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Posts Tagged ‘AppStore’

更多插件,让Bambook对接无限内容

  • Bambook的架构

    作为老牌电子阅读服务提供商,盛大今年新发布的电子阅读器,Bambook的体系架构和传统的电子阅读器是有很大差异的。

    传统的电子阅读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架构:

    第一种:封闭的内容服务体系,这种架构有自己的内容分发服务器,独立的、只能连接自己服务器的PC端软件,以及只能连接自己服务器的电子阅读器;

    第二种:裸设备体系,这种架构只提供电子阅读器,内容和所有其他服务,靠用户自己处理。

    Bambook提供的则是一套开放的内容服务体系:

    有专门为Bambook提供内容支撑的云中书城服务器集群;

    有开放的,可以扩展各种插件的PC端软件;

    还有开放的,可以进行订制开发的Bambook电子阅读器;

    最神奇的是,bambook还为那些插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认证和计费服务体系。

    那些开发插件的人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为bambook开发插件,运营插件以及插件相关的内容,来赚取利润,自给自足。那些做得好的,受欢迎的插件作者,甚至可以靠此创业。

  • Bambook上的内容

    Bambook上的内容,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现在云中书城中已经有近400万本各类图书,还有一百多万人,在为云中书城下的各个文学站点写作内容,他们每天更新1亿字。云中书城下的各个文学站点,目前已经累计了超过一亿个读者。

    一百万人写,一亿人读,这就是互联网神奇的地方。通过互联网,通过云中书城,这一百万作者找到了他们的读者;而这一亿读者,也找到了他们所喜欢的内容。通过云中书城下各个文学站点近十年的发展,盛大认识到一个问题,人的阅读需要总是千差万别的,一亿人,就会有一亿种不同的阅读需要。即使准备再多的内容,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种类的内容,更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阅读需要。

  • 开放的内容平台

    想要容纳所有的内容,并满足所有人的阅读需要,这是不现实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尽量囊括更多的内容,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阅读需求,这还是一个可以追寻的目标。

    要想向着这个远大的目标前进,单靠一家公司肯定是不行的。

    只有将平台开放,让任何一个愿意提供内容的公司、团队或个人,都能够很简单的将他们的内容通过Bambook输出出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Bambook首先将PC客户端开放出来,现在已经有了大批的插件,可以让人们阅读到不同的内容,阅读到那些云中书城中现在还不包含的内容。

  • 无限的插件,等于无限的内容

    下面来看看都有哪些插件,可以让大家阅读到更多的内容。


    首先就是Bambook Google Reader 同步工具

    自动将 Google Reader 上订阅的内容生成电子书并下载到 Bambook 上。
    1. 所有功能一键式操作
    2. 支持全文内容下载、支持图片下载
    3. 支持使用 Wifi 连接 Bambook
    4. 支持按分类或订阅频道分别生成电子书
    5. 可将加星标、喜欢、共享等内容生成单独的收藏集
    6. 支持 https 加密

    Google Reader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进行RSS订阅内容整合的方式。现在,通过这个插件,可以直接将Google Reader上订阅的内容,导入到Bambook中。

    对于那些喜欢漫画的朋友,下面这个插件肯定是非常棒的:


    锦书搜漫是一个可以直接将互联网上的漫画,打包下载,再根据bambook的特性进行优化之后,将其传入bambook中的工具。大家使用这个工具,就可以直接在bambook上看漫画了。

    作者:焦常云 来自 个人参赛选手

    这个作者自己写的简介非常有趣,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介绍

成家的男人,追求立业中…… QQ 1643239584

有兴趣的人,也可以直接联系这位作者,看看能不能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这位作者还开发了另外几个插件:


锦书读博

一个可以将博客同步到bambook上进行阅读的工具


爱电影爱英语

跟着好莱坞电影、热门美剧的字幕一起学英语吧!程序能把多语种(中英)字幕,按照时间重新排列,达到一行英文一行中文的效果,让您方便的从字幕中学习英语,借助BB朗读练习听力更是给力

现在还有很多其他插件,可以整合其他的各种内容,例如:


能够整合随身笔记的麦库锦书生成工具

锦书背单词

这个东西,看名字就知道是做什么的,就不需要多说了


Bambook火车时刻表

锦书万年历

天涯论坛到SNB书籍转换器

CSDN论坛阅读器

果酥

直接将鲜果热文生成锦书内容


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打谱程序。


通讯录Bambook

这是一款含有存入Bambook功能在内的功能完整的通讯录软件,在不连接Bambook时也可以编辑和查看通讯录。


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打谱程序,支持PGN棋谱文件。


任务列表

一个任务列表,可用于标记任务


Bambook围棋打谱工具

一款围棋打谱工具,它可以将标准的棋谱sgf文件,转换为snb文件并传入Bambook。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心爱的围棋相处。


日常开销小助手

记录日常的生活开销,帮助你精打细算自己的生活。
可以把自己每日的开销记录生成电子书并且导入Bambook,
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开销情况。

这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插件在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即使已经可以下载的插件,也在不断的更新之中。

那些已经有了bambook的朋友,可以去云梯软件中下载这些插件。至于还没买的bambook的人,可以直接点击本站左上角的bambook购买链接,去买一只。

  •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阅读中去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博览群书。但是好像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人阅尽群书的。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了。

    要加快节奏,bambook可以帮助大家,将生活中的各种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阅读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有些内容可以逾越身心,也有些则可以让读的人得到知识。不论是为了什么而阅读,在bambook上应该都能够找到适合的东西。生产内容、分发内容、过滤内容、重新组织内容、阅读内容,在bambook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内容平台上,是一个全社会产生和组织内容,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阅读需要的过程。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智能手机和ROM的故事

1.         手机的发展历程

手机,作为现在基本上人人必备的一件随身携带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彻底普及了。手机的发展历程,相对其他的各种产品或电器来说,算是短的了。

最早在国内能够看到的手机是大哥大,一种体积异常庞大(和现在的手机相比)的,使用模拟信号的移动通信设备。后来,模拟手机的体积也在减小,虽然不像现在的手机那么小巧,但也有了现代手机的基本形态。

在模拟机之后出现的就是数字手机,完全使用数字信号,除了打电话之外,还可以收发短信。我的第一支手机,摩托罗拉的GC87C就是在那个时代购买的。

再往后,手机在数字机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第一次的功能细分,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时尚机和商务机。当时的手机还不那么普及,所以分类不是那么详细。我在这个时期买了第二部手机,摩托罗拉的L2000,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务机。我还给我太太买了一只西门子的运动手机,防水、防尘、防震。

