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Category : 梦想园

新的苹果发布会已经过去了,留下瓜子壳和眼镜一地。那些眼镜是因为苹果真的没有发布任何出乎人们意料的东西而掉的。很多媒体已经在大力的唱衰苹果了,媒体这样做,肯定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忽视那些苹果希望被重视的数据,比如预定数,销售量等等。媒体总是追求新奇的,苹果没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炮弹,那么就只能用空余出来的版面破口大骂了。

这几天有些媒体感觉光是谩骂苹果也还是无法把版面填满,于是他们又重新拿起了放大镜,希望从苹果身上找到一些什么能够填充版面的亮点。当然他们依然忽略了苹果希望他们去关注的那些数据。媒体关心的永远是方向性的东西,比如:苹果下一步要往什么方向走之类的问题。于是他们发现了——iBeacon。

所谓的iBeacon,其实是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的近场通讯技术,是可以部分替代NFC的。其应用场景与目前为NFC设想和设计的那些场景基本雷同。

发现了这个新亮点的媒体们如获至宝,很认真的分析了iBeacon的技术特性,甚至还有些天才儿童分析了iBeacon和NFC之间的成本差异。然后抛出了《苹果对抗NFC的大杀器》之类的标题党。

这里并不想再对iBeacon的技术甚或是成本做什么深挖,那不是咱的特长。

我只是想说,大家又被苹果给晃点了,媒体们也都是在自作聪明。一种标准的确立与流行,从来都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先进与否。能够决定标准流行的因素非常多,技术的先进性仅仅只是其中不那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里所谓的技术的先进性,指的是那种非革命性的,也就是说领先,但达不到革命性领先的那种。标准确立的过程,其实是各大厂商之间博弈的一个过程,支持NFC的厂商,他们销售出去的手机更多呢,还是不支持NFC的厂商销售的手机更多?商家为了向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是应该先上NFC还是先上别的什么东西呢?

当然,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有人计算了,号称iBeacon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本是可以低于NFC的,这非常可笑。在一种技术还没有彻底形成标准,没有真正普及的时候,去评估他的成本,能够想起来去计算这种成本,只能说那是个天才儿童了。任何东西一旦形成标准,其生产规模就会无限放大,工业时代的特色就是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当NFC或iBeacon中的一种成为了标准之后,那么现在的成本都是可笑的。所谓的规模化降低成本,其实真正降低的主要是专利和研发成本,有些物料成本的降低并不是那么容易。从物料的角度上来说,我绝对相信NFC的成本肯定比iBeacon要低很多,因为结构简单,重量轻。

iBeacon和NFC到底哪个能够形成标准,这个不好说,我也不在这里假扮预言帝。不过历史还是可以回顾一下的。

苹果一直都喜欢选择那种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比如在pc厂商准备选择usb的时候,苹果看好1394火线接口,火线确实有优势,传输速度快,协议完善,甚至可以直接做各种摄录像设备的控制,可以进行自组网等等,但是结果呢?摄录像机支持了一段时间的1394,现在新的摄录像机也都只有usb接口了。1394现在还有人用,但那绝对不是标准,而且1394的设备,现在在成本上绝对和usb的没法比。

1394没有搞起来,苹果又推出了雷电接口Thunderbolt,我现在还没有在苹果之外看到过使用这种接口的配件。这种接口能够对抗什么吗?能够成为什么标准吗?我相信雷电接口是先进的,比现在的什么minidisplay,usb3.0都先进,但是估计也就是苹果自己搞一搞就行了,很难流行起来的。

苹果在搞接口标准这件事上,一向如此,选择一种看起来很美的,然后自己搞起来。所以好像总是不太顺利。

iBeacon和NFC之争,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标准竞争。苹果不可能自己跑去商家安装iBeacon。必须是整个产业链按照标准来实施这项技术并使其能够真正的造福社会。在这个层次上,个人感觉苹果没有优势。

但也不是说iBeacon就完全没有机会,关键是要找到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这是苹果有优势的地方。现在的iBeacon所展示出来的应用场景和模式,和NFC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如果能够找到全新的应用模式,并且这种模式还能够广泛的被用户所接受,那么那些安卓厂商也会倒过来的。

最后,推标准这种事情,是需要有开放精神的。需要拉拢很多人,拉拢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群体。像苹果那样,所有的东西都保密,然后等到发布会上给大家一个惊喜的做法,肯定是不灵的。虽然这次发布会大家没有得到什么惊喜,但是保密的过程苹果还是坚持了的。苹果就适合做那种领跑者,其他人在后面跟随、抄袭,并将利益最大化。

苹果自己也没有出来说iBeacon要如何如何,这也是大家在猜测,我也就跟着猜测一下而已。我要说的是,媒体上那些鼓吹iBeacon的家伙们,猜错方向了。当然那些媒体可能也是故意猜错的,毕竟版面需要填充,读者需要愚弄。苹果想干的事情,可能仅仅是再一次让大家眼前一亮,而不是建立一个什么什么标准,打败什么什么,对抗什么什么。他们可能也仅仅是想试一下,大家不要给苹果那么大的压力。这种需要整个产业链根据标准进行整合的事情,并不是苹果擅长的。这不仅仅是在手机上做体验,这是需要整合很多上下游厂商的,这个好像是谷歌的长项。

瞎扯完了,让我们对未来的近场通讯标准之战拭目以待吧。

周末的3D打印工作坊

现在,3D打印非常的火爆。硬件创业和创新也是继互联网创业中SNS、众包、O2O之后,又一个热点。这次的硬件创新和创业,和传统基于硬件和设备的创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家思考的是如何使用软件的方式,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硬件创新。

这次的硬件创新浪潮中比较受到关注的一只,就是开源硬件。开源软件已经被现在的软件,特别是互联网行业所广泛接受了,开源软件可以让更多的人以更低廉的价格使用软件。开源软件更根源的好处在于,现在很多软件的使用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者,这些人还是软件的维护者。他们可以将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在源代码级别进行修改和调整,然后将这些修改和调整提交回开源软件的版本分支之中去,这将极大的提高开源软件的演化速度,降低开源软件本身演进所需的庞大人力成本。同时,很多由一线使用者提交的代码,使得开源软件往往能够比商业软件更能够快速的适应技术的发展方向。开源软件是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都有巨大推进力的事情。而所谓的开源硬件,就是硬件创新过程中,硬件研发团队从开源软件中借鉴来的。最简单的开源硬件搞法,就是将设备制作的每一个步骤,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发布到网上。

我们公司邀请了上海新车间的李大伟到公司介绍了开源硬件,很多人非常感兴趣,于是就组织了这次在北京创客空间的3D打印坊活动。

活动原计划是由20人,用5~6小时的时间,分别组装3台3D打印机,。不过,事实证明,我们的动手能力,和3D打印机的组装难度,都与一开始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最终我们只拼出了两台整机,其中一台经过调试之后可以正常工作,另外一台有一些问题,但这个活动从早晨10点持续到晚上8点之后,已经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了,大家只能放弃了。

活动的开始,先由北京创客空间目前3D打印坊的负责人宋典为大家介绍了一下3D打印机的发展现状和行业背景。

DSC 0179 001

DSC 0188 001

DSC 0193 001

然后就是大家动手拼装了。

现在的民用3D打印机很多都是自生产的,也就是由其他3D打印机打印出塑料组件,然后用激光切割机切割出板材,再配上一些通用组件和开源的控制软件,组成新的3D打印机。

下面就是一盒子用激光切割机加工出来的零件。

DSC 0172 001

开源硬件,就是要使用这种通用组件。那些专门设计,或者难以使用常见通用工具和材料加工组装的部件,必须到特定的厂家去购买,这部分组件就属于闭源的部分了。我们周末所使用的所有部件,应该都是开源的。

标准的轴承、导线、皮带轮、步进电机(舵机)、导轨、电源、标准的开源电子源型平台Arduino,以及各种螺丝、垫片、导线和用其他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塑料件。开源硬件就像来源软件一样,最开始是有老外创建的,老外有很强的车库情节,他们喜欢在车库里面倒腾各种东西,很多PC时代的英雄,都是从车库里面走出来的。

NewImage

DSC 0173 001

DSC 0174 001

讲台上摆放的是原型机,我们就是照着这台机器进行拼装的。

DSC 0176 001

下图为本人拼装的打印头固定支架,算是比较麻烦的一个机械结构了。六个连接着万向轴的机械臂能够拉动打印头在三维空间中做精确的运动。

DSC 0200 001

每两根机械臂连接在一个由步进电机带动的滑块上,滑块可以在导轨上上下滑动。下图为本人正在同事的配合下,将机械臂固定在滑块上。

DSC 0220 001

这是正在组装的另外一个打印头。安装次序要求并不严格,他们先安装了打印头,我们则是先安装的滑块。

DSC 0208 001

下图为支脚的安装,四个支脚,有两个是舵机,另外有一个需要安装开关,一个空支脚。

DSC 0206 001

这是框架和导轨的安装,导轨的底端是舵机,固定舵机的白色塑料件就是其他3D打印机生产出来的。底座下面的绿色平台可以加热,平台四个角可以进行平衡调整,目前这种机器的平衡是依靠手工进行调整的。

