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YC创始人都在吹爆的“创始人模式”究竟是什么?!
9 月 10
互联网商业故事 AB股, AIGC, Airbnb, CEO, founder mode, Google, manager mode, SEC, YC联合创始人, 一级市场, 上市企业, 个人魅力, 中国创业, 乔布斯, 二级市场, 产业分析, 企业使命, 企业决策, 企业发展历程, 企业合作, 企业家精神, 企业成长阶段, 企业控制, 企业文化, 企业治理, 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生存, 企业管理, 企业责任, 企业转型, 全球封锁, 公司成长, 创业失败, 创业心态, 创业思维, 创业投资, 创业故事, 创业教训, 创业模式, 创业艰辛, 创始人, 创始人优势, 创始人光环, 创始人模式, 创新企业, 创新思维, 创新突破, 合伙人关系, 商业战略, 商业规则, 大环境应对, 家族企业, 山姆·奥特曼, 师徒传承, 微操, 微软, 德云社, 扩展市场, 投资人, 投资回报, 故事分享, 新闻评论, 早期项目, 未来规划, 欧洲职业经理人, 游戏开发, 理论与实践, 硅谷, 硅谷动荡, 社会英雄, 科技前沿, 管理难题, 精细化管理, 美国创业, 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模式, 职业经理人系统, 职业经理素养, 职业骗子, 股东, 董事会, 规则与责任, 贝索斯, 跳槽现象, 阿里巴巴, 非习惯时期, 非常时期, 领导力, 风险应对, 风险承受, 马斯克, 黄仁勋 马斯克、YC创始人都在吹爆的“创始人模式”究竟是什么?!已关闭评论
创始人模式和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对战在硅谷又重新开始打响了。大家好,这里是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
事情的开始是Airbnb的老板,也就是Airbnb最后留下来的唯一一位联合创始人,在某一次演讲上突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他说,别人总是建议他雇佣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发展。结果呢,这些人把公司搞得一团糟,遇到了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这些优秀人才根本就搞不定。因此,他决定亲力亲为,做这种精细化管理,从而拯救公司。
什么叫精细化管理?本来我们经常笑话说,蒋介石经常会打电话直接给下面的一些基层官兵:“你去给我做一个事情啊。”这个就属于叫微操,这个经常会被吐槽,因为一旦上面的老板在下面做微操了,那么中间所有的指挥链路就全都失效,就会出现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种精细化管理或者说老板微操是贬义词。
这里要注意,这位老板提出了这种想法之后,有人就说咱们干脆叫做“founder mode”。提出观念的人是谁呢?是YC的联合创始人,他专门写了一篇博客,叫“founder mode”。写完了这篇博客之后,一众的创始人就出来点赞,包括像埃隆·马斯克专门在推特上写说,这个文章值得去看一下。
与创始人模式对立的是什么?就是职业经理人模式,也就是“manager mode”。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差异主要在于规则与责任这两点。创始人通常不是那么遵守规则,而职业经理人是按照一套既定的企业管理规则去运转的。如果你打破规则,他们一定会有私心,偷偷往自己兜里揣钱或者在做一些其他事情。因此,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第一大区别在这里。
另外一大区别在哪儿?就是责任。创始人因为公司是他创建的,所以他会在公司的各种运营和决策上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而职业经理人被董事会雇佣,他们通常只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去做事情,一旦超越这个责任,他们就马上会停步不前。
因为一旦超越这种责任,其实是违法的。你超越了董事会赋予的权利,去做了某些决策,或者是向董事会隐瞒了某些信息,一旦被抓住,那真的是要去坐牢的啊,这个真的不是开玩笑的。而创始人更愿意在公司出现危机的时候,去超越这些责任。即使这个公司已经上市了,也有董事会给他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但他们还是愿意钻一些漏洞,钻一些空子在里边,去做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硅谷现在又开始呼唤创始人模式了呢?首先,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什么是非常时期?AIGC要颠覆所有的行业。整个的硅谷虽然股价在往上涨,但是每一个公司都在裁员,所有人都看不到未来。因为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只能应对正常模式,因为他要在规则范围内去做事情,要在责任范围内去做事情。职业经理人是无法应对非常时期的。
咱们看最开始讲的Airbnb的老板,他去吐槽什么?遇到了疫情,他的职业经理人就搞不定了。对他雇佣职业经理人的时候,绝对不会说我去面试的时候,要面试一个能够应对全球疫情和封锁的这样一个职业经理人。你给他的这种规则,给职业经理人的所有权限,他都不可能去应对像全球封锁这样的事情。