在这之后,有两个技术前后脚的被手机所应用,那就是彩屏和照相。我记得最早的照相手机,是诺基亚推出的。型号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广告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囊中羞涩,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购入这款手机(当时好像超过5000了,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想购买超过5000元的手机,太不划算了)。随着CDMA的进入,我在联通签协议,用话费承诺,换了一只摩托罗拉的彩屏手机。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各个手机厂商为了吸引更加特定的用户群,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手机,手机的划分更加细致了。这些分类,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使用。

最后出现的是智能机,也就是有着完整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在购买后,通过安装不同的应用来实现不同的功能的手机。最早推出智能机的是诺基亚和爱立信以及Palm。黑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不太确定。后来索尼收购了爱立信之后,也出产了一些智能手机。

在这个时候,一个软件公司的介入,加速了智能机的发展历程。那就是微软公司。他们在PDA市场上进行了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尝试之后,推出了使用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甚至还为了能够让现有的windows程序员直接转移到手机应用的开发中去,推出了.NET Framework。当时,为微软生产手机的主要是HTC,直到现在为止,HTC还是微软操作系统手机的主要生产厂商。这个时期也是水货手机大量流入的一个时代。我购买了一只HTC的D900,后来还用过索尼爱立信的P1和三星的i900。

前面的智能机,其主要还是面向商务用户的。能够提供完善的邮件、日历等功能。辅助应用也多以股票、浏览器、电子阅读为主。休闲类的应用,就是有一些简单的休闲小游戏。这个时候逐渐流入中国市场的黑莓,其主要功能也都是在商务方面的。

这个时候,苹果公司杀入了手机市场,生产出了完全为娱乐和时尚而设计的IPhone。有人说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手机,这一点儿也不过分,IPhone确实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而且,IPhone推出的AppStore模式,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软件销售和发布方式。由于价格原因,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用过IPhone,有些遗憾,不过最近买了一只IPAD,感觉很爽。

这个圈子里面,最后出现的就是Google的Android了,Android模仿了IPhone的AppStore模式。但是,和IPhone不同的是,Android是开放的系统,可以在各种符合Android标准的手机上进行部署。

这期间也有一些失败的作品,没能延续到现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另外,在某一时期,山寨手机突然大行其道,不过由于本人从来也没有用过山寨手机,这里也就不胡说八道了。

GPS模块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手机上的,不是很确定。不过现在GPS好像已经在中高端手机里面普及了。

2.         现在的手机分类

现在常见的手机,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照来源,有着行货、山寨、水货之分。

这里探讨的主要还是按照手机的用户来进行的分类。

低价手机,不论什么时候,这一类手机总是会存在的,能够完成简单的手机功能,同时还非常便宜。可以满足那些比较勤俭的用户的需要。

老年人手机,这一类手机,通常价格不贵,应该也是属于低价手机范畴之中的。老年人大多都比较节俭,功能太多他们也很难适应。老年手机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按键很大,按键上的字,屏幕上的字都很大。

音乐手机,顾名思义,就是在手机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加上了听音乐的能力,而且在音质、播放时长等方面进行了特别的优化。此类手机通常都带有线控耳机,而且造型非常时尚。

在音乐手机之中好像还有一个分支,那就是卡拉OK手机,我看过广告,是诺基亚的,长得很胖的一种手机。

诺基亚好像还出过一款游戏手机,不是很成功,我只见过广告。

照相手机,索尼爱立信好像对这种手机有着特别的偏好。照相手机在同时代的手机中摄像头的分辨率总是最高的,成像能力也是最好的。照相手机基本上可以取代卡片照相机的功能。

女性手机,样式精美,功能简单的手机。主要给那些喜欢时尚的女性使用。

商务智能手机,主要用于商务人士的日常商务应用。

时尚智能手机,这类手机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IPhone。后来又很多追赶或仿效的产品,不过效果都不是很好。

另外还有一种很难分类,或者说是类型比较模糊的,那就是Android智能手机了。这类手机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其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是各种类型的需求都可以满足,又都满足的不太好。不过也有一些趋势出来了。比如三星的i9000就是仿照Iphone的一个产品,希望能够成为时尚娱乐性的产品,索尼爱立信则推出了一款基于Android的照相手机。

个人感觉,IPhone和Android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可以算是社交手机,主要用于各种社交网站上的社交功能。其中IPhone要更加时尚和娱乐一些。由于国内对于很多社交类的国际网站有限制,IPhone就成了单纯的娱乐手机,而Android则变得什么都不是了。

3.         智能手机和ROM的关系

智能手机由于功能复杂,所以在发售之后,需要不定期的更新操作系统。以实现功能的提升。而更新操作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刷机了。最早的刷机,都是在专业的维修机构内进行的。后来,由于Windows Mobile手机的流行,这款手机带有一个所有windows系统的通病,那就是安装应用之后,无法彻底的卸载干净,这就导致了手机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里面各种各样的垃圾内容会逐步沉淀下来,最终不得不向普通的windows系统那样,格式化重装。这也就导致了刷机从专业维修机构,走向了民间。

现在,很多智能机都可以刷很多种ROM。大多数情况,是刷一个类型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或订制ROM。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有的手机可以刷windows mobile和Android双系统。还有些人尝试着在苹果手机上刷Android。我见过最疯狂的是在windows mobile手机上刷vista。由此看来,手机和ROM肯定不是一一对应的,肯定是可以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刷不同的ROM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定制出不同用途的ROM呢?这肯定要比定制不同的手机要容易得多。大家可以定制出音乐ROM、老年ROM、女性ROM、游戏ROM、时尚ROM、运动健身ROM、野营ROM、休闲ROM、商务ROM、照相ROM、和社交ROM。甚至还会有专门的导航ROM,省电ROM、急速ROM等等。

消费者再去购买手机的时候,可以分别挑选硬件和ROM。

4.         ROM和应用的关系

智能手机是可以安装各种应用的,可以通过安装或裁减不同的应用,设定不同的参数来达到不同的应用需求的。那么为什么不会是出现一款放之四海皆准的ROM,大家自己安装应用,自己去定制呢?