DSC 0212 001

导轨的顶端需要安装套皮带轮的轴承和一个传感器,三个滑块上都会有一个定位螺丝,滑块被皮带轮和舵机拉到顶端的时候,定位螺丝会触发传感器,控制器通过传感器上传来的信号,获知带动机械臂的滑块已经移动到顶端了。

DSC 0217 001

下图为安装好的导轨、舵机、滑块、机械臂、打印头。顶端的传感器和皮带轮、皮带还没有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各种顺序错误和反攻不断,不过大家也是乐在其中,我们这帮每天面对键盘、鼠标和屏幕的人,能够有机会倒腾一次硬件,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DSC 0229 001

下图是一个小队希望将连接在打印头上的机械臂固定在已经安装到导轨上的滑块上,不过最后他们失败了,不得不将滑块从皮带轮和导轨上拆卸下来,固定好机械臂之后,重新安装到导轨上,然后再重新捆绑皮带。

DSC 0235 001

在安装完机械部分之后,就需要连接各种导线。

DSC 0250 001

下图中,是我们唯一完成的成品,正在工作。

DSC 0257 001

黄色的那些线圈,就是3D打印机所使用的耗材。控制面板只拼装出了一套,中间有几位美女在空闲时间用切割板和螺栓拼装了了一个房车,导致另外一个控制盒,无法拼出来了。

我们拼装出来的3D打印机,由4个舵机来驱动,三个舵机拉动机械臂,一个舵机负责送料,也就是向打印头输送塑料耗材。打印头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打印料融化涂抹在底下的基板上,一层一层的涂上去,并冷却成型,就完成了3D打印。这些舵机都是由控制面板来控制。我们这次没有自己去动那些代码,没有发挥出我们的长处来。控制面板上有一个SD卡的读卡器,还有USB借口。最终我们是将做好分层的模型复制到SD卡中,然后有控制面板直接读取打印的 。

现在所有的常见3D建模软件都可以建立3D模型,然后再用一个免费的分层软件,将3D模型转换成分层模型。分层的时候需要选择分层精细程度和内部支撑框架的填充比例。所谓填充比例,也就是说,一个三维形状,模型只描述了外表面,内部结构都没有描述,就需要自动生成一个支撑网格。这个结构占整个体积的多少百分比。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创新,其目的通常都是鼓励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流传自西方的专利制度,在过去的百多年间确实很好的促进了科技水平的进步,大家都愿意去创新,创新者通过专利获益,成为了全社会的榜样。但是,到了现在,专利正在逐步的形成各种壁垒,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专利以及相伴随的审核、诉讼制度则越来越无法适应现在,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科技进步。很多创新,在缺乏其他专利支撑的情况下,就无法独立完成,这导致了创新,以及应用创新技术的成本越来越高。审核两年,保护二十年的专利,对于现在的时代来说,已经逐渐显示出了老态。开源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形式,更多的人,可以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创新的过程中去。3D打印这种技术,诞生已久,大公司也很难卖掉多少昂贵的设备,现在,很多人提供了开源的软硬件设备。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小团队正在开发更多、更好用、更便宜的3D打印机。那些成熟的产品,已经在工厂里面开始生产。那些手工拼装出来的产品,价格也就是四五千元左右,如果这些产品能够在工厂里面大批量的生产,价格再下降一半也是非常正常的。

最终用户并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上开源的产品,但是开源能够让新产品的研发和定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人们可以因为开源而用上更加便宜的服务和产品。这是一个开源的时代,开源必将改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第一期缘创派活动

缘创派是一个新兴的活动,组织缘创派的是一群真心想要为创业者服务的人。缘创派的宗旨是帮助初始阶段的创业团队找到合作伙伴——技术合作伙伴,或其他形式上的合作伙伴。所谓寻找合作伙伴,就不仅仅是招聘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要找到能够对脾气的,能够一起共患难的人。记得以前看李连杰的一部叫做《冒险王》的电影中有一句话,大致应该是:再也没有什么比了解一个人,并与他一起走过一生更加冒险的事情了。寻找创业的合伙人,通常与寻找人生伴侣的难度也不相上下了,这也是缘创派的那个“缘”字的由来了。给创业者和那些希望投身创业大潮中的人,提供一个碰撞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找到有缘和他们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那个人。

2013 05 11 13 49 29

有趣的规则

 会议的规则是这样的,每一个进场的人,会领到红黄两色的贴纸。那些有项目,有想法的人,领到红色的贴纸,坐在内圈,每个团队只能派一个代表参加会议。那些希望加入创业团队的人,领到了黄色的贴纸,坐在外圈。每个贴纸上有一个数字,每个参会者有一个本子,可以记录沟通过程中的要点,最重要的则是记录感兴趣的人或项目的数字,可以在会后根据数字从主办方那里拿到相应的联系方式。每一次交流的时间是5分钟,在这5分钟里面,有项目的人,要向对方阐述自己的想法,想要加入团队的人则需要向项目团队阐述清楚自己的能力。5分钟之后,外圈的人顺时针换座位。

下图就是沟通的过程:

2013 05 11 13 47 44

有很多人,特别是坐在内圈的那些有项目的人,自己带着电脑,不断的为每一个坐到面前来的人演示着自己的想法。相信下次活动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采用这种形式吧。

2013 05 11 13 47 21

先来后到

在会议开始之前,很多人就提前到场了,在现场进行热烈的沟通。由此可见,为创业者寻找合作伙伴是多么迫切需要被满足的一种需求啊。

2013 05 11 13 48 17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后排一直站立着不少到场比较晚的参会者。有些参会者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相对比较满意的合作伙伴,这些人就会从场地中退出。站在场外的人随时准备进场补位。不过一直到活动结束,还是有不少人是站在后面的。这些人在后面也形成了小圈子,自己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在等待着大圈子出现空位子。

2013 05 11 15 00 06

2013 05 11 15 01 10

 

36kr的演讲

本来这种活动上是不应该有演讲的,不过由于36kr在创业圈子里相对特殊的地位,还是给了他们一个10分钟的机会。基本上被36kr家的负责人用来做广告了。

2013 05 11 14 02 14

艰难的运转过程

现场内外圈,大概各有三十几个座位。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让所有人都能充分的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外圈的人就至少要轮转三十个轮次以上。主办方本来设想得比较理想化,5X30=150,也就是两个多小时。正好是活动的时长。但是在进行座位轮换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5分钟对于沟通和交流来说,肯定是不够用的,或者至少对于那些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来说,是不够用的。如何在5分钟的时间里,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然后再将希望了解的对方信息,了解明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沟通,以后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规范,以提高沟通和交流的效率。现场的结果就是,圈子越转越慢,到了最后会议结束的时候,也就转了十三四轮。而且到了最后几轮,圈子基本是依靠个别外圈会员的离开才得以部分转动的。

拍卖得来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向几十人重复相同的话题,这肯定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于是主办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拍卖上台宣讲自己项目的机会。一共三个机会,每次底价100元,最高价500元。第一次拍卖的时候,还有人从一百开始喊价,到第一次有人叫出500元的时候,这位仁兄就直接上台了。后面的两次拍卖,基本变成了500元抢答,看看谁第一个喊出500,谁就上台来。

2013 05 11 15 04 36

2013 05 11 15 09 27

2013 05 11 15 12 11

上面的照片是三位500元幸运儿,他们可以将自己的项目向全场的人进行阐述。第一个是曾经就职于触宝输入法的吴潜,现在想要创业做一个名片管理项目;第二位是医学相关领域,编辑出身的杨亮,想要做的是一个公立整形医院的点评系统;第三位是前视觉中国的CTO,现在想要做一个为多媒体数字内容发行过程中的内容保护系统。

很神奇的结束方式

近三个小时过去之后,当主持人发现这个圈子已经无法再继续运转下去了,就上台宣布当天的活动结束。

2013 05 11 14 13 34

活动结束,会议的组织者相继退场。但是会场上的人们,一点儿都没有要离场的意思,他们的讨论和沟通在继续进行之中。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形成这种习俗,进入车库咖啡的人,在身上贴个红色标签就是希望找合伙人的,在身上贴个黄色标签的就是希望加入创业团队的。

2013 05 11 15 31 09

总结

一种新的为创业者服务的活动形式就这么诞生了。这第一次的尝试,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下次可以将项目进行分类,社区类的、工具类、内容类、O2O等等。然后,这些创业团队也将自己的需求写清楚,需要产品、需要运营、哪方面的技术、设计等。希望参加创业团队的人,也可以进行分类,按照在团队中所担负的角色来进行分类。然后不同分类或不同需求的创业团队,围绕着不同的桌子,桌子上竖起本桌讨论内容的大牌子。那些符合需求或对这一类创业团队感兴趣的人,围着桌子坐下,转小圈子。

以后贴在胸口上的标签也进一步的拓展,可以将联系方式和相关介绍写在二维码中,以便现场进行快速交换。那些需要反复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团队的或自己情况的人,可以进行专门的两分钟沟通培训,并将那些相对格式化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面,供阅读者快速掌握。

