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一直和我说,来了上海,如果不去吃一次小杨生煎,那就算是白来了。我在上海住了一年多了,还没去吃过这种东西。生煎倒是吃过一两次,但是每次都会往身上撒好多的油水,实在是非常不爽的经历。
在上海,我尽量避免吃任何包子一类的东西,主要就是上海的包子好像都是有汤的。而且,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很多包子的侧面很薄,在咬的时候,侧面会突然喷射出很多油水来,让人防不胜防。
近期可能就能够回北京了,在上海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决定听从同事们的建议去尝试一次小杨生煎。
坐地铁到南京东路站,然后在谷歌地图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家店铺,真的是非常寒酸的门脸儿,门口有一位收银的老奶奶,生煎也是可以直接在门口出货的。我去的时候并不是饭点儿,但还是有那么三五个人在排队的,看来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当地名吃。其主要的生意都是外卖为主,堂吃的比例应该不高。
我询问了一下,生煎是按份卖的,一份四个。思量着,按照我这个胃口,应该能吃得下两份的吧,再来分小馄饨,也算是将上海的小吃又多尝了一种。但是,门口的收银老奶奶却说我点得太多了,那些是吃不完的。她建议我点六个生煎,也就是一份半(这种情况在北方是不可思议的),再加上一碗牛肉汤。还告诉我,这样是最实惠的了,馄饨很贵的,牛肉汤的味道很好,很多来这里的人都是这么点的。
我从善如流,听从了老奶奶的建议,下面就是她推荐给我的套餐。
在门口领到了那个破唐磁盘子装的生煎,那个盘子真的很破,很多地方的搪瓷都已经刷掉了,盘子边上还写着小杨生煎馆的字样。往里面走,店面非常的小,也就是十张快餐桌上下的样子。我进去的时候居然坐满了,等到一桌的客人吃完,我赶快端着包子坐下。一位服务员老奶奶帮我擦了擦桌子,然后送来了我的牛肉汤。桌子上的那个装醋的小碟子,必须要自己到后面去拿,我去那碟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用食品袋封装的大概只有老式眼药水瓶子大小的醋包。这也印证了我前面关于“这里主要是以外卖为主”的猜测。
吃的过程异常小心,咬开每一个包子之前,先仔细的观察包子的四周,不要让可能破开的地方对着自己,咬一个口子,如果包子没有漏汤的话,就小心的将汤吸出来,如果已经漏了,就将汤倒干净,然后占着醋吃下去。味道还是不错的,这次终于没有撒一身的油水。不容易啊。
这些食物的味道还是不错的,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说的东西。可能是我吃生煎的方法有些问题,没有吃出最好的味道来吧。下次找个本地人来教导一下,也许我能够喷他一身油水呢。
小杨生煎确实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品牌。我在吃生煎的时候,还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非常有风度的白人女士,走到门口指着门口的招贴广告,对自己的翻译说了些什么。那个招贴广告并不是生煎的宣传,而是一个招聘糕点师的广告。于是那位半吊子翻译,就去和坐在门口的收银老奶奶说,这位女士想要应聘你们的糕点师,你们给多少钱?估计老外说的时候,说到了How much之类的词语,被这位翻译小姐听懂了。门口那位老奶奶被吓到了,完全搞不清状况。于是就问这位女士今年多大年级了?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注意到这个事情,我听到那个翻译在问:“How old are you?”,那位白人女士也是一脸困惑的样子,但还是回答了,43岁。门口的收银老奶奶自己不懂英文,也不敢随便的拒绝一位外国友人,于是请来了店里面唯一懂英文的一位工作人员。了解之后才知道,那位外国女士,只是想要买一些生煎,打包带回去吃,她以为指的是生煎的广告,然后让翻译去问价格。结果指的是一个招聘糕点师的广告,翻译的水平也实在是烂了一些,就闹出了这么个笑话。估计这位女士还在困惑呢,为什么买生煎还要问年龄,真实非常奇特的风俗啊。
这就是我快乐的周末生活了。吃到了小杨生煎,还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希望以后回到北京,可以带上海的同事去吃北京的豆汁,我也会很努力的向他们推荐的,不过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去吃的。也许他们会喜欢的吧。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