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猿口算风波:大学生为何集体“虐”小学生?教育平台寓教于乐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0 月 15
互联网商业故事, 游戏的故事 musically, TikTok, YouTube频道, 互相PK, 内容创作, 内容吸引力, 分层治理, 分层管理, 口算训练, 名字改动, 在线教育, 大学生, 奖励机制, 学习动机, 学习工具, 学生成长, 学生用户, 寓教于乐, 小学生, 小猿口算, 工程师, 工程技术, 广告变现, 成人用户, 教育公司, 教育内容策略, 教育创新, 教育平台, 教育游戏, 教育焦点, 教育焦虑, 教育策略, 教育讨论, 数字平台, 数字自信, 数学PK, 数学兴趣, 数学天赋, 数学学习, 数学家, 数学挑战, 数学自信心, 数学逻辑, 数学题库, 数感, 数理工程, 未成年人, 模拟器, 模拟器游戏, 游戏上瘾, 游戏公司, 游戏化学习, 游戏化教育, 游戏直播, 游戏竞技, 游戏竞技排行, 游戏算法, 游戏规则, 游戏设计, 猿题库, 留言互动, 社交产品, 社交媒体, 社交平台, 社交心理, 社会分层, 社会心理, 社会现象, 社会话题, 社区互动, 程序破解, 观众投稿, 降临打击, 降维打击, 题目难度, 高校学生, 高校影响 揭秘小猿口算风波:大学生为何集体“虐”小学生?教育平台寓教于乐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已关闭评论
大一也是一年级,研一、博一也是一年级。在小猿口算上,大学生进去欺负小学生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今天呢,咱们这期节目是观众点播。有一位观众在我们Discord的群里头为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问我是否要讲一讲小猿口算到底是什么情况。
当时我说我不太了解,我去了解一下。结果进去一看,不得了了!很多的大学生进去虐小学生去了。
小猿口算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呢?它其实是猿题库出的一个应用。猿题库最早的功能是拍照片找答案,比如说现在老师出了一道题,我只要拿手机把它拍下来,就可以得到解题答案。这不是后来靠GPT去算的,他们有一个巨大的题库,你拍完照后,直接就能把解题步骤解出来。甚至在高考的时候,也会有人拍高考题让它去解题。当然,所有在高考期间拍高考题要求答案的,都会快速被猿题库报告给国家教委而被抓住,所以千万不要干这个傻事。
后来,猿题库觉得光靠这个挣的钱不够,他们能给小孩推一些什么广告,能给小孩卖些什么东西,于是就开始做猿辅导,还是要挣家长的钱。家长要给小孩报辅导班。这个公司最近就出了一个新的应用,叫做小猿口算。实际上在里面教一些数学的东西。
这个小猿口算是什么呢?就是它出一道题,你说这个数比内裤大还是小,或者是20以内的加减法,反正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口算题。然后呢,设计了一些游戏性的玩法,大家可以在里面打打擂台,相互PK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的小孩在里面说:“我们进去算题,胜利几次后,家长就允许我们打游戏了。”结果他们进去一看,好,一晚上一次都没赢过,玩了一个小时,完全被虐,这就彻底崩溃了。
后来,大家问到底什么情况,结果发现里面的用户名就是什么“大一也是一年级”、“研一也是一年级”、“博一也是一年级”,这些人进去虐他们了。小孩们当场崩溃大哭,喊着:“我还想打会儿游戏,怎么就这样?”家长们也说……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这个“别人家”这个已经不是孩子了啊,已经稍微有点过保质期的这种孩子在里边去玩耍。而且呢,现在事情已经愈演愈烈了啊,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大家要知道,在很多的这正儿八经的游戏竞技里头,特别是手游的这种竞技里头,打的成绩比较高的那些人,都是用什么手机打的,你们知道吗?这可能有些人说,是用iPhone打的呀,还是用那种专门的游戏手机打的,还是用什么电竞手机打的啊?都不对啊。在这种竞技类游戏比赛里头,分数最高的人都是用模拟器打的,在电脑上用鼠标打。
所以小猿口算这样的一个类似于游戏的作品,也就到了模拟器里边。到了模拟器里边以后,那就由不得你了啊,后边就可以写程序就可以去破解了。因为模拟器本来就是程序员去调程序用的东西,排到第一名的就全都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人了。不是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人的口算能力就比所有人都强啊,他们是写程序把这东西破解掉了。一上来先是看到题以后OCR识别,然后直接计算答案,就生写。他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刷几十道题出来啊。