创业,需要合作伙伴。创业的路上充满了各种艰险,会有各种困难。如果每件事情都由一个人来抗,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多少呢?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说创业就像:把自己从悬崖上扔下来,在降落的过程中去组装一架飞机。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一无是处的人,就不要去创业了。但是,擅长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人,应该是不存在的。有些人自己一个人决定所有事情也创业成功了,这种故事的背景是,创业者遇到的那些不擅长的事情,并不是那么严重的影响到他的创业步伐,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个家伙的运气很好。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将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交给他,这就是合作伙伴。

很多人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一种是这个事情太简单了;另外一种则是,完全没法搞。那些缺乏合适的合作伙伴的创业团队,通常会绕过或卡在那些完全没法搞的事情上,又或者是在那些他们虽然不是那么了解,却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情上跌跟头。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是需要运气的,而且对于创业的结果,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记得在《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曾经说过,他父亲给他的教导是,人的一生需要两个人,一个是好医生,可以保证健康;另外一个则是一个好的合伙人。

前几天,想要给一个朋友演示我手机的NFC功能,打开了NFC Task Launcher之后,发现在新建tag的时候,那个导入原有tag的功能不见了。寻找了一下,发现这个功能被移到了菜单之中,也就是说当显示主界面的时候,按菜单按钮,会弹出一个如下图的菜单,那些找不到的功能,被移动到这里了。

2013 02 25 10 01 52

 

现在的版本,按“+”号键,新建标签的时候,选项变成了三个,第一个是新建一个NFC标签;第二个是新建一个蓝牙事件,也就是说当某个特定的蓝牙设备连接或断开的时候,执行一些特定的动作;第三个是wifi事件,即连接或断开某个特定wifi热点的时候,执行一些特定动作。2013 02 25 10 02 05

NFC相关的功能,在上一篇文章《三星Galaxy Note2的NFC功能小试》中已经介绍了。这次我尝试了一下蓝牙事件。首先,选择触发的条件,我选择的是当手机连接到我的蓝牙音箱。注意,要先对所需的蓝牙设备进行配对,否则在选择蓝牙事件的时候,那个设备不会出现在选项列表中。

2013 02 25 10 02 39

下图就是我的蓝牙音箱,飞利浦SBT30,音质相当好,播放和待机的时间也非常长。

2013 02 25 10 10 24

我选择了当蓝牙音箱被连接的时候,打开豆瓣FM,我现在已经逐步的将移动设备上的音乐都删掉了,豆瓣FM完全可以满足我的音乐需求,很久没有去寻找、下载、同步音乐了。

2013 02 25 10 02 50

除了蓝牙音箱连接的这个事件之外,我还设定了一个蓝牙关闭的事件,当断开蓝牙音箱的时候,将豆瓣FM关掉。

2013 02 25 09 54 53

这种动作,没有办法随着NFC标签传播。如果想要传播这种动作,就必须要通过共享的方式了。

2013 02 25 10 01 12

下面是我通过G+将动作共享出去的过程。

2013 02 25 09 59 35设置完成,进行测试。打开蓝牙音箱下面的开关。

2013 02 25 10 10 38

音箱上面的蓝色LED灯闪动两次之后,自动连接到了手机上。注意,手机和设备要先完成配对。
2013 02 25 10 11 20

手机上面的豆瓣FM自动启动,并通过蓝牙音箱开始播放我打了红心的音乐。2013 02 25 10 11 50

手机的状态栏上显示,NFC Task Luancher执行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蓝牙音箱”。

2013 02 25 10 12 20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三星的设计总监在一次演讲中说,最好的界面,就是没有界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宝马开发的BMW手机应用,需要拿出手机,解锁手机,找到应用,点击应用,解锁汽车等等一共14步操作,才能实现汽车解锁这个动作。同时,奔驰的汽车,只要驾驶者带着奔驰车的钥匙,靠近汽车,然后去拉车门,就可以实现汽车的解锁。这两种操作过程的高下是很容易判定的。奔驰汽车那种没有操作界面的操作方式,被三星的这位设计总监所推崇。

现在,我的手机也可以部分的实现这种没有界面的操作了。如果我想听音乐,只要打开音箱的开关,然后所有操作就完成了。以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应该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当应用可以判定用户意图的时候,直接实现用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多余的步骤和界面,都是不必要的。

 
 
 
 

三星Galaxy Note2的NFC功能小试

公司发了一个三星Note2,在设置中看到了一个很神奇的选项,NFC开关。于是兴趣上来了,准备尝试一下。设置界面如下图:

2013 02 06 15 24 44

传说篇

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文章,写得都不是很清楚,当时抱着可以自制门卡,在地铁站刷手机的美好憧憬,开始了折腾。首先,门卡、公交卡之类的东西,是可以读取出来的。但是搞不清应该如何将手机设置成‘卡模式’,所以刷手机的尝试失败了。据网上说,可以将NFC手机模拟成卡模式,然后直接在一些NFC交易设备上进行交易。招商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里面列出的手机硬件支持列表,就包括Note2。招行的政策好像是开设一个特殊的账号,捆绑在手机上,这个账号里面最多可以存放1000元钱,花完了,再往里面补充。网上也有一些台湾的朋友写博客阐述,要想实现卡模式,就必须要使用特定的软件来支持,不同的软件实现的卡模式,可以替代不同的卡来使用。电信好像还销售过带有NFC功能的sim卡,配合特定的手机,可以进行电子支付,不过本人使用的是联通的卡,联通好像也没有此类sim卡,所以无从证实。

希望破灭篇

到淘宝上购买了一堆NFC标签,价格是4.5元一个。购买的时候,询问卖家,这种卡是不是可以作为公交卡或工卡、门禁卡来使用,对方语言非常模糊,大致意思就是他只管卖,买家用这个卡去做什么,他不负责任,一切皆有可能。下图就是我购买的标签,一共20个,有些已经送给同事了,4个花色,正面有“安卓小人”、“睡觉的安卓小人”、“开车的安卓小人”、“在家的安卓小人”,背面都写着NFC。
2013 02 06 11 54 49

迫不及待的开始尝试,一开始使用的软件是NFC ReTag Free,将门禁卡读取出来,写入NFC标签中。第一次写入的时候失败了,好像NFC标签是需要格式化的,否则无法写入。应该是NFC标签有很多种预设的格式,每种软件所对应的数据存取方式都不尽相同。我用自己制作的NFC门禁卡去尝试了一下,无法把门刷开。我想这应该是门禁卡中的数据格式,和软件提供的不兼容吧。公交卡也复制了,但是既然门卡都无法工作,我也就没有再去尝试了,毕竟这么做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虽然本人并不想去赚公交公司的便宜,仅仅是希望能够将生活变得稍微简单有趣一些。不过这种事情,有时候解释起来还是很麻烦的。

如果有人能够将NFC卡里面的一些信息破解掉,应该是可以复制门禁卡和公交卡的,不过这种软件,在Google Play市场上应该是找不到的,他们应该是使用的PC上的NFC读写卡器来做类似的工作。这方面的尝试,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还是看看手机到底能够用NFC卡做些什么事情吧。

尝试篇

首先去下载一个软件,NFC Task Launcher,上文中的NFC ReTag Free的功能也差不多。但是,本人对于免费和收费版本这种事情,感觉不是很爽,所以决定换一种软件来对我的尝试过程进行说明。其实两种软件我都尝试了。NFC Task Launcher软件打开了,长得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IMG 0099

图标就是第三行的最后一个,这个应用的开发商同时还在销售印有同样图标的NFC标签。

2013 02 06 11 42 24

第一次进入应用的时候,程序会询问你是不是要购买标签。估计这个免费应用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标签了吧。在刷标签的时候,状态栏也会显示这个图标的。

2013 02 06 11 43 05

NFC手机的后盖打开,里面是有天线的。后盖上那两个黄铜触点,手机上相应位置也有两个触点。盖子上有一块颜色稍微不太一样的区域,就是NFC天线了。

IMG 0100
如果更换那些号称原装的皮套,请注意购买有NFC天线的。另外,N7102的后壳,长得和N7100是稍有差异的,本人就买错过,扣不上,扣不严,而且NFC无法正常工作。必须购买正确的后盖,否则NFC功能可能失灵。
2013 02 06 11 56 08

折腾篇

进入NFC Task Launcher软件之后,选择我已经有标签了,不需要再购买标签,就可以进入一个示范标签的页面。里面有一些做好的样板标签:汽车——打开蓝牙,打开地图应用;办公室——关闭铃声,打开wifi;家——打开铃声,打开wifi;床头——静音,设定闹钟,等等。
2013 02 06 11 42 45

我尝试着点击了一下汽车模式,蓝牙打开,那个要打开App的地方,弹出一个列表,让我去选择一个所需要的应用,我选择的是高德地图。我开车的时候最常用的免费导航工具。
2013 02 06 11 43 44

向右滑动屏幕,可以见到My Tags的页面。在这个页面中,是我们存放各种标签。最开始,这个页面肯定是空的,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加号创建新标签,创建方式有三个:1、创建新标签;2、从现有标签中导入(必须是使用同一个应用创建的标签才能导入);3、使用Tagstand Writer程序,写一些标准信息,例如一个网址,一张名片之类的信息进去,然后作为新标签来使用。