能够自己去定制的人,毕竟不是多数。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会买到一只手机之后,只是用基本功能。现在使用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只有不到20%的人有google账号,这就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大家喜欢时尚的、功能强劲的手机。但是,里面的大部分功能并不会去使用。

在这一点上,苹果做得比较彻底,新买回来的IPhone、IPOD Touch和IPAD,上面基本是空的,什么功能都没有,必须到AppStore里面去买。国人的应对方式是,先破解,然后装满软件,一直用到完蛋那一天,再也不去修改任何东西。

所以,通过安装应用,让用户自己把一穷二白的手机,变成各种用途的手机,至少在现在,对于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现实的。即使是苹果的IPhone,安装上各种应用之后,还是不能成为一只很好的商务手机。

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的不同需要,智能手机厂商肯定会开放定制ROM的。也就是说,以后的智能手机,生产出来的只是符合一定规范的硬件,和一个基础的操作系统。会涌现出大量的ROM定制商,他们定制出满足各种需求的ROM,在用户购买手机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ROM刷进去,以后不喜欢了,还可以更换。

5.         当年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迪

最早的电脑,就和现在的手机一样。软硬件是由一家公司提供的,IBM和苹果当时都是这么干的,苹果一直坚持到了现在,IBM则早早的放弃了。现在,IBM只在其小型机以上的服务器平台上才提供操作系统。生产个人电脑的厂商,除了苹果之外,很少再有提供操作系统的了。如今,发展出了专门生产操作系统的公司,比如微软、Google、ubuntu、suse等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手机,至少是智能手机,最终会像个人电脑那样,和操作系统彻底分离的。现在的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以及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分离了。但是分离还不够彻底。现在的手机操作系统,是有各大软件公司所提供,由硬件厂商定制之后,捆绑了硬件发售出来的。很多硬件厂商为了防止别人冲刷操作系统,还做了种种的加密手段,这些手段,苹果一直都在用,不过效果并不好。

生产兼容机的厂商就应该有一个兼容机厂商的样子,要开放。过一段时间,也许会有人想通这个问题的。

6.         Google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Android操作系统的推出,规范了手机硬件的配置。Android应该是手机与操作系统(ROM)彻底分离的一个前奏。最终大家是以Android系统来迈出这最后的一步,还是使用某种Android的变形系统或其他的什么系统来实现手机与ROM的彻底分离。这还很难说。

我个人认为,出现一些Android系统的变形系统,在近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Google自己应该不会走出这一步的吧,不过最终的堤坝,会在Android这个蚁穴上垮掉的。

7.         独立的手机硬件厂商和独立的ROM厂商,谁先出现?

这里所要说的,其实是ROM和手机彻底分离的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家看看微软的发家史,就应该能够想到答案了。肯定会是独立的ROM厂商先出现,他们推出各种特定功能的ROM,然后给出兼容列表,显示这款ROM可以兼容哪些型号的手机硬件。

以后,很多卖手机的店里面,就会允许用户自己选择需要安装的ROM。在这些ROM的影响力提高之后,自然就会有硬件厂商主动要求进入兼容性列表的。

现在的手机厂商,不一定能够彻底放弃这个方面。就像当年的IBM一样,出了很多版的PC-DOS。不过当年的HP、Compaq、AST等等厂商,就走向了另外的一条路,那就是生产兼容机,然后安装MS-DOS。微软早期只出PC-DOS的,后来才有的MS-DOS。Google自己是否会像微软当年一样,发布可以使用于各种兼容机的操作系统,现在还不好说。虽然Google的代码编译之后,可以在很多机器上面刷,但是现在开放出来的代码越来越少了,Google也不鼓励大家这么做,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和手机厂商签约的形式,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所以Google可能不会走当年微软的那条路。

不过,有着Google前面开源出来的代码基础,我觉得从中孵化出一些Android的变形系统,还是很有可能的。

让我们一起来拭目以待吧,我相信手机和ROM彻底分离,可以分别选购的时代,应该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AppStore的故事

  • 我眼中的AppStore

AppStore 应该是苹果先提出来的吧,对于这一点,我也不是很肯定,至少我见过最早的AppStore是苹果公司为其IPhone提出的。AppStore无疑是一个 革命性的创新,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快速查找到所需应用的庞大软件库,为程序员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软件分发与销售的平台,也为手机厂商提供了一个收益颇 丰的手机功能有偿订阅渠道。

AppStore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和模式。紧随苹果之后,Google、MeeGo甚至是Ubuntu都开 始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其中有些看起来好像是要成功了,有些已经失败了,还有一些现在才刚刚开始,还看不清未来的结果。现在,包括移动、电信、联通这样的运 营商,三星之流的手机开发商,也纷纷加入了AppStore的大军。AppStore好像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 AppStore模式在移动设备领域里面的普及,甚至大有向着桌面系统(ubuntu)和嵌入式系统(MeeGo)进发的趋势。

从技术和服务形态上来说,AppStore其实也是一种云服务,它将原来属于各个软件开发公司的分发和销售系统给虚拟化到云端去了,将系统平台的部分定制以及维护功能也虚拟化到云端去了。

同 样基于AppStore模式的IPAD,虽然有很多人一直在对IPAD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单从销售数据来看,IPAD已经是一款成 功的产品了。随着IPAD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同样基于AppStore模式的Android也可以成为非常棒的PAD操作系统,甚至有人认为平板电脑 也一定是基于AppStore模式的。现在来判断未来的平板时代,是否一定是基于AppStore模式的还为时过早。我个人认为,PAD时代肯定会到来 的,但是AppStore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于PAD,也许Google的Chrome OS模式,就能部分的中止或替代现有的AppStore模式,至少我个人是很看好Chrome OS的。
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都应该是发生、发 展、达到巅峰、衰落、消亡。我想AppStore也应该是如此的,至于AppStore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肯定不是发生和消亡阶段,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 有衰落的迹象逐渐的显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在的AppStore应该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距离达到巅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现在绝大多 数的手机用户还无法使用AppStore,即使AppStore并不是为所有手机平台或用户设计的,但距离饱和,应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未来的几年,将真正成为AppStore走向巅峰的辉煌之路。

  • AppStore的组成

前 面介绍了我眼中的AppStore,现在来讲讲AppStore中都包含些什么东西吧。

首先,AppStore并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平台架构。而是一种完 善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含了用于部署应用的那些相对标准的软件平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操作系统,任何一个AppStore环境都必然有其服务的 特定软件平台,所有AppStore中的程序,都基本能够兼容于这些目标平台;AppStore系统,也就是那个应用分发和销售的服务体系;一套完善、安 全、方便的用户认证和支付体系;最终用户,也就是真正通过那些目标平台来使用AppStore的人,他们通常是使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到设备相对应的 AppStore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软件、服务或特定的功能,并为这些功能支付一笔不多的费用;提供AppStore平台或通过AppStore平台来为 用户提供服务,并最终收取费用的公司,这些公司有可能是一些移动运营商也有可能是手机制造厂商;为AppStore开发应用的人们,这些人大多就像我在前 面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些软件骑士,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组成团队就能够开发出非常绚丽的软件;广告商、运营商等附属参与者。所有的这一切 构成了AppStore的完整生态圈

