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Borland大中国区的Evangelist,我个人其实对于开源没有什么感觉的。Borland基本上可以算是毁在开源上面的。并不是说JBuilder被Eclipse所取代,而是当时Borland公司认为应该支持那些商业的J2EE框架,比如当时的BEA Weblogic、IBM WebSphare、Borland Enterprise Server等这些框架,而不应该去跟随那些Hibernate、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结果最后发现,商业框架被开源框架所击败了。JBuilder最后因为跟随商业框架,而忽视了对开源框架的支持,最终被Eclipse挤出了市场。
盛大一直都是很支持开源的,不但自己有一些小型的开源项目,也积极的支持国内的开源社区。这次就是在上海和北京提供场地,让开源社区、开源项目开发者和关心开源的人们有机会能够聚集在一起,一起来讨论关于开源的一些话题。
由于会议室的座位一共只有一百二十几个,报名者却接近两百,作为组织者,我事先发了微博,来得晚的朋友,就不好意思,只能站着了。于是,很多参会者很早就来到了会场,希望能够占到一个好位置。吸取了上次NTalks活动的教训,我们提前申请了延时空调。空调是从下午2点供应到5点,活动基本上是6点多结束的。在最后没有空调的一个小时里面,大家的节奏明显的加快了很多,现场也更加热烈了。
软件行业协会为这次大会准备了不少礼品,还为参会者提供了矿泉水。这对于穷惯了的中国开源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一份意外之喜。照片上的那位开源工作者在搬运这些东西的时候,脸上堆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大会的主持人是一对帅哥美女。只是来自软件协会美女好像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样子。
会议由两个部分组成,那就是4个30分钟演讲,和17个5分钟演讲。
由于话题都是投票选出来的,所以分享的过程,参会者们的反响还是非常热烈的。所谓投票选择话题,指的是在大会开始之前,大家先汇集想要讲的话题,然后由参会者来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得票最多的4个可以讲30分钟,然后有一些可以讲5分钟的话题,由于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于是就多放了几个5分钟的演讲进去。
下面是部分演讲者的照片:
这里就不将所有演讲的照片都放上来了,实在是太多了。再展示几张现场的照片,看看参会者们的热烈回应。
开源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确实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所以从事开源工作的人,大多是一些具有很强乐观精神的人。看他们笑的多么灿烂啊?
大家都很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工作添加一些色彩。
我在会场上主要是负责现场的微博直播,用我的New Pad做微博直播。
由于要一边听会,一边发微博,所以我只能找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有趣的点记录下来,没有办法将全部的要点都记录下来。
全职开源开发者的生活状态
第一个演讲的,也就是投票的时候得票最高的一个话题,是探讨一个全职开源开发者的生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生存状态。这样的一个话题能够被最多的人所关注,正好也能够说明,国内的开源开发者们当前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大家还在为了生存和生计而担忧,必须在开源和生活之间做艰难的选择。
不过演绎这个话题的@Freeman小屋 同学其实并不能代表最广泛的中国开源开发者。所以他上来也首先为做了“标题党”而向大家表示道歉。演讲者确实是一个全职的开源开发者。只不过,他是受雇于国外的大公司,在做着开源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有人雇佣他,付给他工资,让他做开源。他现在每天在家办公,经济危机之前,他的公司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现在则只能维持一些在家办公的雇员,在继续维护他们的开源项目。
大部分在国内为开源项目做贡献的人,都是在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非常艰苦的坚持着。一些真正的全职开源开发者,甚至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开源的商业模式
开源并不仅仅是一种软件的分发方式,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国外有不少公司是围绕着一些开源软件经营着的。当然他们不会像中国的某些公司那样,将开源软件封装成自己的商业软件进行销售,那是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这些国外的公司,主要是提供开源软件的安装、调试和咨询顾问方面的服务。使用开源软件,如果需要用户自己去阅读全部的代码和文档,然后再找到,并调整其中某些特定的代码,使其能够适应客户自己的环境和需求,这并不一定比直接使用商业软件更加省钱,毕竟这些工作都需要软件工程师付出相当的劳动,而软件工程师的工时成本是不低的。那么,最经济的使用开源系统的方式,应该是适当的购买商业服务,以加快开源系统商业应用的过程。国外很多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他们会雇人来对开源系统进行维护。
国外一个开源系统的主要负责人,自己养育了6个孩子,还有一条游艇。当演讲者讲到游艇的时候,激动得双眼突出、满脸通红,他讲过之后,还特意的再次重复道:“游艇啊!!!那是游艇啊!!!”
