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Archive for 5 月, 2012

我们的开源活动——北京站活动

作为原Borland大中国区的Evangelist,我个人其实对于开源没有什么感觉的。Borland基本上可以算是毁在开源上面的。并不是说JBuilder被Eclipse所取代,而是当时Borland公司认为应该支持那些商业的J2EE框架,比如当时的BEA Weblogic、IBM WebSphare、Borland Enterprise Server等这些框架,而不应该去跟随那些Hibernate、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结果最后发现,商业框架被开源框架所击败了。JBuilder最后因为跟随商业框架,而忽视了对开源框架的支持,最终被Eclipse挤出了市场。

盛大一直都是很支持开源的,不但自己有一些小型的开源项目,也积极的支持国内的开源社区。这次就是在上海和北京提供场地,让开源社区、开源项目开发者和关心开源的人们有机会能够聚集在一起,一起来讨论关于开源的一些话题。

OUROS

由于会议室的座位一共只有一百二十几个,报名者却接近两百,作为组织者,我事先发了微博,来得晚的朋友,就不好意思,只能站着了。于是,很多参会者很早就来到了会场,希望能够占到一个好位置。吸取了上次NTalks活动的教训,我们提前申请了延时空调。空调是从下午2点供应到5点,活动基本上是6点多结束的。在最后没有空调的一个小时里面,大家的节奏明显的加快了很多,现场也更加热烈了。

软件行业协会为这次大会准备了不少礼品,还为参会者提供了矿泉水。这对于穷惯了的中国开源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一份意外之喜。照片上的那位开源工作者在搬运这些东西的时候,脸上堆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IMG 2759

 

大会的主持人是一对帅哥美女。只是来自软件协会美女好像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样子。

IMG 2816

 

会议由两个部分组成,那就是4个30分钟演讲,和17个5分钟演讲。

由于话题都是投票选出来的,所以分享的过程,参会者们的反响还是非常热烈的。所谓投票选择话题,指的是在大会开始之前,大家先汇集想要讲的话题,然后由参会者来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得票最多的4个可以讲30分钟,然后有一些可以讲5分钟的话题,由于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于是就多放了几个5分钟的演讲进去。

下面是部分演讲者的照片:

IMG 2844

IMG 2864

IMG 2912

IMG 2929IMG 2938IMG 2954IMG 3042

这里就不将所有演讲的照片都放上来了,实在是太多了。再展示几张现场的照片,看看参会者们的热烈回应。

IMG 0044

 

 

开源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确实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所以从事开源工作的人,大多是一些具有很强乐观精神的人。看他们笑的多么灿烂啊?

IMG 2906

大家都很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工作添加一些色彩。

IMG 2867

我在会场上主要是负责现场的微博直播,用我的New Pad做微博直播。

IMG 2874

 

由于要一边听会,一边发微博,所以我只能找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有趣的点记录下来,没有办法将全部的要点都记录下来。

全职开源开发者的生活状态

第一个演讲的,也就是投票的时候得票最高的一个话题,是探讨一个全职开源开发者的生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生存状态。这样的一个话题能够被最多的人所关注,正好也能够说明,国内的开源开发者们当前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大家还在为了生存和生计而担忧,必须在开源和生活之间做艰难的选择。

不过演绎这个话题的@Freeman小屋 同学其实并不能代表最广泛的中国开源开发者。所以他上来也首先为做了“标题党”而向大家表示道歉。演讲者确实是一个全职的开源开发者。只不过,他是受雇于国外的大公司,在做着开源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有人雇佣他,付给他工资,让他做开源。他现在每天在家办公,经济危机之前,他的公司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现在则只能维持一些在家办公的雇员,在继续维护他们的开源项目。

大部分在国内为开源项目做贡献的人,都是在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非常艰苦的坚持着。一些真正的全职开源开发者,甚至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开源的商业模式

开源并不仅仅是一种软件的分发方式,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国外有不少公司是围绕着一些开源软件经营着的。当然他们不会像中国的某些公司那样,将开源软件封装成自己的商业软件进行销售,那是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这些国外的公司,主要是提供开源软件的安装、调试和咨询顾问方面的服务。使用开源软件,如果需要用户自己去阅读全部的代码和文档,然后再找到,并调整其中某些特定的代码,使其能够适应客户自己的环境和需求,这并不一定比直接使用商业软件更加省钱,毕竟这些工作都需要软件工程师付出相当的劳动,而软件工程师的工时成本是不低的。那么,最经济的使用开源系统的方式,应该是适当的购买商业服务,以加快开源系统商业应用的过程。国外很多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他们会雇人来对开源系统进行维护。

国外一个开源系统的主要负责人,自己养育了6个孩子,还有一条游艇。当演讲者讲到游艇的时候,激动得双眼突出、满脸通红,他讲过之后,还特意的再次重复道:“游艇啊!!!那是游艇啊!!!”

国内现在已经出现了被国外提供开源服务的公司雇佣的员工,也出现了国内提供开源软件服务的本土企业,只是不知道这些本土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现场询问所有的参会者,当你们部署开源系统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购买商业服务的。

开源工作者的荣誉

成为一个顶级项目的核心贡献者,就是开源开发者们所追求的最大荣誉了。现场的那些演讲者和参与者们,互相介绍的时候,不会去说毕业于什么学校,在什么公司里面任什么样的职位。而是会介绍自己在什么项目中担任什么角色。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很多顶级项目中,都担任排名非常靠前的贡献者,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整个开源圈子的尊敬。

每一个项目都会有很多贡献者,但是每一个项目也都必然会存在着一个核心的贡献者。用讲演者的话来说,这个人就是一个超人,他一个人所做出的贡献绝对能够超过其他所有人贡献的总和。开源项目通常是采取比较松散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想要在一个项目中拥有话语权,就要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提交更多的有效代码,书写更多的文档,修改更多的bug。这是一个绝对的,尊重实力的地方。