所以,现在硅谷又重新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非常时期了,这个时候就要去呼唤创始人模式,因为只有创始人的声音才更容易被听到。没有人呼唤职业经理人破事吗?职业经理人通常不发声。咱们现在看看,在外边喊的都是马斯克啊、黄仁勋。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不发声音?很简单,他就是出来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董事会觉得我可以干,我就来干来了。这个制度会有其他人替他发声的。
哪些人会去替职业经理人发声?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计师与律师的事务所。他们这些人会为这些职业经理人发声的。为什么呢?咱们再想想去年11月份,山姆·奥特曼被董事会干掉的这个事情。山姆·奥特曼就是属于典型的创始人,经常还去搞一些小花招,董事会就会觉得,你是不是跟我沟通的不够,你做的某些决策我没法去理解啊。
或者有一些数据,有一些信息你没有很好的披露给我们。你未来的一些计划在跟我们讲的时候,是不是讲的不完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就会失去对创始人的信任,直接把他干掉。职业经理人通常他就不说话,他只在他授权范围内说。我们经常看文质彬彬、非常有礼数的一些人,就是职业经理人。上来大嘴巴咔咔咔在这说的人,就是创始人。他是有区别的。
写这个“founder mode”的这个文章的人,他其实是一个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什么叫一级市场?就是上市之前的那部分。一级市场到股市上以后的东西叫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投资人为什么会出来力挺创始人模式?因为越早期的投资人就越是投人。这句话怎么解释?你想,YC他投的都是什么项目?都是几万美金、几十万美金开始投的这种项目,就是最早期的种子轮项目。在这种项目投资的时候,早期投资人说:“我们找到了一个年轻的、有干劲的人,他愿意打破各种规则,在这个新的市场里边去拼搏一下。”而新的市场里头到底应该往哪块走,他也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投人。
这个人一开始可能说:“我要去做一个创业,你来投资我吧。”这些早期的投资人,他们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至于他做的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靠谱,这个事情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在哪儿?如果一个人选了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事情要去做,那么通常这个人也不靠谱。如果这个人选了一个相对还算靠谱的事情去做了,那么这个人可能会靠谱一些。
再往后,一开始他想做这个案子,可能最后会失败。失败了以后,没关系,你接着再做下一个,没准就成功了。这里边给大家讲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吧。大家还记得以前有一个游戏叫“找你妹”吗?在一大堆的图片里边去找一些特定的图片。这个游戏也是突然火得一塌糊涂。那个团队一开始也是创始人去做其他案子,被投资人投完了以后,那个案子直接作废掉了。废了以后呢,说:“算了,我们再去做一个新的案子吧。”去做游戏,做出“找你妹”来,这个就属于很典型的投对人了。
然后,这个人最后一转身,一个新的案子成功了。这是一个典型案例,但是你说这个案子,还有很多人没听说过。找“你妹”这个游戏,我们再讲一个。我原来老说自己是投资人,这个总出来吹牛的一个案子,就是Musical.ly。Musical.ly这个项目,他们的团队最早做的,其实也不是这个短视频,他们最早是做培训的,做敏捷开发培训,也是拿到了钱,做到一半以后作废了。然后最后实在没有钱了,说咱们转型吧,咱们做一个别的案子吧,就做Musical.ly吧。你看,人是对的。最开始做那个案子,其实跟他最后那个成就的案子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早期的投资人越看人,他们越喜欢去观察人,找到正确的人,找到一个合适的创始人。那么,创始人模式跟职业经理人模式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呢?一个公司创建肯定是创始人模式,但长大了以后,慢慢就会变成职业经理人模式了,或者其中有一部分变成职业经理人模式。早期的公司肯定只能是创始人模式,这个没有什么办法。
但是在这提醒大家,由职业经理人转职的创始人需要投资人格外小心。为什么?因为职业经理人其实更懂得如何去使用话术,如何去套用很多现有的规则去做事情。而看起来,他们的资源也很丰富,认识很多的人,很多的人脉。但是很多的职业经理人,其实是没有从0到1的能力的。让他们去承担非常巨大的责任的时候,他们会退缩的。就当你直面深渊的时候,职业经理人未必能够义无反顾地往前走。这是很多投资人吃过亏的。
