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Archive for 3 月, 2012

好奇怪的一个标题啊?事情是这样的,几个月前,我进行了一次工位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是很爽的事情,虽然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每次想起还是觉得不爽。最近看了很多的产品,感觉有些很有趣,也有些看起来很不爽。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我那次不爽的工位搬迁经历了,并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共通之处,在这里写一写。另外,可能和某些社会现象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如果有人看到了,觉得有所触发,那么很好;如果有些人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不爽,那么只能说: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首先还是先来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几个月前,被通知需要调整工位,在大公司里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长期不动地方,说明公司缺乏活力。好了扯远了,我接到了通知,于是就进行了搬迁。但是调整之后,却发现,我的分机号码变了。办公室购买的是昂贵的avaya IP电话机,电话号码是跟着电话走的,只要把电话从这边网线上拔下来,到那边插上,号码是不会变化的。但是在搬迁了工位之后,却被告知,我一定要更换一个分机号码,感觉非常的不解、不爽。

我已经将这个分机号码印在了名片上,印着原来那个分机号码的名片已经发掉了一盒,还剩下一盒。我还将这个分机号码标注在了我的邮件签名里面,应该也发出了几百上千封的邮件了吧。在我将那么多带有分机号码的邮件和名片发放出去之后,在保留分机号码那么方便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挑换呢?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挑换工位,这没有问题。外面那些需要联系我的人,并不知道我的工位在什么地方的,但是分机号码就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需要联系我的人,是需要打那个分机来找到我的。

我感觉非常不爽,于是我就去抗争了。我先找到了行政人员,行政人员告诉我,这是IT部门的规定,于是我就又找到了IT人员,他们一开始告诉我,为了他们自己管理方便,所以才这么规定的。然后,我说,现在的设备,只要每个人抱着自己的电话机换工位,就不会有问题了啊,不会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啊?然后,IT人员又告诉我,这个规则是以前在行政岗位上的一个人,和他们一起商量确定的,就一直这么执行下来了。然后,我又找到了以前的那位行政人员,她告诉我说,她也没有此类的经验,这个规则是在办公室装修,设备还没有采购回来之前制定的,她也不了解现在话机的功能。而且,她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如果其他人发现现在情况变化了,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啊。最终,IT和行政人员还是在我的抗争下屈服了。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得以保留了原来的分机号,其他参与那次工位调整的同事,都换了新的分机号。以后再有调整工位的同事,我没有询问他们的情况,估计那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应该还在执行着吧。也许部分去抗争了的人,能够保留自己的分机号码吧。

故事有些绕,但基本就是这样的了。在这个事情中,有人有错误吗?有那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吗?应该说没有,但又应该说所有参与这个事情的人,都有一定的责任。

现在的行政人员,在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调整政策呢?也许他们以前并没有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有人抱怨了之后,他们选择了维护那个谁也搞不清怎么回事的规定继续运行下去,当有人来抗争的时候,就小范围的调整一下,息事宁人之后,继续保持原有政策的运行。

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肯定是办公方便,业务方便。毕竟大家坐在这里是为了做事情,做业务的,那些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是维持业务的运转。而不是反过来,我们所有人坐在这里是为了被管理的。这里并不是要求完全不顾管理难度,一味的追求业务方便。而是应该达到一个平衡,在管理服务能够支撑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业务提供方便。至少在这一条规则的制定上,考虑管理方便的因素就大大的超越了业务方便。我以前的公司,换座位的时候,就会去调整程控交换机,最大限度的保证业务的连贯性。而在这里,在设备升级换代,大家只要抱着电话换工位,就可以达到不换分机号的情况下,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服务于业务,而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管理者的位置上,为了管理方便而牺牲业务连贯性的需求。而且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当时的行政人员没有经验,但是IT人员却是一个老IT了,他不可能没有相关经验的。

这里不是写批判文章。让我们看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一个产品的设计,目的肯定是要解决用户的一些需求。然后,还会有很多其他需求,比如做产品的人需要吃饭,需要有下载量,需要有点击数。需要用户支付等等。这就是其实也是一个平衡。前面的人可能还在做平衡,当团队大了之后,是不是会有人为了盲目的维护原来的一些策略,而放弃用户需求呢?会不会有人将产品本身的生存需求,放到了比用户需求更高的位置上了呢?

