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推荐美剧——The Good Doctor


医生是生存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人。

通过一个通常只说真话的轻度自闭症神医,将医院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剧的核心是人物的描写和法律、道德的冲突。而不是医疗本身,不像豪斯医生那样试图让观众理解神奇的人体科学,在这部剧中,医疗神话,就像老中医讲的脉案那样,让人感到神奇而已。

核心是人性。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神医,他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主人公在学习和适应社会,他身边的人,也在逐渐的改变。这个剧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大家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也都在收到身边人的影响,不断改变。

这是一部完全正能量的剧集,就像我喜欢的另外一部美剧《The Blue Bloood》。

下面是官方介绍

◎译  名 好医生/仁医

◎片  名 The Good Doctor

◎年  代 2017

◎产  地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09-25(美国)

◎IMDb评分 7.2/10 from 114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6470478/

◎豆瓣评分 8.7/10 from 16 users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88731/

◎BT之家整理 http://www.btbtt.me/

◎集  数 13

◎片  长 41分钟

◎导  演 赛斯·戈登 Seth Gordon / Mike Listo

◎主  演 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理查德·希夫 Richard Schiff

希尔·哈勃 Hill Harper

尼古拉斯·冈萨雷斯 Nicholas Gonzalez

安东尼娅·托马斯 Antonia Thomas

卓库·莫度 Chuku Modu

伊蕾娜·肯 Irene Keng

碧儿·加勒特 Beau Garrett

贾西卡·妮可 Jasika Nicole

◎简  介

《豪斯医生 House》主创David Shore联同Daniel Dae Kim开发ABC医务剧《好医生 The Good Doctor》,根据韩剧所改篇的《好医生》由David Shore编剧,讲述一个年轻﹑有学者症候群(在某种艺术或学术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 有10%自闭症患者有这种症候群)的外科医生Shaun Murphy加入了一间著名医院San Jose St. Bonaventure,这令所有人都起了这疑问:一个没法和常人建立关系的医生,真的能治疗患者?

在《贝兹旅馆 Bates Motel》饰演著名精神病杀人魔Norman Bates的Freddie Highmore加盟饰演患有自闭症的主角Shaun Murphy,他虽然不擅长社交,不过有着具魅力的诚实及率直;学者症候群患者的他挨过了麻烦的童年,并成为了一个天才医生。Nicholas Gonzalez饰演Neil Melendez医生,是外科住院医生的上司。Antonia Thomas饰演Claire Browne,她是个意志坚强﹑有爱心﹑聪明的医生,当她在面对自己的挑战时,与Shaun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系。Chuku Modu饰演Jared Unger医生,是医院的驻院医生。

《犯罪现场调查:纽约 CSI: NY》主演Hill Harper将饰演Horace Andrews医生,医院外科主管,Irene Keng饰演Elle McLean医生,是位驻院医生。Richard Schiff饰演Ira Glassman医生,San Jose St. Bonaventure医院的院长,他本质是好人,但并非是个老好人。他在Shaun 16岁时就开始指导他,他对Shaun就像儿子一样,所以当他提出招揽Shaun时,比起在公,其实更因为是在私的关系。Beau Garrett饰演Jessica Preston,医院董事之一,是Ira Glassman的朋友,在招募Shaun来一事Jessica站在Ira的一边。

改变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更方便


数字签名
近几年,总有人会和我说,因为我提供了更方便的什么什么,所以大家会用的。

这些人后来好像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了。

更方便,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为什么世界并没有像这些人所预期的那样发生了改变呢?通常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想象着更方便的那些人,他们自己并不了解他们所期望改变的事物的完整状态,只是从一个非常片面的角度去理解;另外一方面,则是这些方便,还没有巨大到一开始就撼动牢固的用户习惯。

