更加努力,这也是比赛的意义所在。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得奖的项目不好,但总会有些人做得更好一些。

北京的获奖项目:

冠军:泡泡大对战。一个结合LBS的移动端游戏,让一定范围内的用户自动组合在一起,进行跨平台的点泡泡比赛。他们准备在这次比赛之后继续完善项目,并争取尽快将其推上AppStore,然后通过道具付费的方式实现盈利。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在参加比赛之前很多人互不相识,却在比赛后走上了共同创业的道路。

clip_image009

亚军:猎影。一个使用AIR平台开发的跨平台MMORPG游戏引擎。团队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了这个引擎,但是没来得及开发出第一款完整的游戏。这个项目向大家展示出,现在完全可以在各种移动平台上,做出以前只有在PC上才能实现的重型MMORPG游戏。使用这套引擎,再做一些设计,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跨平台移动端MMORPG。这个项目也会在比赛之后,继续向着商业化的道路前进。

clip_image011

季军:云端纪念册。这是一个利用云存储技术,将某一类特定人群的某一类特定信息进行聚合的SNS项目。这是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希望能将在校期间很多难忘的回忆记录下来,于是就做了这么一个项目。

clip_image013

上海的获奖项目:

冠军:V2EX。一个开源问答、论坛平台,这个项目提供了一套基于云的开源社交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套源代码,在盛大云上部署出自己的社交平台来。V2EX和传统的论坛以及问答网站的差异就在于,可以在内容和用户比较少的时候得到很好的聚集,并通过一些算法和策略,自动提升内容的质量,让优质内容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亚军:Weipage,将微博内容进行聚集。微博中存在海量内容,但是用户希望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毕竟微博中的信息流是以人为单位的单向关注为基础。这个项目要做的就是将内容以事件分类,然后放置在其他网站上,让用户能够集中看到一类信息,而不用管这些信息是由谁产生的。

季军:Do Him,一个有趣的HTML5小游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应用都不赚钱,特别是Instagram被成功收购之后,移动互联网应用不赚钱好像更加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Instagram毕竟只有一个,大部分应用和服务还是需要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而最清晰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莫过于游戏。HTML5游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跨平台,可以在不同的移动客户端上运行。

5、 经验教训

我们经常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没做好一件事情的理由。这次比赛中的亮点不少,但是经验和教训也一样很多,将之罗列出来以自勉。

a. 报名平台。对于一个偏技术的活动,新浪微博可能并不是最佳的平台,抢座网相比之下要好很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做一个自己的活动报名网站更理想。

b. 宣传渠道。之前太过侧重网络宣传,而从这次的比赛来看,借助各种与比赛目标人群相吻合的线下活动进行宣传,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c. 评审环节。对于一些Cloud Jam的参赛者而言,33小时开发出作品可能不是很难,但是要在5分钟内清晰地讲解、演示作品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以后的活动中应该适度增加讲解时间,并且提前组织参赛者排练讲解环节。

d. 项目太多。应该在比赛开始的阶段,狠心砍掉一些项目,建议参赛者组队来实现完成度更高、价值更高的项目。

6、活动的意义

举办这次Cloud Jam的初衷有两点:一是让大家知道真正适合创业者和中小团队的云计算是什么样子,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二是提供一个让开发者互相认识、交流的平台,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果能够找到未来创业路上的同伴则是再好不过了。

从结果来看,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这就是这次活动的意义。

好奇怪的一个标题啊?事情是这样的,几个月前,我进行了一次工位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是很爽的事情,虽然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每次想起还是觉得不爽。最近看了很多的产品,感觉有些很有趣,也有些看起来很不爽。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我那次不爽的工位搬迁经历了,并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共通之处,在这里写一写。另外,可能和某些社会现象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如果有人看到了,觉得有所触发,那么很好;如果有些人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不爽,那么只能说: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首先还是先来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几个月前,被通知需要调整工位,在大公司里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长期不动地方,说明公司缺乏活力。好了扯远了,我接到了通知,于是就进行了搬迁。但是调整之后,却发现,我的分机号码变了。办公室购买的是昂贵的avaya IP电话机,电话号码是跟着电话走的,只要把电话从这边网线上拔下来,到那边插上,号码是不会变化的。但是在搬迁了工位之后,却被告知,我一定要更换一个分机号码,感觉非常的不解、不爽。

我已经将这个分机号码印在了名片上,印着原来那个分机号码的名片已经发掉了一盒,还剩下一盒。我还将这个分机号码标注在了我的邮件签名里面,应该也发出了几百上千封的邮件了吧。在我将那么多带有分机号码的邮件和名片发放出去之后,在保留分机号码那么方便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挑换呢?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挑换工位,这没有问题。外面那些需要联系我的人,并不知道我的工位在什么地方的,但是分机号码就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需要联系我的人,是需要打那个分机来找到我的。

我感觉非常不爽,于是我就去抗争了。我先找到了行政人员,行政人员告诉我,这是IT部门的规定,于是我就又找到了IT人员,他们一开始告诉我,为了他们自己管理方便,所以才这么规定的。然后,我说,现在的设备,只要每个人抱着自己的电话机换工位,就不会有问题了啊,不会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啊?然后,IT人员又告诉我,这个规则是以前在行政岗位上的一个人,和他们一起商量确定的,就一直这么执行下来了。然后,我又找到了以前的那位行政人员,她告诉我说,她也没有此类的经验,这个规则是在办公室装修,设备还没有采购回来之前制定的,她也不了解现在话机的功能。而且,她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如果其他人发现现在情况变化了,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啊。最终,IT和行政人员还是在我的抗争下屈服了。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得以保留了原来的分机号,其他参与那次工位调整的同事,都换了新的分机号。以后再有调整工位的同事,我没有询问他们的情况,估计那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应该还在执行着吧。也许部分去抗争了的人,能够保留自己的分机号码吧。

故事有些绕,但基本就是这样的了。在这个事情中,有人有错误吗?有那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吗?应该说没有,但又应该说所有参与这个事情的人,都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的行政人员,在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调整政策呢?也许他们以前并没有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有人抱怨了之后,他们选择了维护那个谁也搞不清怎么回事的规定继续运行下去,当有人来抗争的时候,就小范围的调整一下,息事宁人之后,继续保持原有政策的运行。

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肯定是办公方便,业务方便。毕竟大家坐在这里是为了做事情,做业务的,那些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是维持业务的运转。而不是反过来,我们所有人坐在这里是为了被管理的。这里并不是要求完全不顾管理难度,一味的追求业务方便。而是应该达到一个平衡,在管理服务能够支撑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业务提供方便。至少在这一条规则的制定上,考虑管理方便的因素就大大的超越了业务方便。我以前的公司,换座位的时候,就会去调整程控交换机,最大限度的保证业务的连贯性。而在这里,在设备升级换代,大家只要抱着电话换工位,就可以达到不换分机号的情况下,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服务于业务,而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管理者的位置上,为了管理方便而牺牲业务连贯性的需求。而且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当时的行政人员没有经验,但是IT人员却是一个老IT了,他不可能没有相关经验的。

这里不是写批判文章。让我们看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一个产品的设计,目的肯定是要解决用户的一些需求。然后,还会有很多其他需求,比如做产品的人需要吃饭,需要有下载量,需要有点击数。需要用户支付等等。这就是其实也是一个平衡。前面的人可能还在做平衡,当团队大了之后,是不是会有人为了盲目的维护原来的一些策略,而放弃用户需求呢?会不会有人将产品本身的生存需求,放到了比用户需求更高的位置上了呢?

