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从爆火到出走新加坡,看泛AI Agent赛道如何被国内大厂免费模式玩坏,中国AI创业公司在资本与地缘政治夹缝中求生的辛酸启示。

Manus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从爆火到出走新加坡,看泛AI Agent赛道如何被国内大厂免费模式玩坏,中国AI创业公司在资本与地缘政治夹缝中求生的辛酸启示。已关闭评论

曾经一码难求的Manus宣布跑路新加坡了。

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中国AI产业在7月9号呢,应该经历了资本侵袭之日。为什么这么讲?第一个,稚晖君创建的智源科技跑去买壳上市去了,机器人还没造出来呢,先去收购了一个上市公司60%多的股份。这个要干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

另外一个就是Manus,算是在Deepseek之后,又炒起了中国AI热潮的一个品牌。他们当时是做泛AI agent,就是说可以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AI agent,突然宣布在国内裁员,直接关闭,然后搬迁到新加坡。事情没做多少,这个资本的吃相有点太难看了。

Manus到底怎么个跑法呢?原来团队也不大,120人的团队,留下三四十个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剩下的原地解散了。给2N或者是n加3,估计有些人来的时间实在是太短给n加3,来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可以给2N。反正手里有钱嘛,刚拿了7,500万美金的融资,也不在乎这一点,直接遣散了就完事了。

然后准备在新加坡设立新总部,在新加坡要设立研发中心,招聘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职位,月薪高达8,000-16,000美金。不是人民币,是美金,因为这也没办法。你在新加坡没有这个薪水的话,你活不下去,那个地方生活成本很高的。然后准备在新加坡、东京、硅谷重新设立总部,重新开始。

Manus的爆火到底算不算是个意外呢?当时Manus突然火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觉得这玩意有啥?你这个模型也不是自己家的,里头用的各种技术也不是最新的,你咋就火了呢?这是不是一个德不配位的项目呢?

Manus呢,是第一个能够完成各种炫酷工作的泛AI人工智能。原来呢,也有一些AI agent可以完成一部分工作,但是呢,能够完成各种工作的呢,Manus算头一个,而且它完成的很炫酷。注意,炫酷这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很多开源项目说,你看我也能干,但是呢,他们做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工程师一点吧,或者比较实验室一点。你需要在字符界面,在一大堆代码在里头敲了半天,写了半天以后,给你出一个半半拉拉的结果。

Manus呢,第一次把它封装在一个界面和交互相当不错的产品里头,还录好了视频。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技术其实在AI时代不是第一生产力。在AI时代里头,最重要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是拍视频跟讲故事的能力。我们现在看看OpenAI,那绝对是拍视频跟讲故事的大师。

Figure AI机器人。

这个也属于是拍视频跟讲故事的一把好手。咱再看看马斯克,那玩意儿全世界第一大网红,他这拍视频讲故事的能力也是没有边了。所以在AI时代,还是要好好的拍视频讲故事。

真正说我视频拍的一般,故事讲的不怎么样,产品做的特别好的,Anthropic算是一个。这个Manus属于是视频拍的很好,故事讲得很圆的一个项目。技术呢,你说真的有多先进?还真没有多先进。他用的是Anthropic的Claude大模型,连当时正在快速发展的MCP都没用上,自己就是把一些需求捆在一起。但是他的整个交互做的挺好,视频绝对很酷,产品设计和体验也还做的不错。算是呢,解决了一些问题,而且呢,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

这样的情况下,他突然就爆火了。但是爆火之后后边的发展呢,其实并不尽如人意。OpenAI这样的爆火了以后,不断的往前发展,不断的引领潮流,开创了新渠道嘛,然后一直站在这个渠道,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一起探索新方向。大家都是有这样预期给它的。

但是Manus后边并没有那么好用。第一个呢,尝试在国内落地失败了。它本来是用的Anthropic的Claude大模型,你要想在国内落地,这事肯定不行嘛。因为这个规定了,你是不可以在国内使用了。包括像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JGemini,这些都是不允许在国内使用的。所以呢,他们挑来挑去,挑中了通义千问的这个模型,说我们试一下,用千问模型能不能在国内落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估计效果很不好。