2013 02 06 16 37 06

新建的标签,里面是空的,可以往里面添加特定的动作,我将以前做的两个标签导入进去,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了。本人会数数,之所以两个标签导入进去,显示了三个不同的Tag,那是因为同一个物理标签中是可以存储两套动作的,每次刷卡的时候交替做不同的动作,比如同一个标签,第一次刷是打开wifi,第二次就是关闭wifi。

2013 02 06 11 52 10

有了标签,下一件事情就是往里面添加动作了。

2013 02 06 11 44 34选择添加actions之后,会出现一个很长的动作选择列表。

2013 02 06 11 45 00

展开其中的无线与网络目录,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动作。在这个地方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多选)。其他动作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自己尝试。

2013 02 06 11 46 50

点击下一步之后,进入具体的设置界面。上一页选择的东西越多,这个设置页就越长。这其中所有涉及打开关闭的项目,都有三个选项,分别是允许、不允许和反转,前面两个选项的意思比较明确,反转的意思就是原来的状态如果是开,就关掉;原来的状态如果是关,就打开。

2013 02 06 11 47 15

设置完成之后,左上角有一个钩,打钩之后,确认这个标签的所有动作,下一步才可以写入。这个地方还可以调整动作的顺序或删除动作,已经设定的动作好像在这个版本中是不能修改的。

2013 02 06 11 48 16

这个时候如果向←滑动屏幕,就会看到任务2的选项页面。上面说了,每个标签中可以存储两套不同的动作,第二套动作,就是在这里设定的。

2013 02 06 11 48 57

点击添加任务之后,出现一个对话框,可以直接选择已经设置好的标签,也可以新建一个。

2013 02 06 11 51 18

对于一个打开并连接wifi的标签,那么再刷一次的动作就应该是关闭wifi,打开移动数据传输了。

2013 02 06 11 51 32

一切准备就绪,如下图所示,右上角有一个钩,标题是保存和写入。点一下这个按钮。

2013 02 06 16 56 08会看到下面这个界面,提示将需要写的标签放在手机后面。那个将标签写成只读标签的选项,建议大家谨慎使用。

2013 02 06 11 52 41

写标签成功之后,会出现下图上的提示,告知你标签已经可用了。

2013 02 06 11 53 01

这种标签,在手机锁屏的状态、待机的状态都是不工作的,必须在开机,并处于活跃的状态下才可以工作,这应该也算是一种保护措施了吧。手机是不会在机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完成任何NFC动作的。如果手机没有安装相应软件,则会提示安装。我使用的是google play,其他没有google play的朋友可能要费些劲了。软件安装成功之后,再次刷标签,就能够完成预设的动作,再刷一次,将上文中提到的task2中的动作做一编。由于本文中的标签是使用NFC Task Launcher制作的,所以刷标签的时候,提示安装这个软件,如果是使用其他应用制作的标签,也会提示安装相应的软件。上文中提到的NFC ReTag Free,其主要目标是让用户回收使用那些废弃的旧NFC卡,比如门禁卡、公交卡等,其他功能本文中介绍的软件基本一致,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2013 02 06 12 00 38

总结

目前NFC在手机上的应用,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NFC手机还不是很多,但是,应该会越来越多的吧。
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更有趣的NFC应用模式,期待这种新生事物能够演化出一些真正改变生活的新模式来。

 
 

二维码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二维条码包容天地

二维码,最近随着O2O一起热起来的,这种古老的东西,焕发了青春。

普通的条码,里面包含的信息相对比较简单,仅仅是一串数字。二维条码,则可以包含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也不是无限制的,信息越多,二维条码就越复杂。也就是说,内容越多,二维条码里面的那些东西,就越细密,要想拍摄清并识别这种二维条码,对于印刷或显示二维条码的设备的分辨率和拍摄二维条码的设备的分辨率都有更严格的要求。

我曾经做过测试,如果二维条码中只包含一个短网址,在1.5厘米见方的一块面积里面,使用喷墨打印机和普通纸张,就可以识别了。如果再包含一些日历信息,在原来的面积里面,就必须要使用激光打印机了。
所以,不要在二维条码中放置太多信息,否则会给传播和读取带来很大的困难。当用户拍摄了二维码之后,其实需要做两件事,第一、确认动作,打底要用什么服务或应用来解析这个二维码中所包含的信息;第二、信息本身,比如一个短网址,或一些相关的其他数据和信息。

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用户扫描了二维条码之后,是不是通常要连接网络?如果大部分内容都不需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完整工作,那么就要想办法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塞进条码里面。如果通常用户扫描条码的时候,都是已经做好了连接网络的准备,那么就可以将尽可能多的信息放在服务器上,条码中仅仅记录一个短网址就好了。从现在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上来看,大部分人拿出手机准备拍摄二维码的时候,其实是做好了连接网络的心理准备的。
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二维码包含的信息是不是太多了?第二,是不是二维码必须要放在可以免费使用wifi的地方,才能搞吸引更多的人来拍摄?

条码无处不在

现在,我们可以在地铁、公交、大街上、商场里、名片上看到条码,特别是二维条码。我经常会举出手机来尝试拍摄和识别这些条码。不幸的是,即使我的手机摄像头分辨率已经达到了800万像素,但是经常无法识别出条码里面的信息。地铁中,站台广告将一个二维码印在了一个角上,如果站在站台上,隔着铁轨,是肯定拍不清的。如果站在车厢里,只有正好是车门对着条码的时候,站在车门处的那个人才能够从合适的距离成功拍摄。有些广告上的条码由于印刷位置太低,没法从车门的位置露出来。有时候条码是出现在座位上方的,但是由于座位上的人是背对车窗的,而站在旁边的人,估计距离又不合适了,也无法被拍照。
这都是怎样的纠结啊。在上海地铁站里面见过一个手表的广告,是在检票口附近,吊在屋顶上,上面有一个二维码,我举着手机,垫着脚尖儿废了半天劲,还是没有识别出来。估计这个条码是给姚明专门设置的,提醒一下本人,姚明也是上海人的。

NewImage

条码与交互

现在那些在自己的广告中添加条码的商家,他们考虑过用户交互吗?肯定考虑了,而且至少应该比那些没有条码的广告,考虑得更多一些。他们大多在考虑的是用户拍摄了条码之后的一些事情,如何登陆网站,如何注册信息等等。他们也考虑了最原始的问题,用户为什么要拍摄这些条码,比如去领一个优惠券什么的。但是他们肯定没有去考虑,用户是不是能够拍到这个条码,摆放条码的地方是否合适。北京地铁一些不同线路的换乘通道里面,特别是一些人流拥挤的楼梯边上,就有商家刷上了广告,并在广告里面嵌入和二维条码。如果真有人胆敢停下脚步去拍摄那个条码,那么结果比如是发生惨不忍睹的踩踏。还好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将自己的智商降低到无良商家的水平。顺带说一句,那个条码的位置,就算是姚明也是够不着的。

NewImage

条码距离我到底有多远

距离一

无处不在的免费网络,让大部分用户都习惯性的全时在线。这肯定是二维码需要突破的第一道管卡。用户需要能够在有wifi网络的地方自动化的登上去,现在的wifi,大部分需要密码,登陆和使用起来非常麻烦。以机场、火车站、以及各个运营商的wifi网络最麻烦。
这呼唤一种可以让手机自动登陆各种wifi的方法,解决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有运营商级别的家伙愿意为大家提供更加方便的wifi接入方式,然后通过广告或其他方式盈利,让用户可以使用免费的wifi资源。第二种则是类似于wifi万能钥匙之类的应用让用户的手机自动登陆到身边的wifi节点上。

距离二

更好的用户行为和体验分析与设计。至少不要将二维码放在那些容易发生踩踏的地方。目前那些二维码广告投放的地点,应该是按照人流量来标示价格的,人流量越大的地方,价格越高。这其实是不对的,很多人流量很大的地方,并不适合大家停下来拍摄二维码。二维码广告的理想位置,应该是那种人流量相对比较大,但人群相对静止的地方,比如放在地铁的候车区,而不是放在地铁的换乘通道里面。确保每一个放置的二维码,都能够有目标人群站在面前几分钟,如果是这些人站在那里正好非常无聊,那就更好了。人流量过大,其实也是不适合放二维码广告的,拍摄人和二维码之间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距离,当人群的密度过大的时候,这个距离就消失了。所以在计算二维码广告位置价格的时候,以地铁为例,高峰时间段的人流量是要打折扣的。当目标人群静止时,一个二维码广告可以被多少人拍到,拍摄的位置是不是需要弯腰或垫脚尖等等,这些应该都是二维码放置时所需要考量的范围。二维码拍摄之后的动作设计,也需要仔细斟酌,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需要用户投入多少成本,这里的成本指的并不是钱,而是用户需要进行多么复杂的操作,占用用户多少连续的时间,以及多少后续非连续的时间。用户能够从中得到些什么,优惠、资讯,还是娱乐?