一个产品,其实有两块需求,用户需求和产品生存发展本身的需求。这就像是刚才说的例子一样,应该在保持产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应该在做出每一个判断的时候,进行每一项功能取舍的时候,都从这个最原始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时时刻刻的反省,是不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条件下,是不是应该调整原来设定的一些策略?

先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原来一个sns网站,开放了API,让其他人在上面做游戏。他们看到那些用户做了游戏,赚到了钱,于是他们自己也开发游戏。然后,他们发现自己开发的游戏,没有用户开发出来的同类游戏赚钱,于是他们封闭了同类的游戏。后来,他们发现好像还是不怎么赚钱,于是他们就再去抄袭另外一个他们认为赚钱的游戏。周而复始,很快他们的平台上就没有人在上面开发游戏了。

第二,另外一个sns项目,运营的人发现互动太少,里面的游戏没有什么人玩儿,于是就不断的发大量的游戏信息出来,并且不断的提醒用户你的好友在邀请你玩儿什么什么游戏。很快这个平台上面的信息流就被游戏信息给淹没了,用户也快速的流失掉了。

第三,一些做电子阅读器的人,为了能够让用户购买他们的阅读器设备,不在客户端软件上放置阅读功能。他们担心如果用户在pc端软件上阅读了,就不会再购买阅读器了。其实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买阅读器,而是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和环境下都可以阅读。后来他们还是推出了一个单独的pc端阅读器软件,生生的将用户割裂开来。

第四,一个用户多媒体内容分享和传播的应用,在用户希望进行微博分享的时候,为了迫使用户点击微博中的链接,故意将某些内容截留下来,最终阻碍了用户希望信息得到传播这个需求的满足。发出去的微博本身的感染力也下降了,被转发和引起互动的能力下降。

上面都是一些反例,也有做得很好的。

第一,facebook为了保证用户收到信息的质量,限制了广告。

第二,google将广告放在搜索结果的外面,决不让广告污染搜索结果。

第三,一些轻博客网站,在分享内容到微博的时候,会按照最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方式来摆放图片,从而提升微博的传播力。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放链接进去,比如内容超过了微博允许的范围的时候才放链接,其他时候就不放链接。

关于如何区分不同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性的问题,故事讲了,道理也讲了。

下面讲另外一些故事。

当项目中发生争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事情是以前就是这么定下来的(虽然我说不清为什么),所以就是不能改。当有人要求修改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以前出过故事的,你会比以前那些人更加了解情况吗?你会比以前那些人更聪明吗?而这个时候,以前那些人往往已经身居高位了。这就像上面那些人做得事情一样,规则有了,虽然我们搞不清当初为什么制定这个规则,那么好吧,让我们将这个规则执行下去吧。

不记得是在哪篇古文里面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意思就是说,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 以前旧的规则,肯定是会有人去维护的,有些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经过反复思量之后决定保留那些古法的。但是也总是有些人,会无条件的遵循固有的东西。并不是说打破古法就是对的,而是说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决定是不是要执行还是改变固有的规则。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个团队的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如果一个团队突然成功了,那么这个团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去总结到底哪些策略带来了他们的成功,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就都会变成先王之法。而很多曾经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到这些内容的人们,就会把这当作先王之法认真的执行下去,但这些人又往往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说某某公司具备或不具备什么什么基因,这些基因就是这么形成的。

复制别人的成功为什么那么难?由此可见一斑。这个法先王之法的现象所造成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邯郸学步了,现在copy to china蔚然成风,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学会了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了呢?

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希望以后做产品的时候,能够时刻清醒的认识到,到底哪些需求是产品生存的需求,而哪些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时刻注意自省每一个功能或策略到底是在满足用户需求,还是满足产品生存的需求。满足产品生存需求的时候,是否伤害了用户的根本需求。在当前的生存环境下,产品是不是已经最大化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过去制定的各种策略和措施,在当前环境下,是否还适用,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如果需要的话,就及时的进行调整。

 

标题里面还有“其他”。那么最后讲一点点其他吧。涉及这个话题的社会现象通常都比较敏感,这里就讲一个比较不那么敏感的。

我们的手机号码是属于移动运营商的,不属于我们这些出钱的人。我们不能将号码从一个运营商转到另外一个,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生存需求侵占用户需求的案例。当然,这还不算过分的,我们在同一个运营商那里,不可以将一个地区的号码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去,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先王之法的案例,以前由于计算能力有限,对号码进行了分地区的限定,为每个地区分配号段,现在技术进步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增强了,既然我们能够实现手机的漫游,那么为什么不能实现跨地域的手机号码迁移呢?最后一个案例,是这两种弊端的结合,我们没法使用一个传统2G的号码,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运营商那里开通3G服务。如果要使用3G号码,就必须要换一个3G的号码。这是当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吗?很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很可笑,第一、以前就是这么干得,第二、这样可以发放出更多的3G号段的号码。

这个“其他”肯定还包含很多很多社会上的东西。这里就不列举了。我上面的那个亲身经历的故事里面,肯定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东西值得挖掘,比如当发现问题的时候,私下向喊得最大声的那个低头,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维持大范围的稳定等等。以后有空再拿出来写吧。

个人信誉追踪系统

好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博客了。

最近在忙着一些社区活动的事情。后面的社区活动会越来越多。而且,周末时间还需要陪儿子玩耍,是不是能够抽出时间来写博客,还不一定。抽空写吧。

今天下午有PMI项目管理俱乐部的活动,上午就跑来办公室,趁着这一点点的时间,写一些吧。

最近组织、协办、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也有了一些想法。现在先来写其中的一个。

 

所有公司里面和宣传,公共关系相关的部门,都刚刚度过了我们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所有做公关的人都是又狠又爱的,那就是315。所有的中国公司,对于315这种东西的心态都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315能够搞定竞争对手,同时也害怕315找上自己。这就体现了一个问题,所有公司都知道自己在诚信方面有所亏欠,但又都寄希望与老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自己,或者想着,我们只是为了一些小恶,社会上比我们罪大恶极的家伙多去了。这次不会轮到我头上的。

315也算是一个大话题了,这里要阐述的是另外一种比较小的诚信问题。那就是个人诚信、个人信誉。

诚信问题,分为很多方面。特别是有一些银行方面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是不适合进行公开的。所以我所设想的个人信誉追踪系统,所追踪的也仅仅只能是个人或一些机构发表的公共言论,以及向公众所表达的一些观点的追踪和回溯。机构可以通过换人来快速的改变其信誉,但是个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其信誉状况应该是不会发生跳跃性的变化的。所以我感觉,个人要比机构的信誉状况更加值得追踪。