那些不完全了解事情本质,就冲出来指手画脚的人,今天就不讨论了,这里想用两个例子,来讲讲用户习惯是怎么改变的吧。

第一个是号称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移动支付。很早就开始有人想要做类似的事情,很多创业项目,通过扫街,去给商家赠送pos机,或者去发放传单给小区住户,或者去给出租车司机安装新的支付终端。最终证明这些方式都是徒劳的。很早之前,我们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挂有移动支付的商家或出租车上去消费,但是这些商家无一例外的会恳请我尽量用现金。现在这种情况在大陆已经不常见了,但前几个月去台湾,依然遇到了同类的问题。台湾有一个出租汽车公司叫做台湾大车队,是支持微信、支付宝支付的,由于我换的台币不多,所以就希望去乘坐他们的出租车,但是无一例外的被司机恳请尽量使用现金,就像几年前的大陆。遇到了这种情况之后,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大陆人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习惯了移动支付。从几年前大陆的出租车司机恳请我们尽量使用现金,到现在大陆司机已经习惯使用各种移动支付,而台湾司机依然在恳请我尽量使用现金呢?这几年里,到底在大陆发生了什么在台湾没有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呢?腾讯和阿里的移动支付争夺战所带来的巨额补贴!!!有一段时间,司机会主动邀请我们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因为有补贴。商家也会主动邀请我们使用美团、点评或什么什么银行提供的支付通道,因为有补贴。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商业环境中所有人的习惯都被改变了,即使在补贴停止之后,大家依然会习惯继续使用移动支付体系。

一些人和我说,移动支付多么多么方便,所以我要到海外去推广什么什么的。我不知道离开了补贴,这种模式是不是依然可以改变一个不同的消费环境。

另外一个故事,则是发票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我们需要开发票,来完成会计记账方面的工作。以前大家通过打印发票抬头卡片的方式来处理相关问题,虽然每次开发票的时候,写单位名称什么的也很麻烦,但是大部人都忍了。也曾经有人想要做一些什么来让这个过程变得更方便,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流传起来,这大概就是那方便的程度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习惯吧。现在,随着增值税发票,以及税号制度的强制执行,开发票变成了一件更加麻烦的事情。但是,微信扫描二维码自动填写单位名称、自动填写税号,以及单位地址,开户行等一大堆信息的应用,迅速普及了。上面的例子里面,改变人们行为习惯的是巨额的补贴,而在这个例子中,发生改变的是什么呢?是开发票的过程变得更加麻烦了,那么方便的程度相应的也提升了,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中,自动填写发票信息的这个应用快速的普及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呢?这个时间点,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间点,是微信和二维码普及的时间点,是云计算、大数据已经建立了足够基础的时间点,当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细节突然变得复杂的时候,其他条件都不是障碍,于是一个很低成本的应用就突然普及了。如果我们不是在这样的一个万事俱备的时间点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会怎么样呢?虽然生活中没有如果,但是我们有相近的案例可以参考。台湾开发票,也要给一个号码,是企业的统一编号。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要求这个东西的,我没有考证过,但肯定是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依然习惯将企业的统一编码打印在小纸条上,收藏在钱包的某个夹层中,在需要开发票的时候,向店主展示这个小秘密。

社会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变得更加方便。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因素在参与其中。我们要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来观察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并认真思考,希望能够从中找出规律,并加以应用。而不是盲目的认为,只要是比原来更方便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流行起来。

终于搞明白了,国航金卡的真正用途


数字签名
拥有国航知音卡,好像也有十几年了,最近几年由于飞得比较多,所以升到了金卡。

以前,只知道金卡可以走特别的通道,进行check-in,在check-in的时候,还可以选择更好的位置(本人向来是飞经济舱的,但是靠门的位置总会更舒服一些,而且在手机上是不能选择的)。