一个产品,其实有两块需求,用户需求和产品生存发展本身的需求。这就像是刚才说的例子一样,应该在保持产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应该在做出每一个判断的时候,进行每一项功能取舍的时候,都从这个最原始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时时刻刻的反省,是不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条件下,是不是应该调整原来设定的一些策略?

先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原来一个sns网站,开放了API,让其他人在上面做游戏。他们看到那些用户做了游戏,赚到了钱,于是他们自己也开发游戏。然后,他们发现自己开发的游戏,没有用户开发出来的同类游戏赚钱,于是他们封闭了同类的游戏。后来,他们发现好像还是不怎么赚钱,于是他们就再去抄袭另外一个他们认为赚钱的游戏。周而复始,很快他们的平台上就没有人在上面开发游戏了。

第二,另外一个sns项目,运营的人发现互动太少,里面的游戏没有什么人玩儿,于是就不断的发大量的游戏信息出来,并且不断的提醒用户你的好友在邀请你玩儿什么什么游戏。很快这个平台上面的信息流就被游戏信息给淹没了,用户也快速的流失掉了。

第三,一些做电子阅读器的人,为了能够让用户购买他们的阅读器设备,不在客户端软件上放置阅读功能。他们担心如果用户在pc端软件上阅读了,就不会再购买阅读器了。其实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买阅读器,而是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和环境下都可以阅读。后来他们还是推出了一个单独的pc端阅读器软件,生生的将用户割裂开来。

第四,一个用户多媒体内容分享和传播的应用,在用户希望进行微博分享的时候,为了迫使用户点击微博中的链接,故意将某些内容截留下来,最终阻碍了用户希望信息得到传播这个需求的满足。发出去的微博本身的感染力也下降了,被转发和引起互动的能力下降。

上面都是一些反例,也有做得很好的。

第一,facebook为了保证用户收到信息的质量,限制了广告。

第二,google将广告放在搜索结果的外面,决不让广告污染搜索结果。

第三,一些轻博客网站,在分享内容到微博的时候,会按照最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方式来摆放图片,从而提升微博的传播力。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放链接进去,比如内容超过了微博允许的范围的时候才放链接,其他时候就不放链接。

关于如何区分不同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性的问题,故事讲了,道理也讲了。

下面讲另外一些故事。

当项目中发生争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事情是以前就是这么定下来的(虽然我说不清为什么),所以就是不能改。当有人要求修改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以前出过故事的,你会比以前那些人更加了解情况吗?你会比以前那些人更聪明吗?而这个时候,以前那些人往往已经身居高位了。这就像上面那些人做得事情一样,规则有了,虽然我们搞不清当初为什么制定这个规则,那么好吧,让我们将这个规则执行下去吧。

不记得是在哪篇古文里面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意思就是说,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 以前旧的规则,肯定是会有人去维护的,有些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经过反复思量之后决定保留那些古法的。但是也总是有些人,会无条件的遵循固有的东西。并不是说打破古法就是对的,而是说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决定是不是要执行还是改变固有的规则。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个团队的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如果一个团队突然成功了,那么这个团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去总结到底哪些策略带来了他们的成功,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就都会变成先王之法。而很多曾经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到这些内容的人们,就会把这当作先王之法认真的执行下去,但这些人又往往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说某某公司具备或不具备什么什么基因,这些基因就是这么形成的。

复制别人的成功为什么那么难?由此可见一斑。这个法先王之法的现象所造成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邯郸学步了,现在copy to china蔚然成风,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学会了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了呢?

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希望以后做产品的时候,能够时刻清醒的认识到,到底哪些需求是产品生存的需求,而哪些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时刻注意自省每一个功能或策略到底是在满足用户需求,还是满足产品生存的需求。满足产品生存需求的时候,是否伤害了用户的根本需求。在当前的生存环境下,产品是不是已经最大化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过去制定的各种策略和措施,在当前环境下,是否还适用,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如果需要的话,就及时的进行调整。

 

标题里面还有“其他”。那么最后讲一点点其他吧。涉及这个话题的社会现象通常都比较敏感,这里就讲一个比较不那么敏感的。

我们的手机号码是属于移动运营商的,不属于我们这些出钱的人。我们不能将号码从一个运营商转到另外一个,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生存需求侵占用户需求的案例。当然,这还不算过分的,我们在同一个运营商那里,不可以将一个地区的号码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去,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先王之法的案例,以前由于计算能力有限,对号码进行了分地区的限定,为每个地区分配号段,现在技术进步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增强了,既然我们能够实现手机的漫游,那么为什么不能实现跨地域的手机号码迁移呢?最后一个案例,是这两种弊端的结合,我们没法使用一个传统2G的号码,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运营商那里开通3G服务。如果要使用3G号码,就必须要换一个3G的号码。这是当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吗?很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很可笑,第一、以前就是这么干得,第二、这样可以发放出更多的3G号段的号码。

