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Archive for 4 月, 2014

前面写了很多关于互联网社区的信息流转方式的东西,还写到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两种信息流转方式之一,QQ群。今天要来说一说另外一种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流转方式——论坛。

前面的文章出来之后,我们的大妈就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证为什么技术社区不能采用QQ群的形式。我的看法倒是没有那么极端,使用的工具、管理者自己的管理方式、以及工具设定的各种规则,一起决定了信息的流转方式,而信息的流转方式则会决定社区的风格。国内的技术社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运行,而且确实有很多社区是选择建立QQ群的,当然,这些选择QQ群的社区,可能在选择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大部分社区即使不使用QQ群作为主要的信息流转方式,也至少会建立一些QQ群来进行某些小范围的沟通。很多技术社区,或非技术社区中,大家互相交换qq号的事情,也是非常普遍的。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出来之后,还可以看到大妈写的中国技术社区最好不要采用论坛这种形式的文章吧。

Read More…

这个系列讨论了互联网社区的各种不同的信息流转方式。上一篇关于邮件和邮件群组的文章最后写了一个关于中国人的笑话,那么这一篇就来讨论一下最具中国特色的两种社区形态的信息流转方式之一吧。

这是一个讨论互联网社区信息流转方式的系列。前面介绍了不同的流转方式之间演进的过程,以及演进所遵循的基本规则。也介绍了最原始的信息流转方式,并在上篇《互联网社区的原始信息流转方式——邮件和邮件群组》文章的最后,给出了一个关于国人的笑话,那么这一篇就来稍微讨论一下对于中国人的互联网生态影响最大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两种互联网社区形态之一,以及这种形态所使用的信息流转方式。

Read More…

上一篇文章《互联网社区中的信息流转方式》中介绍了互联网社区中的不同信息流转方式。以及这些信息流转方式之间是如何进行演化的。

这个演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

  1. 从无序中发现有效的次序;
  2. 用更少的人为更多的人服务。

今天的这篇文章中希望可以和大家聊聊,最早的互联网社区信息流转方式,邮件和邮件群组。

 

Mailing List

邮件

 

邮件算是互联网最早的应用形式之一了。邮件和互联网之间,应该算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到底谁孕育了谁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

邮件是一种最原始的信息交互方式,一封邮件上写着收件人、发件人、标题、正文等等。可以让信息从发件人那里,传递到发件人知道邮箱地址的收件人手中。

这就是信息的流动了。

  1. 发件人知道收件人的邮件地址
  2. 发件人决定要发出邮件给收件人
  3. 收件人能够阅读发件人发过来的信息
  4. 收件人知道了发件人的地址,可以回复邮件
  5. 收件人可以转发邮件给第三个人
  6. 第三个人,知道了前面两个人的邮件地址,可以选择回复或重新写邮件给这些人

上面描述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发件人,将信息发给了一个收件人。那么,当一个发件人希望将邮件发给多个收件人的时候呢?

  1. 发件人知道一些收件人的邮件地址
  2. 发件人决定向这一些收件人发送邮件
  3. 这一些收件人收到了信息,并知道了互相彼此,以及发件人的邮件地址
  4. 这些互相之间知道了邮件地址的人,可以选择回复或发送信息——
    1. 给上一个发件人
    2. 给所有其他人
    3. 其他不在这些人中的,自己知道邮件地址的人
    4. 这群人或其他人的各种排列组合

之所以要将这个过程描述得这么繁复,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信息流就是这样形成的,那种能够让讨论不断进行下去的链式反应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形不成这样的链式反应,讨论就无法进行下去,那么社区就不会诞生,因为社区不能为讨论者带来价值(及时、有效的反馈)。

邮件群组

仅仅有了邮件,社区还是很难生存的。社区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而邮件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互相之间发送邮件唯一需要的条件就是知道对方的邮件地址。于是邮件系统就进化了,出现了邮件群组。邮件群组解决了几个问题:

  1. 不需要每次书写一大堆的邮件地址了,一个群组的邮件地址就代表了群组中所有的人
  2. 人们在知道群组地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否要订阅群组,从而接收到群组的信息。订阅并不完全是主动行为
  3. 发件人,通常不知道每一个收件人的地址,而是只知道群组的地址
  4. 群组中的人,可以对群组邮件单独处理,不需要将群组邮件和普通邮件混在一起
  5. 有一个地方,能够记录所有人在群组中的讨论,并可以提供搜索服务
  6. 可以确认谁有权利在群组中发言

信息是怎么在群组中流动的呢?