这里要介绍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和功能方面的组成,至于生态环境中的其他部分,放到下一章中去做详细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AppStore的技术架构。AppStore的技术核心,其实大部分是在客户端平台上的,首先要有一款功能相对标准和完善的客户端平台。所有人一谈到AppStore就想着那些发布应用的平台,计费的平台什么的。这是不正确的,没有任何一种AppStore是为各种不兼容的平台设置的,所 有AppStore都是有针对性的为一个特定平台甚至是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平台用户服务的。这种平台需要做几件事情,第一、进行系统规范的定制,这其中 IPhone和IPAD就不需要多说了,从软件到硬件都是标准的,所有苹果AppStore中的应用,就是用来在IPhone或IPAD上运行的。 Android系统,软件算是统一的了,但是硬件却是由各个手机厂商自己设计生产的。即使如此,Android系统也规定了,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 的设备,必须要达到的技术标准。第二、这些系统上,应用开发相对容易,有着丰富的接口,可以方便的调用各种符合系统标准的功能。第三、应用的体积都不是很 大,可以方便的被下载。第四、应用能够自动的安装和升级、卸载,不会像windows系统那样,在软件安装卸载的过程中留下很多无法修复的痕迹。第五、能够对应用进行一定的保护,避免盗版的发生,这一部分大家做的都不是很好。

相对于客户端的就是服务器了。AppStore的服务器,通常需要解决这样的几个 问题:第一、对开发者进行认证,能够让通过认证的开发者上传他们的作品;第二、将提供分类、搜索和排行,将各种作品,按照类别和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推荐 给用户;第三、统一规范的作品展示系统,可以按照规范,向用户展示各种应用的相关信息;第四、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可以确认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所说的用户指的是最终在AppStore上消费的那些用户;第五、计费系 统,能够实现软件作品的在线销售,从用户账户中扣缴相应的费用,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对收益进行自动的分配;第六、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自动的记录用户的 各种行为信息,包括搜索哪些关键词、试用哪些软件、购买哪些软件、如何使用那些购买了的软件,以及某些软件被卸载的原因等等。

AppStore从技术上来看,主要就是上面所说的客户端系统平台和服务器架构两个大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的控制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并提供给客户足够的选择,给开发者提供市场,使其能够在这个体系架构中得到足够的收益。

  • AppStore的生态环境

上面已经简单的讲了一下AppStore的组成架构,不过本文是讲AppStore相关故事的,不是介绍如何开发一套新的AppStore了,所以AppStore的技术架构,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就不详细阐述了。
下面AppStore生态圈中几个有趣的点,稍微展开来和大家聊聊。

  • 开发者社区

AppStore 的核心,其实是一种众包体系。也就是由大量的,专业或非专业的个人或团队,来为AppStore开发各式各样的应用,ApStore将这些应用推送到客户 的面前,客户根据各自的喜好在大量的软件中进行选择。其中一部分软件被大量的用户点击下载,从而赚得颇为丰厚的报酬。同时,也肯定会有大批的软件无人问津,还好这些软件开发的成本通常都不是很高,所以大家也还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可以很快就投入下一软件的开发过程之中。

这种众包的形态就需要大量的开发者不断的能够补充到开发者团队中来,不断的进行大浪淘沙,将好的、能够得到足够回报的开发者留下来,那些无法得到稳定回报的开发者,肯定是很难稳定下来的,所以一定要不停的补充。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开发者社群来让新晋的开发者能够顺利的完成从菜鸟到老手的演进过程。开发者社区在国内做的人不少,但是最终修成正果的却不多。到底是综合性的社区还是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的社区更能吸引用户,这一点我也很难说得清楚。

社区这种东西,如果希望能够健康的生存下去,需要很多东西:足够的、符合社区文化的会员;大量的对会员有帮助的内容;激励会员们产生有效内容的刺激机制;良好的使用体验;甚至还需要一些不算太坏的运气等等。其实,社区健康的运转下去的根本,在于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营团队。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营团队,就需要有稳定的收入。社区在组建之初,是可以靠热情的,但是到了后期,一定要靠稳定的收入来维系。热情这种东西,是会被逐步的磨平的。在中国这个提倡孝道的国度里面,也会流传“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古语,可见依靠精神力量去做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时多么的痛苦。有些社区会不断的换斑竹、甚至是换站长,就是因为前面的人没有热情了,需要新的有热情的人来接替。但是新的,有热情的人并不是那么好找的。所以维系社区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前提就是有稳定的收入。

开发者社区本身很难盈利这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纵观这些年来的开发者社区,最早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广告上,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最不靠谱的收入就是广告收入了。接下来,所有的开发者社区有都一窝蜂的搞起了招聘和猎头。开发者社区上都是一些开发者,大家需要找工作,那些需要人手的公司也可以到这里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员工。甚至有人还专门开发了针对开发者社区的人力资源数据挖掘系统。不过开发者社区里面有一个特点和人力资源招聘是背道而驰的。那就是,那些真正活跃的人,一般都是工作稳定,近期没有求职需求的。而那些希望能够通过社区找到工作的人,恐怕本身的能力就不是很高。所以利用社区进行求职招聘是没什么意思的,猎头还是可以的。但是猎头大多都是私下进行的,而且数量很小,很难给社区本身带来稳定的收益。也有一些社区,希望能够开展一些线上交易,这就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交易什么,第二、通过什么交易手段来交易,第三,交易的过程中,社区能够得到什么。很多社区里面交易的其实是一些盗版内容,既然是盗版的,那么总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免费的。交易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支付宝,但是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交易是在发帖人和看帖人之间进行的,和社区本身无关,社区并不能从这些交易中得到任何好处。还有一些社区希望能够进行一些任务的分包,搞一种类似于佣兵工会类的交易体系,这种东西,在设计者或者是一些创意社区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开发者社区中却很难推广。这主要是因为开发者的任务,很难进行评估,开发者之间的协作需要更多的沟通,对于最终作品的评估也很困难。ebay在美国成功了,但是到了中国却出现了淘宝这样的畸形产物。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信誉问题。淘宝提供了支付宝,这是用于再交易中间进行担保的交易支付平台。支付宝解决的信任的问题,买卖双方都觉得受到了保护,于是交易就形成了。在开发者社区中,大家还在尝试建立这种中间交易保障系统,不过好像还没有看到谁成功了。最后,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靠捐款。总有一些热心公益的人或机构,愿意捐赠一些钱给那些社区运营团队的,有一些有社会公益心的机构甚至愿意长期的提供稳定的经费。如果一些开发者社区实在找不到盈利模式,也可以尝试着寻找一下这样的机构,碰巧我现在所服务的机构就是一个非常有社会公益心的机构。