记得很早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位大神级人物,讲解什么是诚信,那位大神讲道:为了远期利益,而放弃近期利益的方式,就是诚信了。诚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益,并不是为了什么道德或真理、正义之类的东西。现在,很多的专家、学着、名人,在利用他们的声望,说着或做着一些事情,即使事后被证明了,这些事情可能有问题,他们也会放出,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之类的言语,来为自己辩解。甚至还有些可笑的人,做了不诚信的事情之后,堂而皇之的说,这是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个人荣誉,成就更大的利益。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感觉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或机构,变得不诚信了呢?我们无法相信社会,无法相信专家,无法相信其他的那些机构或管理者呢?当然,信任都是相互的,我们不信任别人,也不指望别人相信我们。归根结底,不诚信的成本太低了。诚信是为了远期利益,而牺牲近期利益的行为。那么不诚信就应该是不顾远期利益,而争取近期利益。但是如果人们在不择手段的获得近期利益的时候,对其远期利益基本没有损害,甚至还有所帮助,那么就不会有人选择去遵守诚信了。因为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事情。

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这里就不讲了,相信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得到一个诚信的社会呢?大的方面肯定轮不到我在这里胡说,那是党和政府考虑的事情。我们只能从一些小处着手,增加一部分人不诚信行为的成本。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网络应用,能够让所有的用户讲他们看到、听到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利用语义分析工具和人脸识别技术、声纹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对这些凌乱的信息进行整理,将信息以人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归并。系统仅分析和记录那些公众场合发表的信息,图片、视频和语音信息,用户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介摘要上传信息到系统中来。

对于一个事件,在系统的数据模型上,会形成一个节点。各个专家和学着、机构对于这个事件的观点会汇集在一起。系统可以自动的筛选出一些对于这个事件比较热心的用户来维护这个节点。并使其具备比较高的可读性。以方便其他用户的阅读并进一步的补充内容进来。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在这个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判。社会大众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毕竟通常是需要日久见人心的。

人们也可以自己去上传一些自己的事件。大家可以去纠正那些错误的信息,这需要共识,然后找到一些共同关心这个事件的用户认可之后,才可以进行修正。被修正的内容,也不会被删除,而会作为被证实是虚假的信息,存放在系统中,用户仍然能够看到。

这个系统会通过众包的形式,搜集社会新闻媒体上面的公开新闻,然后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判。当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前面那些人所说过的话,发表的意见,做过的事情,旁观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价。这个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记住那些人,在过去的那些事情上都做过些什么,让这些人的远期利益和他们现在的一些作为挂钩,让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有所顾忌。让那些有信誉的人,能够享受他们牺牲掉近期利益所博得的远期利益,让那些没有信誉的人,在远期利益上能够受到相应的损失。

这个系统,是很理想化的,是否可行,是否有可能在现在的社会形态下出现,这都很难说。至少从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的微博数据,就完全可以支撑这种系统的运转。但是微博做得是严格的恪守时间线,如果出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可以通过另外的一些更加热点的事情,来增快用户遗忘的速度。只要将吸引力转移了,大家很快就会将事情忘掉的。当然也有一些认真的人,喜欢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比如方舟子之流。

我所设想的这个系统,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系统来部分的实现方舟子那种很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能实现的事情。方舟子在打假的时候,还是很有选择性的,这没有什么可批评的,毕竟他也要在这个社会下生存的。有了一套系统之后,大家通过众包的方式来搜集信息,搜集信息的时候,可以使用实名用户或匿名用户提交的信息,但信息必须是在公共媒体上发表的内容,或者是实名用户自己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话,那些提供信息的人们也就没有什么风险了。很多考证的事情,可以等到信息搜集起来之后再说,具体是采用人肉的方式,还是计算机算法,或者最有可能的是计算机算法和人肉相结合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那些曾经不诚信的人,或者是被其他人误解了的人,也可以到系统里面来解释,或者找其他人来帮其证明。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总要给大家改过自新的机会。系统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那些不诚信的人永远不溶于社会。而是希望能够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并能够告诉大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此类系统到底有没有社会需求,这个事情很难说,但是从商业模式上来说,肯定是比较麻烦的。也许,能够用来作为某些诚信者记录自己工作生活状态的地方吧。最终成为一种媒体。

这个系统,只是我的一个设想,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东西,本人不考证。设想这个系统的目的就在于:首先将现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后这些内容就是历史,不可磨灭的历史。让后人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记录来对参与到现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们进行评判。

关于排队系统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稀缺资源,比如说高峰时间的餐位。那么就需要排队系统。来帮助用户和商家进行双向选择,以实现各种稀缺资源有序的分配。

现在有很多预约系统来解决这种问题。

但是,商家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预约系统,而是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削峰填谷
第二、有效的选择客户
第三、降低赚取同样资金所消耗的时间和其他相关成本
削峰填谷自不必说,高峰时期接待能力是有限的,商家肯定希望在低谷时期能够多有一些人来消费服务。

下一件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既然在高峰时期,服务接待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就需要选择用户了,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为更合适的用户服务,以便赚取更多的利润。目前商家通常是通过三种形式来选择客户的:

  1. 熟客,熟客肯定是需要优先服务的,即使为了他们牺牲一部分服务时间,只要是预约,那么就必须让服务资源空闲下来,在外面有人排队的情况下,等待预约的客人。这是不划算的,但是熟客的预约在使商家承受这种损失的同时,达到了广告的效果,可以让熟客的忠诚度和黏着度进一步提高,因为熟客享受到了特殊的服务,在别人排队的时候他先进去享受服务了,这是一种身份的尊崇,也是商家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可以促使其他用户成为熟客。最后,熟客还会经常在非高峰时段过来消费,这也可以弥补一定的损失。
  2. 有偿预约,上面说了,空出服务资源来等待预约的客人,这本身是有成本的。那么如果客人愿意支付这个成本,空着也就空着了。
  3. 客户选择,单位时间内并不是接待的客户越多,就越赚钱。每个客人的消费能力不同。所以,应该是在单位时间内,接待的消费能力高的客户越多,就越赚钱。商家总是在想方设法的选择那些消费能力更强的客户,比如在高峰时段提高价格,比如为预约的客户设定消费下限,等等。

在高峰时段,如果已经选择好了客户,那么还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尽量降低为这些客户服务的时间和其他成本。这个放在饭店里面来说,叫做翻台。也就是一桌客人吃完了,将桌子清理干净,再请下一桌客人用餐。提高翻台率就是各个饭店在高峰时段所期待的东西。饭店通常是通过推荐推荐当日特色菜,建议用户点选某些可以快速烹调的食物,在高峰时段不为那些非预约的用户提供那些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食物,比如正宗的佛跳墙,等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的。

