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轮回惊现!从抢购雪花冰箱到千亿电商联盟,出口转内销不再是稀罕货,而是关税战下中国制造的内卷生存战与品牌重塑之路?

三十年轮回惊现!从抢购雪花冰箱到千亿电商联盟,出口转内销不再是稀罕货,而是关税战下中国制造的内卷生存战与品牌重塑之路?已关闭评论

时隔多年,又见到了出口转内销,仿若隔世。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

关税战再次刺激了出口转内销。咱们前面连续刺激了几年的内需,但是呢,都没有喊过出口转内销这件事。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各级政府、商超、电商平台都开始鼓励出口转内销了。但是现在的出口转内销,跟小时候已经不是很一样了。

跟大家回忆一下我小时候的出口转内销。其实也不算很小了吧,那个时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有极个别的进口商品,但是呢,基本上没有出口转内销。那个时候是一个商品匮乏的年代,就是大家有钱不知道买什么,或者也没什么可买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经常很自豪地跟我讲,百货大楼里头的玩具,我们家全有。每过一段时间去百货大楼,有什么新玩具都会买回来,因为实在没别的东西可买。这里讲的百货大楼,不是北京百货大楼,是天津百货大楼。小时候在天津,你要北京百货大楼,可能家里就未必能够把所有的玩具都买齐了。

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是八九十年代呢,开始出现出口转内销。因为当时呢,开始有一些商品要出口了,但是出口的过程呢,有一些比如说检测不合格的商品,就会转内销。还有的呢,就是人家订货了,后来不要了,这些东西也会转内销,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新名词。

我当时记得比较有趣的出口转内销产品,第一个是的确凉的衣服。的确凉呢,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词了。当时讲的是一种化纤的面料,因为当时国内纯棉的东西多。现在大家都去买纯棉了,当时都说我们要去买的确凉的。这个很多都是出口转内销的。

还有一些呢,就是广交会上的商品。当时你要想把东西卖到海外去,也很麻烦。怎么办呢?开广交会,大家都把这个商品摆在这,然后老外来看,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或者说我要定制一什么东西。但是呢,有很多达成交易了以后,是没有办法执行的。总会有一定比例嘛,那么这些商品呢,就会变成出口转内销。

我记得家里头的第一只冰箱,大概是在八九十年代买的吧,就是一个出口转内销冰箱。那个冰箱呢,它的品牌叫snow,就是雪花的意思。其实呢,就是北京雪花冰箱厂做出来的冰箱。但为什么出口转内销了呢?当时应该是跟飞利浦,还是跟谁做的一个技术合作,产了一批冰箱,本来应该是出口的,但是有一些技术指标不是很达标,就在国内把它处理掉了。

当时你要想去买这种东西,还是要抢的,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买得到的。买冰箱最早还是要票的,这个是不要票的。我们就赶快去一看说这个,还是稍微有一点小瑕疵吧,我记不太清了。

就是冲上去,二话不说把它扛回家了。那个机器还是非常耐造的,用了非常非常长的时间,最后也没坏掉。实在是不行,把它扔了,买了个新的。

所以,当时的出口转内销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就是它比进口的商品呢,还是要差一些。如果我们有机会去买进口的,肯定会买进口商品。但是呢,又比纯内销的货呢好那么一点点。当时进口货不是说你想买就能买的。

北京人买进口货呢,还有一个叫友谊商店的地方。比如说有人出国了,回来的时候呢,给你发一个电视票。你可以拿这个票到友谊商店去买一台进口电视,这样你就避免了在飞机上扛一台电视这样尴尬的局面。当时是这么去买进口商品的。

大部分人呢,其实买不到进口商品。所以当时叫商品匮乏。我们想买到稍微的质量好一点的、新奇一些的商品,就要去买出口转内销。它质量呢比国内商品好一点,但是呢也要稍微贵一些。可能呢会有一点点小的瑕疵,因为他有些就真的是一批货里头,人家检测了发现有一些不合格产品,把这些产品就出口转内销了。上面呢会有英文标牌和说明书。