距离三

用户拍摄二维码的合适距离。这其实是上一个距离的衍生问题,都是属于缺乏合适的应用场景。就像我在前面展示的那些地铁里面的照片一样,站在车厢里面的某个特定的位置,可以拍摄到。而且,条件异常苛刻,每次只能有一到两个人处在一枚二维码的最佳拍摄位置。大量的人群无法在不经意间拍摄到广告。这需要一个新的二维码拍摄应用来解决相关问题。目前的二维码拍摄应用,都是将摄像头设置到近景模式,然后要求二维码占据取景框面积的70%以上,才可以进行识别。其实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来说,配置500万、800万甚至上千万像素的摄像头,还可以进行特定点的对焦,完全可以在更宽泛的距离上对二维码进行拍摄和识别。在照片中识别二维码,应该比识别人脸要更容易一些吧,手机可以在人脸只占取景器面积不到10%的时候,将其识别出来,并对人脸进行对焦,按道理来说完全可以对出现在照片中的二维码做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话,二维码的可被拍摄的距离和范围就能够得以扩大,如果再配合一些多图像叠加所带来的图像增强手段,这个范围应该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原来只有一两个人能够拍摄到的二维码,在识别应用改进之后,应该可以被更大范围内的更多人拍摄到。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二维码中所包含的内容不能太多,包含内容越多,二维码的复杂度就越高,对拍摄距离的要求也就越严格。

总结

二维码是一种能够承载全新商业模式的革命性技术进步,虽然现在二维码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二维码距离我们还有着很大的距离。目前合理的二维码应用场景应该是:有免费的wifi覆盖,人群相对静止,人群密度相对适中的环境。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不宜过多,二维码相关的应用场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二维码拍摄的应用也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最后附上本站的二维码。

NewImage

IT龙门阵172期——数据的故事

2012年7月28日,没有下雨。这打破了每次IT龙门阵都会下雨的惯例。这一期的活动主题是数据的故事,我们邀请到了很多专门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公司中负责技术的主管来为大家分享一些数据的故事。现在这个年代,在天朝的天空下如果有什么是最缺失的,那肯定是信任了,作为某些领域中信任的基础,这些数据相关的企业,他们到底是如何生存,如何运营的呢?他们在做数据这个行业的时候,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第一位上来演讲的是百分点的张绍峰。百分点是一家做电商数据挖掘,并根据挖掘结果,为电商提供针对客户行为的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的企业。 

IMG 6858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来自独到科技的张文浩,他们现在做的东西很热,是SNS数据挖掘,他们可以根据一条微博挖掘出很多有趣的东西。

IMG 6776

第三位分享者是来自腾云天下(Talking Data)的数据挖掘总监张夏天,这家公司主要是做移动互联网应用数据挖掘的。他讲得东西是最偏重于技术的。

IMG 6785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来自于红麦科技的屈伟,红麦科技是为那些大企业提供舆情监控服务的,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SNS上流传的各种信息,为那些大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舆情相关的信息服务。

IMG 6819

屈伟的面部表情总是非常深刻的,不知道是不是黑暗面看得太多的缘故。

IMG 6859

这场活动是《IT龙门阵——技术专场》举办以来到场人数最多的一次,从到场的人数上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有太多人关心这个领域。不论大家是做什么的,对于真相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所以,有这么多人关注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数据挖掘领域,也是可以理解的。

IMG 6794

那个白胖子每次都来,但这应该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了。最为IT龙门阵技术专场的主持人,本人肯定会一场不拉的参加所有活动,这场活动的四位分享嘉宾所分享的东西确实非常精彩。

IMG 6797

很多参会者从头到尾都是站着的,中途无人退场。照片中坐在右侧的那位老先生,是做媒体的,他一直留到了会议结束之后,还在和嘉宾进行热烈的讨论。在大厦9点钟停空调之后,他的衣服都湿透了,依然不愿离去。

IMG 6838

在嘉宾分享之后,按照惯例是四位嘉宾一起登台的互动环节。先由台上的四位嘉宾互相提问,每一位嘉宾可以选择另外一位嘉宾提一个问题。同行是冤家,这个环节通常都是非常火爆的,这次也不例外。首先提问的三位嘉宾都一致选择了向行业老大哥张绍峰发起攻击。张绍峰在回答了三个问题之后,要求依次向另外的三位嘉宾各提一个问题,在得到本主持人的认可之后,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他最后问的是他的师弟,依然在读的博士生创业者张文浩,为什么会选择在校期间就开始进行创业?这个时候,张文浩不愧是做Social数据的,直接用微博语言喊出了,求保养。全场哗然。

IMG 6863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合影,照片从右到左——曾贤儒、张绍峰、张文浩、张夏天、屈伟,以及本主持人范路。

IMG 6867

 

数据的故事

数据是一切的基础。在这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更是如此。每一个产品,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用户的行为,每一条SNS信息,这些都是数据。以前很多数据被埋没在各种事物之中,无法被发现和利用,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无处不在的数据进行收集,以及更深度的挖掘和更智能的利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和团队的所关注的方向。目前国际上最著名的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和团队,在他们的成功故事中,对于数据的有效、合理利用都会占据重要的篇幅。

互联网时代,从一些人创造内容,其他人来消费的Web1.0时代,发展到了由一些人来组织大家一起创造内容,一起消费的2.0时代。其根本在于用更少的人,为更多的人服务了。而如果希望能够继续用比以前更少的人,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就需要智能算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都需要不断的做出选择和判断,而这个选择与判断的基础就是数据。既然大家都那么关注数据,IT龙门阵——技术专场就策划了一场由电商数据挖掘、社交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企业舆情数据挖掘构成的数据专题会议。

电商和全网数据

 张绍峰创办的百分点,为电商提供全网的用户行为分析。所谓全网,指的是百分点可以跨越电商,从多个电商平台上跟踪同一个客户的浏览和购物信息,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综合和挖掘之后,向用户提供智能推荐。每一个和百分点合作的电商向百分点提供用户在他们网站上浏览、点击和消费的数据,然后从百分点得到结合全网用户行为数据和该电商自己的商品库计算出来的智能推荐结果。

用户有可能在不同的网站浏览、比较、购买各种不同的商品。百分点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账号匹配,也就是匹配在购物网站A浏览的用户甲和在购物网站B消费的用户乙其实是同一个人。当一个人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相同的账号登录了同一个购物网站之后,那么这两个终端将被认定为同一个人所拥有。然后这些属于同一个人的不同终端上登录的各种账号,也将被认定为同一个人。

当一个用户在同一个浏览器上先后登录了两个以上的电商网站或在不同的终端上用同一个账号登录了某个购物网站之后,这种匹配就实现了。

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挺吓人的,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于他不同的社交圈子,是显示出不同属性的。比如我是一个IT公司的职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同时还是很多人的朋友,是社区中的活跃分子。每一个身份对应的购物特性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一家公司直接将这些不同的特性给强行统一了,每一个人都必须做一个表里如一、面对所有场景都保持唯一特征的人。

现在,使用这种技术的网站还不是很多,数据挖掘和智能推荐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过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那个云端的服务器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时代,应该不是很远了。

目前百分点已经识别出了两亿个终端,1.5亿个账号。

农村包围城市

将数据和推荐外包给百分点的,大多是一些中小型的电商网站。那些大型的电商网站还是更喜欢自己来做数据挖掘和智能推荐,比如淘宝、京东和亚马逊。这其实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依靠中小型电商网站的数据积累来进行精准的推荐,并确信这些用户即使在那些大型网站购物也应该拥有同样的行为习惯。

如果认为,农民即使进入了城市,也会体现出农民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数据积累和挖掘,永远也无法了解真正的城里人的行为模式,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思路。

那些在小购物网站上进行网购的人,肯定也会去大型网站购物的,甚至是主要在大型网站上购物,只是某些特定领域的商品会进入小型购物网站对比和购买。那么,百分点的数据积累和挖掘,可以被认为是在农村采集到了一批去玩儿农家乐的城里人的行为模式。那些喜欢在各个购物网站上转来转去的用户,相对于只上单一购物网站的用户来说,应该算是深度网购用户了。

只为小型的购物网站做数据挖掘和智能推荐,可以很好的预测那些游走于各个购物网站上面的用户行为。

时间和需求

有些需求是经常性的,有些则在一次被满足之后需要间隔很长时间才能需要下一次。特别是那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用户一次购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次需要。没有人会每天购买彩电和冰箱,但是服装类需求的产生周期就会密集得多,女士们总会感觉衣柜中少一件衣服。还有些需求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比如某个用户某买了一段奶粉,那么最多过六个月他应该需要二段奶粉。为什么说最多六个月呢?那是因为无法确认这个用户第一次购买奶粉就是在网络上进行的网购,并被数据挖掘工具捕捉到了。所以这种时候,时间只能起到比较模糊的作用。服装的季节性则可以在推荐的过程中起到更加清晰的作用。

社交数据

社交网络是近些年新兴起来的一种信息互动方式。在社交网络中,存在这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按照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被推送到了那些订阅或消费者面前。这些信息如果被积累起来,那么就是一部不断由所有人参与的,通过现在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而构成的历史。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历史就是胡说八道。这些内容如果直接堆积的话,价值并不大,想要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就需要进行数据挖掘了。

对于社交内容进行数据挖掘,有时候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结果。比如独到科技就曾经对一条国内某知名互联网手机相关的微博进行过挖掘。这条微博被进行了大规模的转发,但是这些转发的账号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军和僵尸。以前很多人都怀疑这位做手机,要比肩乔布斯的中国互联网牛人拥有大量的水军,但是谁也没有拿出证据来。独到科技在针对这条微博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大量的账号,转发的时候都输入了同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还不是默认的“转发微博”。这些像机器人一样动作的账号,均匀的分部在全国各地,平时经常转发一些和互联网、手机等内容完全无关的东西,自己原创很少,原创内容也杂乱无章。最终,独到科技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将水军的比例计算了出来,数字还是很吓人的。