既然每个项目中,总会存在一个超人,那么当超人离开之后,项目通常的下场就是死掉。现场有一位嘉宾分享的例子就是,他们一直在使用一个开源项目,后来那个负责的日本人被微软挖走了,于是项目就停滞了。演讲者只能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重新开始一个全新的开源项目。

开源软件的文档和英语

光有软件和代码,那并不是开源软件。文档也是开源软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文档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开源软件。这些文档通常是英文的,也有一些国内的开源软件,文档是中文的。国际上的开源软件,通常都是使用英文来书写文档的,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国家的人参与进来。

国内的人参与开源项目最大的障碍就是英文,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文档里面的内容,不能很通畅的和国外的开源开发者进行沟通,那么使用开源系统将变得非常痛苦。

也有不少外国人参与中国的开源项目,参与这边项目的外国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起一个中文名字,否则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读,非常影响沟通。现场就有一个演讲嘉宾,他们项目费了很大的力气将文档翻译成英文,好不容易吸引了一位国外的开发者,结果那个名字没有一个人会念。

我参加了不少活动,也见到了不少生活在中国的国外开源软件开发者。比如吉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不会讲中文,但是却有一个中文名字,还印制了中文的名片,名片上标记的是他的新浪微博账号@gbraad 。

IMG 2805

 

 

大公司和开源项目的关系

现场有些演讲者本身就是来自一些大公司。其中一个百度的云存储开发者就讲到,大公司是不会直接使用开源系统的。大公司会在开源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己的服务架构和体系。他在阿里就是负责云存储的开发,到了百度也还是做同样的事情,他自己的开源项目也是云存储架构。但是,公司里面的系统,从底层开始就是自己开发的定制系统。百度使用的操作系统、文件系、数据存储系统,都是定制化的,开源系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架设。

很多中小开发团队确实是在大规模的使用开源系统,而且其中80%以上的人,从来都没有下载过开源系统的源代码。大公司很少这样做,他们会谨慎的选择所需要使用的开源软件,然后将代码读透,通常会将绝大部分代码都重写一次。最终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自主开发系统。

一位来自网易的开源开发者说,他经常在工作中直接使用他自己的开源项目。但是网易的老板丁磊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经常用到的系统其实是开源的。

大公司很少直接利用开源软件,他们通常会选择参考开源软件,从头构建自己的私有系统。

现场有一位来自Nokia的QT社区的演讲者。QT就是一个Nokia放出来的开源系统。这应该也是大公司利用开源商业模式的一种常见方式吧。将那些需要其他开发者参与的部分开源出来,吸引开发者参与其中。

学生和开源和开源社区

一位分享者讲到,他们的开源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学生的时间比较宽裕,学生能够为开源软件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他也讲到,学生在开源软件中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测试。真正的开发,还是要靠超人和那些核心贡献者。
那些参与开源项目的学生,最终大多都进入了国际化大公司工作。毕竟开源是聪明人的玩具,能够对开源系统有所贡献的人,智力水平和能力应该都还是不错的,至少英文不会太差。
很多开源软件都有社区,也存在不少包含众多开源软件的综合性社区,这些社区是引导大家学习和使用开源软件的内容生产、聚集、沉淀的地方。
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学生像蝗虫那样冲进这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搜索,就提出很多重复的,没有建设性的问题。很多社区就是被这些蝗虫彻底的击溃了。
在开源社区中提问题是有技巧的,hello world类的问题是不可以随便问的。如果所提的问题对开源项目是有建设性意义的,那么大家还是很愿意帮忙解决的,而且是不需要付费的。但是如果是那种重复性的,没有建设性的问题,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如果一定要问一些低级问题,可以考虑购买商业服务。
不断的有新人加入,在那些老鸟的帮助下,快速的成长起来,这就是开源和开源社区成长的原动力。

开源软件和软件学习

想要学习软件,再也没有什么比看开源软件的代码和文档更有价值的东西了。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到社区中去搜索,如果实在是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更可以去直接询问项目的开发者。

那些能够对开源社区有所贡献的人们,都是一批最聪明的、能力很强的家伙,这些家伙进入大公司之后,所作出的贡献也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开源是一个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在国内这个商业模式还非常的不成熟,这还需要很多参与开源的人持续的努力。

参加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

上周参加了云计算大会,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到云计算大会上面去逛了逛。在会场看到了不少熟人,看来大家都在关注云计算这个时髦的主题。

我主要是在外面的展示区转了转,并没有到会场里面去听那些topic,从我看到的东西上来说,现在大家所说的云计算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个类型,这里并不是要说IaaS、PaaS和SaaS,而是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

第一、IT基础架构建设

很多到现场去吹嘘云计算的厂商,其实就是传统的硬件厂商,他们讲得就是如何利用远程管理和虚拟化技术,来帮助那些大型企业或机构,管理他们的服务器资源,有些还能够对桌面资源进行有限的管理。

第二、传统软件

所有的传统软件,不论是医疗、还是公共设施管理、还是其他的行业软件,只要是有服务器,可以进行远程访问、数据同步的,就都算是云计算了。这些系统,有些使用了云计算的底层架构(IaaS),有些则按照云计算的按照实际使用来计量付费的方式调整了服务条款,当然也有些则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这些软件已经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称作是私有云的案例了。

第三、硬件,特别是服务器厂商

做云计算,肯定是离不开服务器的,那么云计算大会里面摆放一些服务器,装点一下门庭,总是需要的。

第四、公有云

这次主要是看到阿里云的展台,他们还在不遗余力的推广他们收购了万网之后推出的公有云平台。这一块的市场,确实需要教育,早期的耕耘者不一定能够在市场成熟的时候享受到自己播种的果实,但是早期的耕耘者总是值得尊敬的。

第五、云存储

云存储大概是现在广大用户和大多数企业、机构们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种云计算服务模式了。现场展示的,大多是一些私有云的技术。也就是帮助那些机构和组织,建立内部的云存储和网盘,以便方便他们的办公使用。

第六、和云有关、无关的其他

大会上还有一些和云计算有关的东西,比如和云计算相关的培训。帮助毕业生能够掌握一些云计算相关的知识。以及一些政府代表团,展示当地政府如何扶植云计算事业等等。

 

国人其实还没有从云计算的迷茫中清醒过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投入,那些聪明人们,纷纷的将自己原有的业务,包装上了云计算的外衣,这不可避免的更加加剧了国人对于云计算的迷茫。也许再过上一两年,有了新的热点,那些聪明人转向了新的热点,国人们才能够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云计算吧。只是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云计算大会上还能剩下哪些企业,或者那个是是不是还能够有云计算大会?