话扯远了,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做好一个基于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吧。AppStore的开发者是比较适合在社区中成长的,因为,AppStore系统通常对于开发者的要求都不会很高,一个初学者或其他平台上的开发者,只需要进行比较短的学习和培训就可以上手AppStore,并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再到社区中去寻找答案。AppStore上的应用通常是由少量开发者开发完成的,甚至很多就是有个人开发完成的,就算有协作通常也是不同工序、工种、角色之间的协作,比如策划和程序员协作、程序员和美工协作等等,这种协作是相对相同工种、工序和角色的合作,更容易形成单向的稳定交易系统。什么是单向交易系统呢?就是说通常一个AppStore上的应用,都是以程序员为主进行开发的,为什么是程序员,很简单,最终的销售的是App,而App肯定是有程序员来完成主要工作的,那么通常是程序员向美工或其他工序或角色的人来订购一些服务,而不是反过来。服务订购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是相对固定的。AppStore本身就是一种交易平台,所以如果一个开发者社区能够和某些为特定范围内人群服务的AppStore签订一些协议,也是有机会介入到AppStore本身的交易之中去的。当然这之中还需要一种特定的交易体系和支付系统的接入和保证。

这里所说的合作,就是开发特定的应用或版本,只为某些特定的AppStore服务,并从这个AppStore中得到稳定的收入。

总之、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是AppStore生命力的保证,又由于AppStore上流转的应用具备的开发简单,个人或小团队即可完成,以及有了AppStore自身所附带的一套交易系统作为保证,基于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也是有可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社区之路的。AppStore本身就能够部分的保证其开发者社区的收益和活力,反过来,社区也能够促进AppStore自身的发展。

  • 软件集散平台

这一部分,是AppStore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一块了。一个可以对开发者和作品进行认证的体系结构;一个可以让开发者上传作品,并展示这些作品的平台;一套向用户推荐各种用户可能喜欢的作品的机制;一个用户购买软件时所需的计费和支付体系;一个供用户查找所需功能应用的搜索引擎;一些供开发者参考相关运用数据的接口。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是AppStore的软件集散平台了。
这部分也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方,但是由于关注的人较多,我就不费劲了。

  • 作为商品被销售的软件

AppStore中的软件,肯定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最早AppStore的设想,大概是将不同的功能分拆出来,让开发者自己去定制,然后让需要这些功能的用户自己去选择。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应用,被按照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分类,然后让用户自己去挑选。所有涉及到分类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个矛盾,那就是颗粒度的问题。分类分得太粗,就达不到分类的效果;分得太细,找起来又太麻烦。大家还在努力的尝试,应该如何进行应用的分类和推介,才能让用户最快的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是他们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

软件的版权管理和盗版问题一直是困扰着AppStore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传统软件销售行业很多年,现在又开始困扰新兴的AppStore了。

盗版这种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绝对不是靠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AppStore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一部分盗版的问题,那就是将软件的价格降低,将支付的过程简化。这样一来,就把打击盗版的过程,转变成了提高付费率的过程。在AppStore中能够大量盗版软件的,总是一些技术比较高的业内人士。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即使拿到了破解过的手机,也就是在购买的时候,在店里安装一些软件就好了,他们不会经常跑到手机销售的店家里面去更换软件的。让他们自己上网寻找破解的软件,自己进行安装,这就已经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技术难度了。

作为一个大型生态环境中的最底层单位,软件一定要付费。至少大部分的软件一定要是付费软件。现在苹果的AppStore中大部分的软件都是付费的,Android的Market中则是免费的居多。整个AppStore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说叫做生态圈,如果想要平稳的运行起来,就必须要有现金在里面流动。这些现金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滋润生态圈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使其健康的生长。而软件的销售收入,将是整个生态圈得以运转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这个地方的现金输入,那么就很难让每一个环节中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得到好处。

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AppStore中的软件价格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这里要讲三种产品,IPhone、Android手机和PSP。PSP实际上是没有AppStore系统的,把psp放在这里一起讲,只是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让大家看看到底应该如何选择AppStore或Market上的定价策略。

PSP,机器很便宜,但是里面的游戏,基本上是两三百元人民币一张,非常的昂贵。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psp上的游戏,其品质绝对比IPhone和Android上的那些应用要高出很多。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PSP惨遭破解,全世界一半的PSP销售到了中国市场,Sony赔钱销售PSP,并寄希望于能够从合作伙伴的游戏销售中得到足够的补偿,最终在这上面赔得血本无归。Sony的那些合作伙伴,最终也因为无法得到预期的收益,而蒙受重大的损失。

IPhone开创了AppStore的模式,大部分软件付费,但是都非常便宜。虽然也被破解,但由于手机本身很贵,在破解大国里面销售的数量并不是很多,破解和盗版对IPhone所造成的损害还在苹果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虽然软件的品质比不上PSP,但至少要比Android强上不少,这些设备在硬件的表现能力上,其实相差不是很多,PSP一个游戏动辄几百兆,甚至是上G,所耗成本必然是很高的,IPhone和Android上的应用是需要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肯定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容量。苹果的AppStore由于大部分软件都收费,所以一款软件进入AppStore之后,必须要经过审核,毕竟最终付费的是用户,他们的利益是必须得到保证的。苹果靠着更高质量的应用,赢得了更大的AppStore利润并以此来吸引更多优质的开发者加盟其开发者社区。在基本相同的硬件配置下,苹果手机也是依靠着更高水平的应用才得以卖得比Android手机更贵一些。

最后说说Android吧,Google把其唯一盈利的广告系统嵌入了Market中,一个应用即使免费,只要在上面显示Google的广告,那么也能通过被下载和使用,使开发者得到一定的收益。这种事情除了Google之外,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得出来了。但是,这种收入肯定要比直接买软件来得少,这也就导致了Android Market中的应用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质量普遍要比同类功能的IPhone应用要差不少。由于开发者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这也导致了Android开发者社区中出现总有大量新手涌入(Android开发要比IPhone容易一些),但是那些做得好的,大多都转投苹果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软件的定价高了,恐怕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太低了又无法满足那些开发者的期望。我的结论是,软件一定要收费,但一定不能收得太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就像是在开自助餐厅一样,如果任何人到了这家餐厅都吃不回来,就不会再有人来吃了。如果每一个来吃的人都能够将价值超过餐费的食物吃进肚子里面,那么这家餐厅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 计费和支付系统