推荐的特色菜,通常是需要较长时间烹饪的,饭店会统一准备好一大批成品或半成品,然后希望用户尽量集中的点选这些食物,以缩短服务时间。另外一个饭店里面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让用户在等位的时候,完成点菜,甚至是付款,这样也可以有效的缩短每一桌客人的服务时间。
预约服务,其现金流通常是来自于商家。所能够为商家提供的服务,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帮助那些即使在高峰时段也没有用户登门的商家做广告,告诉用户周六的午餐,旁边那家不需要排队。
中间层次、帮助商家向用户收取有偿预约的费用,最后和商家进行分成。不过这个盈利方式有违目前的消费习惯,很难大范围的推广。
最高层次、帮助商家筛选客户,将消费能力高的客户筛选出来,并帮助商家培养忠实的熟客。引导客户在非高峰时段,享受一些高峰时段难以享受到的服务。

附加的服务,则是帮助商家向用户推荐商家希望推荐的某些特定服务,帮助用户在预约的时候,就直接将各种所需的服务做好选择。

这里只说了为商家服务,却没有提到为客户服务。这是从现金流的角度出发的。这是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一个服务和应用,没有用户来用,那么对于商家来说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做出能够实现的承诺,完成用户所需的服务,这是必不可少的。但设计的初衷,还是应该为商家服务。因为,预约服务,都是在消费高峰期才需要的,而消费高峰期的时候,通常是卖方市场,首先是商家挑选用户,然后才是用户的双向选择。

希望能够有一个非常棒的预约服务,来帮助我选择中午去什么地方吃饭。

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系统

前文已经写了很多内容,那里面其实已经将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都讲过一些了,但是这里还是想再将这两个部分分拆开来,分别讲述一下。

本文主要是想要讲解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系统,可能会拥有哪些模块,哪些参与者,以及这些模块和参与者之间是如何在系统中进行互动的。

本文包含的内容,应该会比use case稍微丰富一些吧。

以后应该还会找时间再写一写这个系统的开发、发布和运营的步骤,也就是说如何一步一步的开发并推广这个系统。

1 系统结构

1.1 梦想故事展示

这应该是一个用于展示梦想和成功故事的portal类网站,依靠SEO,吸引那些有梦想或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人们,进入系统。

1.2 计划的录入

用户可以自己编制并录入一个计划,也可以是一些专门提供计划协助的个人或机构,提供相关的计划。

同一个项目,可以有很多并列的计划被录入进来,比如学习英语,会根据目的、时间、地域等条件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也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协助者,提供不同的计划。

用户可以将自己执行成功的计划,也分享出来,供其他人尝试。

1.3 测评系统

系统提供用户测评的功能,并能够帮助用户了解其自身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或技巧掌握的程度。系统可以允许那些提供计划辅助的个人或机构,根据格式要求,录入新的测评项目和题目。测评的结果,可以是系统自动评定,也可以由特定的测评人给出主观评定。

测评系统仅仅是提供一个测评的规则体系平台。

1.4 计划的搜索和推荐

当用户有了某方面的梦想或对某些梦想感兴趣之后,系统会根据梦想的描述,给出实现该梦想的计划列表,并在列表中对提供计划辅助的个人或机构进行筛选、排序和推荐。

1.5 计划任务系统

根据用户的生活、工作情况,根据附近计划协助个人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排期,根据用户所选择的计划,进行细节调整。并确定最终要执行的计划。

监督用户执行计划,询问用户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必要的时候,在计划协助个人或机构的协助下,调整后续计划。

1.6 Social分享

根据用户的设定,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分享到social network中去。

2 相关的人和角色

2.1 提供计划的人

提供计划的人,也就是上面所说到的计划的协助个人或机构,比如培训机构、健身教练等。他们将是这个系统的受益人。

2.1.1 提供计划

提供计划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提供计划。一个驾校可以培养驾驶员,那么他们就需要录入一些培训计划。比如多长时间,多少钱,在什么地方培训,培训的相关条件,自己的资质,历年的通过率等等信息,以便用户进行挑选。

2.1.2 辅助用户执行计划

在线上或线下协助用户完成计划。比如培训或训练等等。

2.1.3 对用户在执行计划中的成就进行评定

录入评测系统中的评测项目和评测题目,评测方法。让用户可以自主或在协助下进行评测,衡量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或体能等其他可以进行评测的项目的水准。

某些评测也可以在线下进行,然后将成绩记录到系统中也是可以的。比如驾校的交规是可以进行线上模拟的,而真正的交规考试、桩考和路考则必须是在系统外进行的,然后登记成绩。

2.1.4 提供成功故事

提供一些成功故事,以便在用户选择的时候提高被选中的机会。

2.2 浏览和讨论梦想故事的人

总有一些好事者,是会跑来看热闹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东西。他们不会很深入的参与到系统中去,但他们也是有可能转换成用户或计划提供者的,虽然转换率可能会低得惊人。系统的一些PV、IP、广告栏位价格等,可能也需要靠这些人来冲击。

2.2.1 通过SEO或Social Network进入

这些人通常是通过搜索或社交网络上相关的信息,进入系统的。所以系统的SEO和Social Network分享做得好不好,就是能够吸引到多少路人甲的根本了。

2.2.2 浏览梦想故事

这些人可能会浏览梦想故事,评论梦想故事,并根据系统的格式要求记录自己的梦想故事,然后再分享出去。

当某些梦想故事非常吸引人的时候,这些路人甲也可能订阅这些故事,时刻跟踪故事的最新进展,比如美国的地狱厨房和减肥达人等真人秀节目,其实就是这种可以被订阅的故事。

2.2.3 用户转化

如果这些人受到梦想、成功故事的感召,也想要实现一个什么计划。这个时候,就需要录入详细的身份信息,完成注册的过程,成为一个用户。

当路人甲也希望能够录入一个计划,并协助其他人来经过这个计划实现某种梦想的时候,这些人就会转化为一个计划录入者。

2.3 用户

大多数系统总是喜欢将那些支撑整个系统运行、支付费用的家伙,叫做用户。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用户服务的,再决定功能的取舍时,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功能是不是用户的根本需求,或这个需求是否会影响到用户的最终体验。

这是一个帮助其他人实现梦想的系统,那么用户自然就是那些有梦想,并愿意在系统的协助下实现梦想的人们了。

2.3.1 搜索相关的计划

用户会提出一些梦想,也就是搜索一些计划。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梦想,向他们推荐一些可供选择的计划。

2.3.2 选择并调整计划

选择了计划之后,下一件事情就是需要根据用户和计划协助个人或机构的安排,进行计划细节的调整了。比如用户某一个阶段比较忙,或者身体状态不是很好,那么就需要进行调整。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可能大部分计划都是用户自己就可以自主完成的。但是那些需要其他人协助的计划中,计划协助个人或者机构作为任务系统中的一种资源,肯定不可能是无限的。比如羽毛球教练、场地就需要进行事先的预定。驾校里面的师傅和教练车肯定也是有承载限制的。