这个“其他”肯定还包含很多很多社会上的东西。这里就不列举了。我上面的那个亲身经历的故事里面,肯定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东西值得挖掘,比如当发现问题的时候,私下向喊得最大声的那个低头,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维持大范围的稳定等等。以后有空再拿出来写吧。

活动日记——IT龙门阵

2012年的3月20日,是IT龙门阵第一次走进盛大创新院。也是IT龙门阵的技术专场的第一次活动。这期活动,演讲的嘉宾,分别是来自盛大多媒体创新院,负责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的单霆先生和来自腾讯研究院的负责手机人机交互方面研究的陈波女士。这一期活动的主题,是移动终端上多媒体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

IMG_9286在开始之前,主办方先请单霆先生和陈波女士这两位来自不同公司的多媒体模式识别和人机交互方面的专家,做了一个小范围的沟通会。他们交流了一下各自在这个领域中的一些经历和看法。

这次的活动还是吸引到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IT龙门阵已经很久没有做过这么技术的话题了,平时很多都是媒体方面的人来听一听各个公司的大佬们来讲故事。据说还有人是专门从南京过来这边参加活动的。我在现场还碰到了专门赶过来的天津大学老师。看来纯正的技术话题,对专业人士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啊。

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也是倍感荣幸。可以主持这么专业的技术研讨,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

IMG_9155

讲演过程中,单霆先生回顾了他的创业经历,他很早就开始从事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尝试,以及投资界对于这个领域是多么的热切。然后又讲解了人脸识别的具体算法和这些算法的演进历史。很遗憾,算法的这一部分我没怎么听懂,这 一部分的内容确实有太专业了。不过看样子其他的那些听众还是听得很有感觉的。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有所收益吧。IMG_9192

单霆先生在讲完了技术之后,还介绍了两个应用人脸识别的技术的产品。其中F ace-API是比较有趣的,直接将人脸识别技术封装成API放在云端,提供给那些想要使用这个技术的团队或个人使用。现场就有不少听众找他们要邀请码,希望进行尝试。

在正式的IT龙门阵活动之前的小范围沟通交流会上了解到,腾讯的陈波女士和他们的团队,也已经申请了Face-API的试用邀请码,并在Face-API的即时通讯群组中潜伏一段时间了,当天其实是单霆和陈波以及腾讯研究院的这个团队里面的一些成员的第一次线下网友见面,这个圈子看来还真是小啊。

陈波的演讲范畴要更加宽泛一些,包含多媒体模式识别和人机交互的很多领域。这位腾讯研究院的美女专家,首先纠正了大家的一个误解,她说腾讯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现在腾讯已经是一家非常开放的公司了,愿意开放出很多的资源和数据,和大家一起创造财富。以前创业者总是担心会遭到腾讯同类产品的竞争,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腾讯正在逐渐向着开发者和创业者的朋友的方向转变。IMG_9216

在陈波的演讲中,介绍了模式 识别和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以及腾讯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她反复的强调,很多人现在对于模式识别的应用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是不正确的。模式识别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让计算机或智能设备达到人类识别事物的能力,在短期内,这还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现在,特别是元计算的到来,为模式识别带来了重大的发展和机遇。使用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改变人们生活的应用了。腾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了手写和语音的输入,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开发出了QQ慧眼这种有趣的产品。这个产品可以让人们在旅游的时候,看懂外文的路牌。QQ慧眼就是陈波女士的团队自主开发的。他们还有很多技术,被应用到了腾讯的其他产品之中。腾讯也会逐步的将这些技术,开放出来供更多的开发者使用。

两位专家结束了演讲之后,会场上的听众们向他们提了不少问题。这里面有些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更多的则是现有技术的一些应用前景相关的问题。过程非常热烈,由此可见,大家对于多媒体模式识别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还都是非常感兴趣的。

最后单霆先生做的总结是:多媒体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是人机交互摆脱语言和文字的束缚,重新回归的更加贴近自然的状态。这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努力着的人们的共同目标。