后来呢,他们这些人说算了,再算题也太费劲了,咱们直接截留网络通讯信号就完了。我只要看到题就直接判对就行了,我不需要再去解这个题了。这个现在已经都可以实现了啊,甚至还有人跑去直播说:“你看,我又虐哭了3个小朋友,我又虐哭了5个小朋友。”还有些人直播打赏,这个也很开心,就跟游戏直播一样啊,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
那么大人为什么总喜欢欺负小孩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咱们经常讲一个事情叫降维打击。这个话呢,其实是来自于《三体》。在这本小说里面,总是讲说我们四维打三维,三维打二维。如果我比你高一个维度,我去进行战争,那你是完全没有任何反抗余地的。中国人呢,其实一直都在被别人降维打击,特别是近现代。我们用着大刀长矛去面对洋枪洋炮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降维打击。现在呢,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降维打击一下别人,降维打击呢,就是坦克打骑兵的那种快乐啊。
无条件、无法反抗的那种胜利,中国人其实一直如此啊。我们不追求与别人平起平坐,要么我给你跪着,要么你给我跪着。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件事情。那么大学生呢,其实也有被小孩烦坏了的时候,特别是在王者荣耀里头。因为小学生呢,情绪很不稳定,技术很菜,而且完全没有团队意识的一帮人。直到小学生可以上线打游戏的时候,大学生就不玩了。现在终于有一次可以上去虐小学生的机会了,他们肯定是不会放弃的。而且现在小学生也在呼吁说:“你们有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咱是不是做个防成年人沉迷系统啊?”求求各位开发组的哥哥姐姐们,给做一套吧。
其实呢,我们做游戏也好,做很多的这种社交产品也好,使用的有一个很主要的策略,叫分层治理。这里头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在美国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交友软件,实际上是这种严肃交友,真的是要找男朋友、女朋友,结婚对象的这种软件,是由一个犹太人去开发的。有一次他去分享经验,问他怎么能够让这个软件上的人找到男朋友、女朋友去结婚呢?他说很简单啊,我们就是要给80分的男生看85分的女生。你不能给他看90分的,给90分的他就失去信心了;或者他开始追求了以后,这个90分的女生也会觉得自己用户体验下降了,什么神头鬼脸的人就来追求我呀。所以呢,你再好的,不要让他看到,一定要把它分层分开,这样就可以提高成功率。大家还都很幸福,一看:“哎,这个人好像还可以啊,赏心悦目。”然后呢,我们也配得上,你不会说来了一个人,就自惭形秽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分层治理的案例。
另外一个典型分层治理的案例呢,是TikTok。大家要知道,TikTok最早期是叫musically,实际上是给未成年人使用的。最早期musically的用户大概是12-18岁之间,还是14-18岁之间,其实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在用这个东西。那后来呢,这些未成年人一方面是容易受到伤害,另外一方面呢……
就是他们各种广告变现啊,各种购买力其实都有问题。他没有信用卡,而且你给他展示广告的时候,各种成年人的广告你不能给他看。所以到后来,musically之所以改名叫TikTok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发展成年人用户。因为music的这个名字太低龄化了啊,而且这个已经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形成了心理上的刻板印象,印象musically就一定是一个未成年人软件,成年人不玩了。所以他们就一定要改这个名字。
所以今天的TikTok就是为这事来的。改完名字以后呢,他把未成年人都删掉了吗?也没有啊,这些用户还在。他还在等着这些人慢慢的长大,长成成年人。那么怎么来管理这些用户呢?就是分层管理啊。未成年人,你尽量要少看到成年人的信息;成年人呢,你要少看到未成年人的信息。然后成年人跟未成年人之间的这种沟通关注,还有这种私信,要尽量的给他封堵开,这样其实也是很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一个方法。
社会呢,其实本来就是分层的。咱们经常讲一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分的钱多,我分的钱少;你家有钱,我家没钱。这个事呢,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呢,一旦让人发现说:“哎呀,这个人这么有钱!”像咱们经常讲这个大明星,好像生活也很轻松,很娱乐也很愉快,怎么就能挣这么多钱呢?大家会觉得心里不平衡。这个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社会分配的一些个例吧。
