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从粉色头发被网暴说起

这条视频介绍了网络暴力的问题。它指出,一个大学女生因为染了粉色头发、晒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照片,就被网暴了,最终抑郁离开人世。这件事引发了许多人对网络暴力的讨论,涉及民族性、女性问题、政府和社会、心理健康等方面。

视频引用古代智慧,如“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说明被许多人指责会导致压力过大而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伤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明女性和小人容易受到攻击,与其保持距离,不如亲近,但亲近后也会产生怨言;“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寸和界限的重要性,交情浅的人说太多深层的话是愚蠢的,生活贫困的人一直希望得到富贵者的施舍是糊涂的,没有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进献忠言,(在别人看来)这是批评。网络打破了这些距离,导致了“蒙面大盗”现象,人们可以匿名攻击他人;推荐算法引发的互动,让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攻击,追究责任也很难。

视频提出了解决网络暴力的建议,包括个人不要攻击别人,这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攻击别人很难把握分寸;被攻击时不要太当真,不要感觉委屈、想解释、较真儿,这会导致人钻牛角尖;平台改善规则减少网暴产生,匿名社区容易引发网暴,平台应尽量避免这种规则;政府严格要求平台、追责网暴者、不宣扬违人伦的事情,政府应及时追究网暴者责任,避免事情扩大化。总之,个人、平台和政府都应采取行动减少网络暴力。

人的命运是社会决定,还是自己决定

这是我儿子的一篇作文题目,围绕着这篇作文,我和儿子做了一些讨论,并将其录制成了视频。

视频深入探讨了人的命运究竟是社会决定还是个人决定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行为框架和规则,这些框架和规则确实在眼前,并且越来越完善,但是也有一定的歪曲。在这些框架和规则内,我们仍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可能完全相同。我提出了对于这些框架和规则我们应有三重思考:

第一,我们应遵守这些规则;

第二,我们要学习这些规则,理解规则的边界。因为这些框架和规则不是用来崇拜和盲从的,而是用来学习和思考的;

第三,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跳出规则,不再被规则完全限制和束缚。

社会的分层也决定了不同阶层对规则的接受程度。

底层只是简单遵守规则,醉生梦死;

中层正在学习规则,寻找规则的边界;

上层则参与规则的制定。

我引用了《间客》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公平……但存在的,并不都是合理的,没有出现过的,并不都是不能追求的。公平正义或许是很虚幻的词句,但是为之努力,总比麻木不仁要好一些。”

我认为,虽然世界上可能没有真正的公平,但我们应为追求公平和正义而努力,不能麻木不仁。

我最后提出,中国人的思想核心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成为王侯、将相更需要有气节和品格。这也体现了我认为个人品格和选择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总体来说,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和规则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和制约,但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我们不能完全被社会决定,而应该在社会规则内发挥我们的主动性。

冬储大白菜的回忆

到了秋冬时节,叶子都黄了,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的一个很特殊的经历——冬储大白菜。

我记得我小时候应该是在七八年、七九年吧?大概在那个时候?每年到了冬天,或者说大概就是在这个季节,有一天就像过节日一样。卡车,板儿车,三轮车,会拉着大量的白菜,在北京大街小巷里乱窜。

整个城市里面都是那种烂白菜的味道。冬储大白菜那一天之后,那个味道还会再持续几天,这种烂菜叶子在那之后的两三天里头再慢慢的被清理掉,这是一个神奇的体验。

虽然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大家没什么吃的东西。吃肉是一个比较奢望的事情。冬天总要吃菜,没有别的菜,冬天就两个菜,一个是白菜,一个是萝卜。萝卜就没什么感觉了,因为它好放,也比较瓷实,最主要储藏的东西就是大白菜。

大家会挖地窖,真的是在地上挖啊,就是每家挖一个地窖,一个大坑,再在上面儿盖上棚子。就是把白菜放在里边儿,你放在外边儿露天了肯定不行,那白它就冻了,就完蛋了。搁屋里就烂掉了,屋里热,有暖气,所以必须是挖地窖,然后把白菜存储在里头。