IT龙门阵这个活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地点举办,一个是在酒店里面,还有一个则是在北京盛大创新院。酒店里面一般是请一些老总们来讲故事,在盛大创新院则主要是找一些技术负责人来将一些前沿技术。大家各取所需,不同的人群对于不同的场次感兴趣。

5月22日的那一期IT龙门阵,是由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CTO,章庆元来为大家讲述金山的一些故事。虽然标题是wps如何迎接互联网时代,但是内容其实主要还是一些故事。

DSC 0452

会场的情况就像照片里面拍到的那样,章总一直坐在那里慢慢的讲着故事,坐在后面看不太清人。

wps从dos时代的辉煌,逐步的走进了windows时代的低谷。因为跟不上形式,逐步的被市场所遗忘。在困难的时候,wps的研发团队只剩下了不到10个人。任何企业,如果跟不上形式的话,即使这个企业曾经多么辉煌,都有可能被时代所抛弃。wps的没落,除了他们自己跟不上形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office的大举进入,而且在盗版横行的情况下,虽然微软并没有通过office在中国的普及赚到多少钱,但是他们却成功的封杀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政府采购挽救了金山。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软在office普及之后,希望能够从中国收回一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销售利润,于是就推动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能够采用更加严厉的手段来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至少在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里面,能够逐步的实现正版化。政府一向是非常顾全大局的,于是他们就开始逐步的采购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以确保逐步做到每一台办公电脑都能够至少有一套正版的操作系统和一套正版的办公软件。在政府采购的招投标过程中,大批的国产软件商被救活了。其中就包括金山,美国人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得到了一定的资金之后,wps正式走向了面向微软的全兼容时代。界面和操控全兼容,文件格式全兼容,甚至是开放的API也做到了全兼容。这样的做法,使得wps能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虽然这种做法中有很多不合法的地方,严重的侵害了美国人的利益,但是没有关系,天朝毕竟不是一个法制社会,于是wps就这样重生了。

随后的几年,wps基本上属于是一种版权交易的中间计件单位。虽然有人在开发,也确实有人买卖,但是却没有人真正的使用。那些购买了wps的政府机构,很少有人真的去使用这个软件,他们还在用着盗版的office,但是,至少在报表上,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套正版的办公软件,政府向美国人能够保证的也仅仅是每台办公电脑拥有一套办公软件,而不能保证不去盗版。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官员们作为最先进的那一批代表,使得美国人的各种伎俩都纷纷转化成为天朝不断前进的助力。

wps的团队还是清醒的,他们知道如果仅仅是作为版权计量单位,没有用户真正的使用他们的软件,最终他们还是无法跟上新的潮流。于是他们决定将面向个人的版本免费。这样的话,他们在拿着政府采购资金的同时,真正的得到了一批用户。这些用户在使用wps软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金山非常认真的对待这些问题,将问题逐步的解决掉,随着不断的打磨,wps确实变得越来越好用了。

章总讲到用户的热爱和帮助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用户直接将他们做得当月工资发放表格发了过来,其中有些格式不是很正确。金山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安排人手对这个问题进行排查和修补,同时反复交代接手那些敏感文件的员工,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说到互联网,金山对于新的互联网下的办公软件,以及新的协同方式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类似与google document和zoho那样的东西,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他们会持续观望这个市场,但并不会在短期内投入到这个市场之中去。这也许是他们又一次跟不上形式的开始吧。那些政府机构确实不会很快的转投到这种互联网上面的开放办公方式上来,但是那些真正使用wps软件的个人用户和小公司、小团队用户,正在逐步的向上面迁移。就像多年前office打败wps那样,首先动起来的肯定是那些喜欢使用先进技术的个人和小型团队,然后才逐步的影响到政府机构。这种新的办公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个人和小型团队来说,几乎是免费的。即使对于那些大型机构来说,他们所收取的也仅仅按需使用的服务费用。不知道当金山醒悟过来之后,这次准备怎么追赶新的敌人。

在这一点上章总的解释是,传统的企业,很难背叛他们的固有业绩。微软如此,他们也如此。他们无法舍弃那些办公软件销售的利润。那些销售办公软件的top salse们,在公司里面的话语权绝对要比那些希望创新求变的人高出很多。微软在今年就要推出他们的web office了,不知道这是否能够给金山敲响警钟。

金山自己的互联网战略是这样的,首先是快盘,他们希望能通过快盘实现办公软件的互联互通。然后是他们的模版网站,金山积累的大量的模板,他们的模板网站拥有巨大的访问量。但是,这个网站完全是以免费的方式在运营着,并没有引入比较新的store模式,那些贡献模版的人,无法从中得到收益,那么以后这个东西是否能够一直持续的红火下去,就很难说了。

金山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领域,他们现在推出了Android版本的kingsoft office,还没来得及试用。

金山的国际化路线还是比较值得称道的,作为一家大型企业,wps已经被翻译成了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这是那些创业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从跨平台的角度上来说,金山wps,目前有windows和linux、android版本,Mac版正在开发和测试,不久的将来应该能够推出。