系统在这个时候就要协助用户调整计划。并最终确定下来计划的各个细节。比如:学习驾驶需要非连续的40天时间,系统会帮助用户和驾校协调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哪40天时间里,来完成这个训练。

2.3.3 执行计划

这部分应该和传统的任务系统基本是一致的,提醒用户按照计划进行执行。询问用户或计划辅助个人或机构,用户执行计划的情况。

和普通任务系统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任务系统如果发现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不符,则会自动对计划进行调整,任务系统的管理者会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主动的去修改后续计划。而这个系统里面没有管理者,所以系统就会根据计划执行的情况,询问用户和计划辅助个人或机构,是否需要调整后续计划。用户和计划辅助个人或机构会在协商之后,对计划后面的部分进行得到双方确认的调整。

2.3.4 参加测评

用户有了梦想,在选择计划,选择计划的不同阶段(比如围棋初级、中级、高级班),选择不同的服务商的过程中,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或计划结束的时候,都需要对自己的水准进行评测。以便准确的掌握自己在梦想之路上的具体位置。

2.3.5 向协助者支付费用

这个系统的现金流应该有两个源头:

第一个是辅助性质的,也就是广告收入。帮助那些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宣传他们的计划。广告和搜索推荐算法是绝对隔离的,不会出现广告影响推荐结果的情况。因为那并不符合用户的需求,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个,也是支撑这个系统运转的根本将是用户向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支付的费用。系统将从这个费用中进行非常低比例的抽成。

为了避免线下交易,必须是完成线上交易的用户才能对培训机构进行点评,而这个点评的结果将计入推荐算法,影响推荐算法上面的排名。

这个系统中的计划,大部分应该是免费的,是不需要用户支付费用的,也没有专人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提供很多的线上或线下的辅助。那些培训机构也可以提供以培训视频和自主测评为基础的免费培训计划。也可以在培训过程中提供一些纸质书籍或材料,通过培训课程在线上销售这些培训资料。

对于那些需要辅助人员参与的,需要付费的培训课程,也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试用体验课程。体验课程可以是视频教学,也可以是定期的线下示范课。

计划的辅助个人或机构,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培训或教育。并通过测评的结果,来评定培训的成果。

计划的付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 完全免费的线上学习,可以使用一些智能程序来进行线上辅助,也可以辅以很少量的线上专人辅助。
  • 少量付费,有专门线下资料的培训,辅以大量的线上资源和线上专人通过IM或VoiP、视频通话等方式提供的辅助。
  • 适中付费的线上专人课程。
  • 较高付费的线下课程和活动。

几种方式可以结合进行,比如先进行完全免费的试用和体验,然后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几种课程进行调配。

2.3.6 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成就分享到Social Network

用户可以设定,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分享到那些Social Network上面去。系统会在用户完成某一阶段的计划之后,或参加了某些测评之后,提示用户进行分享。

2.3.7 横向的比较,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游戏性

学车的时候,是有师兄弟的。在学习过程中,在Social关系谱中,在同一个计划的同学中、在同类计划、同地域的学习者中,就可以进行比较。比如某某人时在学开车过程中,某某地区、某某驾校,或亲朋好友之中,是学习倒库速度最快的一个家伙。可以将不同时间段学习同一个课程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总之是希望增加用户在执行计划,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游戏性。从而促进用户更好的实现梦想。

系统可以组织类似于地狱厨房或减肥达人那样的淘汰赛事,从而实现更加彻底的游戏性。

2.3.8 完成计划,并将过程自动汇总到梦想故事中

在计划完成之后,系统会自动的将用户实现梦想的过程汇集成梦想故事。并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发送给用户指定的人群。系统可以将故事按照不同的详细程度公布在梦想故事的模块中,比如完整的故事,或去掉名字的完整故事,或仅仅是成为某个培训机构的一个统计数字。

2.3.9 用户和协助其完成计划的个人或机构,进行相互点评

要实现系统的平衡,那么就需要有一套点评系统。用户和培训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点评。这些数据将协助双方进一步的进行选择。用户会选择那些优质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也会去优先选择那些优质的,诚信的客户。

3 任务系统中计划的描述方式

3.1 计划就是一个个的状态机

计划将是一种穿插着自我学习、辅助学习和各种测评的状态机。

计划可以是封闭或开放的。所谓封闭计划,就是那种有终点,执行完成之后,进行考核的计划。开放式计划则是没有终点的,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也可以由用户自主的选择放弃执行。

计划可以分层次,可以设定基础计划和后续推荐计划。比如,如果想要学习Android开发,则必须要熟悉Java语言编程。学习过了Android开发之后,还可以推荐一些更进一步的学习计划。

3.2 计划的标定方式

计划可以进行描述和标签标定,这些标签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则不是。比如下一期还可以接受多少学员,就是一个量化标签,通过率也是量化指标。讲解清晰,资深专家等等就是非量化标签。对于那些非量化的标签,可以通过自评和用户的点评,通过加一减一的方式,来实现量化。然后根据所有量化的指标,在用户搜索计划的时候进行推荐和排序。

4 成功故事的形成

4.1 将用户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故事,穿插成一个完整的脚本

系统会在用户执行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去鼓励用户保存一些他们的感受。如果他们将这些感受分享到了Social Network上,那么还会自动的收集这些信息在Social Network上所得到的反馈。

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计划执行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成就。

成功故事就是根据用户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感受,分享出去得到的反馈,以及执行计划过程中该所得到的各种成就,自动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自己进行加工和调整。成功公式是以脚本的形式来存放的。即使是一篇完整的成功故事也是可以根据脚本重新拆解成一个个节点和片段的,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排列。

成功故事是可以续的,当一个人学习了初级厨师、高级厨师、中式面点、西式面点之后,他的成功故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应该是一个个分离的故事。当这个人取得了有某个已经实现了的梦想相关的成就时,也可以将这个成就补充到那个成功故事之中去。比如某人学会了飞行驾驶,然后驾驶单人小飞机穿越了什么什么地方,并拍摄了什么什么照片或影片。这些就可以记录到那个学习飞行的梦想故事后面。

4.2 计划提供者可以提供一些符合格式要求的成功故事

那些提供计划的人或机构,也可以提供一些没有经过系统,而是完全在线下培训过程中发生的成功故事。

4.3 对故事中的环节提出异议,并进行讨论

如果某些人对梦想故事中的某些节点存在异议,可以对其提出异议,大家可以针对某一个节点,进行讨论。

4.4 允许浏览者提交其他成功故事

即使不是用户,也可以提交一些他们自己的成功故事。并不一定非要进行注册。

5 总结

好像又停更很长时间了。最近在忙盛大云计算大赛的事情,我负责去点评所有的作品。里面有不少作品都提到了学习和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看来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关注的热点啊。

不能保证下一篇什么时候出来,只能说我也是希望尽快的。本文讲了系统的一些基础架构,下一篇希望能够讲一讲这个系统的实现过程。当然也可能下面会写一些其他的东西,然后再继续写这个系统的下一篇博客。