大白菜要吃一冬天的,整个冬天就吃这一样东西。白菜我的印象里应该是先吃外边儿的叶子,是一层一层往里头吃。你不能说上来我就一颗吃掉,那么吃的话到最后就全都烂掉了。

后面比如说到过年或者什么这个时候你该包饺子。那个时候有一些大白菜外边儿的叶子就都已经坏掉了,它都冻了。把烂叶子扒掉,里头白菜心儿还是可以吃的。我记得那个时候白菜叶子是炒着吃的。白菜心儿拌着吃的,然后这个白菜在脑袋,就是把白菜上半截的叶子切下来,可以炒菜,可以煮汤。然后白菜帮子,很脆很厚的那一部分。切下来剁吧,剁吧,可以剁馅儿。包包子包饺子味道都还是不错的。

每年都会有那么一次的节日,我记得大概到八几年的时候,再往后就没有了。到那个时候大家在冬天也可以在菜场里头买到菜了,到冬天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买到菜了。

在那个之前就都需要自己去储存,一开始是存菜,后来还可以存一些苹果啊。

最近很多人在因为供销社的问题而苦恼,我就来写一些当年的故事与回忆吧。

关于阿里云发现漏洞被罚事件的最终总结

我的博客站又双叒活过来了。

我现在主要是在YouTube上发视频,在博客站以后作为一个视频讨论、留言沉淀的地方。

昨天,在和很多人就阿里云被罚一事在youtube留言上讨论了之后,发了新的视频。

我在视频中提到的在评论区,和我有不同观点的朋友,也将他的回复进行了总结,非常完善,贴在这里供希望了解此事来龙去脉的人参考。

我对于这位朋友提供的事实过程基本认同,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有不同看法的,后面也会贴上我的回复。

Read More…

发了一条视频,收到一些不太有好的评论

视频在上面,如果看不了自己想办法。

引来了一些不是很友好的评论,我也做了相对认真的回复。

现在将评论和我的部分回复贴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Read More…

关于知识付费的一些想法和故事

前一段时间跟一位朋友聊天儿,说起这么多年来,我真正在靠什么吃饭的问题。好像我主要的技巧是讲故事,听到不同的故事,经过思考,再把合适的故事,在适当的场景中,讲给合适的人听,这可能就是我近些年来主要的谋生手段了。朋友听了以后就讲,那你应该去做知识付费呀,应该开个频道,去给大家讲课啊。虽然我讲的故事通常情况下还是有人爱听的,但是也没法说这个事儿就可以去做知识付费,因为我个人对知识付费,其实一直有一些非常不太好的感受,也不是很喜欢这件事情。

为什么说不喜欢呢,也是从几个故事吧来讲吧,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实也是跟他所经历过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相关,不是靠大道理塑造的,而是靠故事,或者说我们到底记住了什么,以及相信什么塑造起来的。

Read More…

阅文网文协议引发的思考

最近阅文集团的网文作家协议霸王条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这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由供求关系所带来的博弈问题。如果出版社,或者说是网文出版平台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占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资源,那么就自然会要求更多的权益和保障,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占有更多的资源,那么作者就可以要求更多。

这次搞得这么沸沸扬扬,就是阅文集团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简单粗暴的对待从小白到大神的所有作者。所以这次问题,不是谁不尊重谁,也不是什么霸王条款,而是懒惰。

正确的做法,也是传统出版社几百年来一直采用的方法是,将协议分为三六九等,大神级作者,去了哪个平台都是大神,大神级作者的书,吸引读者,赚钱,主要靠得是作者,那么就可以获得一份充满尊重的协议,各个平台都会抢着和他们合作的。小白作者,想要获得用户,主要是依靠平台,换到没有资源的平台,就只能自娱自乐了。那么这种人,就只配一份严苛的协议。各种权利都是属于平台的,爱来不来。至于那些本来就是自娱自乐形的作者,也不指望商业化,倒是可以设计一份充满尊重和严苛规则的协议,不要捣乱,平台也服务好他们,让他们能够充分的自娱自乐。

网文平台和传统出版社最大的差异是,有很多书可能写着写着就火了,传统出版社,拿到的就是完本的书,比较容易判断后续的商业价值,而网文平台拿到的是一个动态的更新过程。所以在设计协议的时候,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这种变化。不要追求在一份固定的协议里面就把所有可能性都约束清楚,那就只能是霸王条款了。可以一开始搞一份简单一些的,后续根据发展再协商补充。当然,书火了再协商补充,会提高获取权益的成本。不过和书火了这件事情比起来,这些成本还是值得付出的,如果一开始就给出一份很扯淡的,充满了侮辱和歧视的霸王条款把所有有可能火的人都拒之门外,还拼命往自己脑门上贴周扒皮,葛朗台的标签,那肯定是不划算的。