那么怎么能够让大家都快乐起来呢?很简单,就是隔开。你也别看着人家挣多少钱,你也别看人过什么生活。这件事呢,其实在海外是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或者比较正常的一个现象啊。很多西方国家就是这种分层社会,有钱人他们过的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普通人也不知道。他也不到普通人面前来晃悠,也不是说我一定要欺男霸女一下,或者欺压一下穷人。他过他自己的日子就完事了,普通人过也是过自己的日子,互相之间并不是那么了解对方到底过什么生活。
包括最穷苦的人,人家做的也很开心,甚至也没觉得说我就没有尊严了,来了一个有钱人。
我一定要这个点头哈腰,一定要跪下磕一个,也没有这事。大家各自过各自的,其实这种分层社会呢,是对双方的一个保护。为什么你底层人看不到上层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也就不羡慕这件事。你觉得,哎,大家都差不多,也都过得挺好,我也不用再去努力了,我也不用再去内选了,我把自己日子过好就完事了。
对于上层人来说,他们看太多底层人的这种生活,他们的心态也会崩的。所以我说这就是对双方的一种心理保护。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让人长久的快乐下去?咱们前面讲了,降维打击让人快乐。大人欺负小孩,坦克打骑兵让人快乐。但是呢,除了真的变态之外,否则的话这种快乐是很短期的。你可能玩一会就没意思了。就是大人跟小孩玩,你哪有那么多耐心一直玩下去?如果你真的愿意一直陪着小孩玩下去,可以去当幼儿园老师啊。这种人其实还是挺稀缺的,绝大部分大人还是希望跟大人一起玩耍。
这跟大家讲一个案例吧。我们有一次呢碰到一个拼词游戏。什么是拼词游戏?就是西方报纸上经常出来的一种,一个大的板面上横着竖着多少列,然后上头有一些字母是填好的,有些字母是空着的,让你把这个词拼出来。大家要知道,做得最好的,或者说用户量最大、最赚钱的拼字游戏,都是中国人做的,不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不是这种英语国家的人。拼的也是英语单词啊,不是说拼中文的那个成语。
这些游戏都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一次我找了一个在这块做得最好的人,我就问他们,我说你们这游戏怎么做的呀?怎么能够让这个用户一直愿意玩下去呢?而且愿意玩完了以后还看广告,还在里头付钱,到底怎么干呢?他就问我说,那你觉得我们这个词都是谁挑选的?就是这个游戏难度是怎么设计的?你有没有想过这问题?我当时想啊,我说这个一定是很厉害啊,因为我自己英文不是特别好。我说那你们这个词是不是找一帮大学教授、一帮语言学家来设计?说给你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调整这个词,让人愿意一直玩下去?他说不是啊,说我们这个词呢……
都是找这个应届大学生,或者在校大学生挑选的。后来我说:“这怎么挑选,一定是有一些我不知道的秘密,你得告诉我。”人家说了,其实很简单。他们呢,计算所有词的词频,这个词出现的多就是词频高的,出现的少就是词频低的。他把所有的词按照词频的这个频率吧,分成难易,就是词频越高就是越简单的词,词频越低就是越难的词。
然后呢,他始终去测试玩家的英语能力。如果你这个答对了,说明这个词你认识,那你会去答下一个稍微难一点的词。如果你答不上来,说明你的能力基本上就在这了。他会反复地出类似这样的词去给你。后来我说:“为什么这么设计呢?”他说很简单:“你看啊,给你一个词让你去猜,如果这个词你一眼就认出来了,你会感觉乐趣吗?”我说:“不会啊,这个事没什么意思。”他说:“如果这个词你吭哧瘪肚把它猜出来,猜完了以后你依然不认识,那你会觉得有乐趣吗?”我说:“好像也没什么乐趣啊。而我也不可能说,因为填词游戏,我猜对了一次,我就把这单词背下来,要能干这事我早背单词去了啊,这个也不行啊,也没有乐趣。”
他说:“那你说什么时候这个词最有乐趣呢?就是你把这个词好不容易猜对了,啊,猜完了以后你恍然大悟,‘哦,这个词原来我认识啊。’在这个时候,人才会感到最愉悦。”所以他会反复地去测试,精准地找到每一个玩家的英语水平的这个分界线,然后呢,在这个线的上下给你找到相应的词,让你去填。他是这样去干这个活的。
这个填字游戏的启示,是不是跟刚才我们讲的犹太人开发的找对象软件那个启示非常像?就是在你的接受能力上下的一个区间里头,找到一些能够始终刺激起你继续玩下去欲望的这个难度,让你接着把这个事情做下去,这就可以让大家一直快乐下去。
为什么讲到社会分层之后,我们会讲找到快乐这个话题呢?因为我们要想下一个是猿题库呢,并没有接住这一波破天的富贵,突然成为热点事件以后,一定是有破天的富贵砸在头上了,有流量来了嘛。那么猿题库呢,出现了小猿口算这样的一个社会热点,我就赶快去问我儿子。
我儿子今年大一啊,大一也是一年级嘛。我说:“哎,有这么个东西可以去虐小学生了,你知道不知道?”我儿子说:“这当然知道了,但是猿题库已经把算法改了啊。”改成什么了呢?就是如果发现你的水平很高的话,就会直接给你大学生题目,你跟小学生隔离开,不让你再去虐小学生,不让你虐菜了。他很遗憾,说已经没有这种乐趣了。
