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美国禁用中国智能网联车技术,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大家好,这里是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今天咱们来讲一讲美国最新出的规定。

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这样的一个机构,出了一个拟议规则制定通知,也就是说这个通知现在还是在拟,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但也很快,应该也是赶在拜登卸任之前要去做完。现在感觉,拜登对于他们继续能够执政下去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有信心,所以他大量的这种决策,都是要在他1月20号卸任之前,他要能够签字,能够把它做完的。

那么这个规定写的是什么呢?叫禁止销售或进口集成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相关特定软硬件的网联车。它现在不再叫新能源车了,而是叫网联车,就是能够连在网上进行一定智能操作的这样的车。在这个里边,如果有一些部件是来自于中国和俄罗斯的话,就不用去卖了。使用这些配件,即使车是在美国制造的也不行。你说我买了这些配件回来,在美国造车行不行?不可以,因为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国车企准备到美国去造车了。

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这些部件以后也要到美国去造。而这些车辆的限制范围是什么呢?叫公共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包括像什么公交车、汽车啊,都在管控范围内的。但是呢,非公共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就不管了,比如说农用车、矿用车,这些车里头你是不是装了来自于中国和俄罗斯的部件,没关系。

软件禁令呢,是2027年开始生效,硬件禁令呢,是2029年或者2030年才开始生效。就是美国人制定这种规则呢,总会给大家留出一个空间来,让车厂们寻找替代方案,把软件重写一下,再重新在供应链里边找到替代的产品,所以并不是马上生效。

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林健,9月23号记者会上反驳,反对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中国相关企业及其产品采取歧视性做法。我们敦促美方尊重市场原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放、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后续呢,可能还有反制的措施,咱们就看看国内是不是你禁我一个什么。

我就禁你一个什么啊?但是国内的这种禁,其实跟美国还是不太一样。美国说:“哎,我先商量商量,先讨论一下。”然后呢,等签字,签完字以后,还要再过个两三年,甚至是四五年,你才有可能看到这些结果。但是中国的反制通常是马上就来。而且这边只要说我们要开始反制了,下面的人马上就开始执行了。哪怕说这些规则还没有落地,他们也要先去调整一下策略,说我们这个时候不买了,那个时候不买了,一定要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种规定出来呢,就是1月20号拜登卸任之前,要签字执行的。这样的规则应该也是现在和大选造势中的一部分吧。其实禁用中国网联车组件这件事呢,早有端倪。2月29号,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在一个访谈里边就已经说过了:“只要北京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停摆300万辆汽车。”他当时讲完这个话以后,国内很多人就反驳这件事情,说中国就没有卖汽车给美国,或者是美国路面上跑的中国汽车其实是非常非常少的。你这个按个按钮,300万辆车,这300万辆车是哪来的呢?

现在的现状是什么?其实就是很少有中俄车辆在美国销售,但是各种通讯零部件呢,确实是有很大的一个比例来自于中国,特别是软件的东西,来自中国的比例会更高一些。现在他们规定的是联网的部分,或者是智能驾驶的部分,主要是在这两个部分里头,限制中俄的产品。联网的部分,我们一般叫车机系统,然后加上5G、Wifi、蓝牙,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从中国进口。而无人驾驶的部分里头,激光雷达,现在大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软件系统,因为很多欧洲厂商,包括美国厂商,都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在中国市产电动车。所以呢,软件系统其实来自于中国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现在中国的新势力呢,在努力出海,但是呢,他们主要把目标放在了欧洲,甭管是在东欧,还是在西欧北欧这一带,都是中国现在电动车厂商的主要发力点。其他的就是在东南亚,以及拉美或者是非洲的一些国家。日本比亚迪在很努力的建工厂,建销售中心,准备在那边去卖车。

据说,比亚迪的一些车辆在日本卖得还不错。因此,唯一这里头没有什么中国车的,就是美国和德国车企在中国建立了很多的研发中心,甚至还投资了小鹏等一系列中国新势力企业。就是希望让中国积累出来的,不管是智能车机系统、连接系统,还是自动化驾驶系统,得到一些相应的技术。

日系车企其实也在投资,并且使用一些中国系统。像丰田是在广东那边有他的投资公司,而且这个投资公司做出来的自动驾驶系统,现在已经在丰田在中国销售的车上开始装了。至于在海外销售的车上,是否开始装相应的系统,应该也是在争取。而且丰田上面很多车上装的这种相关的硬件,其实是华为的。这个禁令一出,这些车企或者这些零部件以及软件的供应商,他们就要重新思考他们的定位了。

美国车企其实也在很努力地在中国制造电动车,包括像福特,福特野马,福特的其他一些电动车,应该是在江铃还是在什么地方也在装。而另外一个电动车巨头,也就是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里生产了大量的电动车。那么,特斯拉在中国工厂里生产的车,到底受不受禁令的影响呢?这个大家也需要重新去思考一下。

