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然有望正点起飞,绝对是百年不遇的大事。 #
- 儿子的照片 – http://moby.to/q57gw3 #
- 最近发的推少了很多,主要是微博通好像挂了。 #
- 最近dabr好像不是很好用啊,今天尝试着做了一下升级,从google code上重新checkout了一次代码,不知道效果如何? #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现在这个时代,是云计算的时代,是AppStore的时代。我们看到,又一个骑士的时代回归了。
首先解释一下我认为的骑士是什么。骑士就是那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个人英雄。最早的软件工程师,都是骑士。他们一个人或很少几个人就能够完成一个让大家惊叹的软件产品。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骑士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的软件开发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都是大兵团作战,是大团队,甚至是跨越全球多个地区的团队,团结一致,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流程,开发完成的。甚至还出现了软件蓝领这种绝对是炮灰级的软件程序员。当时我们都相信,软件开发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作坊式的生产,那些个人英雄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会有那种少数几个人开发出来的,让人惊叹的软件了。软件行业将彻底的进入一个工厂化生产的时代。
工厂化的时代,确实是到来了。但是工厂从来也没有将骑士或小作坊彻底替代掉,那些骑士隐居在了工厂里,也有一些做着自由职业者。这些骑士们一直都存在着,有时候甚至让人想起那句麦克阿瑟将军的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的被人遗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工厂化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吧?一个事物肯定是有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好的一面,肯定也有不被人喜欢的一面。好的部分,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大公司的宣传广告。这里不做研究。
首先讲一个故事: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到日本的软件企业里面去实习,结果发现里面使用的很多算法很笨,于是就询问他的日本主管,“我有更好的算法,是否可 以替换呢?”,他的主管回答道:“我也知道这种方法很笨,但是我们的规范要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所有的程序员都能够理解这种算法,你的算法可能确实比现在用的更好,但是那会造成其他程序员的理解困难的,现在毕竟不是你一人在写软件,需要大家协同工作,所以我们只能使用一种最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算法。”
软件生产工厂化之后,把人变成螺丝钉的管理;为了重用和大型团队协作,而不得不牺牲性能,使用那些最终拯救了巨型服务器产业的复杂庞大的框架和规范;用金钱代替创造,最终甚至可以用钱来达到甚至超越创意所能达到效果的做法;以及那些投入巨大的成本,完全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感的软件。所有的这一切我都不是很喜欢,但是随着软件所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好像这成为了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软件生产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工厂化,越来越无法被一个或很少的几个人来完成。
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那就是云计算。云计算不是一种技术,在技术上它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也很难形容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前面写的是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个人认为,云计算就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个人或小团体更加容易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的细化,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标志。”。
说得在通俗一点,云计算就是虚拟化。把原来那些属于大型企业或机构的资源,那些完成某些需求,所必须的资源,虚拟化到云端去。比如:一个公司,需要一套可伸缩的服务器架构,能够随时随地的适应用户访问的需要。以前,他们只能自己购买服务器,在用户增加的时候,再添加服务器,如果用户减少,就让服务器资源浪费掉。现在,这个公司可以将其所需的服务器虚拟化到云端去,在他们的用户不是很多的时候,只需要向云服务平台申请少量的服务资源,在用户量增加的时候,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平滑的得到更多的资源,如果用户数量再次下降,他们所需使用的云服务资源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在云服务介入之后,他们所需支付的费用,仅仅是为他们购买那些真正使用掉的云服务资源。可以虚拟化的东西很多,比如一个公司里面总要有人事管理,要有各种行政、IT、财务、仓储和物流等等和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不高的业务,这些东西都可以被虚拟化到云端去,由专业的公司来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样的话,一个公司,不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更加专注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可以使用运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社会资源,来完成那些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使得骑士们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完成复杂软件,必须要使用大型的团队。