当自己的产品发生问题的时候

周一早晨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昨天,老婆送给他们一位退休的老领导一个bambook,他们老领导还特意自己买了100元的盛大充值卡,准备充值了去购买一些传统名著。

但是绑定账号和充值的过程总是有问题,于是拿回我家来,让我帮忙处理。

结果,sdo的网站时常打不开,云城的网站也时常上不去,绑定账号也报网络异常或超时。当时搞了我一个满头大汗。虽然对bambook没有做出过什么特别的贡献,但至少我自己是一直都自豪的当bambook是自家的产品。现在牛吹出去了,自家的产品却掉了链子,实在是觉得面上无光啊。

晚上,辗转的找到了负责服务器的相关同事,他热性的帮助我确定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北京地区联通的主DNS服务器发生了故障,所以每次域名解析出来的IP都会有些问题,除了我们的那些网站之外,很多国外网站也会发生解析故障的问题,将DNS调整为8.8.8.8,一切正常了。

当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和那位远在上海的同事都长出了一口气。

那位同事说他早就已经习惯了,由于bambook在我们公司内部的普及率非常高,所以出现任何问题,大家都会马上找到他,每次处理了问题之后,也都会长出一口气。这就是对自己产品的热爱了。大家也都会将bambook当做自家的产品,所以出现了任何问题,也都会很不见外的直接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相关同事。

记得99年去日本,当时接待我们的日本JVC公司特机(相对于民品来说,专业设备叫做特机)事业部,海外本部的本部长。这位为JVC工作了一辈子,快要退休了的日本大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和我们一起去游览秋叶原。他拿了一个olympus的数码相机,当时数码相机还算是个稀罕玩意儿,并告诉我们日本的产品质量是很好的。正说着,那个相机出现了故障,伸缩镜头被卡住了。那位快60岁的老先生,当时就憋了一个大红脸,而且满头大汗。反复尝试之后,发现是他自己的操作有误,并不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之后,长出一口气,然后很欣慰,也很开心的告诉我们,日本产品的质量确实是很好的,他老了,对于新产品不是很熟悉,刚才只是他自己操作不当,绝不是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

当时不是很理解这种心态,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理解了。这就是一种热爱,让我们用这种热爱,来做好我们的产品吧。我们在做产品不是为了完成什么指标,而是真的在做自己的产品。

帮助人们规划人生、实现梦想的系统

这个标题看起来好像太大了,也太痴人说梦了。其实这里要讲述得是一种基于任务管理系统的扩展方式。前面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任务管理系统了,这应该算是一个延续吧。
这里要讨论得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任务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帮助人们实现其人生梦想得系统。人们并不一定希望受到计算机或软件系统太多得约束,但他们确实有很多想要实现的人生梦想。

记得小时候总是被教育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也就是说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会树立远大得目标和理想,然后坚持不懈的一直执行下去;而那些反面典型,则会经常树立各种人生目标,然后再不断的放弃。
就像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被教育着:“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君子,他们身边的父母亲朋,也都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君子。这就是这个人,以及他得整个社交关系群体对他得期盼。

当然,按照古人的想法,成为一个君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是包含很多方面的修养的,仅仅是立长志肯定是不够的。经过古人的总结,并不断将这些总结记录在圣贤书里面,代代传承,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是有很明确规范的,有一整套的培养体系和计划。
这里要讨论的肯定不会是如何成为一个君子,那是国学大师们的事情。这里要讨论的是,如何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能够让他们成为自己和身边所在意的那些人们所共同期望的那个人。

让我们看看当一个人要立志成为一个君子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吧。首先,这个决定通常并不是这个人自己独立做出的,而是在身边人们的建议和影响下做出的。
那么这个帮人实现人生梦想的系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向使用者推荐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被身边的人所认可、推崇的人生梦想。
这个过程可以进行协同过滤,也就是说先对用户进行分类,然后将这一类用户所喜欢的梦想推荐给他。也可以做一些问答,询问一下身边的人们,那些用户真正在意的人们,他们对自己的期盼到底是什么。然后再根据用户的当前生理和心里状态,以及经济、时间、地点方面的情况,将这些人生梦想进行排序,推荐给用户,供用户选择。

古人如果要立志成为一个君子,则会告知身边的父母、亲友和师长,以便大家能够激励和监督他,并在他修行成君子的过程中不断的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建议和意见。
帮助人们实现其梦想的系统,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也就是说当用户树立了一个人生梦想的时候,可以选择性的告诉一些人,向他们宣告自己的人生梦想,并让他们激励和监督自己,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给予自己意见和建议。

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是有系统的培训体系的。
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梦想,通常也是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实现步骤的,甚至会有很多商家在其中提供成系列化的服务。比如学习外语或练习瑜伽之类的修行类服务。那么如果系统想要帮助用户实现其人生的梦想,就应该能够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是由专家提供,由专业的编辑进行编制;也可以是由已经实现了类似梦想用户的成功经验总结而成;或是共同期望实现类似梦想的用户之间探讨得到。
由于用户已经将自己的梦想告诉了一些人,那么这个方案和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这些人应该也是可以参与意见和建议的。
总之,在用户提出并确认自己的梦想之后,系统应该给出一个实现梦想的计划,计划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由用户和那些支持他实现梦想的人共同制定的,可能更加常见得情况是在现有的计划基础上进行调整。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可以进行调整和修订的。

梦想已经有了,计划也已经有了,那么下一件事情就是执行了。
执行计划,就是任务系统来完成的事情了。但是和普通的任务系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任务系统会自动的根据计划和用户当前的状态,帮助用户安排具体某项任务的执行时间,并在提醒之后,主动的询问用户任务的执行状态。
比如用户计划要进行体育锻炼,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系统给出了相应的锻炼计划,然后再根据用户的时间安排和用户所在地区的天气预报,建议用户在某日早晨进行慢跑锻炼。然后,系统会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完成了慢跑锻炼,慢跑的效果如何,比如时间、距离、速度,以及心跳等。
当然,如果用户在慢跑的过程中携带了手机或其他可以记录其运动状态的设备,系统也可以自动的记录这些信息,而不是去直接询问用户。

计划已经开始被执行了。
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变化。比如,原来计划要去慢跑的时候段,由于用户希望多睡一会儿而被耽搁了。或者由于运动量过度,而出现了四肢酸痛等身体不适的感觉。那么,系统就应该根据最新得到的反馈,自动的、或在用户的建议和协助之下,对计划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在涉及到多人的计划时尤为重要,比如打羽毛球需要至少两人,参与这项计划的除了人之外,还需要预订场地,即使某些人由于临时有事而无法参加,场地的时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很难进行调整的,那么在这种计划需要发生变更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应该是找到其他的人来替补,而不是调整羽毛球场地的时间。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人来替补,那么也只能取消羽毛球场地的预约,并尝试重新预约大家都方便的时间。

