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Archive for 10 月, 2015

好像很久很久以来,我博客的第一句永远是,又有很久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云云。
继上一次使用语音输入更新了一篇博客之后,真的是又有好久好久没有写博客了。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写博客确实不能算是一件符合时代潮流的事情了。我现在连微博都很少更新了。
分享信息,是一种心理需求,在twitter和微博依然火爆的今天,这个假设应该是成立的吧。但是,向陌生人分享内容应该是没有什么成就感的事情吧,特别是那些粉丝并不是很多的人。在微博,基本被僵尸粉丝,以及带有各种商业目的的人改造成了一种媒体,而且是很烂的媒体之后,我就更不去了。现在大概也就是每个月过去一次。
path之类的严格限制只能有150个好友的私密社交,现在应该已经都死掉一轮儿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通常人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只有150人的小镇里面,或一个150人的连队或公司里面,而是,每个人有一个150人的私密社交圈子,任意两个熟人之间的私密社交圈子会有一定的重合,但绝对不是完全重合的。有人会说,私密社交就是这样设计的啊,每个人有150个好友,但是这些好友并不要求一定要重合啊。是的,问题并不出在150这个数字上,而是在于人们对于150个人私密好友的期待上,记得有一个笑话,讲的是,某领导生病了,很多部属都来探望,这时有人问领导,这么多部属来探望您,您都能够记得住吗?领导答曰,谁来过,我不一定都能够记住,但是如果谁没来,我是一定会记住的。当某人进入了我们的150人私密社交圈子,那么我们就会期待他们对于我们所有分享内容的热情反馈。如果有些人始终不反馈,或者某一天突然不发出声音了,我们就会感觉出问题了。同理,如果我们进入了别人的150人私密社交圈,我们也会这样来要求自己,对朋友们发出的分享,给予热情的反馈。私密社交软件甚至会在朋友们发出内容的时候,向用户发邮件提醒,然后将看过信息的人,赞了的人,都列出来,再在有朋友回复的时候,发邮件提醒用户。这种模式就太沉重了,对于使用者来说,太累了。用户自己很难准确的区分,哪些人是私密圈子里面的,哪些人则没有那么亲密。毕竟大家并不是生活在一个150人的村子里面。当然,很多人的微信好友也没有超过150人,于是他们就会默认以为,我应该知道他们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面的所有事情。很遗憾,要让这些朋友失望了,我的微信有接近2000个好友,所以朋友圈里面的内容,并不是每天都看。我翻看朋友圈的频度,基本和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信息的频度差不多,每一两周一次吧。
微信对于我来说,绝大部分意义在于商业用途。我会加入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所有人数超过100的,我通常加入之后,会要求大家修改昵称,改为真实姓名和公司、职位。然后设置保存在通讯录,以及免打扰。作为日后搜索之用。
今天这篇博客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说的事情,只是随意闲扯一下。

image

北京市金源茂地下一层的太平洋咖啡

儿子在利用十一假期学习轮滑,于是我就在轮滑课程旁边的太平洋咖啡厅里面随便写一点儿博客。
我的十一假期大概也就是这么一种方式度过了吧。明天是不是还会再些一点儿什么,还不好说,想起来就写两句吧。使用平板电脑和便携键盘写博客还是很方便的。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