金山一直在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办公软件和工具的开发,以及持续的改进。他们从来也没有打算进入OA办公市场。做自己最擅长事情,坚守清晰的边界,绝不侵犯合作伙伴的空间。在这一点上,金山在软件行业中绝对堪称典范和楷模。不过就像所有的大型企业一样,总会面临着如何背叛自己固有利益的问题。每过几年,就会有新的模式替代他们原来的模式,如果想要迎合新模式,就必须要背叛他们固有的利益。毕竟新模式通常都是在充分的研究了固有的模式之后,针对固有模式提出的。

希望金山能够在一次一次的挑战中继续生存下去吧。

NTalks是盛大创新院长期赞助的一个创业沙龙组织,主要是帮助创业者了解和学习各种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巧。17Startup更像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NTalks则更加贴近创业者。

这一期(2012年5月19日)的NTalks是在盛大创新院的御膳房(会议室名称)里面举办的。这个会场,前面做了很多期的IT龙门阵、CTO俱乐部、PMI项目经理活动。今年还做过一期CloudJam,参与者在里面连续做持续33小时的开发编程。前面由于天气凉爽,从来没有申请过延时空调,这个大厦的物业比较精打细算,每个工作日早晨9点到晚上7点之外的时间,大厦里面是没有空调的,如果需要开空调就必须要缴费申请延时空调。前面的活动都没有申请过,这次NTalks活动准备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要去做这个事情。于是参加这次NTalks活动的嘉宾和听众们就要稍微忍耐一下了,我上午准备会场的时候还不觉得热,但是下午一百多人进场之后,就显得有些闷热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将腾讯微博发的小册子当作扇子来用。

会场的气氛还是非常火热的,我参加过NTalks的活动也有不少回了,像是这次这么火爆的并不多。这主要的原因是这次分享的嘉宾讲的干货比较多,讲得都比较实在。腾讯微博是本次活动的合作伙伴,主持人也是腾讯微博出的,有些嘉宾还比较给腾讯面子,当然也有的就直接说得主持人满面霞红,然后不得不站出来强调,不要妖魔化腾讯。现场的交锋比较激烈,再配合上闷热的会场,气氛自然就更加火爆了。

 

由于使用的是手机拍摄,所以非常抱歉这次的照片品质稍微差了一些。而且为了开窗通风降温,没法拉窗帘,所有的照片都是逆光的。

NTalks 御膳房 

活动的开场依旧是NTalks的主办者Cindy Jiang的开场。她的普通话水平依然,估计是提升无望了。她做这个活动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还就着这个活动做了一个产品,产品的名字叫《幸会》。她也算是一个创业者。所以对于创业者的所思所想有着设身处地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她的活动那么受创业者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NTalks 御膳房 

前面微发现的嘉宾没有拍下来,上图是第二位分享嘉宾指智的创始人。这个人原来是微软的,很早就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了。他和前面的微发现都是做机器学习的,也就是说是做爬虫加智能推荐的个性化阅读系统。

 

NTalks 御膳房

第三位上来分享的是开开的,这里面所有做分享的四位项目中,开开是用户数最多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也算是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LBS应用了。

 

NTalks 御膳房 

最后一个分享的家伙倒是移动互联网圈子里面的老人了,很多会议上都能够看到他,这一次他带来的话题其实和这次的活动关系不大。这个家伙做了一套类似于PhoneGap的html5的开发工具,可以开发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出来。作为一家中国公司,他在这个工具上加入了广告联盟,加上了国内社交网站的分享等功能。据说还加了个编译器或加速器之类的东西,可以有限的提高html5应用的性能。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和主持人是朋友。

 

NTalks 御膳房

在四个人讲完之后,主持人组织了沙龙问答。将四位嘉宾放在前面,然后严刑拷打。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榨出更多的干货出来。

 

NTalks 御膳房 

现场非常热烈,最后台下的观众直接和嘉宾们沟通,主持人跑到后面去打台球了。直到很久之后,大家才发现台上少了一个人。

 

活动的基本流程就是这样的了,除了那个买开发工具的,我前面稍微描述了一下,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其他的部分还是相当有趣的,对于那些创业的人非常有启发。下面是我听到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观点。顺序被打乱了,但是我会将个人观点和嘉宾或主持人的观点分开的。这些点,有些是嘉宾分享的,有些是主持人点评的,也有些出现在后面的问答互动环节。

  • 开放平台和开发者之间的博弈

这次活动是腾讯微博赞助的,主题就是创业者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来提升自己产品的用户数据。第一位分享者上来就说了一句大实话。我朝的社交媒体、开放平台和国外是非常不同的,是非常有我朝特色的。开发者虽然也是像国外一样,通过社交平台的开放接口,使得自己的产品具有社交属性。但是我们的开放平台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算计,开发者希望从开放平台多搞到一点儿东西;开放平台则是在不断的生长,挤占原来开发者的空间。我朝的开放平台的边界总是十分模糊的,就像是天朝的公路和市政建设一样,发展得飞快。他们就像有关部门那样,总是在后台默默的注视这那些开发者,如果其中有什么应用方向被他们关注到了,那么这一类应用的下场总是非常悲惨的。我记得他说道相互算计的时候,很多参会者都向来自腾讯微博的主持人行注目礼,主持人的脸色不是很好看,也有可能是热的。

  • 新浪微博的用户更多,但腾讯微博的用户更喜欢点链接

看到了主持人的脸色变化,分享嘉宾赶忙抛出了一些对腾讯有利的数据。在他们的系统中,如果用户想要将内容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就必须要得到社交媒体的授权。这些授权中,来自新浪微博的要比来自腾讯微博的多。但是分享出去的内容,被点击链接带回到他们系统上的,腾讯微博上的数据要远远高于新浪微博。具体原因很难分析,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腾讯微博的用户群体对于系统的推广,特别是内容聚集类应用的推广价值要比新浪大很多。

关于分享,他还讲到,分享出去的东西,下面就写着来自什么什么应用的分享。很多应用却觉得还是不够,一定要在内容里面再加上一段自己的签名,即使上面都写满了应用的名字都不会感到满足。他们总是非常急功近利的希望增加曝光率,这其实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分享的原动力。用户如果想要分享,那么就一定要尽量少的打扰用户,尽量不要在用户分享内容中添加不必要的宣传和广告。