现在,那些团队所积存下来的代码,可以被他人所使用。那些复杂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被虚拟化到了云端。甚至一些个人绝对无法完成大型复杂应用系统,本身就变成了云计算的服务平台,使得那些需要类似功能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非常简单方便的直接调用这些系统。举个例子,对于网络游戏来说,客户认证系统、续费充值系统、计费系统、客服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立这些系统,并使其良好的运作,是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一个小团队,甚至是一个人,有可能能够使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方便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开发出一款网络游戏来,但是他们很难自己建立起能够让游戏顺畅为玩家提供服务的整个体系架构。在云时代,这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虚拟化,把所有这些服务,虚拟化到云端去。盛大在线,就提供了这么一套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可以为所有想开发游戏类应用的团队,提供用户认证、续费、计费和客服等服务。当然,这套平台并不仅仅是为了游戏类应用服务的,其他有类似需要的应用,也可以使用这套服务体系。有了越来越丰富、完善的云服务架构平台之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创造出优秀软件这件事情,又成为了可能。骑士们在漫天的云霞中,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AppStore为骑士的生存提供了广大的舞台。AppStore最早是苹果为其IPhone手机所准备的应用销售云服务平台。至少就我个人的了解,情况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是否还有其他说法,本文不做研究。本系列文章都不做研究,只谈想法。这种方式,将软件的发布、下载、更新、付费购买等过程,虚拟化到了云端。并将单个软件的价格降低,使得很多需要或自认为需要这些软件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AppStore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Google为其Android手机所建立的Market,MeeGo平台,甚至是Ubuntu平台上,都开始出现了类似于AppStore的体系架构。具体AppStore的介绍和关于AppStore的一些想法,以后会在别的博文中再做诠释。这里只讲AppStore和骑士的故事。AppStore或Android的Market中,大量软件的本身的规模并不大,不论是苹果还是Google,为了能够让个人或小团队快速的在其平台上开发出应用来,都下足了功夫,尽量将平台搭建的更加简单方便。由于AppStore所面向的客户平台,大多是手机。在这种运算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的地方,大型团队也很难找到施展的地方。所以,可以说AppStore是专为骑士们所准备的舞台。现在能够在AppStore上看到的应用,其结构和逻辑都是非常简单的,所需运算等资源通常都不是很多。这些软件的优劣,主要是由创意而不是投入多少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到惊叹的软件,在AppStore中不断的涌现。而且,我相信,AppStore中还会不断的涌现出更多的,令人惊叹的软件的。我要说,AppStore是骑士的舞台,并不仅仅是因为,AppStore上的软件大多是由小团队或个人来完成的,而是在这些软件中能够更好的体现效能高于重用、创意重新替代金钱,艺术高于科学这些骑士时代的软件理念。
新的骑士时代与传统的骑士时代的比较。骑士时代的重新降临,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螺旋性的前进过程。现在的骑士,不再是以前的骑士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使用的工具、产出结果都有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大多还是独自在工作,但是现在的骑士们,可以很方便的和分布在全世界的松散团队进行合作。可以使用虚拟化到云端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使用大量的成系统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现在的骑士们,可以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加轻松的开发出更绚丽的应用。可以使用前面工厂化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使用部分工厂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小团队的管理,可以使用云计算服务平台,来为其用户提供低成本的网络服务。当然,骑士终究还是骑士,现在的骑士们虽然拥有了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先进、更加丰富的武器装备,但是毋庸置疑,他们还是骑士。独自面对各种困难,靠着坚韧的意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比较低成本的体系架构下,完成那些他们的前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产出比那些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加高效、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让人感到惊叹的作品。他们更加注重软件的容量和效能,而不是团队协作和代码重用。新的骑士,是和他们的先辈们截然不同的一群人,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骑士,并将使用骑士的方式,战斗下去。
工厂不会消失,他们将和骑士并存。就像工厂时代,骑士没有消失一样,骑士时代,工厂也不会消失的。甚至会比原来的工厂时代,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新的工厂,需要为骑士们打造更加精良的装备,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新的骑士时代,必然是一个工厂与骑士并存的时代。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迎接全新的骑士时代吧!为骑士欢呼!
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现在什么最重要呢?