计费系统,肯定是AppStore的一个核心了。这个系统在国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如果在中国的话,这里就必须要多说几句了。国外的AppStore交易平台,直接就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非常方便。但是这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就像国外的信用卡大部分是没有密码的,交易的时候通常也是不问密码的。即使国内有密码的信用卡,到了国外也可以进行无秘密消费,国内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部分信用卡都是有密码的,所有的消费网点,即使是网上消费,都是必须输入密码的。国内信用卡网上支付的过程异常复杂和繁琐,即使如此,国家还是在不断的打击信用卡网上消费套取现金之类的违规活动。这就导致了,在中国的AppStore必须连接一个计费支付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最好还能够是相对封闭的,而不是直接使用像信用卡那样开放系统。

计费支付系统的建立。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和移动运营商一起搞,由移动运营商直接将AppStore上支付的费用记录在手机的通讯资费中。不过考虑到中国存在着那么多带有欺诈性质的声讯台,信息台。他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彻底禁止类似的现象不断的发生,移动运营商也非常适应这种运作的方式了。如果把AppStore的计费支付系统直接建立在手机资费平台上,估计欺诈性的应用会大量涌现,很快就会把整个AppStore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登上315晚会的曝光平台。

既然移动运营商不是最好的支付计费合作方,那么应该如何来搭建这种系统呢?

这里设想一种基于预付费账户的计费支付系统。用户可以先将一部分资金存入这个账户,然后在需要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时候,直接从这个账户中扣除相应的费用。这恐怕是最适合于中国AppStore的计费和支付方法了。为什么呢?首先AppStore中的消费,大多是属于冲动型微支付,那么如果使用支付宝那类的担保账号,在付款的过程中冲动可能就已经过去了,这会大大的降低用户的消费体验。将几十元钱存放在一个预付费账号中,这对于绝大多数使用AppStore的用户(只有智能手机才有AppStore,智能手机通常都不便宜)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一元钱上下的支付,即使在买到软件之后,发现其用处不是很大,大家通常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就算出现了欺诈行为,最多也就是将预存的一点钱花光,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完全可以由提供预付费账户服务的服务商预先垫资向用户进行赔付,然后再找那些有欺诈行为的应用提供者进行追缴。

  • AppStore们

AppStore是分区的,确实如此,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移动运营商下的手机,所能够访问到的AppStore是不一样的,是分区的。那么即使Google因为在中国缺乏支付平台而只能采取全免费策略(在国外还有一些软件是收费的,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我们也完全可以安装另外一套Market,从新建立起健康的生态圈,吸引开发者,和开发者社区合作,和成熟的,被大家所信赖的预付费账户服务商合作,做出一个分割的,健康的AppStore来。

一个手机上完全可以有多个AppStore的,每一个AppStore中的内容不一定要全,而是要在“专”字上下功夫。比如一个AppStore中全都是休闲类小游戏,或者全都是一些有趣的声音或壁纸,或者是一些围绕着特定内容所产生出来的衍生服务。这样的话,用户就有理由去安装这个AppStore了,而这个AppStore也可以作为一个应用进入手机厂商和移动运营商预设的AppStore之中。

多个AppStore在同一个平台上并存的状态,现在已经有些雏形了,那就是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之间的AppStore是分割独立的,互不统属。如果以后一些小型的,很专一的AppStore也被包装成一个应用分发给客户,那么大AppStore中套小AppStore的有趣场景就会出现。我记得手机市场中销售的手机除了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机之外,还有什么音乐手机、照相手机、智能机又分为商务智能、娱乐智能和社交智能等等。那么以后AppStore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分呢?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喜欢手机照相,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有一个小型的AppStore,里面都是照相和照片处理、照片保存分享、照片打印之类服务的App。这个人如果需要用手机去玩儿游戏了,那么就进入专门的游戏AppStore,想看小说了,就进入小说AppStore,想看视频了,就进入视频相关的AppStore。

现在的情况是只有一个AppStore,大家可以在上面购买摄影软件,但是如果还需要其他的摄影相关的服务就必须再到AppStore中,在浩如烟海的App中找能够和自己的拍照软件相匹配的其他功能模块。用户也可以去安装看小说的软件来看小说,但是看不同的小说,要使用不同的阅读软件。一只手机上安装各种同质化的软件,来使用相互之间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服务。这些软件之间相对于那个唯一的AppStore来说都是平级的。但是,这些应用本身在服务方式和计费方式上都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完全可以分装到不同的AppStore中去,并让那些开发者在这些相互隔离,不完全开放的生态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分割AppStore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App来。举个例子,曾经有人把起点中文上的一本畅销小说开分成了苹果的一个App,大家购买这个App,就可以阅读这本小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了迎合统一的AppStore的交易方式而改变用户习惯的例子,这个人也就是挑选了一些已经完本的,最受欢迎的小说进行了包装。如果有一个起点文学的AppStore,那么那些畅销书的作者,是不是就会在他的粉丝团中找人来帮他包装自己的图书App,并放在统一的一个AppStore中进行销售,即使不是最畅销的那些书,也不会因为混在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App中而无法被用户关注。这个特殊的AppStore,其中所有的评价、点评和排行信息,都是和阅读相关的。如果一个人喜欢读小说,那么他就可以来安装这个AppStore,并从这个特定的AppStore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小说。那些不喜欢看小说的,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在统一的AppStore中看到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内容。

  • 底层服务提供商

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就是属于上层服务提供商的,很多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应用,放在AppStore中换取属于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一类服务商,通常会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将自己的服务,提供给广大民众去使用,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就是一些广义上的云服务了。国内这种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了,比如新闻、微博、博客、文学、音视频娱乐信息,电子商务服务、甚至是游戏中的计费和支付服务,都被包装成了开放的API接口。由于AppStore中的应用大多都比较便宜,大多是由个人或小团队开发完成的,他们很难独立开发出拥有很强大后台服务的应用来,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和那些提供这些底层服务的厂商合作。对那些厂商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再包装,开发出不同用户体验的应用来,使得提供底层服务的厂商可以将其服务更容易的推送给更多的有着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

这些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社交服务、商务服务、地图和定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底层支撑服务和基于内容的服务。Facebook和Twitter、国内的新浪微博,都提供了官方的App来让用户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他们的服务,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开发者为他们提供不同使用体验的App。这里面,底层支撑服务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服务,这一类服务主要是一些账号管理、各种服务器运营方面的管理、用户计费和支付之类的服务。开发者完全可以通过使用这一类服务,自己搭建出全新的AppStore系统来。