  • 关注核心用户

这是主持人问的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核心用户?所有嘉宾都标识,核心用户是最重要,这些人的比例不高,但是却最符合应用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核心用户会产生出优质的内容,从而吸引那些普通用户来使用该应用。一开始的核心用户,可以是邀请的,但其实很多开始阶段的核心用户都是运营人员客串的。这在后面我问的一个问题上面,他们终于说了实话。但是,他们也反复强调,他们所有人都会非常关注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随时随地的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核心用户。如果他们在微博上发现了某个用户的言论和行为非常符合他们的产品定位,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邀请这个用户成为他们的核心用户。不断的发掘和聚集核心用户,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成功的不二法门。记得盛大文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大堆的编辑就泡在各种论坛和文学站点上,拉拢那些他们喜欢的作品和作者。记得当时在幻剑书盟上有一本小说,叫做《曲线救国》写得相当不错,被起点的编辑盯上了。但是幻剑书盟不放,于是那个作者玩儿了一招儿狠的,在幻剑书盟的小说中写道,刺客刺出一剑,主人公死了,小说就结束了。然后这个家伙到起点中文上开了一本叫做《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的书,上来就写,那一剑过后,主人公昏迷几天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于是小说又接着写下去了。这就是核心用户争夺的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 用户如果第一分钟找不到有趣的内容,第二分钟他们就离开

在中国创业是非常痛苦的,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同类应用,中国的用户也是最没有耐心的。必须在他们使用应用的第一时间,将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推送到他们的面前,否则用户的流失率是非常吓人的。

  • 应用的前几个版本最为重要

当有一位美女听众问,第一批用户是如何做出来的?用户是怎么从0增长到1万的?几位嘉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首先,第一个版本和前几个升级一定要做好,如果软件本身做不好,那么这个开头是无论如何也开不起来的。就算是花钱推广,用户数字涨上去,这些用户也会飞快的流失掉,那些推广的钱完全就浪费了。

  • 第一批用户最重要的来源是AppStore

另外一些嘉宾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第一批用户来自AppStore。这同样取决于软件本身的质量,以及AppStore或者是Market的排序算法。只要能够在排序算法上排得比较靠前,那么达到最初的一万用户应该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前提还是要把软件做好,所有的嘉宾都表示,在这个阶段花钱去做推广是非常不划算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的。当然,运营是要做的,也就是说要做各种运营活动,这是属于产品本身发展的一部分。

开开的嘉宾说,在微博上送礼物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曾经有人在上面送手机,每个小时两台,效果非常好。以前都是送IPhone,中间有一段时间不是那么时兴送IPhone了,现在好像又时髦起来了。当然,这种手段要在合适的时机投入,关于时机的问题,开开的嘉宾在回答另外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 口碑转播最重要

在一个应用推广的早期,最重要的就是口碑营销。人性非常奇怪,如果别人都说一个产品如何如何好,我们可能会去试用,也可能不会;但是如果别人说什么什么产品不好用,我们通常是不会再去尝试使用这个东西的。所以,他们都非常重视在社交媒体上搜集针对自己应用的批评、建议和负面评价。如果能够将问题解决掉,那么还可以趁势运营一把,变坏事为好事儿,对于产品的推广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无法消除影响,那么也要想办法私下找到这个提出意见的人,将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 接入的平台一定要全

每一个产品都希望自己形成社交,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社交功能在现在这个时代,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产品通常是通过接入现有的社交平台来实现社交功能的,既然要接,天朝又没有像美国那样facebook和twitter一家独大的态势,那么好吧,要接就都接上,一个也不少。开开就是尽可能的接所有能够接的社交平台。

  • 冷启动

有一个问题是我问的,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我的问题是,现在各种应用基本上都是希望依靠内容拉动用户,然后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那么内容和用户就成了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应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最终大家希望达到的是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无穷去尽的境界,但是在既没有鸡也没有蛋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初的内容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如何冷启动的问题,既没有用户,也没有内容的应用,要做起来就需要冷启动。国外的做法是,慢慢积累。但是国内的创业者实在是太多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扎堆聚集了大量的同类产品,肯定是没办法慢慢积累的。主持人和嘉宾们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其中有两位嘉宾的项目就是做机器学习和智能推荐,他们绕过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位嘉宾的建议是,初期的内容完全靠运营,做活动,做运营。当我问他们,现在机器推荐能够代替人吗?他们都明确的表示不行,现在的机器推荐无法代替传统的编辑推荐。能够做到的只是帮助编辑提高推荐的效率,并在编辑推荐之外提供一定的补充。

  • 冷启动的中国特色的方式,就是爬虫加编辑

主持人的解答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依靠爬虫,从别人的网站上或系统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聚集过来。然后依靠人工编辑,对这些内容进行审核、过滤和聚集,然后推荐给用户。这基本上就是国内绝大部分轻型应用起步的方式。我记得主持人说这个话的时候,满脸都是那种“你懂的”的猥琐表情。好吧,既然大家都是怎么起步的,那么也就只能这样了。

关于轻型应用和重型应用,这是以前一次NTalks活动上听到一位投资人说的概念,所谓轻型应用就是那种完全靠功能和内容来吸引用户,不提供线下服务的应用。而重型应用则正好相反,主要是提供线下服务对接。那些阅读类应用、游戏、小工具就属于轻型应用;那些团购、预定类、O2O类的应用就是重型应用。轻型应用要想做好,关键在于用户体验;而重型应用要想做好,关键则在执行力上。

  • 最初的投资来自三个F 

嘉宾给出的解答比较国际化一些。他首先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如果一个人第一次创业,那么他应该向什么人去要他的第一笔投资呢?答案是三个F,Family 家庭,Friends 朋友,和 Fool 傻瓜。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第一笔投资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里面又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家人和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家人毕竟有限,那么能够帮助一个项目进行早期积累的做好选择,就是朋友。这些朋友既是第一批用户,也是第一批内容的生产者。