有人会说人才最重要,我个人感觉,这是不对的。人才,指的是那些在某些专业领域,具备超越他人才能的专才。这些专业人才,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是很难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社会是由人、事物以及各种关系构成的,想要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就必须要进行创新。那些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强,将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恰恰验证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至理名言。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创意,不论这个创意是来自那些在该领域具有超越常人水准的专业人才,还是普通群众。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中,不同的领域之中,肯定有着不同的解答和诠释。但是,如果我说现在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的时代,应该也不会有很多人反对的吧?如果有人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化网络,那么就让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吧。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引经据典,而是要自己来理解呢?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梦想园开篇,本文也是属于梦想园的,所以只谈想法,不做研究。
社会化网络,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那就是社会化,和网络。那么到底是在社会中建立网络,还是在网络上建立社会呢?我想,现在的社会化网络时代,是一个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社会的时代。我们把大量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与关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重建。所以,社会化的网络,是指在网络中建立虚拟社会,或者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去进行网络运营。
那么,在社会化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比较现实世界和网络上的虚拟社会,看看还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网络社会,是源于现实世界的,但又和现实世界不完全相同。网络社会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关系,大部分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不是所有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东西都必须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在网络社会仅仅囊括了现实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基本上只能算是现实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的一个不完全真实的抽象化缩影。我想,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社会化网络时代,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呢?那些成功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有些创新成功了,而有些却失败了呢?那些成功的创新,就真的比失败的创新更好吗?让我们带着这一大串的问题,继续思考。
首先,我认为,创新,仅仅是在创新这个层次,是不分好坏的。有很多非常棒的创新,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经营这种创新的人的能力等原因失败了或者是成功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种创新好或不好。创新本身的好坏,与其是否能够成功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占主导地位的。
社会化网络本身,就是完全的创新,要分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方式,只需要去研究社会化网络本身就好了。现在的社会化网络,就是那些经过市场淘汰,最后留存下来的那部分创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关系,搬迁到了网络上。那很少的一部分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东西,是由于某些技术原因,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无法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得到很好的重新投影,而必须采用一些替换手段。
并不是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东西,都适合现在就搬到网络上去的。有些东西在以后技术发展到足以表现它们的时候,才能够往网络上搬。这也就导致了,每当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原本不适合搬上网络的东西,搬上网络了。这时,大家就会变得异常激动,因为新的、成功的网络上的社会模式,就要诞生了。大家会疯狂的进行尝试,并去抄袭那些有可能会成功的产品,最后会有那么一小部分幸运儿,脱颖而出,取得这个阶段的胜利。现在,LBS就是处在这么一个阶段,技术已经达到了,大家已经创造出了几种模式,其中有些模式(交友模式(Loopt)、信息点模式(Foursquare、大众点评))已经让大家看到成功的可能性了,这时大家都在努力向着这几个有限的方向冲刺。
稍微总结一下,网络社会,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上的一个投影。于是,社会化网络中的主要创新方式,就是将原来没有很好的在社会化网络中被诠释,但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或关系,描绘到网络虚拟社会中去。并不是一模一样的照搬,而是创造出全新的,符合网络特性的真实事物和关系的网络投影。让我们以现在的社会化网络营销为例,简单的分析一下吧,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种叫做名人的东西,他们可以靠代言或广告,来赚取高额的回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上有大量的人关注他们。那么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那种被大量用户所关注的人,他们成为了网络社会中的名人。那么利用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进行产品的营销,不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名人代言,搬到了网络上去吗?更进一步来说,现在现实世界的名人需要为代言的产品承担一定的责任了,不能再随意的做虚假广告了。那么社会化网络营销是不是也要走监管和诚信的道路呢?我想以后一定也会有这方面的应用产生,搜集和记录所有网络名人的言行,并对他们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
根据我在上面的结论,社会化网络的创新,主要应该是社会方面的,也就是真实事物、人以及关系向虚拟社会转移、搬迁和不断被诠释的一个过程。这种尝试,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了,可以参与这个过程的人,也从原来的那一下部分专业人才,变成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议大家不要都把眼光放在那些可能会成功的模式上,要自己开动脑筋,去对所有已经出现或还没有出现在社会化网络之中的模式进行论证和尝试,即使是别人尝试过失败了的那些模式。下一个成功者所使用的创意,也可能就是从某一个曾经被验证失败的创意中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化网络的运营模式,其是否能够成功,和这种模式是否曾经被验证为成功或失败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
社会化网络的创新和传统创新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第一、社会化网络的创新,最终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实的经济收入。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标志,就是社会分工不断的细化。社会化网络,作为人类聪明才智的最新结晶,其内部的社会分工是非常详细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网络的社会化运营结果,会成为整个经济生态链中的某个中间产物,其他机构或人,可能能够利用这些中间结果生产出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可能还是一些中间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最终的现金流。所以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并不一定是以产生现金利润为目标的,其目标往往是产生某种有价值的中间结果,就我的观察,这些中间结果通常是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比如人们的行为模式数据,地理位置上的信息点数据等等。如果在社会化网络时代,每一项创新还是以现金为最终目标的,那么下场往往会变得非常悲惨。
第二、量变经常会被累计成质变,一个社会化网络系统中只有一个人在用,有一百个人在用,有一千个人在使用,有一百万人在使用,其本身所代表的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些本质性的变化。系统中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突破临界点由量变最终积累出质变。由一个普通的系统,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化网络系统。也就是说,积累用户、积累数据,本身就是创新。寻找更好的积累用户、黏着用户、积累并不断修正数据的方法就是社会化网络时代创新的主题核心。一个用户数量不够的系统,就不能叫做一个社会化网络系统,一个不对用户行为,用户的社会性表现进行分析和规划的系统,也不是社会化网络系统。也就是说,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往往就是根据已经进入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分析,再和现实社会中类似行为进行比较,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用户,得到更多正确的、有价值的数据的不断尝试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化网络的创新和技术有关吗?社会化网络和网络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技术的发展又是怎么影响社会化网络的变迁的呢?