很多的这种职业经理人,或者是其他企业的一些高管,突然说我要去创业了,也有一些投资人会冲上去给他们钱。但是这些人,其实最后成功的比例并不高,而且这些人一出来要的钱还很多。这算是一个题外话。上市其实是一个坎,上市之前,大多数公司都是由创始人来管理的,或者是创始人模式。我们所谓的创始人模式,就是更注重人制,而不是法制,更注重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各种规则。但是呢,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
也会有很多的职业经理人逐步地加入,这个事是必然的。你说,我原来公司10个人,现在变成100个人,然后变成1,000个人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职业经理人逐渐加入。但是在这个时候,可能最后说话算数的人还是创始人。但是上市以后就会逐渐转变成职业经理人来管理,最后说话算数的人会变成职业经理人。创始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变成小股东。他前面说话算数了,那是因为他是控股股东,说话应该算数。
股份有限公司最简单的治理模式就是“一股一票”,大家按照股数去投票就好了。咱们来做各种决策。但是一旦上市了,一定是投资人是大股东,股民是大股东,创始人或者是小股东。所以有很多创始人会去设计这种AB股。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手里边的股票,一股可以当两股头或者当三股头。虽然我占的股数少一点,但是我可以有更大的投票权,我依然可以控制公司。谷歌也是这么做的,像阿里什么的都是这样去做的。
当然了,上市了以后,这个公司甭管你是不是做AB股,你必须要满足SEC的各种规则。这个事儿是很多创始人搞不定的,只能依靠职业经理人,或者说创始人要跟职业经理人去合作,才能够继续让公司往前走。因为SEC,包括国内证监会的各种规则,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有很多人在里面去骗钱,你必须要老老实实地遵守规则,才能够保证中小投资者和股民的利益。
在创始人跟职业经理人的过渡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其实也不一样。中国其实更多是创始人模式,在咱们这一言堂人制这块多一些。美国有一半的公司是创始人模式,有一半的公司是职业经理人模式,这个是有区别的。欧洲更多是职业经理人模式,很多创始人不希望说,我把这一辈子就卖给公司了。他们希望说,我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退出,出去玩耍,追求新的人生目标。公司就扔给职业经理人去管理,这个在欧洲是比较多的。
那你说,创始人模式跟职业经理人模式之间,还有没有这种中间地带?有没有什么既不是创始人模式,也不是职业经理人模式的这种方式,在他们两个中间取一个平衡有没有?也有,但这种方式可能并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方式。什么方式?家族企业,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这么传下去的,这也是一种治理方式。国内还有一种叫师徒传承,比如说德云社。但德云社现在还是创始人模式,郭德纲创的,到现在还是郭德纲在管。再往后,他到底是传儿子还是传徒弟,要往后看了。其实传徒弟也算是一种家族企业。那么创始人跟职业经理人模式到底哪个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经常听我节目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不会给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从统计学上来看,职业经理人一定是最终答案。虽然我们说有的时候创始人好,有的时候职业经理人好,但从统计上看,绝大部分最后活得还不错的企业,应该都是职业经理人。那为什么职业经理人还总是被吐槽呢?原因也很简单啊。第一个,创始人是有光环的,只要他没有犯一些特别大的错误,比如在他手里直接把企业玩挂了,或者说有一些巨大的欺诈行为在里头,那么通常创始人是不会翻车的。
比如说翻车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做一滴血验血的叫福尔摩斯女士,这就属于创始人玩挂了。但你说如果他当时没玩挂,他融到了更多的钱,在更长的时间里头,他没有审计,也没有任何人去指责他,他没准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找出了一些什么方式,比如说他赶上大模型问世了,是不是用一些相对比较少的测试的这些数据,就可以拿到一些结果出来?像现在谷歌已经发布了一个新的大模型,叫咳嗽模型,你还别说验血了,人家通过咳嗽的声音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有啥毛病。你那边好歹你是抽了一管血,抽完血以后,通过这些指标把它扔到大模型里边去,是不是也能判断出一些东西来?到那天,这是不是就又是一位光环加身的创始人了呢?
所以有的时候,创始人真的是最后一步走过去了,或者没办走过去,这个真的不好说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但是一旦创始人有光环了,通常是不会被指责的,通常只会清君侧,不会斩昏君,这个创始人还在公司里坐着呢。
公司搞得乱七八糟的,一定是有奸诈小人在里边捣乱了。大家都是这么想这个问题的。职业经理人本身也是一种职业,从业者肯定也是良莠不齐的。很多的职业经理人,其实他的能力并没有创始人强,这块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如果他的能力那么强,他自己去创业不就完了吗?何必给人打工?