你像我们家买的冰箱,你要是纯国内的呢,就应该叫雪花牌冰箱。这是北京一个特别老牌子的冰箱厂,现在这个已经不见了。北京最早的这些电器厂,什么牡丹电视、雪花冰箱,现在都已经不见了。但是我们家买到的,因为是出口转内销的嘛,它就不叫雪花,它叫snow。东西呢算是当时能够买到的好东西。

而且大家买这个东西是要抢的。而且抢完了以后,大家都很新鲜。第一件事是搁一盆水搁里头,看看能不能冻冰。还是要挺长时间冻冰的。我记得当时,我跟我父亲是守在冰箱面前,可能每过个十几二十分钟,把这水拿出来看看。还没冻上,再搁里头。再过一会,再把它拎出来看看,居然还没冻上。实在不行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冻的个瓷实。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出口转内销呢,大概到2,000年以后就不是那么常见了。因为到那个时候,商品就没有那么匮乏了。进口货呢到2,000年以后也不是那么难买了。就普通人你都可以在商店里去买到,贵呢是稍微贵一些,但还是买的着的。卖东西的人也会很耐心、很积极主动的把这个商品推销给你,所以他们应该也是有KPI的。并不像是原来在友谊商店,你举着票去,人家还爱答不理的,一看就是你来赚国家便宜的。已经不是这个状态了。

所以呢,到2,000年以后,出口转内销就基本上不见了。而且当时呢国产商品的这个品质,不要说有多好吧,但是已经可以用了。这个我相信大家还是可以认可的。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

再次出现了出口转内销的现象。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指出:“你们这些外贸企业呢,不要老盯着海外,你以后是会出现问题的。你要开始往国内去卖了。”所以叫内外贸一体化。大家注意,2024年这个事,他就已经注意到了。

怎么做内外贸一体化呢?第一个是允许出口商品凭自我符合性声明进入国内市场,缩短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的周期。因为我们如果这个商品要出口的话,你就不需要过国内的这些什么3C、QS什么这些认证标体系,你只要过当地的。比如说我要出口到美国,我过美国的认证体系就完了。以后甭费劲了,你在美国过好了,直接给我写个报告,我快速的让你通过国内的。

然后要推动同线同标同质,覆盖到消费品、工业品领域。广州等地通过湾区认证,实现检测成本降低60%。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咱们经常是一个生产线上,你给国外生产的是一个质量,给国内生产的是另外一个质量。说咱们把这个外贸企业这块牌子得留住了,出口转内销嘛,质量还是要好一些。所以要求同线同标同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下来的东西,要有同样的标签,要有同样的质量。

再往后呢,是财政部联合银保监会推出内销保险、保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金融工具。2025年首季度,外贸企业内销贷款规模同比增长23%。这干嘛呢?因为你外贸企业有一点跟内贸是不一样:你把东西给人家真给钱。但是你在内贸的话,把这个东西给人以后,你还得找人去催款,还得把钱要回来。所以呢,人家说我们干脆把这块做个保险、做做融资,做一些金融化产品的包装,来把这个事情给大家做下去。因为好多外贸企业不愿意做内贸的一个很核心的原因,就是去要钱太累。所以说我们把这事也搞定。

到2025年,国家各级政府就开始密集的下文要求什么呢?叫中央统筹、地方细化、平台赋能。我们要做立体化的出口转内销了。在对美加征了125%关税之后,我们同时干了一个什么事呢?商务部于4月13号启动了外贸优品中华行。就是我们还是承认这东西是质量更好一些,要把这东西弄到国内来。通过1+10+n的模式:一是一场启动仪式;10呢是十个重点省份,也就是沿海主要生产外贸产品的这些省,珠三角、长三角,加上京津沪什么这样的地区,就把这个10个省市算上;然后n场专题对接,要做一大堆专题对接会,推动机电、纺织等六大类外贸商品与国内采购商精准匹配。商务部就直接干活了。现在呢,是商超就赶快出来支持:盒马呀,永辉呀。