IT龙门阵下一场的技术活动还在规划之中,现实增强、虚拟现实,或者云计算等主题,还没有确定下来。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个人信誉追踪系统

好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博客了。

最近在忙着一些社区活动的事情。后面的社区活动会越来越多。而且,周末时间还需要陪儿子玩耍,是不是能够抽出时间来写博客,还不一定。抽空写吧。

今天下午有PMI项目管理俱乐部的活动,上午就跑来办公室,趁着这一点点的时间,写一些吧。

最近组织、协办、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也有了一些想法。现在先来写其中的一个。

 

所有公司里面和宣传,公共关系相关的部门,都刚刚度过了我们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所有做公关的人都是又狠又爱的,那就是315。所有的中国公司,对于315这种东西的心态都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315能够搞定竞争对手,同时也害怕315找上自己。这就体现了一个问题,所有公司都知道自己在诚信方面有所亏欠,但又都寄希望与老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自己,或者想着,我们只是为了一些小恶,社会上比我们罪大恶极的家伙多去了。这次不会轮到我头上的。

315也算是一个大话题了,这里要阐述的是另外一种比较小的诚信问题。那就是个人诚信、个人信誉。

诚信问题,分为很多方面。特别是有一些银行方面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是不适合进行公开的。所以我所设想的个人信誉追踪系统,所追踪的也仅仅只能是个人或一些机构发表的公共言论,以及向公众所表达的一些观点的追踪和回溯。机构可以通过换人来快速的改变其信誉,但是个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其信誉状况应该是不会发生跳跃性的变化的。所以我感觉,个人要比机构的信誉状况更加值得追踪。

记得很早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位大神级人物,讲解什么是诚信,那位大神讲道:为了远期利益,而放弃近期利益的方式,就是诚信了。诚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益,并不是为了什么道德或真理、正义之类的东西。现在,很多的专家、学着、名人,在利用他们的声望,说着或做着一些事情,即使事后被证明了,这些事情可能有问题,他们也会放出,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之类的言语,来为自己辩解。甚至还有些可笑的人,做了不诚信的事情之后,堂而皇之的说,这是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个人荣誉,成就更大的利益。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感觉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或机构,变得不诚信了呢?我们无法相信社会,无法相信专家,无法相信其他的那些机构或管理者呢?当然,信任都是相互的,我们不信任别人,也不指望别人相信我们。归根结底,不诚信的成本太低了。诚信是为了远期利益,而牺牲近期利益的行为。那么不诚信就应该是不顾远期利益,而争取近期利益。但是如果人们在不择手段的获得近期利益的时候,对其远期利益基本没有损害,甚至还有所帮助,那么就不会有人选择去遵守诚信了。因为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事情。

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这里就不讲了,相信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得到一个诚信的社会呢?大的方面肯定轮不到我在这里胡说,那是党和政府考虑的事情。我们只能从一些小处着手,增加一部分人不诚信行为的成本。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网络应用,能够让所有的用户讲他们看到、听到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利用语义分析工具和人脸识别技术、声纹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对这些凌乱的信息进行整理,将信息以人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归并。系统仅分析和记录那些公众场合发表的信息,图片、视频和语音信息,用户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介摘要上传信息到系统中来。

对于一个事件,在系统的数据模型上,会形成一个节点。各个专家和学着、机构对于这个事件的观点会汇集在一起。系统可以自动的筛选出一些对于这个事件比较热心的用户来维护这个节点。并使其具备比较高的可读性。以方便其他用户的阅读并进一步的补充内容进来。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在这个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判。社会大众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毕竟通常是需要日久见人心的。

人们也可以自己去上传一些自己的事件。大家可以去纠正那些错误的信息,这需要共识,然后找到一些共同关心这个事件的用户认可之后,才可以进行修正。被修正的内容,也不会被删除,而会作为被证实是虚假的信息,存放在系统中,用户仍然能够看到。

这个系统会通过众包的形式,搜集社会新闻媒体上面的公开新闻,然后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新闻人物在新闻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判。当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前面那些人所说过的话,发表的意见,做过的事情,旁观者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评价。这个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记住那些人,在过去的那些事情上都做过些什么,让这些人的远期利益和他们现在的一些作为挂钩,让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有所顾忌。让那些有信誉的人,能够享受他们牺牲掉近期利益所博得的远期利益,让那些没有信誉的人,在远期利益上能够受到相应的损失。