首先,我任务社会化网络相关的技术变迁和演进,分为两种:
第一:支撑社会化网络运行的技术,这类技术的提升,能够使现有的社会化网络系统变得更快,能够应对更大的并发,能够存储更多的内容,这一类的技术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化网络系统,但又不会给社会化网络体系本身带来质的飞跃;
第二:能够让原先不容易被社会化网络所表现的真实事物或关系,更方便的出现在社会化网络中的技术,比如现在的定位技术、识别技术、自然交互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化网络的体系结构。
一旦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些运营社会化网络的公司或机构,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尝试将使用这些新技术,以便让网络社会能够将更多的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更方便的投影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混沌的时期,大家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尝试,有些可能会成功,也必然会有一些失败。然后更多的人,向着那些可能会成功的方向努力。这其实不对,那些失败的尝试,其本身可能并不一定不好,其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运营这种创意的团队不好,或者可能是一些完全偶然的因素。大家不应该一窝蜂的去抄袭那些好像能够成功的方案,而是应该认真的去对比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找出新的创意来,甚至是把原来失败的创意,捡起来,再尝试一次。别人成功的,抄袭者不一定也能成功;别人失败的,抄袭者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影响成功失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精确的研究和分析。
在说到技术和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模式时,有一个故事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故事不是我原创的,是我很早以前有一次听HP培训的时候,他们讲给我听的,具体的原创者,已经无从考证了。
九十九米长的枪
话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枪的射程只有一米。这时,必须要用枪打到一百米之外的一只鸟。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造一只九十九米长的枪了。
有些冷,这应该算是一个冷笑话了吧。
再让我们仔细的看一看这个故事:
首先,有了一个现有的技术背景,也就是枪只能打一米远,在我们的IT技术领域之中,这种东西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GPS的定位精度很难达到10米之内;语音识别的准确度无法达到人工识别的水平;在高端智能手机中所使用的电池,无法支撑手机长时间待机等等。
然后,有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需要打中一百米之外的一只鸟,对于IT技术领域来说,就是必须要实现的应用,比如进行精确的GPS导航;能够让计算机通过语音来接收使用者的指令;至少让智能手机,连续工作两天时间等等。
最后,我们得到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我们所需应用的解决方案,在故事中,我们造了一条九十九米长的枪,那么在IT技术领域中,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根据地图上的路线,来规范GPS的结果集,也就是说,当汽车运动的时候,系统自动的设定汽车是运动在道路上的,而不是道路旁边的水沟里,从而达到精确导航的目的;进行语音识别之前,先对识别系统进行训练,以提高识别率,在一些关键性的语音指令发出之后,需要用户进行反复确认;在智能手机待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整部手机的耗电量,将所有不需要的模块都关闭掉,甚至是通过降低CPU的电压和时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频,已达到待机的时候更加省电的目的。
在最后之后,当有一天,技术发展了,枪可以打到一千米之外的目标了。这时,前面所造的那条九十九米长的枪,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但是这并不影响当初我们建造这条枪时的价值,这条枪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的我们的问题。对于IT技术领域来说,当定位技术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甚至是毫米级,原来的那种结果集优化算法就会变得非常可笑;当计算机进行语音识别的精确度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人工识别水平的时候,为识别系统做训练就会变得非常可笑;当电池技术发展到可以在现有的体积和重量约束下,容量提升上百倍的时候,现在设定的那些待机时的省电措施,也会变得很可笑。
我们所作的任何创新,其实都是在做九十九米长的枪,我们不能因为以后这些东西会变得可笑,现在就什么都不做,或等待枪的射程超过一百米的时候再做那些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故事,向大家解释清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就是造九十九米长的枪,在枪可以打一千米远的时候,去打那只一百米之外的鸟,那不是创新。造出射程一千米的枪,和当初造那条九十九米长的枪,都是重要的创新,但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更注重后者。
这就是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方式了,认真分析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之间的差异,寻找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使得社会化网络更加接近于现实世界的方法,寻找更有效的积累更多用户、更多正确的、有价值的数据的方法和模式。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更加注重社会化方面的创新,所以任何人都可能在此方面有所建树,那些专业的人才,并不一定在进行创新的时候,成功率就能比普通的人民群众更高。最关键的是大量的尝试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和调整的过程找到正确的方向。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在这个大潮中取得成功。认真观察、大胆尝试、小心求证。