热不热

独到科技做的另外一个实验是通过计算一个地区发出的包含”热“的微博的数量的变化来判定一个地区当天的天气是不是很热。这个实验在那些喊热人数明显上升和下降的地区,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那些喊热人数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就不是那么准确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微博是可以部分反映当地的某些环境状态的。但是通常只在环境状态发生了比较剧烈和极端变化的时候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这种变化。当发生极端事件时,微博就是一个放大器。

事后诸葛亮

还是上面那个热不热的例子,说明了数据挖掘的另外一个特性,那就是滞后性。数据挖掘可以去分析一个地区昨天是不是很热,但却无法判定明天那里是不是还会很热。也可以分析一条被很好传播的微博为什么,或者说是通过什么途径被很好的传播了。但是却无法预先判定一条还没发出的微博是否会被很好的传播。数据挖掘的结果可以帮助用户找到那些传播的关键点,但是这些点通常都是人,要如何说服这些人参与到一条新微博的传播中去,这个事情就不是数据挖掘能够完全解决的了。 

移动大数据的处理

从来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移动互联网那样依赖数据的支撑。在一个90%以上的现金流来自VC的行业,大家赚到的大多都不是现金,而仅仅是数据。在这个领域中,数据毋庸置疑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移动设备也比任何传统方式搜集到的数据更丰富,更及时。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除了能够记录我们在手机上的各种操作、点击之外,还能记录我们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网络情况,甚至是手机的运动状态。除此之外,手机还是我们随身的摄像和拍照、录音工具,大部分使用手机的用户还会将自己的通讯录、短信记录、通讯记录都留存在手机里面。移动设备,会随着用户移动,随时随地的记录用户身边的一切。

移动设备会带来巨大的数据,维度更多,数量更庞大,更精确,更细致、更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合理的运用,必将会产生更加巨大的利益。

移动广告的故事

Talking Data就是专门做移动设备数据挖掘的。他们可以在ITunes平台上帮助开发者统计各个推广和宣传渠道所带来的收益。

Talking Data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移动广告的故事。

在web上,广告算法可以根据用户当前正在浏览的内容,判定用户的喜好,然后向用户推荐广告,以便能够尽可能的提高广告的点击率。但是在移动终端上,由于用户使用的大是App,而这些App可供进行挖掘和分析的数据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广告算法很难根据App的相关信息向用户做出最优化的广告推荐。而且,由于移动终端的局限性,移动广告的展示效果、展示面积、展示时间和机会都要比web端差很多,移动广告也很难和App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效果比web广告要差。

Talking Data有一次就接到一个订单,需要优化广告算法,帮助客户提高移动广告的点击率。他们建立数据模型之后,发现计算得到的结果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反复的推演之后,最终他们决定将用户进行了分类:一类用户会点击广告; 另一类则是永远也不会点击广告的。他们直接将比例巨大的那一部分永远也不会点击广告的用户数据去掉。将原来的,如何为所有用户推荐合适广告的命题,改换成了如何为那些曾经点击过广告的用户推荐最优的广告。数据量成几何级数下降,得到的结果运用到广告系统中之后,广告的点击率提高了30%到40%。

这个故事说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据非常多,非常庞杂。但是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结果,就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数据子集。

舆情监控和自然语言处理

红麦是做舆情监控的,他们会自己派遣大量的爬虫,到各个网站去爬去信息,然后分析是否有相关他们客户的舆情信息,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目前已经基本可以依靠机器自动找到和某个客户相关的信息,判定的准确率非常的高,机器也能够判定这些信息是正面的或负面的,这个准确率虽然要低一些,但也能够超过80%,应该算是已经能够进行商业应用了。

舆情监控算是天朝维稳的一个重要工具了。在这么先进的算法帮助下,红麦的那些大型国企客户还是负面不断的传出,而且有些负面信息被广泛的传播,由此可见,像红麦这样的舆情监控公司对于这个社会的贡献还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了他们,那么我们每天大概就看不到任何好消息了。

数据与安全

和数据有关的话题,其中最敏感的就是数据安全了。数据是属于用户的,在这些数据分析厂商对数据加以利用的时候,是不是得到了用户的授权。用户是否对于其自身的数据的各种用途都完全了解、理解和认同呢?在场的四家都表示,他们会主动的告知用户,告知用户的数据将被采集用在什么样的用途中,绝不会超越告知范围去使用用户的数据。

数据这个行业,是需要积累信用和信誉的。如果乱用用户的额数据,将会损害信用和信誉,如果一家数据公司的信誉不好,他们在这个圈子里面是混不下去的。 

总结

数据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攫取财富。数据挖掘这个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下一次《IT龙门阵——技术专场》活动应该在9月25日,主题已经基本确定,嘉宾还在沟通之中。再往后的技术专场的活动主题还在征集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欢迎和我们沟通交流。

QClub NoSQL主题

QClub是InfoQ下面的一个活动品牌,主要是以技术活动为主。这次在盛大创新院北京office做了一场NoSQL数据库的专场活动。
本人作为地主,欢迎大家走进盛大创新院,参加在盛大创新院举办的活动。
 
IMG 0896
 
 
做Cassandra分享的是盛大云,云存储项目的王旭,他是《cassandra的权威指南》的译者。
盛大云-王旭
 
做MongoDB分享的,是盛大云,数据库云和MongoIC项目的负责人,郭理靖
盛大云-郭理靖

 

什么是NoSQL

NoSQL,是现在很时髦的一个概念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成功应用,号称在后台使用NoSQL数据库。为什么在SQL数据库几乎一统天下的时候,NoSQL又卷土重来了呢?
数据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存储数据;第二、检索数据。以前的SQL数据库,能够将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得很好,能够将万千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数据模型,存储到数据库中,然后再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保证各种各样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约束得以实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应用的需求不再是描述复杂的业务逻辑,而变成了将某些简单的业务逻辑进行高并发处理。而这个高并发,使用传统的SQL数据库来处理,其成本会高得让人难以想象的。于是就有了很多NoSQL数据库的应用场景。
所谓的NoSQL,最开始说的是不使用SQL的数据库,后来发现NoSQL这种非常畸形的设计,很难满足各种需求,有时候应用也无法逃避那些复杂的数据业务逻辑,最终的妥协就是NoSQL变成了不仅仅有SQL的数据库。

NoSQL比SQL还早产生,并一直伴随着SQL

在SQL产生之前,或者说是一统江湖之前,所有的数据存储方式,其实都是NoSQL的。在SQL基本上一统江湖之后,那些不是使用SQL进行数据存储和检索的方式,被剥夺了数据库的身份。那个时候很多程序是使用数据文件,自己处理数据的存储和提取问题的,在这个阶段,NoSQL就是以这种形式继续陪伴着SQL数据库。

现在,大家谈NoSQL,就是那些通过数据文件存储数据的应用,经过发展,产生出了一些如同神迹一般的应用。而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功能也逐步丰富,加入了分布式、以及Map/Reduce等能力。一些成功的公司,将自己内部使用的数据存储程序封装成了开源系统,开放出来给大家使用。大家又重新承认NoSQL也是一种数据库了。

为极限设计而生的NoSQL

当我们的应用环境变得越来越追求极限,那么原来那些较为平衡的解决方案,那些通常情况下放之四海皆准,或者说至少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为目标设计的解决方案,已经无法适应于现在这种极致的环境了。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NoSQL数据库的介入。

NoSQL数据库通常解决几种特殊的问题

大并发存储

facebook是一个非常极限的应用,数据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数据并发异常庞大。全世界的人,除了天朝之外,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当前正在想什么、做什么,这些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哪些人成为好友,及时的了解到他们的正在做些什么。几亿用户在线发布各种信息,查看他人的信息和状态,那么数据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使用传统的大型数据库就很难满足要求了。也不是绝对无法满足,只是如果那么做的话,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分布式存储,并进行弹性、线性扩展

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和上一个是同一个问题。当并发达到一定程度,使用一台服务器将很难满足并发的需要,购买更大型的服务器,性价比肯定没有购置大量低端服务器来得划算。而且,大型的服务器,扩展起来也是非常不划算的。

于是,为了响应巨大的并发和数据量,进行分布式部署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使用多台廉价服务器来分担并发压力,分散存储数据,将数据进行多份存储以确保数据的安全,这就是分布式存储的最基本要求。

对于分布式存储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进行在线弹性、线性扩展。购买100万的服务器,当服务器负荷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购买一台100万的服务器,这种扩展方式肯定不是线性的。使用廉价服务器,根据需要灵活的添加或减少服务器的数量。

弹性扩展,也就是说要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将服务器增加上去,在不需要的时候还要能够将不需要的服务器裁减下来。现在的NoSQL数据库很多都采用了Hash离散环的架构来存储数据,弹性、线性的扩展都在设计考虑的范围之内。