大润发呀、浙江联华呀,就赶快出来说:“我们要去对接。你们原来是外贸企业,我们很欢迎你。我们专门建立部门来对接你们,专利建立专人。谁说要对接我这个商超,我们就专门派一个人陪着你。”干嘛呢?我引导你入住,到底我这是什么样的规矩,怎么入住进来快速的上架。我们争取让你24小时或者48小时,能把你的商品摆到货架上去,然后开始卖东西,开始给你还钱。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政府还要支持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什么要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因为出口转内销里头,有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就是知识产权纠纷。第一个,你出口商品上是有标牌的,你有是原来人家,比如说耐克、阿迪达斯或者什么,这样的牌子都挂上挂着呢。就算人家不要那个货,你不能把这东西在国内卖了呀。但是现在我们去成立一些专门的机构,帮你把这事解决掉。

有些工厂说,我自己设计商品,我不用你原来那批货了。但即使是自己设计出来的商品呢,也很难免跟原来甲方要的货长得很像这件事。所以还是有可能会面临着知识产权纠纷。还有呢,原来的代工协议里头有很多的限制。你代工了我的东西,你就不可以再去做同类的东西,或者是我给你的东西,你不可以瞎卖。有很多这样的限制,都需要律师去给你去解套去。当然国内呢,还有厂商去抄袭他们的商品,这个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像广东省商务厅就建立了外贸转内销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2025年一季度,就处理了侵权案件120起,维权周期缩短到15天。你过来以后我切了咔给你处理掉,不要在这慢慢折腾。后面商务部还联合了互联网平台,现在因为电商很强大嘛,京东、阿里、拼多多都赶快上来,给我去卖这些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去。要做千亿采购联盟,甭管是阿里、拼多多还是京东,每人都是拿出上千亿的资金来采购这些商品。拼多多是说千亿,阿里也说千亿,京东得说两千亿,说我们拿了两千亿来采购这些商品来了。

而且京东呢这2,000亿,2025年4月份已经对接了3000多家外贸企业,说我们就是来买你东西的,买完了以后我去卖去了。阿里呢,叫春雷计划2025,也是去精准的采购这些外贸商品。直播电商,像什么交个朋友、东方甄选呀,都专门开通了外贸优品专场。4月份单场直播销售额就有突破5,000万的,还是很努力的在国内卖这些东西。

30年后了出口转内销,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没有?咱们稍微比较一下。第一个,品质上呢,我们现在依然认为它会比内销的好一些,这个认知还在。

像我们看了这么多年315晚会了,每一年都有什么?就是这个工厂里头生产的外销商品,它是符合海外认证的资质的。给内销的商品,就各种神头鬼脸的就全来了。我们依然有这样的认知:老外检查的要更严格一些。那么这种口碑跟认知,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不好说。

现在甭管是国家还是各个省市,都希望我们尽可能的把这个口碑保持下去。因为这种口碑对于这些外贸企业来说,是很关键的。因为你是外贸企业,你可以生产这个老外认可的商品。那么我们在国内去买你的商品,就要更放心一些。他等于相对于国内的这些生产厂商来说,他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个还是有价值的。

现在真正的外贸订单或者外贸尾单呢?有一些,但是应该没有那么多了,比较少了。因为前面TikTok已经把大量的这些外贸尾单全都给你消化掉了。什么叫外贸尾单?比如说人家下了1万件的订单,我生产了11,000件,多出这个1,000件来。最后Temu说来,我们给大家玩这个全托管模式,他们就把这批货直接在Temu上全卖掉了。所以真正的尾单不多。

那么对接过来的这些外贸的企业,到底是什么呢?不是他的库存,而是他们的生产能力。这是这一次出口转内销最主要的差异。30年前我们收到的,都是真的给国外生产的产品。而现在的话是这些工厂,有给国外生产产品的能力。

各个电商平台跟商超连锁想要的呢?其实也不是给人家卖这些尾货或者库存货。他们真正想干的事是什么呢?新品牌和自有品牌的建立。比如说咱们到山姆超市,里头有一大堆山姆牌的商品。现在国内这些商超说我也想要,那你原来可以给山姆生产,那你也给我生产呗。我把我这个牌子给你挂上,现在这东西叫永辉牌子行不行?这不是也挺好的事吗?这就是现在国内商超真正想要的东西。