本照片是使用的android的HTC G7,使用camera360软件拍摄而得。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我记得曾经听到过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我要说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区。社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或者是被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我这里所指的社区,是基于网络的线上社区。其实,社区这种东西,如果硬要说一个诞生的时间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和网络一起诞生的。社区,是基于网络的,多人之间进行沟通、交互和协作的平台。所以社区和网络这两个东西,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判断。
突然有一天,大家都说要去做社区了,也都说自己所作的东西就是社区了。这其中有一些原因,主要就是两个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并认可的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这两个产品就是在欧美被普遍使用的Twitter和Facebook,如果有人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东西,请立即关闭浏览器,本文不适合你阅读。
Twitter和Facebook确实对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twitter将单项关注引入了社区,而Facebook则是倡导用户使用真实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两个产品的巨大成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网络的社会化、社区化时代终于到来了,甚至有人开始预言,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从未人服务,向着为人们服务的方向发展。其实网络从来就是为人们服务的,如果不是要为人们服务,网络可能就不会诞生了。社会化、社区化本身就是一门人的学问,社区化服务的成败与否,关键往往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社区的关键是人,而不是社区本身。twitter和facebook,如果不考虑到那恐怖的并发量,其本身的基础技术并不复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而在互联网中没有被很好表现出来的东西,并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最终形成了成功的产品。请注意,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原来就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论是单向关注,还是基于真实身份的交流,都是存在的。要想创造一些在现实社会中都不存在的关系,并且还要成功,这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是现实社会中所有没能在网络世界中很好得到诠释的关系,都适合现在就搬到网络上去。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也不是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这种存在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间接的,不那么方便的。facebook和twitter真正的创举就在于,facebook将原来分散在网络中的那些真实的身份信息,集中了起来。而twitter将原来不那么方便的单向关注,做得非常的直接、非常方便。所以不要着急去研究社区技术,如果能够好好的观察一下现实社会,好好的比较一下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差异,会更有收获的。现在能够方便的搭建社区的工具,是很多的,而且很多都是开源的,完全可以先搭建出一个社区的原型。然后,将某些自己想要实现的关系,放到里面去,并吸引相关的人群进入社区,进行活动。所有没上线的社区,都不是真正的社区,只有上线了,有了客户,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了调整,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也就是说,社区本身是有生命的,社区一定会随着运转,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社区上线之前准备的任何技术,都是纸上谈兵。技术问题,完全可以等到社区上现在之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考虑。一个闭门开发1年以上的社区,是非常可笑的。有这一年的时间,完全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先上线,然后再根据需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修正,甚至是重构。社区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的需求和人们的需求。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社区的技术和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区,那么最早的网络社区,肯定要算是邮件系统了。邮件并不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一对一的信件。是可以进行群发、讨论、分类、归并的。邮件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的邮件系统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绝大部分的日常工作了。这其中邮件系统和日历系统、任务系统、联系人系统的整合,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人在每天打开电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件系统,不论是Outlook、Foxmail还是gmail,并一直保持其畅通工作,直到下班关闭电脑的时候。而现在最新流行的绝大部分社区系统,也大多是以邮件作为核心的用户认证和消息通知系统来使用的。这其中,腾讯的QQ空间是一个特例,他们是以QQ号为基础运作的,甚至他们的邮件系统,也是以QQ号位基础的。移动公司所开发的社区,通常是以手机号为基础验证和通知平台的。那么这里是不是就可以预言,在三网融合之后,基于机顶盒的电视网络社区,就会以机顶盒编号,或者是机顶盒所登记的安装位置为基础的信息验证和通知渠道呢?