最后要说的是内容服务了,现在有很多厂商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娱乐相关的信息、商务相关的信息、新闻相关的信息等等。这些厂商都在努力的将自己的内容推送到各种平台的用户面前,这里面就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开发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开发出各种各样的App,这些厂商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愿意和开发者合作的。

  • 数据挖掘商或应用运营商

软件的运营,App的运营,都是需要专业的人员,运用专业的系统和知识来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通常AppStore中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都是相对比较粗糙的。要想让一款应用得到最佳的收益,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所以这些人在整个生态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 AppStore的未来

AppStore解决了软件或手机功能的分发和购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和盗版共生共存,在盗版的夹缝中为开发者找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将软件的颗粒度变小,并通过微支付的手段来提高用户的服务费率。这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虽然这是目前相当先进的一种软件分发的解决方案,但是未来肯定还会出现更棒的内容和服务的分发形式。

先来看看AppStore本身的不足吧,首先:由于受限于移动网络的传输,AppStore中的应用通常都不会很大,使用了微支付体系,所以开发此类应用的很少有大型的公司。这就限制了AppStore中的应用的品质。微支付所能够收到的钱毕竟有限,就算一个软件买4个美金,所有在AppStore上的用户人手一份,这样的收益也很难支撑那些大型应用的研发。

其实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早就有了,当年计算机游戏在国内不赚钱,大家走上了两条路,一条是搞小游戏,就像现在的AppStore中的那些App一样,但是由于小游戏的支付上有问题,很难形成类似于AppStore那样的半封闭的支付体系,没有现金流在其中流转,这就导致了虽然小游戏的数量异常庞大,但是做小游戏的人生活都异常悲惨。另外一条相对成功的道路就是网游,花更多的钱,做更绚丽的网游,游戏本身是免费的,但是玩儿游戏的过程需要付费,不论是时间收费还是道具收费,大家都还是愿意付费的。这也导致了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去做网络游戏的结果。

以此为借鉴,AppStore里面是完全可以容纳那些大型应用的,只是需要彻底打破App的单位,不再以App本身来计费,而是以使用App的过程来计费。就像单机游戏发展到网络游戏的这个过程一样,App免费了,但是App中的内容需要收费,使用这些内容的时候,根据使用的数量来支付费用。在未来,开发者们还是可以去开发那些小应用,但是那时候小应用将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小应用,而是后台有着庞大的服务体系和海量内容的小应用。他们可以组合不同厂商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服务。更多的人,更多的角色,不一定是App的开发者,也都可以通过AppStore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到了那个时候,计费的主体不再是App而是服务、内容和信息,所以那时候的Store可能就不再是AppStore了,会有新的名字,谁知道呢。

以上就是我对AppStore的一些看法和围绕AppStore的一些故事,这篇东西里面的故事好像少了一些,关键是AppStore所涵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实在是没有精力在来写故事了。下回补上。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骑士时代的回归

现在这个时代,是云计算的时代,是AppStore的时代。我们看到,又一个骑士的时代回归了。
首先解释一下我认为的骑士是什么。骑士就是那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个人英雄。最早的软件工程师,都是骑士。他们一个人或很少几个人就能够完成一个让大家惊叹的软件产品。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骑士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的软件开发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都是大兵团作战,是大团队,甚至是跨越全球多个地区的团队,团结一致,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流程,开发完成的。甚至还出现了软件蓝领这种绝对是炮灰级的软件程序员。当时我们都相信,软件开发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作坊式的生产,那些个人英雄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会有那种少数几个人开发出来的,让人惊叹的软件了。软件行业将彻底的进入一个工厂化生产的时代。
工厂化的时代,确实是到来了。但是工厂从来也没有将骑士或小作坊彻底替代掉,那些骑士隐居在了工厂里,也有一些做着自由职业者。这些骑士们一直都存在着,有时候甚至让人想起那句麦克阿瑟将军的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的被人遗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工厂化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吧?一个事物肯定是有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好的一面,肯定也有不被人喜欢的一面。好的部分,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大公司的宣传广告。这里不做研究。
首先讲一个故事: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到日本的软件企业里面去实习,结果发现里面使用的很多算法很笨,于是就询问他的日本主管,“我有更好的算法,是否可 以替换呢?”,他的主管回答道:“我也知道这种方法很笨,但是我们的规范要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所有的程序员都能够理解这种算法,你的算法可能确实比现在用的更好,但是那会造成其他程序员的理解困难的,现在毕竟不是你一人在写软件,需要大家协同工作,所以我们只能使用一种最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算法。”

  • 工程化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为了协调大量的工人向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前进,就必须要有一套规则,一套所有人都认可并遵守的规则。所有参与这一工程的工人,就像是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颗螺丝钉一样,只要处理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好了。这就导致了,对于一个软件项目来说,那些辅助的人员,也就是维持这套体系平滑运转所需的人,有可能比真正的编程人员还要多出不少。每一个员工都不需要了解软件整体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架构和实施细节,他们只需要在自己所负责的地方进行创新就好了。甚至有人还为此将参与同一个项目的人员分成三六九等,分为蓝领、白领甚至是金领。让不同的人完成相同或相近的工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工作完成的速度绝不会比最慢的那个家伙快。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一点离开了他所熟悉的岗位,就变成了彻底的废物。每一个人进入新岗位,都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
  • 为了代码的可重用,开发设计了大量的框架和架构。这些东西,确实有一定的用处,那就是能够让程序对于复杂逻辑的描述,更加趋近于自然语言,更加清晰易懂。框架之所以被使用,主要是因为要把不同角色的工作边界清晰的区分开。设计各类工程实施过程的基本准则就在于:每一个工人、工种、工序之间,边界清晰;尽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对上一个环节所产生的中间结果进行验证。再有就是代码块之间尽量实现松耦合,可以独立的修改其中任意一个模块,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框架和架构唯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运行效率,任何框架和架构的使用,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软件的运行效率下降。
  • 高投入,就可以完成好作品,在工厂化时代,软件的规模居然是用人月这种单位来进行计算的。最终也就导致了,大家像埃及的奴隶那样去建造金字塔,投入的人力越多,建造出来的金字塔也就越宏伟。大家不需要去设计什么,软件完全是按照规模来衡量价值的。你造金字塔,我也造金字塔,形状都一样,差别仅仅在于个头大小有些差异。在这个阶段,我们以电视游戏机这个行业为例进行分析,高成本、高投入,完全可以弥补游戏性设计方面的不足。同时代的游戏机中,任天堂的Wii绝对是游戏性最强的,但是Sony和Microsoft却用巨大的投入,高分辨率的精美画面弥补了他们游戏性方面的差距,最终也得以在这个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
  • 科学彻底取代了艺术,成为了软件工程中的主流。我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经过总结和归纳,可以反复重现的过程;艺术则恰恰相反,指的是那些偶然得到的创意和灵感,是不可重现的。软件的工厂化生产,是无法容忍大量的艺术手段存在的,而一款让人惊叹的软件,却又一定要有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在里面。这恐怕就是工厂化软件生产的最大悲哀了吧。