当天最后那个卖开发工具的家伙,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创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朋友。

  • 初始阶段,大众创造的内容是不适合分享给大众的

项目的早期,用户所创造出来的内容,肯定是质量差、数量少、传播性弱。这个阶段如果不使用专业编辑来提高质量,不使用爬虫来提高数量,日子确实是很难熬的。现在的产品并不仅仅是那个软件,包括里面的那些内容和数据,都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服务,而不是分离的软件和数据。

  • 如果一种模式三个人玩儿不起来,那么就肯定有问题。

一个嘉宾说,一种模式如果要验证它是否可行,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人群缩到最小,最小的人群是三个人,三人成众吗。如果一个模式,在三个人中都玩儿不起来的话,那么这种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进行调整。

  • 大型基础服务不适合中小型的创业者

指智的嘉宾,在一个问答中说道,创业者千万不要自己去做社交平台,也不要自己去搞那种基础服务。比如图片、视频之类的基础服务。在这些领域,那些平台商,互联网巨头,很容易就可以将创业者绞杀掉。即使是那些有上千万用户的东西,也很容易被干掉。这就是一开始说的那个博弈的问题了。twitter是不存储图片的,也不存储视频,这么多年都没有改变过。所以才有Instagram的发展空间,才有viddy的发展空间。facebook的边界也是非常清晰的,很少出现挤占开发者空间的事情。国内的这些大的平台厂商,总是看着什么东西赚钱,就自己上。然后将上面的竞争开发者通通干掉。所以中小开发者最好去做一些比较细分的市场,不要自己去做社交平台,不要去做图片微博、视频微博之类社交性质很强的基础服务。很容易被那些拥有巨大用户数量的平台商干掉的。

  • 项目一开始不要想着如何赚钱盈利,先把用户和数据都做好

当有人问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的时候,几位嘉宾都说,一开始不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很多成功的企业,最终所实现的盈利模式,和他们初创的时候所设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在初始阶段,与其去研究盈利模式,还不如好好的将用户和数据做上去。

记得上次参加17Startup的时候,一位投资人说道,当前的移动互联网行业里面的现金流,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vc的钱。这肯定是不正常的,是非常不健康的状态。但是如果整个行业的人都在疯狂的做数字,做用户。那些自己想着要去赚钱的项目,就会非常痛苦,钱没赚到(被人都免费了),数据也没做起来,最终就是一无所有。

  • 无法确保转换率的情况下,不要花钱去做推广

有一位听众问,什么时候花钱去做推广最合适?几位嘉宾的观点比较一致,只有在确保60%以上转换率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做推广。比如,一块钱就可以让刷机商在水货手机上刷上一个应用,但是如果这些刷上去的用户量,最终转换成应用的真正用户的比例达不到一个比例,那么就不要去做付费推广。60%是其中两个嘉宾提出的数字,其他两个没有说,但是他们也基本认可这一点。在项目的早期不要去做付费推广,当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内容,特别是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再去找合适的渠道,进行推广。单个用户成本最高的推广方式是传统互联网广告,Market换量,效果最好的还是自己做运营活动。所以几位嘉宾一致表示自己从不做推广,只做运营,特别是围绕社交平台的运营。

  • 用户价值比用户量更重要

所谓的用户价值,就是软件到底能够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能够在用户那里实现哪些价值。如果一个软件在这一块上比较模糊的话,那么就算用户量再大,也没有意义。现在可以靠烧钱的方式,在短期内将用户数推上去,但是那些用户价值不清晰的应用,其用户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上面那个什么时候才能花钱推广的问题的延续,在应用的初始阶段,需要摸索用户价值。很多产品经理所设想的用户价值其实是有偏差的,需要根据数据,根据社交媒体上面的用户反馈来调整产品,最终能够清晰的描绘并实现用户价值。对于一个应用来说,实现用户价值是最重要的问题。

记得在上次我做主持人的那一期17startup《旅游专题》上,一位投资人就说过,在他们看项目的时候,首先要确认的就是,这个项目到底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是不是好?这是不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这种需要的用户到底有多少,他们的支付能力怎么样等等。

  • 互联网内容的三种授权方式

活动的最后一个问题,好像是这样的。引用互联网上的内容是否需要注意版权问题,特别是大众点评的内容是否可以引用。嘉宾的答案是:互联网上的内容,授权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可以随便用的;第二、注明出处之后,可以使用的;第三、不可以使用的。采用前两种授权方式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足够用的,最好不要去碰第三种,也就是不允许转载的那些内容。而大众点评的内容,恰好是属于第三种情况,那是不授权给其他人使用的。如果引用他们的数据,是会被起诉的,国内已经有过相关的案例。

  • 一个初始阶段的项目应该如何处理版权的问题

在项目很小的时候,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户数和影响力都很小的时候,不会有人来找这种公司的麻烦的。因为这种公司的数量太多,一个一个的追究下来,成本太高。所以,很小的公司,基本可以随便用任何内容,然后在有人找上门来的时候,再处理也不迟。这里面还涉及到避风港原则,如果内容是用户上传的,那么网站只负有在被告知之后进行删除的责任,并不需要承担其他责任。

 

通过这个活动,基本可以看到中国创业的现状。在初始阶段非常的不规则,使用爬虫,使用编辑充当种子用户,盗用其他人的内容,而且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等项目具有一定规模了,再逐步的正规化。

下一次的NTalks活动会在搜狐的会议室里面举行,我们会赞助bambook电子书。再下一期可能又会回到御膳房。御膳房下一期的活动应该是开源中国(5月26日下午)的活动。再往后是IT龙门阵的技术专场(5月29日晚上7点半~9点半),主题是云存储的基础架构分析,应该是百度网盘和有道笔记的自身专家为大家分享。现在还确定下来的活动,还有6月16日的图灵社区《推荐系统实践》新书发布交流会。