因为千问模型我们试过,就是它的指令依存度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当时的千问2.5,千问3呢还要更好一些。因为像你要做这么复杂的AI agent,你就需要是很多个AI大模型的运作过程前后相衔接。这个里头你到底说成什么样,说我才华横溢还是磕磕绊绊,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你指令的依存度。我前面要求你向东,你就不能向西;我要求你撵狗,你就不能打鸡。但是在这块,千问其实做的不好。

Manus如果继续想向前发展的话,他必须要解决Claude、ChatGPT这些美国大模型的合法使用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是无解的,因为模型不是他自己的。很多其他的厂商,你像Mini Max也开始做AI agent,那模型是他自己的,他就可以分好说,这个是国际版,那个是国内版,我们自己拆开来用就完事了。但是,Manus他没有这个能力。

而且呢,Manus在国内被一群的大厂去围殴。这种东西你在美国呢……

人家还没有这么多的工程师,这么多的研发力量聚集起来说:“有方向了,我们要出来围殴你一下。”还不会干这个事。

而且,就算你在美国,真的有人把类似的产品做出来,人家还得收费。你在收费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拼一下:谁愿意亏更多的钱?谁愿意给更多的补贴和优惠的问题。但是国内大厂不跟你讲这个,我都免费,产品都差不太多。

国内阿里自己就做了类似这样的产品,也投资了类似这样的产品。字节跳动自己做了Coze空间,而且现在的豆包也支持深度研究了。百度也出了类似这样的产品,这都是大厂吧?直接上来围殴你,都是免费的。

Minimax、Kimi、智谱也都出了这种泛AI Agent,也在进行相应的尝试,而且都是不要钱的。那你怎么跟他打?包括像360的周鸿祎都开始表演了,说:“我们也开始做这种泛AI Agent,各种问题都可以解决掉。”而且为了开演示会,还说:“我要把市场部都裁掉,我让AI Agent把整个市场部的工作都替代掉,我自己一人搞定。”后来也就没有什么后来了,估计裁撤市场部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容易。

再往后,Manus开放注册和开始收费之后的话,数据就不再公布了。什么意思呢?因为前面在排队的时候,号称有260万人进去排队,后边说:“我们不需要排队了,大家来玩吧,我们开始收费了。”这个用户增长估计是废掉了。

如果用户增长依然非常迅猛的话,他会出来说:“我们又有多少人开始排队了,我们又有多少人等着去付费了。”如果他真的收到钱,他也会说:“你看我收了这么这么多钱,我盈利了。”但是后边的数据就没有了。

曾经有一个数据,号称是说他们的付费转化率有60%。但是这种数数呢,就是你看着一下就行了。ChatGPT自己也做不到付费转化率60%这样的事情。这个就属于是骗一些不是特别有经验的人吧?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行业付费转化率都不可能这么高。

因为这种泛AI Agent的收费模式其实是很难平衡的。为啥?因为它消耗的TOKEN特别多。每一次他提出要求以后,你就要消耗大量的TOKEN去干活。你还别说是这种泛AI Agent,我曾经把自己的一些AI大模型的账号挂到过编程的AI Agent里头去,这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垂类的AI Agent。那一会你问问几个问题,几美金就不见了,这个非常非常贵的。

而且,AI Agent产生的结果呢,是不可预估的。你最后不能说要抽卡吧?抽卡的意思就是你出多次的结果,然后挑一个可以用的。

这个是在AI绘图里边常用的一个新的名词。但是,AI agent出来的这些结果,可用的绝对不会超过一半。绝大部分的这个AI agent的结果都是不可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让人去付费,甭管是十几美金、二十几美金,还是三十几美金。一方面,消耗的TOKEN这个钱数根本就cover不住;另外一方面,人家付了钱了,出来的结果基本上不可用,那就属于里外不是人的一个状态了。