可以用去国航休息厅,有一些免费的,食物和饮料,当然,质量和口味只能说一般。沙发做起来也还算舒服,只是现在金卡会员太多,休息厅通常比普通的候机厅还要拥挤一些。

在登机的时候,可以走贵宾通道,这样的话在行李位置比较紧张的时候,还是可以早些上去,找地方放箱子的。

当然,用里程可以换机票,只是这个过程实在说不上愉快,在旅游热点时间,永远换不到。如果要给家人换票,还需要提前半年将身份信息登记进去,然后才能换票。

这次,碰到了航班大面积延误,在夏天,台风和雨水比较多的季节飞,这种事情是难免的。于是我学会了金卡的真正有价值的使用方式——候补航班。

情况是所有航班都大面积延误,然后,到了机场要去金卡贵宾厅做check-in。在check-in的时候,可以要求接待人员,帮忙将客票改在更早的航班上。这个时候比较早的航班上并没有空出那么多的作为,于是大家就都在上面候补。当有空座位的时候(由于延误,有人退票,有人改到了更早的航班上,也有人误机),优先给白金卡做候补,如果白金卡的乘客都候补完了,就开始给金卡乘客做候补。候补的时候,接待员会先帮我打印原来的登机牌,然后我就可以去安检,找一个距离登机口比较近的国航贵宾厅,由国航贵宾厅的接待人员在机场报备,告知他们某个在进行航班候补的金卡会员到达了哪个贵宾厅。然后在候补成功的时候,由贵宾厅的接待人员呼叫会员,取新登机牌,直接去登机口登记。

以我这次的经历为例。我购买了下午6点的航班,大概是3点左右到达的机场。被告知所有航班大面积延误,然后开始候补,第一个航班是原定2点40起飞的。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候补之旅。走贵宾通道安检,到达距离我原定登机口最近的国航贵宾厅,并在那里做了登记。到5点,原定2点40的航班登机了,6~7名会员被叫名字去登机了,没有我。到6点左右,原定3点起飞的航班登记,候补到了我。登机之后,在飞机上又等了1个多小时,终于起飞了,十点左右终于落地,在当天回到了家。我到家的时候,原来定的航班,还没有起飞了。和我一起出差的其他同事,到家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五点了。

以后,再坐飞机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做国航,订最晚的航班,不论几点办完事情,去机场换最早的航班就行了。如果出现航班大面积延误,就需要候补,通常可以直接改签。

维护了多年的博客站废

网站恢复了,慢慢把网站瘫掉这段时间里面在其他网站上更新的内容搬过来。
数字签名

照片是前几天在前门步行街拍摄的,清朝官员牵马回京的铜像。

很多很多年前,赶时髦,开始写博客。最早的博客站,应该是在微软的live space上,直到这个服务被微软关停。后来也尝试过google的blogspot,不过这个服务更悲剧,没用两天就被墙了。

于是做了两手的准备,第一、将前面的博客都备份到新浪博客,同时自己搭建了一个wordpress站点,继续写。并尽量将内容同时更新到新浪博客和自己的博客站。

我的博客站,续费了三四年之后,终于废掉了。原来为我提供服务的那个海外空间服务商,彻底失联了。站点也无法登陆了,很多内容没有备份。

现在,准备使用lukefan.wordpress.com这个域名继续写下去,前面的文章倒是没怎么丢。大部分都在新浪博客里面,不过新浪博客实在是太丑陋了,实在是没法坚持在那边发文章。还有一小部分放在了medium里面,medium和wordpress都是经常可能被墙的网站,不过没关系了,反正写得也不多。从最早的每周一歌,沦落到现在大概一年也就写个三五篇的样子,所以具体放在什么地方其实关系不大了。

前面的内容,过一段时间放松下来,会尝试将它们都聚集到lukefan.wordpress.com里面,工程不大,但也需要折腾一下。

后面,我还会慢慢写,每次偶有所感,就写下来。至于是不是有人看,其实无所谓了。

写博客,现在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消遣,对于我来说,核心的诉求是写,至于是不是有人看,是不是有人参与进来和我聊聊,其实无所谓了。

测试一下数字签名,据说是靠谱的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和靠谱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是觉得比较怪异。
但是有人推荐了 http://press.one 。决定来测试一下。
好像是一种证明自己是自己的方法。
虽然我也没太搞明白为什么需要证明自己是自己。凭什么press.one就能够证明自己是自己。以及这个事情和区块链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区块链,大概用这种图片来代表比较合适吧。


我的数字签名!