其实现在,不管是欧盟也好,还是美国也好,对电动车或者对中国产的电动车所下的各种各样的禁令,受伤最大的其实是特斯拉。欧盟说我们要对中国的电动车加税,特斯拉说咱们再商量商量行不行。虽然特斯拉有柏林工厂,但是柏林工厂的产量好像一直都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特斯拉在中国疯狂地生产,往东南亚甚至是更遥远的一些地方进行运输销售。那他运输的船是哪的?运输的船是比亚迪的,比亚迪花了很多钱去买这种汽车滚装船,准备装着比亚迪的车,装着特斯拉的车,从中国码头出发,向全世界开。

特斯拉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墙,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他的车能够从一个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工厂,或者限制他的零部件从一个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工厂。

特斯拉准备在10月10号发布的Robotaxi,以及今年原来号称要发布的Model R这样的车型,他们可能会把大量的零部件在中国工厂生产完了以后,再到一些其他的国家去进行组装,然后再进行销售。这些限制条件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麻烦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做反制,特斯拉肯定也是首当其冲。另一个首当其冲的可能是苹果。

最近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车臣的领导人卡德罗夫说马斯克送了他一辆Cybertruck,他准备把这辆车送到俄乌战场的时候,被锁车了,这个车不让开了。这实际上也就坐实了,这种网联车是可以进行远程锁定的。然而这件事情呢,马斯克矢口否认。他否认的两点:第一,他说这车不是我送给他的,是他自己买的,或者是反正不知道他哪弄的,这个事跟我没关系,我并没有送一辆车给卡德罗夫。第二,可以说这个车不是我锁的,我们没有做类似这样的事情。至于说这车为什么不能开了,应该是遭受了其他黑客的攻击,跟特斯拉官方没关系,跟马斯克也没关系。

这些网联车呢,第一,从官方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是有能力去锁车的;第二,他们作为一个像手机可能还要复杂一些的智能设备,在安全防控上可能还没有手机强,这样的设备是非常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为什么说智能汽车的安全防护没有手机强呢?因为手机第一个量非常大,第二个就是它已经在跟各种黑客攻防的过程中斗过了这么多年,十几年了。所以,在各种的黑客攻防过程中,手机厂商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而汽车厂商在这一块积累的经验要少很多。

而且在这一块上,要说一个比较悲催的问题,就是中国产的很多这种车机系统,其实底层是安卓的,甚至是早期的安卓版本。他并没有跟着安卓的一次一次升级一起升上来。这就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早期安卓版本所带有的各种漏洞,在这些车机里面实际上都是有的,因为每一次安卓升级,其实干的最主要的一个工作。

就是要把这些漏洞补掉。谷歌也在不断地花钱去征集各种各样的漏洞信息。谁告诉谷歌,哎,我发现了那一漏洞,怎么去攻击你,怎么能够去root,怎么去提选,谷歌是要给钱的。谷歌已经做了十几年了,现在安卓的版本已经是十几版了。如果现在有人拿了一个,比如说安卓6、安卓7这样的一个版本,去做了一个车机出来的话,这样的产品,咱们不说有没有中国政府在背后去故意捣乱的问题,其实这个产品本身它就很不安全。

中国政府呢,其实针对电动车相关技术出口外流,也做出了一些指导。当然,中国的指导向来是这样,就是约谈一堆车企,但是呢,不会下具体的文件,说明违法了以后我们要怎么去处罚你。不是这样的啊,我们一般会开座谈会。那据说呢,现在已经开了关键车企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座谈会,要求是什么?尽量不要让中国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外流。说你们可以到国外去建厂,但是关键技术还是要在中国生产。

但这个里面呢,关键点了两个国家的名字,一个是印度,一个是土耳其。说你们的电池技术,你们的网联车的技术,自动驾驶的技术,是不可以去这两个国家的,特别是印度。因为印度对于很多的外企来说,不是非常友好,他们得到技术以后的话,有可能会通过各种处罚,或者是什么样的政府行为吧,想办法去没收你的企业,或者让中国企业遭受很多的损失。其实中国的手机企业,现在在印度已经被罚了很多钱了。

美国发了禁令了,中国也开了一些座谈会了,这到底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一个全球化进程的倒退。但是呢,全球化进程其实本身打破起来是非常难的。像伊朗、朝鲜这样的彻底封锁,对于美国来说呢,是可以实现的。谁给伊朗卖东西,我就给你列实体名单。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供应链核心环节,挑挑拣拣的封锁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是美国这一次下的禁令,我觉得更像是选举作秀。原中国做的各种各样的电动车技术,你说啊,我现在开始封锁,而且还不是马上封锁,我要到2027年才开始封锁软件。

2029年到2030年才开始封锁硬件。那这个事情到最后说,这些产品到底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美国生产的,还是在中国以外、美国以外的哪一个国家生产的?你有这么两三年的时间,早就发生变化了。特别像软件这样的东西,你说我怎么能够限定说这个软件一定是在中国生产的呢?