在计划中的任务被执行了之后,计划的状态就要逐步的进行调整。
比如一个学习外语的计划,当用户参加并通过了一些考试或测评,通过了一些计划中的重要节点之后,系统就会根据考试和测评的结果,决定用户是进入下一个阶段还是将当前的阶段再重复一次,或者是进行一个补充的增强阶段,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用户完成了某些任务,或达到了某些程度之后,系统会将用户提交的一些测评的成绩和计划执行的状态分享到用户指定的社交平台。
前面说了,用户有了一个梦想,然后告诉了一些人,请他们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督。现在就是向这些人告知自己成就的时候了。
应该还有一些和用户选择类似梦想的人,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排序的可能,对于用户来说成为吃过最多地方美食的达人和成为周围减体重最快的人,成为朋友中唱歌长得最好的人,甚至仅仅是唱某一首歌唱得最好的人,成为在朋友中最先看完某一本书的人,成为看完一本书所需时间最短的人,这些都会成为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这些成就可以让用户拿来炫耀,并激励用户或和他选择同样梦想的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的前进下去。

最后,我们的用户真的实现了他的某个梦想。
这个时候,除了评定和分享他的成就之外,这个系统应该能够帮助用户将其实现梦想的每一个步骤都记录下来。为了成为户外运动达人,这个用户于某个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情,他购买了什么装备,参加了什么活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他留下了什么记录,拍摄了什么照片或视频。向哪些朋友进行了分享,那些朋友又给予了什么样的回复和评价,给予了什么样的意见与建议,计划根据这些意见与建议进行了什么样的调整。以什么样的成就完成了计划中的一个个节点,并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系统应该可以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作为用户人生的一部分,永远的存储在用户的梦想空间之中,供用户回味和分享,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供其他用户检索和借鉴。
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对用户执行计划,实现梦想的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在需要为该用户设定新计划或为其他相似用户设定同类梦想的计划时,进行相应得调整。

这就是我所设想的能够帮助用户规划人生、实现其人生梦想的系统。这篇博客从需求的角度,对这个系统进行了描述。后面应该还会有一篇从系统实现的方向再描述一次。

前面因为身体的原因,以及看小说的原因博客更新的比较不稳定,以后希望能够慢慢补上。

我和版权的故事——和用户的大论战

进入一家以销售软件为主营业务的国外公司之后,经常会和用户因为版权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这些讨论有的时候还算是理性,当然也有些客户非常的不理性,或者至少是他希望能够表现得让我们以为他非常的不理性。

由于很多东西在这里不能乱说,只能将那些理性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去掉当时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盗版算不算偷窃

很多人都认为盗版并不算什么大问题。当我问他们,上街去偷一辆汽车是不是大问题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这完全不一样。

其实很简单,有一件商品,有定价,有正常的销售渠道,那么有些人需要使用这件商品的时候,就需要去购买。采取购买之外的其他手段,在未得到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得到该商品,并使用它,都应该算是偷窃。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偷窃盗窃,意指“不问自取”,在物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得物品。在各地刑法中,偷窃都是非法的刑事犯罪行为。 偷窃的构成要件通常是未经同意地故意取得、保管或使用其他人的财产或/和意图永久侵吞物主的拥有权

看来盗版肯定是符合盗窃的构成要素的,那么盗版和偷汽车到底差异在什么地方呢?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些简单的差异。

盗版比偷汽车更容易;盗版被发现的几率,比偷汽车更小;即使被抓住了,证明盗版事实成立的难度也要比偷汽车来得大;按照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盗版比偷汽车被抓获之后所需要受到的惩罚更小。

由于实施容易;被抓住的概率小;被抓住之后认定困难;即使被抓住了,认定了,受到的处罚也很轻微,那么盗版这种特殊的盗窃形式,就变得能够被大家的道德所接受了。通常道德是要高于法律的,但是当法律的水准降到一个很低的程度的时候,道德的水准是不是也会随之而下降呢?不知道我国是不是全世界盗版最猖獗、盗版处罚力度最差的国家之一,希望那些有能力修改法律的人,也能搞有时间考虑一下,民族的道德底线是怎么降低的。

软件的定价方式

很多人都说,盗版是由于软件的价格太贵。

这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下软件的定价方式,以及各种定价方式下软件的销售情况。在我和我的用户们进行讨论的时候,同类型的软件,有些定价很低,比如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软件,定价仅为几十美金,但是这个软件在国内的销售情况非常惨淡。这也就证明了,用户们所说的,由于软件贵,所有不去购买的理由是很牵强的接口。即使软件便宜了,他们也不会去购买的。

还有很多软件采取过低价销售的策略,比如金山词霸等工具类软件,但是销售的效果并不好。在微软和360宣布杀毒软件免费之前,能够靠低价策略进行软件销售,并得到一个相对可以接受销售成果的,大概也就只有杀毒软件了。

那么,软件的价格是如何制定的呢?软件价格通常是使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制定的,那就是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再除以预期的销售数量。软件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软件介质的印刷、包装和流通成本,软件的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销售成本,加密、license保护和管理等防范盗版的成本,以及国家的各种税收和流通环节各级商家的预留利润。

在常规定价方式的基础上,软件定价的时候还会考虑一些比较特殊的因素。比如稀缺程度和用户的热情,不同阶段的促销等等。

在定价的过程中,成本和预期的利润都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销量是很难确认的。通常一款软件,都会通过过去的销售情况,或同类软件的销售情况来预估销售数量的。

后来出现了依靠广告来赚取利润的免费软件,这种软件的价格,就是强迫用户看广告。最近流行起来的AppStore,上面的软件基本是按照用户的需求程度和开发成本来结合计算价格的。那上面会有限时免费或降价等策略,但是当一个软件或游戏,已经被很多人所喜好,并且大部分人已经购买过了之后,他们通常会定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既然大部分喜欢这个软件的人,一开始就都买了,后面的人,通常不会再由于便宜来购买这款软件,那么再降价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还不如抓住一个是一个呢。某些现在很难再提高销售数量的传统软件,现在采用的也是类似的策略。

为什么有时候中国软件会比国外的软件贵

上面这个问题,是很多用户在购买之前都会问的。

这种问题的标准答案就是中国特色。

软件虽然不需要收关税,但是也要收增值税的,再加上以前政府是不允许境外公司在境内直接销售在境外生产的产品的。虽然在入关之后,这一条有所调整,但很多软件公司由于销售数量并不大,也就一直沿用了以前的进口商。环节增加了,价格肯定是要上升的。另外,就是中国人喜欢打折,同样一件商品,100块不讲价,他不喜欢买;200元半价,他会觉得有些心动;如果是1000元一折疯狂大甩卖,他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排队。但是国外人没有这种习惯,他们最多搞个1.99美金,一美分的差异,就能够让他们感到那种赚了小便宜的快感。所以很多国外软件,在国外的时候订了那种1.99美金的价格,到了国内之后,一定要定一个几倍与此的价格,然后再去打折。