那为什么说这样猿题库就没有掌握住这个机会呢?其实有一个困扰着整个游戏界和教育界的终极难题,大家始终都没有解决掉。而现在呢,解决这道难题的某一个契机,就摆在猿题库面前。但是呢,他通过修改算法,把这个契机又重新弃如敝履扔掉了。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寓教于乐,如何让人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或者如何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一直愿意去玩下去的这种求胜心理,然后能够让人上瘾地去学习。这个事情其实一直困扰大家,所有游戏公司一旦讲到寓教于乐,那这游戏一定扑街;所有教育公司一旦讲到寓教于乐,那一定学不会。
现在突然这么多人冲进来说玩啊,那么看看如何能够让大家玩下去,能够玩好,能够开心,这个其实叫破天的富贵,但是猿题库并没有接住。
最后呢,咱们再讲一下关于口算。口算这件事啊,老外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视这个,中国人非常重视口算,从小就算。那你说口算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我相信这事还是要辩证地去看,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他呢,培养了中国人普遍的数感。
什么叫普遍的数感呢?就是他对所有的中国人进行训练,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对数字有一个相对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有效果的。数感好的人对于很多数学和逻辑的问题呢,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第六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一看这个题,我觉得它等于0,我还没算呢,但我有这种感觉。你算完了以后呢,很大概率确实是等于,你就是冥冥中觉得它应该等于的那个数字,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啊。而且特别是经历了大量口算训练的这些人,他的数感会很强烈。
培养了中国人在数学面前的自信心。我们算数吧,这事有什么难的?像我似的,看着这种律师给我的,比如一尺厚的合同,我经常跟律师讲的话是什么?合同不就是一道数学题吗?已知条件是什么,来去求解。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方程,把所有条件都约束好了,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就是这份合同。
对于我们这种工程师来说,或者理工直男来说,每一件事情实际上都是在解方程。你去做各种的投融资,做各种的这种协议,做各种谈判,难道都不是解方程吗?就是这么回事。这个让中国人可能会更加自信一点。而且只要是说到最后轮到解方程的时候,那有什么可解不出来的?这不就算完了吗?这是好处。
坏处是什么呢?坏处就是大量的口算练习,扼杀了很多中国人对于数学的热情,觉得这个事好烦,好没意思。就像现在在这个小猿口算里头,被大学生反复虐来虐去的那些小学生一样,他们会觉得好无聊,这个也是会很痛苦的。我们会看到最顶尖的数学家里头,其实并不都是中国人,而且可能老外的比例还高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可能能够成为顶尖数学家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练口算,可能就觉得这事很烦,就直接逆反了。
他不像国外似的,最后去看哪些人对数学真的有兴趣,然后再给你进行专项的培养。而中国的话,就是甭管你未来是什么人,咱们先练口算。有些人可能练完了以后就有兴趣了,或者一些可能数学天赋没有那么高的人,觉得自己“哎,我也可以”,这个事他就去了。但是有一些本身数学天赋很高的人,可能反而逆反了,这是反面的一个作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偶然出现的热点。本来应该是认真对待,特别是小猿口算这个事情。寓教于乐和在游戏中学习,一直是教育界和游戏界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来我们又得到了一次,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契机吧,然后这就过去了,让我们当吃瓜群众一样,在这吃瓜讲故事了。最后,适当的口算训练还是有利于工程技术素养的建立的,这个事对于最终培养大数学家未必有利。
但是,培养工程师还是有利的。这就是今天的故事。感谢大家收听,请帮忙点赞,点小铃铛,参加Discord讨论群。也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我们的付费频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