每一本书,每一个作者,都应该获得一份自己的协议,根据作者和书的状态,可以进行谈判和调整,买卖不成仁义在。因为网文作者太多,每一本书都进行谈判,是平台成本锁无法承担的。

这种时候,人工智能就有用了。人力资源系统中,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对各行各业的候选人进行打分了。现在在网文作者这样一个相对单一的领域中,对人进行打分,应该是没有那么困难的吧。作者可以升级,那么他们的每一本新书就可以获得一份相对应的,初步的协议。后续再根据书籍更新过程中的综合数据表现,进行协议的调整,在需要上真人谈判的时候,再出动小编。

真正涉及后续版权开发的作者或小说,可能只占所有小说的十万甚至是百万分之一,一次性写出一份面面俱到的协议,把所有人都吓住,真不知道这些律师的脑子里面装的都是什么。

我摔倒了

做了颈椎手术之后,已经坐地铁上下班两周了。每天带着脖套,在地铁里面走来走去的感觉,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每天坐出租车去地铁站,下了地铁之后,再坐出租车去办公室。

坐在出租车里面的样子

北京很多地铁站的扶梯,都只有往上的,而没有往下的。这是为了节省成本,毕竟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往上爬,总是要感觉更辛苦一些。我总喜欢在看到身边各种事物的时候,思考一下其中的商业上考量,以及背后的一些原因。这也算是一种习惯了。

Read More…

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个社区实验

社区的本质,是用户创造内容,内容吸引用户。也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应该现有用户,还是先有内容呢?

以前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先有内容。因为内容更容易获取,特别是在有爬虫的时候。

为了验证这个论点,我利用google的云服务上免费赠送的300美金,搭建了一个论坛。然后用爬虫从BT之家,把我喜欢看的美剧种子,爬了出来。贴到了论坛上。在设置了google和baidu、bing的搜索引擎之后,每天能够有一百几十个匿名访问。

现在,社区有了,内容也有了,而且内容和调性也很集中。用户也被搜索引擎带来了。下一步呢?应该是用户参与进来,继续创建新的内容,这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我只能不断地往论坛里面添加美剧内容。没过一两天,就更新一下,将最新的美剧信息,发布进去。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每天都有人来看,就是没有人去注册用户,也没有人愿意在论坛上发帖,或者回复任何内容。这个实验做了一整年,google送的300美金,也被花完了,论坛即将关闭。

结论是,内容必须要和用户一起增长。如果有一个爬虫,自动的放入大量的内容,用户的行为完全被覆盖掉了。用户依然是无法活跃起来的。

用户和内容、调性,必须要一起慢慢培养。不能出现任何不平衡的情况。通过活动拉用户,通过爬虫刷内容。都不是好的方法。

HBO的《切尔诺贝利》开始的一段话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2019)

导演: 乔韩·瑞克
编剧: 克雷格·麦辛
主演: 杰瑞德·哈里斯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艾米丽·沃森 / 菲利普·巴兰蒂尼 / 巴里·基奥根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9-05-06(美国)
集数: 5
单集片长: 60分钟
又名: 调查切尔诺贝利 / Чернобыль
IMDb链接: tt7366338

切尔诺贝利的剧情简介 · · · · · ·

Craig Mazin执笔﹑Johan Renck执导的HBO/Sky合拍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顾名思义就是那宗闻名的人为灾难事件,背景在1986年的乌克兰,剧中将会描述当时究竟发生了甚么引致这事故,而且当年勇敢的众人是如何牺牲自己拯救处于灾难中的欧洲。
Stellan Skarsgård饰演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能源局领导Boris Shcherbina,他在事故发生数小时后被指派领导政府委员会,但当时政府还没意识到反应堆已经爆炸;作为这史无前例人为灾难的高级应对官员,他发现自己身陷政治体系问题,以及得面对这场核灾难不停攀升的伤亡人数。
Emily Watson饰演苏联核物理学家Ulana Khomyuk,她致力调查切尔诺贝利的真相,好使未来不会再发生同类事件。但调查期间令她与想埋葬可怕秘密的人造成冲突,为了真相她得冒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险。Jared Harris饰演苏联科学家Valery Legasov,被克里姆林宫指派调查该事故。

在这个片子开始的时候,第一段话就深深的震撼了我。冷冰冰的片子,讲述了冷冰冰的现实。用一种冷冰冰的语调,说了一段冷冰冰的话。

Read More…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