遇到比较糟糕的职业经理人,这个也是正常的。你也不能说这个人叫职业经理人,就一定是有职业素养,这就属于相对幼稚一些的看法了。你说有没有这种职业骗子、伪高管,包括一些技术官僚,或者其他的一些官僚,这样的人肯定有。前面Airbnb这位老板,他就觉得他聘用了一堆职业骗子,来时说得都头头是道,遇到事搞不定了,这就是职业骗子。第一个职业骗子肯定存在。
另外,其实很多的创始人是不会去跟职业经理人打交道的。那么,他雇佣一堆职业经理人回来,也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其实责任是在两方面。最后在特定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肯定是搞不定的,比如刚才我们讲的Airbnb遇到疫情这种事情,他肯定是搞不定的。都是出来打工,为什么要拼命?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心态。
深交若贵,把名声搞烂了,后边就没得玩了。因为职业经理人是要靠名声,在一个企业到另外一个企业之间跳槽的。你把一个企业搞得完全没法整了,最后说这事是怪你,那就再也没有企业雇佣他了。这事他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人家是混名声的。
这个过程中,干坏事的创始人一定是比干坏事的职业经理人要多。因为职业经理人虽然也是有好有坏,但通常还是在一定的标准之内的。但创始人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你不能保证说所有的创始人都在一定水准之上。而且创始人通常来说是比较会讲故事的。你不会讲故事,你也忽悠不到人,忽悠不到钱。那么这些比较会讲故事的创始人,就具有相对比较大的欺骗性。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滴血验癌症的福尔摩斯女士一样,有极强的欺骗性,就可以忽悠非常多的人进来,跟着他一起去往前走,但他最后做出来了。
那你可能就是伟大的创始人。没做出来世纪巨骗,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而且我到今天为止,并不认为这位福尔摩斯女士给他更长的时间,他就永远做不出来。我也不认为他就是故意骗所有的人。
而且创始人会干一些什么事?即使所有的数据跟逻辑都反对他的时候,创始人有的时候会坚持走下去。这是职业经理人绝对不会干的事。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极个别的创始人会走出来,绝大部分的创始人当他罔顾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时候,就会摔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会有少部分人会走出来呢?因为以往的数据和商业逻辑并不完整,总有一些漏出来的东西,或者有一些缝隙,会让这些创始人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走出来。原来人都叫天道五十大衍四九,总是会留下一线生机的。
你像马斯克摔了这么多火箭之后,他最后看着这个发射场说:“我就像嚼着玻璃,在看着绝望的深渊一样。”那么他会坚持往下走,要是职业经理人肯定放弃了。这是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一个大区别。
但是绝大部分创始人在这个时候,都是会浪费更多的股东的钱,浪费更多投资人的钱,拉着大家跟他一起走向深渊,这个事是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推崇创始人呢?第一个就是社会需要英雄。如果社会没有英雄了,那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社会。所以英雄的故事永远都会被传唱。
特别是在硅谷,在美国这样的一个地方,大家依然需要英雄。乔布斯、马斯克、贝索斯、黄仁勋这样的故事,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创始人、创业者继续往前走下去,创造更多的辉煌。包括现在的山姆·奥特曼,他也会激励很多的人去探寻自己的梦想。
就美国能够继续往前走,或者能够引领整个科创,也是这些英雄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动力。而真正的这些优秀企业创始人与管理者之间,其实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我记得当时看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头俞敏洪的那个角色,到后面你也没办法,他也得从头开始学企业管理,然后抱着书在那啃,学习如何做一个职业经理人。
当然了,创始人学了一大堆职业经理人相关的技能、技巧之后,他们大部分并不会失去创始人的那些特质。他们依然敢于承担一些超过职业经理人承受范围的责任,也相对来说有魄力,敢去把一些以前自己做的事情翻过来,再来一次。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创始人在这个公司里边,像刚才我们讲的黄仁勋也好,马斯克也好,詹姆·奥特曼也好,他们现在的管理公司的能力并不比那些大的职业经理人差。另一方面,那些职业经理人其实做得好的,也并不再是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了,比如说AMD的苏兹风,微软现在的萨提亚·纳德拉,这些人你依然认为他只是单纯的职业经理人吗?其实他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创始人特质了。
包括在很多企业里边,长期担任CEO的老大,他们就开始会对这些企业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在里面。你要让这些人去打破规则,你要让他去承担责任,这个事一定是要有爱在里面的。如果说我被董事会雇佣过来干个两三年,他是不会去做这种说我要去打破规则的事情的。但是你说这哥们在这干了30年了,那么这企业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们也会成为半个创始人。
这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创始人模式跟职业经理人模式之间的战争。每次到了异常时期,到了产业发生巨大动荡的时候,产业就会重新呼唤英雄,呼唤创始人模式。这就是硅谷现在在发生的事情。
好,这一期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收听。请帮忙点赞,点小铃铛,参加Discord讨论群,也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我们的付费频道。再见!创始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