另外一种,刚才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像QQ那样,以即时通讯工具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社区网络。本人使用过除了QQ之外的很多种即时通讯工具。遗憾的是QQ基本上没有用过,主要是以前身边的人用QQ的不多,而且很多公司里面是限制QQ使用的。以前工作大多是使用MSN,后来为了开越洋电话会议,又用上了Skype,现在为了每天能够在电脑电脑上和儿子进行视频通话,还在继续使用skype。现在的同事和朋友之间,使用得更多的是gtalk,各种微博的机器人,也大多工作在gtalk上。由于用上了android手机,所以现在通常都是gtalk在线。在这一点上,微软的WM就很笨,在微软的手机上使用msn,也是异常痛苦的。淘宝旺旺,主要是我用来进行淘宝购物时使用的。这些工具各有特色,比如:QQ虽然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客户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种感觉,那就是在QQ上基本是不办公事的,大家都在谈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MSN,至少对于我来说,主要是办公用的,不过MSN对于网络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网络不是很稳定的话,在众多及时即时通讯软件中,第一个掉下来的肯定是MSN,最后一个联通的,也肯定是MSN。skype,我非常喜欢,进行文字沟通的时候,异常人性化,是这些工具中唯一允许对说过的话,进行修改的。在skype中,如果打错了字,并且已经把含有错字的内容,按回车发送给对方了,只要按向上的箭头,就可以将上一句或上面几句调回到输入框里面来,修改之后,重新按回车,对方所显示的内容也就一起更正了。skype也是我用过的所有即时通讯软件中音视频传输效果最好的一个,甚至还支持对等、无服务器的,多人电话会议,实在是非常神奇。遗憾的是,skype in的功能在国内无法使用,也就是说我无法注册一个电话号码,让别人通过这个号码直接呼叫道我的skype终端。淘宝旺旺,是淘宝购物时不得不用的一个东西,淘宝只根据旺旺的聊天记录进行交易争议的判定。其他的一些比如Yahoo Message用的就比较少了,Facebook IM,倒是想用,就是在国内太不方便。还有一些集成工具,可以同时登陆和管理各种IM账号,这种东西在ubuntu里面用过,主要是用来登录msn,这个东西肯定是不会提供Linux客户端的。所有这些产品里面,最具社区型的,恐怕要算是QQ群了。一群人可以在一个群里面讨论大家喜欢的内容。
在中国谈到社区,就不得不提到一共东西,那就是论坛。Discuz,实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论坛软件,除了功能实在太多、太复杂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大家在网络上,注册登陆到不同的论坛,在论坛里面不同的版块中聊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订阅一些话题的最新更新状态。论坛,这种东西,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淘汰的。个人认为,论坛是任何一个想要开始社区化运营的网站可以选择进行用户和内容积累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不论想搞一个什么样的社区,都可以从论坛开始玩儿起,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内容之后,再决定应该如何改进。
空间站点,这是一个畸形的怪物。空间站点是指那些基本架构抄袭Facebook的站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QQ空间、开心网、人人、校内、Live Spaces等,再加上开源的UCHome。这些站点基本上都是以用户的个人信息为基础架构,包含类似于微博的用户状态,用户博客或者叫日志,照片管理,简单的文件管理等。这些网站大多开放接口,可以接入一些符合特定要求的应用组件,就像facebook上可以接入很多游戏应用那样。其中有些还提供信息更新和订阅的接口。现在空间站点上通常也都引入了单项关注、圈子等概念,还做了一些用于激励用户活跃度的积分奖励制度。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东西畸形呢?Facebook的最大的创举是使用真实信息的用户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是将大量使用真实信息的用户聚合在了一起。其实,Facebook的形式,更加适合于个人信息的聚合,以及人的聚合,并不适合于激烈的讨论和交互。现在有那么多类似于Facebook的网站,甚至是建站工具,将用户分散开来,其本身的架构又不适合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用户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注册登陆论坛,四处发言,讨论那些论坛中引起他关注的问题。但是,用户无法四处去注册一大堆的空间站点,并在其中维护自己的各种信息。由于国内没有一种像Facebook一样的,能够网罗绝大多数人的地方,用户被分散了,而且,各个空间站点的API接口又不像Facebook那么开放,这就导致了,大家使用了一种不适合沟通和交流的架构,将信息隔离到各个不同的网站中去了。我觉得,我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形成统一社区的机会,现在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新的以社区冠名的空间网站还在不断的涌现。用户和信息在被不断的割裂和隔离开来。现在需要一款简单的,完全开放API的个人信息集合工具,以后大家都使用类似的工具来搭建空间站点,或搭建符合统一的开放接口规范的空间站点。然后通过类似于ping.fm,weiboto.com或gtalk机器人之类的手段,来实现属于一个人的所有信息的互通和同步。
虽然我们无法使用Twitter,但是国内各种微博站点也还是不少的。其中我用的比较多的是Google Buzz和新浪微博。个人更喜欢Google Buzz那样和各种常见网站能够进行同步更新和信息集中的方式,新浪上的人虽然不少,也经常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在上面,但是新浪自己的产品线太窄,现在还无法像google buzz那样将google reader、邮件、google map上的地理位置信息、各种相关网站(个人博客、Facebook、Twitter、Flickr、Picassa、YouTube等)直接同步起来。也许,国内会出现一种类似于Google Buzz的信息聚合微博服务,可以自动聚合和同步各种相关信息,并看到关注者的聚合信息。