这些大模型厂商自己搞AI agent,它还可以干嘛?左手倒右手,我只要在里边做这个账就完了。但是你像Manus这种第三方,你收了这些订阅费以后,你就老老实实的去给人按TOKEN付钱去。这个基本上是无解的。免费很香的东西,收费了以后立马就不香了。

现在关于Manus在国内的很多风评,其实没有那么好。一堆人说,怎么这么贵?当然,只要收费,就一定会有人嫌贵。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嘛。你像我收199,说大家来做个线下活动,一帮人说,老范你怎么可以割韭菜?永远有这样的声音,这个是没有办法。另外一方面,就是付了钱以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泛AI助理呢,本身你想获得想要的结果,就非常非常难。

拍视频没毛病,拍个视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事你是可以做的非常非常好的。因为都是摆拍嘛,你这一次没拍好再拍一次嘛。这些数据进去了以后效果不好,再来一批嘛。但是你真的实际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挫折和失败,就需要用户自己承担了。那这些人会去骂街的。人家希望付了钱以后一次搞定,你付了钱以后让我反复在这试,那这个肯定是不行的嘛。

为什么说资本是丑恶的呢?资本的丑恶嘴脸在哪呢?这个Manus拿了钱了,拿了谁的钱?叫benchmark给了7,500万美金,估值5亿美金。还没有到独角兽,10亿美金才独角兽呢,距离独角兽还差一半。7,500万美金拿到了,就是他搬离中国大陆去新加坡的一个核心原因。为什么呢?这个是拿钱的一个前提条件。benchmark这个7,500万美金的领投,是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不搬离中国,搬到新加坡去,你这个投资就不允许落地。

这是为什么呢?美国在2024年10月份签署了行政命令,规定了美国资本对中国AI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需要报备和受限。这个命令是在2025年1月生效的。只要是美国资金投了中国项目,就需要去审核。他这个案子就审核了,最后通过的方式就是:这不是一家中国公司,我把中国公司的部分整个关掉,我搬到新加坡去。

而且呢,投资者就明确的要求 Manus 必须迁到新加坡,否则的话你这个审核通不过。而且呢,Manus 搬到新加坡以后,你也可以合规的去使用 OpenAI、Anthropic 这些美国的 AI 大模型了。

Manus 出走的原因,现在已经看得很明白了。不要想什么算力的问题,什么芯片的问题,他自己连大模型都没有,他要那玩意干嘛使?它也不是部署在开源大模型上的,它是部署在人家的 Anthropic 或者是 ChatGPT 这些闭源模型上的。所以它只需要往 Anthropic 或者是 OpenAI 这边去买 TOKEN 就完了,跟算力没啥关系。

Manus 出走的原因第二个,你要合法的使用 Claude 和 ChatGPT。第三个,要合法合规的为海外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因为未来的话,你继续去做这种泛 AI 人工智能,其实是有问题的。现在泛 AI agent 的所有服务,其实服务效果都不是特别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去给人做定制的垂类的 AI agent。

最重要的一个呢还不是这些,最重要的一个,是避免跟国内这帮卷王继续内耗下去。国内的一众的 AI 真的都是免费的,就算你拿了 7,500 万美金的投资,一个这样的小公司,一百来人的小公司,你想去跟字节卷,还是想去跟百度卷?你卷不过人家的。别看百度现在市值还没有腾讯音乐高呢,但是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现在国内的这些 AI agent,它的效果呢也都大差不差的。基本上呢,把国内的 AI agent 或者叫泛 AI agent 这条路给封死了。所以国内谁在说我要去做这个东西,别费劲,没有你任何机会。

那泛 AI 认证的这条路径到底对不对呢?大家都往里冲。前面我们讲了,泛 AI 认的这条路径,到目前为止还是有问题的。他算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大家都希望把它做成,但是目前其实达成的效果都差强人意。