Map/Reduce

当需要对分布在几百、上千甚至是上万台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利用所有服务器的运算能力,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就近的处理和运算也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Map/Reduce了。多台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运算效率会极大的受到网络传输效率的影响,NoSQL数据库通常都是分布式存储的,那么在运算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分布式的运算。

相对自由的MetaData

SQL数据库也叫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约束肯定是非常严格的。以前的传统系统都需要通过数据模型设计来将这个数据的结构确定下来。传统系统中,调整数据库结构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所有和这些数据相关的程序都需要重新调整,才能确保系统的可用。

互联网应用中,数据的形态千变万化,很难在设计的时候进行穷举,于是有些基于文档的NoSQL数据库,其数据结构就相对比较灵活,每一条数据里面存储的数据结构都可以是不同的。

选择NoSQL数据库

极致的设计,通常并不适合用来解决那些特定需求之外的其他问题,每一种NoSQL数据库都是为特定环境而设计的,需要根据需求来进行选择。
Cassandra就更适合与要求大并发存取的环境,Cassandra的读性能一般,但是写入性能,系统的在线、线性、弹性扩展性能堪称完美。甚至可以在牺牲数据一致性的情况下,将速度进一步提高。
MongoDB则是文档数据库的典范,数据结构异常灵活,而且现在应用相对广泛,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是非常不错的。
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复杂逻辑处理的数据,不防继续使用传统的SQL数据库。选择正确的,而不是时髦的解决方案。

留有余地

做事要留有余地,即使是为了极限环境而设计的NoSQL数据库,如果真的达到了极致的状态,也是无法应对的。
digg的cassandra案例,foursquire的MongoDB案例,都是在系统达到极限,添加节点的时候崩溃的。此类系统在添加节点的时候,所有节点的负荷都会上升,这是因为,新加入的节点是空的,新节点需要从其他节点上复制和迁移数据,以便为应用服务,而这个复制和迁移数据的过程,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使使用转为大并发和在线扩展而设计的NoSQL数据库,也不要等到服务器达到极限状态的时候,再添加节点。要留有余地。
 

Ruby on Rails第一次线下活动

2012年7月21日,对于北京人,和那些恰巧那一天在北京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日子。一天一夜的大雨,让北京那脆弱的排水系统彻底崩溃,某些远郊区县发生了洪涝灾害,甚至有一个文化人被淹死在了自己的汽车里面。同时也还有人跳出来说预报到位、预警到位、预案到位。

Ruby on Rails的第一次线下活动就是在这一天举办的。时间是早就定好的,也没想着会有那么大的雨来为这次活动助威。

说是第一次其实并不准确,Ruby on Rails的线下活动,在上海还是做了不少次的,在北京总是搞得少了一些,以前也不是没有搞过,但是这中间停摆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ruby on rails社区,北京地区活动回复正常化的第一次活动。如果能够坚持一个月一期做下去,那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期,如果这一期之后,又停摆很长时间,那么下一次依然是第一期。

虽然暴雨如注,但是来得人并不少:

 

这场活动有两个主题演讲,分别介绍了ruby on rails前端技术——sass、compass和bootstrap;以及ruby on rails的一套TDD开发框架。

bootstrap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这套框架可以让那些不是很了解前端开发技术的人,快速的套用各种前端设定,现在已经有很多网站在套用bootstrap了。就像以前delphi的vcl那样,这种标准化的前端界面套件,初一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是如果被太多网站所采用,那么也就难免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很多网站会长得差不多。一开始大家可能会觉得长得不一样的网站不够好看,但最终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那些与众不同的网站又会脱颖而出。这应该也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过程吧。

现在还不需要去想那么多,至少目前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web程序员来说bootstrap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我想,这套东西可能会被不断的完善,很多人也会不断的为bootstrap添加各种新的风格和插件,甚至是皮肤之类的东西,在被新技术完全取代之前,bootstrap应该还会蓬勃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

关于TDD,MDD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开发驱动方式来说,在项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其意义都不是那么大。不论是测试驱动还是模型驱动,都是以项目和团队已经庞大到很难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的前提下产生的。学习一下是不错的,但是一个项目是不是要在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时候就上这种东西,值得商榷。

期待下一期的Ruby on Rails社区活动。

 

 

17Startup第九期——本地生活服务

17Startup是一个记录创业公司生存状态的数据库。里面收录了各种创业公司的起起伏伏。在记录的同时,17Startup还会定期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举办线下活动,每次的线下活动都会选择一个主题,邀请这个主题相关的,相对有一些底蕴的创业公司来为大家分享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然后邀请投资人对创业项目进行点评。17Startup的寓意就是一起来创业,让创业不再孤独,这些线下活动就是创业者和投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创业故事,让创业者能够找到那些对他们有所帮助的人。

这是第一次在盛大创新院的御膳房会议室里面做17startup的活动,以前这个活动都是在车库咖啡举办,在咖啡厅举办活动,现场总会有很多闲杂人等,在创新院的会议室里面做活动,虽然来得人要更加集中一些,但是也缺少了那种这边说创业,那边做创业的气氛,各有利弊吧。

下图就是御膳房会议室,椅子的品种比较纷杂。

1

 

签到处:

2

 3

 

美丽的女主持人一身红裙。@顾三小姐 在离开了盛大创新院之后,在一家投资公司中做投资经理。

 4

 

活动开始之前,早来的投资人们在相互打着招呼。

5

 

活动开始,首先由本人欢迎大家来到盛大创新院,参与这场活动。

6

 

主持人在做开场介绍。

7

 

会场中座无虚席,当天到场人数超过150,应该是这个会场建成以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了吧。

17

 

 

会议正式开始,首先是数据分享。

艾德思奇的王迪志在介绍数据。艾德思奇是一家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平台,他们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广告服务。那些应用可以接入他们的广告,并通过用户对这些广告的点击得到收益。通过他们的数据可以看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装机量还是在稳步上升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和生活有关的应用,主要是天气类、工具类和导航类,这三个大类在最近半年的装机量、广告展示和点击次数,都在成几何级数上升。这三块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天气和导航所占比例的总和,就是生活相关工具类应用所占有的比例。从数据上来看,生活服务类应用的增长是这三类和生活相关的应用中最迅猛的。

8

 

当天,会议还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那就是来自赶集网的副总裁王振华,他简单的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他们对于本地生活服务的看法。第一、生活服务的数据形式是相对统一的,基本都是一个图片,一个标题,一段介绍和大家使用这个服务之后的点评。但是,在这相对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可以实现的服务,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每一个地域都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服务。第二、生活服务主要是依靠自助式服务被用户所消费的,用户从零到一,可能需要宣传和推广,但是从一到一百、从一百到更多,还是要靠服务本身的沉淀了。第三、作为互联网企业,维持线下团队是一件非常痛苦且高成本的事情,所以他们现在正在大力的消减其线下团队。

9

 

17startup每次都有一个环节,就是由17startup的创始人文飞翔同学向大家分享他们搜集到的行业数据。通常数据都是一片大好,不是一片大好的形式,这个主题也不会跑到这里来做线下活动。会后吃饭的时候,文飞翔说考虑要做一期已经关闭和失败项目的活动,期待啊。

10

 

在数据分享之后,就是创业团队分享,每个团队只有5到10分钟的分享时间。

第一个上来的是悦乐优惠的联合创始人林应明,他的分享是我所听过的各种分享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通常大家都会出来讲一讲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多么好,做了哪些成功的案例等等,林应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讲了几个他们自己失败的案例。他们做优惠券,先跑去找那种全国性的快餐连锁企业,除了永和,以及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正在打天下的汉堡王,其他企业包括麦当劳和肯德基根本就不愿意和这种团队合作。在没有得到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授权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将麦当劳的优惠券放入到他们的系统中去,结果被其他竞争对手所领先。在这之后,他们才发现那些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对优惠券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第三方应用对其优惠信息的传播。他们也印过DM单,商家很喜欢,效果也很好,但是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效果非常差。线下推广的成本非常高,尝试之后也放弃了。还做过员工优惠,效果还不错,但是传播性很差。当有人问到他,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时,他说现在正在做的东西,还没有成功,所以不能算是成功经验,也不方便和大家分享。

11

 

第二位上来分享的是阿姨800网的黄剑,他做了一个月嫂服务网站。这个网站并不直接面对月嫂,而是面对那些月嫂中介,将月嫂中介的信息放到网上,帮助月嫂中介进行推广和宣传。当投资人问他是否有计划自己跨过中介,直接为用户提供月嫂服务的时候,他表示,以后可以考虑,但这其中涉及到很多责任,比如月嫂如果为雇主带来了什么经济损失,或给婴儿带来了什么伤害,或者是发生了什么工伤事故之类的事情,责任判定和后续事物处理非常繁琐,他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

12

 

第三位上来的是懒得淘的创始人庞一,这是一位从清华毕业的美女,这个样子至少在清华是可以算作美女了吧。她希望做一个通过亲友之间的social关系来帮助大家选择礼物的网站。她说:现在一个人在淘宝上选择一件商品的时候,需要点击和浏览大量的网页,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使用了她的网站,她可以将买到一件礼物所需点击的网页数目降低到最小。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为别人提供礼品采购咨询服务。国外有一家类似的创业企业,现场的KPCB基金在海外就是懒得淘的那个原型企业的投资商,在KBCB的张灵对这个项目进行点评的时候说:她认为这就是一个购物推荐系统,和美丽说之类的应用有些类似,但是对于礼品市场来说,国内外的差别是巨大的,国外的零售商、卖场和网络卖场里面都有专门的礼品卡,礼品市场是非常成熟的,而国内在这一块的整体成熟度还差得比较远。