还有一些特殊的分角色社区,也就是说在普通的基本平等的用户会分成不同的角色来共同参加社区的运作。比如起点中文网上那种由读者、作者组成的文学社区、淘宝那种有买家和卖家组从的电子商务社区等。还有一些完全由虚拟游戏用户构成的社区,比如盛大的糖果网。这些社区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否会成功,现在还很难说得清楚。关键在于,要时刻关注社区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及时作出调整。这才是任何社区成功的关键。对于上面提到的三个特殊社区来说,只要本来的职能运作良好,也就是起点的文学写作和阅读,淘宝的电子商务和糖果的游戏能够很好的为用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的分析用户在使用这些服务过程中的交互模式,就不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现在,突然有一种基于位置服务的社区,又异军突起了。特别是美国的FourSquare,又像当年的Twitter和Facebook那样成为了新的方向。FourSquare的创举在于,将参与社区活动的人,不是以圈子、好友、或单向关注的方式聚合起来,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位置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周围陌生人的信息。当然了,就像Twitter和Facebook一样,FourSquare在中国也是不能使用的。于是国内就有了大量的仿照FourSquare形式的网站踊跃的产生出来了。比如街旁网就是一个非常类似于FourSquare的网站,大众点评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LBS,也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其实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就像Facebook成功,并被墙了之后,大家努力的开发空间站点一样。FourSquare成功,也被墙了之后,大家也在努力的开发类似于FourSquare那样的基于位置的社区。地理位置信息,比个人信息,更加需要集中。因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区,其成功或开始盈利的标志就在于,积攒到了足够的有效地理位置信息和忠实用户。能够让驻留这个社区的用户,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就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对于FourSquare来说,这个临界点,已经快要到来了。但是国内的这些跟风者就不好说了,由于用户和信息都被分散掉了,所以他们达到临界点的时间会被大大的延后,肯定会有大量的类FourSquare社区,活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那么开源社区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现在比较盛行的开源社区,主要是google code,github,SourceForge等。这些社区的主要功能就是驻留各种开源项目,帮助开源项目进行管理和分发宣传。当然,也有免费开源的开源社区建站工具,最近试了一个叫做RedMine的东东,效果相当的不错。每个项目自己有独立的版本管理,wiki,简单论坛和相对比较完善的项目开发过程管理工具,还有大量的插件可供使用。我一贯认为,开源是没有商业以及盈利模式的,但是对于一个提供网上的团队管理,也就是将团队管理和运营,项目开发的过程管理虚拟化到云端的服务来说,应该还算是一件有前途的事情吧。因为,当人被作为资源,添加到这个云服务中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原本互相不认识的人们,能够协同起来,共同建造巴别塔了。
作为全新的社区交互方式的尝试,google wave也是应该应该说一说的,这个系统试图彻底颠覆邮件、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现在正在被广泛使用着的工具,直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实验室产品。这个东西的用户体验相当不错,但是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google,使其无法将wave彻底产品化。首先是速度问题。google非常偏执的要将这个应用放在浏览器里面执行,但是使用JavaScript来处理这么复杂的前端应用,处理这么大规模的,具有复杂业务逻辑关系的数据,是非常吃力的。而JavaScript本身还有非常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在不同的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非常差。另外,就是网络传输速度和服务器处理速度,现在也都不尽如人意。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成功的案例中,每一个只是在一点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说,用户使用的基本上还是他原来熟悉的产品或产品形态,只是其中的一点发生了变化。而Google Wave却在试图一次性的彻底颠覆我们使用互联网的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积攒下来的全部使用习惯。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想到未来有一天,这个产品真的有可能会成功的面世,并受到大家的喜欢,我就会觉得更加的不可思议了。也许在改用特定的二进制客户端,使用类似于微软的Exchange服务器的方式将Wave服务器分散到各个企业之后,再提供多种复合客户现有使用习惯的特定现实和交互视图,以便能够让用户逐步适应这种全新的沟通和交互方式,才是Google Wave的出路吧。
前面的废话已经够多了,总结一下:
社区不是结果而是手段,不能为了社区而社区,首先要有吸引用户的服务,使用社区这种手段的目的是将用户黏着在服务上,减少流失率。当然,如果能够做到Facebook或Twitter那样的用户量,这时,量变就会积累成质变,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玩儿以社区为核心的周边应用。但是国内的情况是,用户已经被分散掉了,所以很难积攒出这样的质变,那么服务就会变得比社区更重要了。