这个系统,是很理想化的,是否可行,是否有可能在现在的社会形态下出现,这都很难说。至少从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的微博数据,就完全可以支撑这种系统的运转。但是微博做得是严格的恪守时间线,如果出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可以通过另外的一些更加热点的事情,来增快用户遗忘的速度。只要将吸引力转移了,大家很快就会将事情忘掉的。当然也有一些认真的人,喜欢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比如方舟子之流。

我所设想的这个系统,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系统来部分的实现方舟子那种很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能实现的事情。方舟子在打假的时候,还是很有选择性的,这没有什么可批评的,毕竟他也要在这个社会下生存的。有了一套系统之后,大家通过众包的方式来搜集信息,搜集信息的时候,可以使用实名用户或匿名用户提交的信息,但信息必须是在公共媒体上发表的内容,或者是实名用户自己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话,那些提供信息的人们也就没有什么风险了。很多考证的事情,可以等到信息搜集起来之后再说,具体是采用人肉的方式,还是计算机算法,或者最有可能的是计算机算法和人肉相结合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那些曾经不诚信的人,或者是被其他人误解了的人,也可以到系统里面来解释,或者找其他人来帮其证明。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总要给大家改过自新的机会。系统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那些不诚信的人永远不溶于社会。而是希望能够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并能够告诉大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此类系统到底有没有社会需求,这个事情很难说,但是从商业模式上来说,肯定是比较麻烦的。也许,能够用来作为某些诚信者记录自己工作生活状态的地方吧。最终成为一种媒体。

这个系统,只是我的一个设想,是不是有过类似的东西,本人不考证。设想这个系统的目的就在于:首先将现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后这些内容就是历史,不可磨灭的历史。让后人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记录来对参与到现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们进行评判。

LBS应用中的签到到底有什么用

今天下午去参加NTalks的活动,一群人坐在一起聊一个务虚的话题,那就是明年创业到底应该做什么方向。具体的内容,大家去关注NTalks吧,这里就不阐述了。

记得在最后,有一位先生站起来,问了嘉宾一个问题。在LBS中,签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现在,一说到LBS,好像就必然有签到的功能。而签到好像也成为了LBS应用的一个标志性功能。但是,签到到底能够为LBS带来些什么,好像谁也说不大清楚。

那位VC嘉宾,作答。他说,他也曾经为此困惑过,于是就跑到foursquire去询问。却被告知,签到对于foursquire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快速的矫正POI。签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的低成本保持POI信息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那位提问的先生还在不断的表述,签到是多么的有趣,大家如何比赛,如何在twitter上建立四方党,然后互相比较签到的次数,互相炫耀通过签到所得到的荣耀等等。

由此可见,签到并不应该成为LBS的标志性,甚至核心性的功能。但是通过增加游戏性,甚至直接通过一种签到游戏,来低成本的,依靠众包的方式建立其POI信息库,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对于LBS应用来说,不断的更新和矫正POI信息库,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内的项目,当然可以用签到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也可以想出一些其他的,更有趣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重要的在于游戏性,而不是签到本身。通过在更新和矫正POI信息库的这个众包过程中加强游戏性,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提交POI信息数据,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国内的LBS应用,多是采用爬取或购买的方式,来实现初始POI信息库的构建。然后问题就出现了,用户矫正的信息,是否应该快速的替换和矫正那些购买到的信息呢?换种中国人比较容易接收的说法,是不是要用免费得来的信息,去替换那些花钱买来的信息呢?由于数据分析和过滤的能力不强,所以在取舍的时候,大家都很纠结。到底是相信用户的数据,还是相信买回来的数据?

记得以前使用切客的时候,由于POI推荐算法极烂,基本上当前所在的位置,很难出现在第一屏的推荐列表里面,于是大家就都喜欢开荒,最终的结果就是,对于一个poi,会有很多很多的地名指向它。

总之:去重、搜索、过滤和推荐,应该是维护POI信息库的最基础算法了。如果这些算法最终无法达到比较好的用户体验,那么设计再有趣的游戏,意义也不是很大。当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时候,就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性极强的方式,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维护和更新POI信息库。

对于国内的LBS应用来说,首先应该注重服务本身,也就是Service。在服务的体验能够让用户满意的情况下,再想办法设计一些小游戏,让用户帮忙提交POI信息。从重要程度上来分析,第一重要的是服务本身,然后是服务的体验,再然后,才是如何增加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游戏性,使得用户能够主动的参与到POI搜集和维护的行列中来。签到,仅仅是这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