另外,由于中国的盗版比较猖獗,软件厂商用于防范或打击盗版所需的费用会有所上升,这一部分也会变为成本,记入到软件的价格之中。

最后,就是在国内进行一些商业活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需要非商业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一些大型软件的价格里面,通常也会把这部分计算进去。

人穷和志短

前面讲了,很多人认为软件太贵,所以买不起。

我碰到这种人的时候,通常会问他们,既然你觉得买不起,那么为什么要用呢?买不起奔驰,可以买QQ或奥拓吗,奔驰厂也没有逼着你一定要去开奔驰啊,买不起就是去偷去抢,也要开着奔驰上街。

人穷没关系,但是如果志短了,那就没得救了。

盗版和民族性有关

有些人会和我说,因为是在中国,因为是中国人,所以才盗版的。这些人真是给中国人丢脸啊。

从我看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国人,到了国外也能够规规矩矩的购买正版软件。很多外国人,到了中国一段时间之后,也开始盗版了。

这不是民族性的问题,而是国家制度造成的,盗版在国外处罚得比较严厉,而在国内相对比较宽松,法律既然起不到维护道德的作用,那么肯定就会为道德沦丧加一把力的。

曾经用过,早就不用了

还有很多人,告诉我们,这个软件我曾经用过,但是早就不用了。

这就像是杀过人,但现在不杀了。偷过东西,但是东西已经扔掉了一样。人们总是要为他们曾经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这种责任并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退。比如有人犯了法被抓住了,那么是犯罪之后一年被抓住的,还是之后一年零一天被抓住的,其所受的处罚应该没有什么差异的。

利益是否可以代表一切

我过去由于工作原因,曾经和很多城市的版权局,或者是具有类似职能的政府机构有过沟通和协作。他们总是对我说:版权保护,国家和政府是支持的,但是市里的软件开发区,你们是不可以去的,那里要发展啊。

在经济利益面前,法律和国家的政策排在什么位置呢?道德和民族素质又排在什么位置呢?非常奇怪的论调,直到现在为止,我对这种论调也完全无法认同,总觉的好像有些道理,但好像又狗屁不通。甚至我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辩驳这种说法。

天朝的基本大法,就是《没办法》 。

时间的游戏

Hourglass[1]人生就像是一场游戏,一场时间的游戏。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做什么样的事情,以及怎么做事情。甚至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那就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无法选择过去做过或没做过什么事情,我们只能选择现在和未来。时间在我们人生游戏的各个要素之中,显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了。music[1]

古往今来,人类的所有的娱乐活动,包括现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也都有一个因素是完全无法逃避的,那就是时间。每一项娱乐活动,不论是棋牌还是体育运动;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必须在一定的次序和时间范围内进行。每一个游戏,不论是单机还是联网;不论是动作还是益智;不论是竞技还是休闲,也都无可逃避的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时间的游戏。

farmer[1]近些年来,流行起来的social game,为了能够让每个用户只需要使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和不同的用户发生social关系,更是直接将时间设定成了游戏的核心要素。比如:种一颗白菜,需要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没有人采摘,白菜就会烂在地里,每个人必须在别人的白菜成熟之后,还没有被主人收获之前,白菜还没有烂在地里之前,去拜访邻居,并顺手摘走别人的白菜。

玩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选择种植或养殖各种动植物。这种游戏有个特性,那就是级别高了,单位时间的产出也会增加。种植那种收获时间非常短的作物,总是会比种植同等级别的长生命周期作物收益更高。如果希望提高单位时间的收益,那么就需要守在电脑或移动设备面前,不停的点啊点。通常随着一个玩家级别的提高,他们能够得到那种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收获的品种。cow[1]这些品种的单位时间收获肯定没有低级别的短时间作物高,但是很多高级别玩家对游戏的沉迷程度会随着参与游戏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他们没有耐心坐在那里不停的点击。能让他们每天上来看看菜园子,也就不错了。

由于到了高级别的时候,每一种新的种植物所带来的回报通常都很高,所以这个时候如果给予一些可以在短时间收获的高收益作物,可能会很容易将平衡打破,那些到达了高级别,还有耐心点啊点的玩家,会飞快的超越别的玩家,这反而会加速他们离开游戏的速度。所以此类游戏在后期添加这种高等级的短时间收获作物的时候,都是异常谨慎的。

现在的游戏,在考虑如何加入更多的东西,以加强游戏的沉浸感,通过虚拟现实或现实增强技术增加更多的现实元素,通过定位技术添加地理信息元素等等,但不论游戏发展成什么样子,有一个东西,将一直是所有游戏,甚至是人生这种游戏的永恒主题,那就是时间。

一个人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是因为他或她的过去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或她的未来也必将是独一无二的。

5277265559_0535b25cb9_b[1]

我和版权的故事

  • 第一次版权纠纷

离开同方之后,辗转了几家公司之后,进入了一家做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议管理系统的公司。做程序开发。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只记得突然有很多人冲进了办公室,说是要检查。好像是穿着工商局的制服,这些人在每一个人的电脑上翻找,并将可疑的内容拍下照片,再要求电脑的使用者签字。

后来才知道,这些人是查盗版的,他们有政府开具的执法证,到现场取证。然后,会由政府部门开出一定金额的罚单。

由于当时我电脑上安装的各种版本的盗版开发工具最多,于是就被公司勒令负责此事的沟通和处理工作。

最终的结果是,购买了一定数量的软件,并和软件厂家达成和解,最终避免了政府罚单。政府罚单的数额那实在是相当的恐怖啊。

这个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还是颇有几分中国特色的。首先:检查通常是针对单一厂商产品的,也就是说政府代表张三过来执法和主持公道,并不会管李四家的产品是不是被盗版了。如果被抓住了,态度比较好,有悔改的实际行动,并得到被侵权的软件厂商谅解的话,得到宽大处理的机会还是蛮大的。处罚不是目的,治病救人才是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的第一宗旨。

由于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这个事情最终如何处理和截止的,这里不便详细透露。

在这件事情处理完之后,当时我所服务的那家公司,依然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盗版开发工具。现在,除了那些完全使用开源工具的团队之外,其他软件开发企业或团队,多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盗版使用开发工具的问题。即使被抓过了,也不可能买到人手一套的程度。

被抓过一次的公司,还会再被抓吗?这还真不好说,只能说由于盗版同一家公司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被连续抓两次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是今天被张三抓,明天再被李四家抓,这也算是正常范围之内的事情。

  • 角色的转变

在上门所说的那起版权纠纷事件发生之后的一年左右,我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去到当时抓住我前雇主盗版行为的那家国外软件开发工具供应商处工作。角色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一个侵权者,彻底变成了盗版的受害者。

作为一家盗版行为的受害公司,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由于涉及到更多的商业机密,以及中国特色,还是不能详细说的。以后有机会的话,还是和大家聊一些能说的事情吧。那就是在我为这家开发工具供应商工作的四五年间,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我的客户们,或者说是潜在客户们就一些涉及版权问题的对话和争论。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