另外一波像电商平台,他们想要什么呢?他们不需要说,你给我出一京东牌的什么,或者淘宝牌的什么。他们想要的是说,我来辅导你设计新品牌吧。有了新品牌以后,你把这些品牌挂在你的商品上,到淘宝到京东来卖。电商平台为什么想让人家要做一个新品牌呢?很简单,电商平台想挣的是什么钱?是广告费。你如果没有品牌的话,谁上你这来打广告来?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需求。

这么多人都去说,我们要去让出口转内销,让外贸企业继续活下去。有人就问了,说国内有这么大的内需吗?可以消耗掉这些出口转内销的产能吗?这可能是大家有一个疑问。世界工厂不是白叫的,即使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消费国,也搞不定这么大的产能。我们现在能够生产出……

全世界用的商品来,这个稍微有些夸张,但是差的也没有那么远。开足马力应该基本还是可以实现的。

这一次出口转内销呢,我原来内销的一些厂商干嘛去了呢?其实这并不是说像30年前那样,国内商品非常匮乏,出口转内销回来大家要抢。这是一次内卷洗牌。你出口转内销了,原来内销企业,你就需要直接跟那些外贸企业去竞争去。有些品质好、会经营的外贸企业,就会把原来那些品质不好的内贸制造商挤死。或者这些内贸制造商说,我也要提高品质,可以跟他们去进行竞争去。这一块呢,就需要进行一些血腥的厮杀了。

整体的消费品质会通过这一次新的出口转内销活动有所上升。贸易战总有结束的一天,国内经过这一轮洗牌之后,剩下的一定是一些更强的生产商,差的一定会被干掉。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变得更加强大。更多的品牌和经营团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我会做一些新的品牌,把我这个产能包装起来出去卖去。

外贸企业呢,其实本身是很畸形的。就是他除了生产之外,他啥也没有。它也没有设计,也没有宣传,也没有品牌,也没有广告,它就是有生产企业。所以呢,它的效率非常非常高。但是现在不行了,说我们要换一个方式,要让大家去设立新品牌。要注意一个商品,所有的利润里头,生产环节占比是非常少的。大量的利润是归于设计、宣传推广、品牌树立、售后服务,等于归这些地方。我们现在要把整个这一块缺失的补全。

本来我们是希望通过前几年的消费升级,逐渐建立起来设计品牌和讲故事的团队。消费升级就是我们要靠故事来卖钱,而不是要靠这个产品,这个铁疙瘩来卖钱。结果碰上个疫情,消费升级直接改消费降级了。现在呢,我们通过出口转内销,是有机会建立一些能够提供服务附加值的团队的。这些商品、这些品牌呢,站住脚了,还是有出海的需求的。在杀出海的时候,肯定也会变得更有战斗力。这是我们这一次想去干的事情。

特别是电商平台,加入到整个出口转内销的环节里边来,他们要去干的。商超不干这事,商超就是说,你把东西放在我平台上卖就完事了。更多的利润还是要依靠增值服务,是不能依靠工业斯巴达的。你工业斯巴达这个出来以后,只能卖钢铁。有了增值服务,你才有品牌溢价,才有广告,整个的互联网体系才能正常的运转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时隔30年再见出口转内销,现在已经不再是商品匮乏的年代了。通过国内的制造业内卷,我们现在需要实现整体的品质升级。最后要把真正能够生产出好商品的这些工厂留下来。

其他的那个就是该死就死掉吧。而且,我们要培养和建立更多的新的品牌、设计与运营的团队出来,这才是真正未来可以创造更多利润的机会。

中国制造经过这一次的关税战,应该是野火烧不尽,等待春风吹又生的时候。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30年后再见:出口转内销的故事”。感谢大家收听,请帮忙点赞、点小铃铛,参加DISCORD讨论群。也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我们的付费频道。再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