那么泛 AI 的既然解决不了大家实际应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大厂都进去卷,都免费的给大家提供大量的 TOKEN,让大家去使用呢?原因很简单,泛 AI agent 呢是可以吸引用户的。吸引了用户以后呢,你就可以进行垂直和定制的 AI agent 或者是 AI 应用的开发与销售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呢,大模型只靠订阅和 TOKEN 是很难实现收支平衡的,必须要提供服务附加值。大模型厂商都在卷泛 AI agent,意思就是说,我再给你提供点别的服务,你再给我多交点钱回来。现在准备在这条路上一直卷到死的,也就是 OpenAI,收 200 美金一个月。

收2,000美金一个月。收2万美金一个月。我把这个东西给你做的非常漂亮。其他人其实也不太敢往这条路上生卷,都是吸引了用户以后,先说我包治百病。你包治百病完了以后,到医院门口的分诊台一看,你这个看个内科吧,你那个看个外科吧。他最后应该是这么来去,把整个的用户需求给消化掉。

那么最后呢,Manus的未来会怎么样呢?在新加坡招人组建团队呢,基本上是个伪命题。当一个人的薪资达到1万多美金的时候,在新加坡这样的一个城市,你想让他踏踏实实的做研发,难度其实是很大的。我有不少的朋友在那边做公司,你真的想让他在当地把研发整个跑起来的话,可能性很小。如果能够在新加坡、日本获得客户的话,估计还是要在大陆重新召集团团队,召集工程师,将项目完成掉。

现在呢,大张旗鼓的把它都裁掉。我现在是新加坡公司了。以后呢,再偷偷摸摸的招募,或者说招完了以后变成外包。这个也方便进行隔离。你到目前为止,字节跳动也没说我把这个研发团队都弄到新加坡去。他整个的研发还是要靠中国大陆。新加坡那边可能做一些运营,管理什么就可以了,或者说摆一些人,稍微给大家演示演示就行了。

要想继续引领潮流,开创新赛道,去新加坡呢,基本上就宣告了他已经放弃了这条路。如果他惦记着说继续引领潮流,说我要继续在泛AI agent这条路上接着跑下去,他就不会去新加坡,他会去美国。去了新加坡就肯定说,我怎么安安稳稳的把拿到手的投资把它消化掉,怎么把这些名声转换成我的客户,怎么变成我的利润和未来的一个发展。他一定是要做成这样的东西。

新加坡呢,当然还可以玩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什么东西呢?比如说运营算力中心。我整一个算力中心,在这边做一些运营。比如说让国内的一些团队去使用他的算力,或者说是不是在偷偷的倒腾一点算力卡。这个都是可以在新加坡比较方便做的事情。日本东南亚呢,这种垂直的,定制化的AI agent的需求,其实是可以养活Manus。最后呢,在新加坡上个市,稳定的发展下去,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未来了吧。

总结一下,地缘政治呢,正在割裂AI行业的发展。Manus跑路了。loveart,前面咱们介绍过的这个产品,还有一个叫Jinsmark,一开始就设立在美国。虽然都是中国公司,但是,都是跑到美国去开分公司。最早跑路的其实不是Medos,最早跑路的叫HEYGEN。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前几年,郭德纲讲英文相声的这种视频,就是这个HEYGEN做的。

他呢,也是拿的benchmark的这个钱,拿了6,000万美金,然后就跑去美国去了。

美元资本呢,现在确实是有尴尬的地方。以前很多项目拿了美元投资以后,可以到美国去上市,滴滴什么这些。你在中国运营,拿了美元资本到美国上市。但是呢,也是滴滴,最后把这条路封死了。

再往后,拿了美元资本的人,就只能到香港去上市,或者说到新加坡、到美国去。这个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全世界一多半的AI,各个层级的开发者,其实都是华人,或者都是大陆人,大陆人居多。

美国非要在中间画一条线,那么未来这种神奇的故事就会一次又一次的上演。Manus呢,只是众多跑路的AI项目中的一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好,这个故事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感谢大家收听,请帮忙点赞,点小铃铛,参加DISCORD讨论群。也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我们的付费频道。再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