社区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开放性和信息的聚合性。在现在这种用户和信息分离割裂的环境下,开放性将成为了未来社区茁壮发展的基本前提。即使是腾讯,这一点也是适用的,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和信息聚合,开放之后,确实会让其他站点得到短暂的喘息机会,但同时也会将最后缺失的一部分用户信息聚合起来,如果腾讯能够走向开发,那么也许他们将在网络社会化社区化的大潮中取得成功。如果他们始终不开放,那么,其他那些割据的诸侯,肯定能够活得更长更好,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几个新的成功者。
社区化,社会化的大潮,正在袭来。新的社区,和想要做社区的人会不断涌现,希望大家走好。
我准备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如果有读到此类文章的朋友,请把这仅仅当成是痴人说梦好了。
什么样的文章会出现在梦想园呢?本人不敢说研究什么,只能说是思考了一些东西。
和社会上那些大师们比较起来,主要区别在于:
大师们首先阅读一些东西,然后思考,得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以此观点和看法为基础,进行研究,也就是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利于其观点和看法的数据和佐证,并在认为内容足够翔实之后,将见解和那些论据、数据一起发表出来,让人看了之后心悦诚服。
而我呢?也是看到、听到或阅读了一些东西,然后思考,并得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直到目前为止,和大师们相差不多,但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本人把研究的部分省略掉,直接将观点放出来,放到梦想园里面来。我确实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所以很多观点有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不过这没有关系,我争取能够一直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偏执,公平的看待各种相同或不同的观点,只要是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都欢迎。
我为什么不去研究呢?四个原因:
第一、要从我听过一个故事说起,某生物学家,为了验证跳蚤的听力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做实验。首先,他找来了一只跳蚤和一把发令枪,在扣动扳机之后,发令枪响了,跳蚤闻声跳了起来,这时他在实验记录上写下,用于实验的跳蚤,听力正常。然后,他拔掉了跳蚤的两条前腿,再次扣动发令枪的扳机,发令枪响了,跳蚤又跳了起来;再拔掉两条中腿,重复上面的实验,跳蚤依然跳了起来;最后,他拔掉了跳蚤的两条后腿,再扣动扳机,在发令枪响起之后,跳蚤没有跳起来。于是这位科学家心满意足的在实验记录上写了如下的实验结果:跳蚤,在拔掉六条腿之后,就变成聋子了。大家可能觉得很可笑,但是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和一个观点相关的数据,异常庞杂。我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某些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比那位神武学家对于跳蚤的了解更深刻。想要收集并分析所有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甚至找到正确的数据收集方式都是非常困难的。我无法保证在我想要进行研究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重蹈上面那位幸福的生物学家的覆辙。
第二、本人的阅读速度不高,平时的事情也比较多,关注的东西又分散,想法很多。所以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逐一的分析研究,也搞不清楚应该如何取舍,现在这个时代,连老天爷都搞不清楚到底哪块云彩会下雨,更不用说是我了。但是这些想法,又希望能够保留下来,和有可能感兴趣的朋友们进行分享。
第三、目前还没有条件找其他人来帮助我一起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方面我曾经进行过非常失败的尝试:因为我以前的工作性质,主要就是说服别人。这就导致了,那些我希望能够和我一起进行研究的人,也就是那些和我一样抱着开放心态的人,很容易就被我说服了,于是他们就变得不再开放,并偏执的认为,我是对的。而我又很难判定,那些一直反对我的人,到底是不是抱着开放的心态。最终的结果就是变成了一种我所熟悉的通过辩论更甚至于是诡辩来绝对问题的走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由于过于偏执,将自我和观点捆绑得太紧,最终发生一些我不希望看到的变化。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观点,美国的律师,要分清观点和自我,这样的话,即使观点被驳倒了,至少自我还能够站得起来。如果反过来,将观点和自我绑得太紧密,当观点不成立的时候,自我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那些胜利的人,会变得目空一切,更加偏执。而失败的人,则会感到非常迷茫。
第四、个人认为,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可供阅读的东西,有些并不一定比我的梦想园更深刻,更经得起推敲;而有些东西,更是一些先入为主,甚至是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收集那些单方面有利于其论点的证据,忽略那些不利于其论点的证据和数据,从而得到的。这些东西,看了还不如不看。作为一名多年的售前工程师,我原来的工作就是将一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东西,从技术的角度将给客户听,并最终让客户心悦诚服的相信这些东西。所以,我对于社会上的一些IT行业的金科玉律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而正是这些过去的知识,使我很难相信那些研究的结果,到底有多少是站在中立的,开放的环境下得出的。而不是抱持着某些特定条件,或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而被树立起来的。
所以,我认为与其用那些搞不清对错的东西,来进行耗费时间的研究,还不如直接把观点摆出来,给那些感兴趣的人一些启示。
开篇词到此结束,今天要是有时间,也许就先喷一篇出来。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