17Startup的移动数字阅读专场

       

参加过好几次17Startup的活动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织,一起来创业。

我参加过《美食专题》,作为主持人主持过《旅游专题》,这次又参加了《数字阅读专题》

参加的活动多了,有些有感觉,也有些没有什么感觉的。17startup的活动还都是比较有趣的,每次都是找一个主题,然后将主题相关的创业公司聚集起来,再找一些业内的成功人事和投资经理来对接。这种活动相对于一些其他的创业活动来说,效率要高得多。每次活动结束之后,看到很多参会者留下来和演讲嘉宾以及那些投资人们激烈沟通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想,也许又一个伟大的项目正在酝酿之中,而我们正在参与这个事情。

 

DSC_0370

上图就是投资人和演讲嘉宾共同组成的嘉宾席位。大家看看有哪些人看起来比较眼熟吗?

 

DSC_0406

这是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专家和投资人的点评。

 

 

DSC_0365

本期活动还有一个合作伙伴,那就是浙报集团。浙报集团作为一个传统出版行业的老兵,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时候,走在了其他很多传统出版业者的前列,他们正在拥抱这些全新的阅读模式,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传统出版行业的新方向和新出路。17startup每期都欢迎相契合的企业或机构来参加,成为活动的合作伙伴。

 

 

DSC_0410

17startup的活动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举办的,在北京多是使用车库咖啡的场地。上面照片上的这位大叔,就是车库咖啡的老板,我们在那里做了这么多次的活动,还是第一次这位大叔愿意亲自参与一次。这主要是因为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移动数字阅读,而大叔有一位朋友是做唐茶阅读的,正好和当天的主题比较契合,大叔送了一些《三体》的书签和徽章作为这一期17startup活动的奖品。我非常喜欢《三体》,当场上AppStore上付费购买了一套。

 

DSC_0360

每次活动开始之前,大家需要进行签到,车库咖啡外面签到的这块地方实在是寒酸了一点儿。看看这位美女坐在这里,是不是有一点儿《倩女幽魂》的感觉?

DSC_0364

虽然17startup活动的历史还不是很长,但每次也都是座无虚席,至少在北京我自己参加过的基本上都是这样。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活动确实有吸引力,有很多的创业者希望能够从参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像下图所显示的那样,车库咖啡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工场,很多创业项目每天就是在这里办公的,他们可能并不是专程来参加17Startup活动的,但是在17Startup的活动中,他们应该也会有所收益的吧。

DSC_0361

 

活动开始,这一期的活动主持人是易观国际的高级分析师,专门分析数字阅读领域的孙培麟。本来我还争取来着,但是因为长得不够帅所以被残忍的拒绝了。

DSC_0369

开始的时候,孙培麟介绍了他在数字移动阅读领域调查得到的一些数据,他认为,虽然数字移动阅读确实是移动端应用中一个比较刚性的需求,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存在这很多的伪命题。很多人过分乐观的看待这个市场,过分乐观的看待和移动运营商的合作。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市场,其实,其中艰辛很多深处其中的创业者也是有苦自知。但是,他的一个观点是我无法认同的,他认为内容本身是不会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的不断发展,只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将现有的内容推送到客户面前。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内容的创作,包括语言文字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起点的字数计费模式,就塑造了中国的网络文学模式。微博的兴起,更加彻底的改变了内容的创造模式。阅读肯定是会影响到创作的,那些内容的创作者,也在研究不断创新的阅读模式,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尝试着去迎合这些新的模式。作为移动互联网数字阅读,不去研究新的阅读模式对内容的改变,以及在这种改变的不断影响下,移动阅读的方式和内容在向着什么方向前进,一味的相信阅读和创作之中有一部分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是有问题的。

 

DSC_0374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多看网的。他在强调他的单本图书,多看在IOS上推出了很多的单本图书,每一本都是很精品的,排版精美。这位老兄反复强调了,看电子书一定要看有排版的。现在电子书格式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版式格式,代表为PDF,里面的内容就像是纸质图书一样,是有版式信息的,图片存放在什么地方,文字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这种图书放大缩小的时候,会整版的缩放,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不会随着缩放而发生变化;另外一种,则是流式格式,代表为epub,这种格式主要是受到了网页排版的启发,里面也能够定义字体,字号,以及图片和文字的关系,但是这种流式格式的内容在放大缩小的时候,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会发生变化的。流式格式的应用中,通常会尽量保证用户所看到的不会是一页中的一部分,用户无论怎么缩放这些内容,他们看到的都会是一整页的内容,只是可能内容会随着缩放,有多有少。流式格式会随着屏幕的大小,以及用户设定的字体大小来自动重新排列内容,使其从新形成完整的一页。个人观点,在移动互联网这种个性化极强的阅读方式上,在各式各样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屏幕分辨率上,流式格式最终会取代版式格式的。多看其实在android上还有另外一个产品,是一个类似与书城的产品,但是由于那个产品涉嫌盗版内容,所以在这种公开的场合下,这位老兄就只能强调其ios上的单行本了。

 

DSC_0380

酷云这个产品实在是太酷了,听得不是很明白。研发酷云的是北邮的一个实验室,他们以前是做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的,据说还取得过非常不错的成绩。他们后来将这些人工智能的算法,运用在了信息智能分析和推荐方面,研发出了这样的一款产品,可以智能的聚集、过滤信息,然后根据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向用户推荐他们喜欢或需要的信息。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吧,但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到底能够实现到一个什么程度,我持观望态度。

 

DSC_0384

viva杂志的分享者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家伙。他讲到:他们就是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的,其实上面的多看也在和移动运营商合作。viva主要做得是杂志,他们签下了大量的杂志版权,并将精美的杂志推送到客户面前。当后面有人提问,应该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他很诚恳的说,还是要有关系,没有关系这个事情比较难搞,至少一开始是要靠关系的。非常有中国特色。