我们比如说跑到美国去注册一个公司,或者跑到墨西哥去注册一个公司,我把相关软件的原代码怎么转过去,然后在那边重新去注册软件的著作权或者版权相关的信息的话,那这是不是就是一个海外产的软件呢?这件事情其实是说不清楚的。而且你还给了他两年的时间。

至于硬件的话,更是如此。咱们就像生产香港美城月饼那样,我们在比如墨西哥这样的国家注册一些公司,注册完了以后说:“哎,这个品牌是墨西哥的。”其实中国人干了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美国现在限制大疆的无人机,有一家马来西亚的工厂说:“我们每一次把大疆的无人机从中国买回去以后,刷一层绿色的涂料,然后再卖到美国去,长得一模一样。”这样行不行?这个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而且中美两国的政策在这件事上其实都比较难奏效。甭管是中国开了政府座谈会,说禁止中国电动车关键技术外流,还是美国下禁令说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在禁止中国网联车的相关软硬件设备在美国流通,这个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

第一个,技术本身是无形的,比较难以限制。就是你怎么去确定说一个软件到底是哪来的?我记得台湾曾经出过一些规定,说他们的政府或者说是一些关键民生部位的软件不允许陆籍员工参与编写,这个就有点太夸张了。你没法去排除陆籍员工。

如果美国说:“我们美国用的核心软件不允许陆籍员工去编写的话。”那你就非常麻烦了。甭管是谷歌、Facebook还是推特,或者任何一个美国的互联网大厂,里头有多少中国大陆国籍,拿着工作签证的人在里边敲代码。你要想把他们都排除掉的话,美国估计整个的互联网行业都要受到影响。

或者,可能有一半的软件行业就直接崩溃了。所以,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且,从美国面对华人群体的各种封锁来看,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美国没有封锁住导弹和原子弹技术的外流,也没有封锁住AI相关的技术,甚至连他指名道姓的英伟达显卡,他都没有封锁住。大量的英伟达显卡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走私渠道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呢,其实也封锁不了电动车相关技术的外流。

你就像电动车,咱别说电动车了,那无人机,你封锁住了吗?对吧,你也封锁不住。美国的做法呢,会让中国零部件在美国销售的过程中,被一些美国人雁过拔毛。这可能也就是美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唯一作用。而中国的做法呢,只能让更多的美元留在境外不回来。就是他们尽量把这些在中国生产、中国研发的软硬件设备算到在海外研发生产。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海外收到的美元,就不用流回国内来去换汇什么,这些都没有了。全球电动车发展和普及的进程呢,并不会因为欧盟做的一些决定,或者美国做的一些决定就停下来,还是会继续前进的。就是滚滚车轮被马斯克推下来以后,会一直滚动下去,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全球供应链整合的进程呢,也不会停下来。你就像现在,华人的供应链从台湾转到中国大陆,再转到越南、印度、土耳其、墨西哥这样的地方,这个过程能停下来吗?停不下来。但是现在可能还会有一部分去美国,聪明勤奋但不太守规矩的华人,总会找到生存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呢,没准贾跃亭的机会就又来了。

因为贾跃亭在几个月之前就讲说,中美两国的这种地缘政治博弈,会对他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在美国落地了,拥有全套的造车资质,而且已经造出车来了。他知道在美国造车,各个环节到底是怎么样的,哪一项设备,哪一个技术,应该到哪里去,做各种合规的检测,需符合什么样的标准。甭管他原来造车造了几辆,或者卖了什么样,或者骗不骗钱,这个事咱不管他,但至少所有的坑他踩了一遍了。他说,中国的车企,如果想把你的设备卖到美国来。

来,你找我对吧?我去给你搞定剩下所有的事情。我去找到相应的工厂,或者我去找地给你贴牌去。咱们就可以把这个路走通。

像美国这样的一个有很多律师去运作的国家,他们总会在法律颁布之后去研究一下,说:“哎,这个地方有一个漏洞。”哎,那个地方再怎么去调整一下。即使是川普现在说了:“说我们以后要对于从墨西哥进口的这些拥有中国部件的汽车如何去加税。”那南美那么多国家呢?咱们是不是再换一个地方再搞一下?实在不行,说我们在美国有些地方去落地,做一些工厂,就像当年的福耀玻璃似的。我们在美国落一个工厂,在美国去完成最后一些步骤,是不是OK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美国当地落地工厂的这个地区,他们的政客可能就开始去游说了:“我要税收,我要就业率,我要人家给我投票。”所以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他各种的法令,特别是像刚才我们讲的2027年才开始执行的软件禁令和2029年、2030年才开始执行的硬件禁令的话,对于中国技术的出口和外流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限制作用的。

好啊,这就是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感谢大家收听,请帮忙点赞,点小铃铛,参加Discord讨论群。也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我们的付费频道,再见。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