13

 

第四个上来的是一个做订餐的,美餐网的创始人赵晓。使用苹果电脑的人,PPT确实做得比别人要好很多。美餐网,作为一个订餐网站,并不提供送餐物流,只是管订餐。美餐网目前主要为国内最大的几个城市服务,很多不在他们服务区域内的用户下载了他们的应用,导致订餐失败。做这种O2O的服务,如果不能选择一个信息化很好的行业,就需要为线下的一方,提供信息化帮助,美餐网为餐厅开发了订单打印机和餐厅客户端,如果餐厅已经有了网络,他们可以将饭店接收订餐的成本降低几十倍。美餐网还提供了支付业务,用户可以直接在线支付。现在的订餐系统,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像到家美食那样,自己提供物流服务,那是一种比较重的方式。很多没有送餐服务的大型饭店更喜欢到家美食的形式。

14

 

第五位上来分享的是帷幄便利的联合创始人孙会业,他们是做小区便利店购物的。用户使用他们的服务,可以就近在小区的便利店中选购商品,然后便利店负责送货。帷幄便利目前主要是靠收取小区便利店的推广和广告费用,以及帮助小区便利店提供集中的供货服务来取得收入。现在只能提供北京望京地区的服务,其他地区还在逐步发展之中。他们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1

 

第六位分享嘉宾是豆角网的市场总监尚惠鑫,她为大家分享了一些豆角优惠的市场营销案例。

15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外卖库的联合创始人孟超,外卖库虽然号称是做外卖订餐服务的,但其实是一种汇集外卖订餐信息的媒体。他们团队的三个创始人都是清华毕业的,在做其他项目的时候,感觉订餐的体验非常不好,于是就决定自己做一个。很多创业者想要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个方向。

18

 

在嘉宾分享之后,就是投资人的点评。主持人要求他们说出三个选择本地生活服务类项目时的标准。他们做出的点评各具特色,但给出的标准却基本是相同的。我参加过不少的创投类活动,投资人给出的选择标准基本都是相同的。基本分为三点:1、是否为用户解决了实际的问题;2、团队的质量;3、业务是不是有门槛,是否能够抵御抄袭。

第一位点评的投资人:IDG资本 陈晓

20

 

第二位点评投资人:经纬中国 肖敏

21

 

第三位点评投资人:KPCB凯鹏华盈 张灵,她强调了,KPCB在选择团队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项目是不是能够做大,是不是有机会变成一项大买卖。

22 

 

最后一位点评投资人:求索创投 陈中,这是一个以整个东南亚作为活动范围的投资机构。他说,东南亚地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一点儿都不比中国少。

24 

 

上面是简单的介绍,以下是本人本次活动中本地生活服务的一些看法。

O2O中的O和O之间

现在的O2O非常火,本地生活服务就是O2O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所谓的O2O,就是将线下的东西,发展到线上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原来线下的那些传统产业推广出去。有了互联网的推广和宣传手段,原来的传统线下产业,就可以得到更多、更廉价、更精准的宣传推广机会,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这里,online to offline就是O2O的两个O了,这其中,online的人,通常并不了解offline的产业结构,不了解offline的商业模式。offline的人反过来也不了解online的商业模式。今天做O2O的大多是一些online的人,那些offline的人好像都坐在那里等着online的人来拯救他们。而online的那些人,特别是那些愿意付出智慧和努力的人,正在逐步的了解offline的情况,比如帷幄便利的人就坐到便利店里面一周的时间,去了解便利店的运营模式,以及便利店主的各种需求和想法。有些offline的人也在尝试去了解online,比如上海第一百货,就试图去做电商,还有一些其他的百货和超市尝试去做电商,不过他们大多都失败了。从失败率的角度上说,不论是哪一个O出发去做O2O,应该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主要是online在付出努力呢?这是因为,愿意投入去做O2O的online团队,不论大小,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那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去做电商,那些小型的团队,甚至是创业团队则去做一些本地生活服务,各种细分市场无穷无尽,大家可以很充分的去试错。试错的成本也不是很高,现在还有大量的天使和VC愿意投钱去试错,对于创业者来说,甚至可以将试错作为一种职业。而offline中那些中小型的,根本就不了解互联网,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做这种尝试。那些大型的offline企业,他们的很难找到那种小型的项目进行尝试,试错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且,那些传统线下企业,大多都拥有相当完善的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适应互联网企业,所以在大型offline内部建立O2O业务的成功几率是很低,同时失败的成本却要远远大于从online的一头来实现O2O。

O2O的两个O之间都有些什么呢?

1、需要对两个O都了解的团队。

如果只了解其中的一个O,那么是做不好O2O的。当天现场的很多团队和投资人都认为应该消减,甚至裁撤团队中的线下人员和线下力量。互联网公司里面的线下人员和线下推广力量是一个典型的以online方式管理offline业务的案例,上面说了,以offline的成型规章制度管理online团队是绝对的悲剧,其实反过来亦然。那些线下企业,如果使用online方式来管理,那么恐怕早就cover不住成本了。online的人,认为下线团队的成本过高,收益不够,无法支撑。其实线下的那些传统行业又何尝不是这么看待互联网团队的呢?online团队不喜欢线下团队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互联网方式管理线下团队成本太高,工作效率太差。那些不喜欢线下队伍的团队,其实还是对offline的部分,了解还不够深入和透彻。

阿姨800网,作为月嫂中介的网络延伸,他们提供的居然也是一张照片、一个格式化的月嫂信息描述和一个标签化的月嫂技能标识、一个价格。其实月嫂的工作是很周期性的,都是按照整月来聘用的,而且不是从月初到月末,是根据准妈妈们的预产期来确定时间。所以月嫂信息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月嫂当前的状态,那些闲在那里没有人用的月嫂,我是不会用的。当初我儿子出生,去聘月嫂的时候,就是只找那些正在别人家里服务的月嫂,然后计算她们合约到期的时间,再在时间相对合适的几个月嫂中根据其他各项条件进行筛选,选定月嫂之后,还要亲自带着月嫂去体检。而且,月嫂通常是已婚已育的,那些未婚或已婚但没有孩子的月嫂也是大家不喜欢的。这些信息,在ayi800的网站上都是没有的。至少我是不会考虑在这样的地方找月嫂的。

2、需要配送和物流服务。

offline原来没有互联网这种全球化的推广渠道,他们也不需要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推送到全世界去。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全世界的人都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线下的那些服务和商品,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来负责将商品和服务配送到最终客户手中呢?大多数online团队是没有能力自己去搞定这种事情的,而offline的企业,最多也就是有能力进行就近的配送。本地生活服务就是这样产生的,利用offline企业的就近配送能力,为附近的居民提供服务。配送对于online团队来说确实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大家都不愿意自己去搞定,但是只有解决了这种问题的团队,才有机会发扬光大。

现在的O2O主要是从online一端发起的,极个别的是从offline一端发起的,比如苏宁易购。其实还有一条路,就是从中间发起,从物流企业发起O2O,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3、相关的责任和法规不够健全。

online团队之所以无法深入到offline领域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送餐服务,如果用户吃了拉肚子怎么办。月嫂服务,如果月嫂卷款跑了怎么办。优惠券服务,如果所提供的优惠卷无法消费和使用怎么办。在这方面online企业通常处于法律方面的弱势。那些灰色地带,那些不守信的行为,对于online企业来说都是有巨大损害的。那些能够迈过这个坎,能够熟练使用offline企业的那些手段来保护自己的online团队,应该也是有很大机会的。

4、要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服务。

并不是所有的服务模式都适合中国市场的,比如那个社交礼品推荐的服务,最终就变成了淘宝导购。能够真正的了解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问题的项目才是好项目。一味的抄袭国外的东西,是行不通的。比如国外有那种任务系统,发布了任务之后,有人顺手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得到一些收益。这种东西在国内也是很难推广的,很多人的收入很低,不需要陌生人帮忙,这些穷人就可以把报酬都赚走,同时,这些人的诚信也是完全无法保证的,他们还会快速的形成行会,排斥那些外来人员抢生意。

总结

O2O不应该是online to offline,不应该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推广线下商品和服务。而应该是offline to online,通过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最终产生出一批全新的online企业,和online模式,这些企业没有店面,完全依靠online方式进行运营,并最终消灭那些传统的offline产业模式。百货商店的没落,电脑城的相继关张就是这种趋势的前奏。

那些愿意承担更多服务和风险的O2O,会比其他那些避重就轻的团队更有前景。不愿意承担配送,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更有保障的服务和产品,最终这样的服务都会沦为媒体和信息渠道。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些垂直的信息,在整个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完全无法掌控任何东西。那些本地生活服务,每次就近让offline企业的配送人员和用户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时候,这些配送人员都会拿出DM单,并告知用户,直接打电话比使用什么O2O更划算。

只有那些愿意承担,并且能够承担更多服务和责任的团队才有机会成功,并最终淘汰offline企业。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