我当场下载了viva的产品进行测试,确实非常精美。但是,发现这个东西使用的也是版式格式,杂志上的很多小字看不清楚,放大了之后,居然还是看不清楚。应该是扫描、存储和传输的分辨率不够吧。

 

这场活动,缺乏盛大文学的参与,总觉得缺了一些什么。真正的内容创造者没有参与到这个互动中,使得这个活动变得不是那么完美。很多人在谈论,阅读是一件高雅的事情。甚至还搬来了翻译作品时需要遵守的信达雅来充门面。其实阅读就是阅读,每一个人都需要阅读。为大众提供的阅读服务,才是真正有前景的。而将自己定位为雅人,也只希望为雅人来提供服务,甚至认为窃书不算偷的穷酸服务,很难相信他们能够走多远。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了解信息,愉悦身心。当前社会上,更多的人应该还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在阅读。我个人的观点是,阅读,特别是移动数字阅读,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阅读。既可以让用户充分的使用其碎片时间,又可以让读者充分的沉浸其中。同时还要有效的兼顾内容创作者的利益,只有这样,这个生态链才能够圆满。只注重阅读,不注重创作,那么就只能去读那些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东西。人们希望读到新的东西,创作者希望了解他们的读者,希望能够和这些读者产生互动,并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到会的创业者们,都希望通过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来得到收益。他们有些人通过和出版社签约,提供的是正版的作品,但是他们在作品的创作,特别是内容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上没有什么建树。他们的经济模式并不完整,那些创造内容的人,很难从他们的模式中获得利益。也许他们以后会发生改变,当然,最终这些人中,能够成功的肯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我喜欢阅读,现在主要是在各种移动设备上进行阅读,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好的服务出来。

期待下一期17startup,不知道下一次在北京会是什么样的主题。

读《简约至上》有感

s4592217

自从开始看网络小说之后,真的是很长事件没有读过纸质书了。对于那些大部头的东西,看着都觉得头疼。
最近,图灵出版社的谢工和我们联系,他们要借用盛大创新院北京office的会议室来做读者活动,根据计划,第一次读者活动应该是在6月份吧。作为答谢,图灵出版社送给我们一批图书。其中有一本《简约至上》,非常薄的一本书,印刷非常精美,每一页,都是左侧文字,右侧图片。文字的部分看起来十分简洁,很多地方看起来更像是一些提纲或目录的样子。

由于工作的原因,看了不少的应用,也看到了不少的设想或应用的雏形。对于很多和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东西,也有了一点点模模糊糊的想法。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再看身边正在开发的一些应用的时候,好像能够看得更加清晰一些了。

 
该书首先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简约的设计,这里面我看了感觉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点。第一就是用户分类,大部分用户是典型用户,他们没有时间去研究各种复杂的功能;而那些提出最多意见的往往是精英用户,这些用户的意见往往是最应该被忽略的。另外一点,就是要到用户使用软件的现场环境中去观察用户的行为,用户的使用环境通常是很嘈杂的,很多软件是必须挤占用户的碎片时间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这些东西,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真理都是有其适用环境的,当真理脱离了其适用环境之后,就不再是真理了。简约的设计,是在近几年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这其实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特别是IPhone应用广受好评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简约设计应该是非常适合现在以普通大众为目标用户群体的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设计。对于那些传统软件,或者我们平时所说的行业软件来说,上面那两个点就不能够完全成立了,对于行业软件来说,使用人群都是经过培训的员工,他们通常是坐在办公室里面来使用这些软件的。行业软件应该也是需要简约设计的,但简化的方向和力度肯定和那些面向普通大众的应用是有所差异的。书中也举了一个汽车销售软件的例子,由于销售经理经常需要冲出办公室,去为那些想要买汽车的用户进行解说,所以他们的工作经常被打断。这应该是行业软件中一个非常特殊、非常极端的特例吧。

在介绍了为什么要进行简约设计之后,作者介绍了四种进行简约设计的方法。分别是删除、组织、隐藏和转移。其中删除讲得最为详细,将不太需要的东西删掉。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如何选择需要删除的东西,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很多项目会将不容易实现的部分删掉,这导致了一些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用户故事不完整,错删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第二、删除的过程经常是非常血腥的,不要去理会“如果用户要如何如何”的假设,也不要太顾忌那些已有功能被删除之后,用户的愤怒和抱怨,只要核心功能完整,用户会逐步接受,而且新用户会更加喜欢简约的设计。

 
在删除之后,就是组织。将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组织在一起。其中讲到了标识统一,也就是说同类型的东西要具备统一的标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通过颜色来进行信息和内容的分层,作者是以伦敦地铁线路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过,个人感觉需要将地铁图那样信息密集的东西推送到用户面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用户必须看地铁图是因为他们必须乘坐地铁,很多人到了陌生的城市后,会选择更加昂贵的出租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租车司机认识路,乘客不需要自己去学习地图。而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很少有什么是用户必须要做的。

这本书越往后章节就越短,关于隐藏功能,主要是如何隐藏、隐藏哪些、以及这些隐藏的东西,何时出现。作者对于那些能够适时自动闪现的隐藏功能十分推崇。当阅读软件中,当选中了一段文字之后,搜索的功能会自动的跳出来。

 

关于转移,也就是说将一部分功能转其他平台上去。这部分的内容,作者只是提了一下。 关键在于将合适的功能,转移到合适的平台上去。当然,前提是应用一定要是跨平台的。

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使用简短的语言去描述用户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用户调查应该是确认用户需求的比较重要的手段,可惜在身边好像没怎么看到过这种东西。

 

在看本书之前,我不是一个设计人员,所以看过之后,我肯定也还是不具备做设计的能力。只是感觉对于一些产品的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体会。建议所有和产品发生关系的人,不论是不是设计,都能够看看这本书,会对今后的产品生涯有所帮助的。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