  1. 发件人知道群组的地址
  2. 发件人向群组发送了邮件
  3. 群组判定发件人是否有权向群组发送邮件
  4. 如果发件人有权向群组发送信息,那么将信息发给群组的每一个订阅者
  5. 订阅者接收到信息,并阅读信息
  6. 群组记录信息,以备后续查询之用
  7. 收到信息的人,可以向群组发送回复
  8. 群组判定再次发出的信息的发件人,是否有权限向群组发送信息

邮件群组并不都是用来做社区的,有很多邮件群组中的订阅者,是不允许向群组中发送邮件的。比如那些新闻订阅群组,用户订阅了,就可以定期收到新闻,但却不能够将信息发回到这个群组中去。在邮件群组中,用户通常有权利选择是否要订阅,用户自己的地址,是被保护的。这其中,有一种群组,为社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那就是群组中每一个订阅者都可以发言,都可以向群组中发信息的那一种。在这种群组中,信息流转的链式反应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群组中的信息流转通常是这样的:

  1. 一群人,出于某种目的,建立了一个群组
  2. 群组中的一个人向群组中发送了邮件
  3. 群组中的其他人,收到了邮件
  4. 然后群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回复这封邮件给群组中的所有其他人

这就像题图中所画得那样,一些人围绕着一个不大的会议桌开会,其中一个说话了,桌子边的其他人都可以听到,然后他们再选择是否要继续这个话题讨论下去。如果桌边有一些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那么这些人就会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他人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人们,可以选择只听不说。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在有人提出了有趣话题之后,就能够形成信息传递的链式反应,并在讨论的过程中为参与者提供了价值,社区就形成了。

所有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信息流转方式,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邮件群组解决了邮件在信息交流中的一些问题,从无序中发现了秩序,而且这种秩序对于某种形式的信息产生和流转来说是更有效率的。于是,这种形式被固定了下来,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目前依然有很多社区是以邮件群组的形式来组织的。当然,现在的邮件群组的功能已经更加完善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更多了。

不过邮件群组也有些问题处理得不是很好。

  1. 时效性

    邮件本身就不具备时效性。一个群组中的人们,每个人在线和处理邮件的时间都是不固定的,所以邮件群组中信息流转的速度通常不快。如果邮件群组中所有的成员都在同一个时区,并工作生活习惯比较接近,那么大家通常在同一个时间段来处理邮件。在大家都处理邮件的时间段,邮件群组就会非常活跃,在大部分人都在睡觉的时候,邮件群组也会比较安静。如果是成员分布涵盖全球不同时区的邮件群组,那么问题得到反馈的速度通常是以天计的。

  2. 交流的顺序
    1. 信息A被发送到群组
    2. 所有成员看到了信息A
    3. 几个成员回复了信息:A1…An
    4. 信息A1…An被所有成员看到
    5. 有些成员依然在回复A
    6. 有些成员则开始回复A1…An中任意一条或多条,得到了信息A11…Ann
    7. 大家再回复
  3. 信息过载
    1. 当群组中的人比较多,而且都很活跃
    2. 一个用户订阅的群组比较多
    3. 当一个群组中同时讨论的问题比较多
    4. 当一个群组中讨论得比较激烈的时候

    信息过载了,用户会感到无所适从,信息流动的链式反应会断掉,线索会被埋没。

基于邮件群组的社区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

  1. 大家必须采用相同语言(这不是废话,有些以图片、音乐为基础的社区,并不一定要有相同的语言)
  2. 信息的流转不能太快,否则就会因为交流的无序,而破坏信息流转的链式反应,丢失线索
  3. 同时讨论的问题不能太多,这个问题通过标题、标签、群组的分支被部分的解决了。不过歪楼、灌水这些事情自古有之,所以在同一个群组中同时讨论的事情太多依然是不推荐的做法

 总结

邮件和邮件群组,算是最早的互联网社区中所使用的信息流转方式了。甚至可以说是这两种形式孵化出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社区。这些古老的、混沌的信息传播方式,直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很大一部分社区所选择的主要信息流转方式,即使社区现在有其他更有效率的信息流转方式,社区成员之间依然会使用邮件和群组来进行一下信息流转的补充。信息流转方式的演进过程是从无序中发现有效的秩序,其实也可以说是通过各种规则,将那些不符合的部分给剔除掉了。那么,当有时候某些信息的流转需要绕过规则的时候,邮件和群组就是一种非常棒的补充方式。

上面说了那个围绕桌子开会的故事,但是群组和这些围着桌子的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那就是群组中每个人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而这在超过3个人的桌子边上就不能成立了。那么当桌上的人想要和身边的人交头接耳一下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选择比群组更原始的方式,直接给某个人写邮件就好了。这些邮件可以在讨论在特定时间从新回到群组中去。这就是一个当秩序无法满足沟通交流要求时,向后退一步的典型案例。

最后补充一个关于信息流转的笑话。

很多亚洲人都会组团出去旅游,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很难分辨得清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后来有人发现了一个规律,来帮助他们进行这种分辨。一群亚洲人聚集在一起,一个人在大声说着什么,其他人都在认真听的,是日本人;好几个人都在很大声的说着什么,好像正在吵架,其他人在认真倾听的,是韩国人;几个人在大声说,有些人在听,有些人在交头接耳,还有些人则在左顾右盼的是中国人。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