国内现在已经出现了被国外提供开源服务的公司雇佣的员工,也出现了国内提供开源软件服务的本土企业,只是不知道这些本土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现场询问所有的参会者,当你们部署开源系统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购买商业服务的。
开源工作者的荣誉
成为一个顶级项目的核心贡献者,就是开源开发者们所追求的最大荣誉了。现场的那些演讲者和参与者们,互相介绍的时候,不会去说毕业于什么学校,在什么公司里面任什么样的职位。而是会介绍自己在什么项目中担任什么角色。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很多顶级项目中,都担任排名非常靠前的贡献者,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整个开源圈子的尊敬。
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很多贡献者,但是每一个项目也都必然会存在着一个核心的贡献者。用讲演者的话来说,这个人就是一个超人,他一个人所做出的贡献绝对能够超过其他所有人贡献的总和。开源项目通常是采取比较松散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想要在一个项目中拥有话语权,就要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提交更多的有效代码,书写更多的文档,修改更多的bug。这是一个绝对的,尊重实力的地方。
既然每个项目中,总会存在一个超人,那么当超人离开之后,项目通常的下场就是死掉。现场有一位嘉宾分享的例子就是,他们一直在使用一个开源项目,后来那个负责的日本人被微软挖走了,于是项目就停滞了。演讲者只能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重新开始一个全新的开源项目。
开源软件的文档和英语
光有软件和代码,那并不是开源软件。文档也是开源软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文档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开源软件。这些文档通常是英文的,也有一些国内的开源软件,文档是中文的。国际上的开源软件,通常都是使用英文来书写文档的,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国家的人参与进来。
国内的人参与开源项目最大的障碍就是英文,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文档里面的内容,不能很通畅的和国外的开源开发者进行沟通,那么使用开源系统将变得非常痛苦。
也有不少外国人参与中国的开源项目,参与这边项目的外国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起一个中文名字,否则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读,非常影响沟通。现场就有一个演讲嘉宾,他们项目费了很大的力气将文档翻译成英文,好不容易吸引了一位国外的开发者,结果那个名字没有一个人会念。
我参加了不少活动,也见到了不少生活在中国的国外开源软件开发者。比如吉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不会讲中文,但是却有一个中文名字,还印制了中文的名片,名片上标记的是他的新浪微博账号@gbraad 。
大公司和开源项目的关系
现场有些演讲者本身就是来自一些大公司。其中一个百度的云存储开发者就讲到,大公司是不会直接使用开源系统的。大公司会在开源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己的服务架构和体系。他在阿里就是负责云存储的开发,到了百度也还是做同样的事情,他自己的开源项目也是云存储架构。但是,公司里面的系统,从底层开始就是自己开发的定制系统。百度使用的操作系统、文件系、数据存储系统,都是定制化的,开源系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架设。
很多中小开发团队确实是在大规模的使用开源系统,而且其中80%以上的人,从来都没有下载过开源系统的源代码。大公司很少这样做,他们会谨慎的选择所需要使用的开源软件,然后将代码读透,通常会将绝大部分代码都重写一次。最终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自主开发系统。
一位来自网易的开源开发者说,他经常在工作中直接使用他自己的开源项目。但是网易的老板丁磊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经常用到的系统其实是开源的。
大公司很少直接利用开源软件,他们通常会选择参考开源软件,从头构建自己的私有系统。
现场有一位来自Nokia的QT社区的演讲者。QT就是一个Nokia放出来的开源系统。这应该也是大公司利用开源商业模式的一种常见方式吧。将那些需要其他开发者参与的部分开源出来,吸引开发者参与其中。
学生和开源和开源社区
那些参与开源项目的学生,最终大多都进入了国际化大公司工作。毕竟开源是聪明人的玩具,能够对开源系统有所贡献的人,智力水平和能力应该都还是不错的,至少英文不会太差。
开源软件和软件学习
想要学习软件,再也没有什么比看开源软件的代码和文档更有价值的东西了。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到社区中去搜索,如果实在是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更可以去直接询问项目的开发者。
那些能够对开源社区有所贡献的人们,都是一批最聪明的、能力很强的家伙,这些家伙进入大公司之后,所作出的贡献也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开源是一个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在国内这个商业模式还非常的不成熟,这还需要很多参与开源的人持续的努力。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