软件生产工厂化之后,把人变成螺丝钉的管理;为了重用和大型团队协作,而不得不牺牲性能,使用那些最终拯救了巨型服务器产业的复杂庞大的框架和规范;用金钱代替创造,最终甚至可以用钱来达到甚至超越创意所能达到效果的做法;以及那些投入巨大的成本,完全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感的软件。所有的这一切我都不是很喜欢,但是随着软件所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好像这成为了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软件生产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工厂化,越来越无法被一个或很少的几个人来完成。

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那就是云计算。云计算不是一种技术,在技术上它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也很难形容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前面写的是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个人认为,云计算就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个人或小团体更加容易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的细化,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标志。”。

说得在通俗一点,云计算就是虚拟化。把原来那些属于大型企业或机构的资源,那些完成某些需求,所必须的资源,虚拟化到云端去。比如:一个公司,需要一套可伸缩的服务器架构,能够随时随地的适应用户访问的需要。以前,他们只能自己购买服务器,在用户增加的时候,再添加服务器,如果用户减少,就让服务器资源浪费掉。现在,这个公司可以将其所需的服务器虚拟化到云端去,在他们的用户不是很多的时候,只需要向云服务平台申请少量的服务资源,在用户量增加的时候,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平滑的得到更多的资源,如果用户数量再次下降,他们所需使用的云服务资源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在云服务介入之后,他们所需支付的费用,仅仅是为他们购买那些真正使用掉的云服务资源。可以虚拟化的东西很多,比如一个公司里面总要有人事管理,要有各种行政、IT、财务、仓储和物流等等和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不高的业务,这些东西都可以被虚拟化到云端去,由专业的公司来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样的话,一个公司,不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更加专注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可以使用运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社会资源,来完成那些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使得骑士们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完成复杂软件,必须要使用大型的团队。现在,那些团队所积存下来的代码,可以被他人所使用。那些复杂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被虚拟化到了云端。甚至一些个人绝对无法完成大型复杂应用系统,本身就变成了云计算的服务平台,使得那些需要类似功能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非常简单方便的直接调用这些系统。举个例子,对于网络游戏来说,客户认证系统、续费充值系统、计费系统、客服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立这些系统,并使其良好的运作,是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一个小团队,甚至是一个人,有可能能够使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方便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开发出一款网络游戏来,但是他们很难自己建立起能够让游戏顺畅为玩家提供服务的整个体系架构。在云时代,这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虚拟化,把所有这些服务,虚拟化到云端去。盛大在线,就提供了这么一套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可以为所有想开发游戏类应用的团队,提供用户认证、续费、计费和客服等服务。当然,这套平台并不仅仅是为了游戏类应用服务的,其他有类似需要的应用,也可以使用这套服务体系。有了越来越丰富、完善的云服务架构平台之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创造出优秀软件这件事情,又成为了可能。骑士们在漫天的云霞中,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AppStore为骑士的生存提供了广大的舞台。AppStore最早是苹果为其IPhone手机所准备的应用销售云服务平台。至少就我个人的了解,情况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是否还有其他说法,本文不做研究。本系列文章都不做研究,只谈想法。这种方式,将软件的发布、下载、更新、付费购买等过程,虚拟化到了云端。并将单个软件的价格降低,使得很多需要或自认为需要这些软件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AppStore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Google为其Android手机所建立的Market,MeeGo平台,甚至是Ubuntu平台上,都开始出现了类似于AppStore的体系架构。具体AppStore的介绍和关于AppStore的一些想法,以后会在别的博文中再做诠释。这里只讲AppStore和骑士的故事。AppStore或Android的Market中,大量软件的本身的规模并不大,不论是苹果还是Google,为了能够让个人或小团队快速的在其平台上开发出应用来,都下足了功夫,尽量将平台搭建的更加简单方便。由于AppStore所面向的客户平台,大多是手机。在这种运算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的地方,大型团队也很难找到施展的地方。所以,可以说AppStore是专为骑士们所准备的舞台。现在能够在AppStore上看到的应用,其结构和逻辑都是非常简单的,所需运算等资源通常都不是很多。这些软件的优劣,主要是由创意而不是投入多少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到惊叹的软件,在AppStore中不断的涌现。而且,我相信,AppStore中还会不断的涌现出更多的,令人惊叹的软件的。我要说,AppStore是骑士的舞台,并不仅仅是因为,AppStore上的软件大多是由小团队或个人来完成的,而是在这些软件中能够更好的体现效能高于重用、创意重新替代金钱,艺术高于科学这些骑士时代的软件理念。

新的骑士时代与传统的骑士时代的比较。骑士时代的重新降临,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螺旋性的前进过程。现在的骑士,不再是以前的骑士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使用的工具、产出结果都有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大多还是独自在工作,但是现在的骑士们,可以很方便的和分布在全世界的松散团队进行合作。可以使用虚拟化到云端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使用大量的成系统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现在的骑士们,可以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加轻松的开发出更绚丽的应用。可以使用前面工厂化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使用部分工厂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小团队的管理,可以使用云计算服务平台,来为其用户提供低成本的网络服务。当然,骑士终究还是骑士,现在的骑士们虽然拥有了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先进、更加丰富的武器装备,但是毋庸置疑,他们还是骑士。独自面对各种困难,靠着坚韧的意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比较低成本的体系架构下,完成那些他们的前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产出比那些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加高效、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让人感到惊叹的作品。他们更加注重软件的容量和效能,而不是团队协作和代码重用。新的骑士,是和他们的先辈们截然不同的一群人,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骑士,并将使用骑士的方式,战斗下去。

工厂不会消失,他们将和骑士并存。就像工厂时代,骑士没有消失一样,骑士时代,工厂也不会消失的。甚至会比原来的工厂时代,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新的工厂,需要为骑士们打造更加精良的装备,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新的骑士时代,必然是一个工厂与骑士并存的时代。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迎接全新的骑士时代吧!为骑士欢呼!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