荒废了近两年的博客网站居然复活了

漫咖啡,如果能改找到停车免费,人不是很多的店,在里面办公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的博客网站,在2016年突然就无法访问了,销售空间的淘宝小哥也彻底失联了。

本来已经开始在 http://lukefan.wordpress.com 上开始逐步逐步更新了。时隔两年,突然收到了空间销售小哥发来的催款邮件,提供了新的电话和QQ号码,于是打电话过去沟通,对方否认失踪,但却同意帮忙恢复空间。

二话不说,付了一年的空间款,于是空间恢复了,进去做了一些简单的升级,博客就恢复了。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以后要注意备份。虽然恢复了,但实在是后怕得很。

Mac上打不开淘宝、京东——证书被吊销的处理办法

由于 GlobalSign OCSP 出现问题导致 taobao.com jd.com 等一众网站报证书错误让我们不能愉快的买买买,现虽已修复但是还有缓存。
mac 清理办法

10.12
sqlite3 ~/Library/Keychains//ocspcache.sqlite3 ‘DELETE FROM responses WHERE responderURI LIKE “%http://%.globalsign.com/%”;’
10.12 之前
sudo rm /var/db/crls/cache.db

寻找小应用出海方向的思考

关于图片

我住在全季酒店(汉庭的连锁品牌),房间一角,摆着一套有点儿感觉的茶具。虽然从里到外透漏着屌丝气息,但是放了一点儿小摆件儿,就收了我好多钱。

偶然触发

今天听到有人讲,作为一个记者,约谈了140个项目之后,对项目进行了一种系统化的分类。每次遇到一个项目,就会用一套分类方法进行嵌套。

思维定势的矛与盾

这就是思维定势,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某种工作之后,总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通常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当一些新事物发生的时候,我们也会被思维定势所误导,放弃对事物完整可能性的思考,从而丧失获得正确结果的机会。

寻找小应用出海方向的思维定势

闲话少说,前几天有人问我应该如何为移动应用出海找方向,于是我的思维定势起作用了。我给出了三个层次的答案,让他自己思考和选择。

  • 第一个层次,我能做什么

没有热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领薪水。也没有做市场调研和思考,只是根据家里剩下的菜,就决定今天晚上吃什么。

  • 第二个层次,市场需要什么

进行完善的市场分析,寻找用户有需要的市场,从而进行方向的选择。这个过程中依然没有热爱,仅仅是冷静的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步骤。

  1.  看排行榜以及各种公开和非公开数据,进行冷静的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摒除个人的主观意愿。在进行数据观察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在管中窥豹。获得完整、准确的数据,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会有大量的判断是建立在很少的数据,以及很多的经验判断和猜测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所以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反复的从正反两个方向去寻找数据来进行论证和思考。
  2. 分析行业大佬的服务边界,以及边界上不是非常完善的地方。围绕行业大佬,在大佬们的非核心方向上,那些服务不是很完善的地方,用户抱怨比较多的地方,寻找方向。判断巨头的核心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站在大佬巨头的前面螳臂当车,是一种完全的自杀行为。海外的巨头,动作通常比较缓慢,特别是方向调整上,不会像国内那么快。而且,他们的方向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通常比较集中,那些在战略方向之外的东西,很少有精力顾及的。国内则正好相反,巨头的方向调整如灵犀挂角,完全无迹可循,而且变化非常快。人力资源丰富,各种战略方向之外的东西,也都有人惦记着填补或改进,所以如果在国内希望在大佬身边捞口饭吃,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 分析国内外有趣的方向,在这些方向已经验证成功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进行尝试。如果说互联网里面有什么门槛是最难以逾越的话,那就是时间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不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总之英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产生了,那么这个方向上的机会也就被用掉了。其他人想再在同一个方向上超越,通常只有两种可能:领先者犯错误;追赶者投入千万倍的资金和资源,总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通常每一个方向上的成功机会只有一次。上面那个假设的成立,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在单一市场中,通常每一个方向上的成功机会只有一次。全球化之后,问题就发生了改变,全球市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而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多个封闭市场。那么前面那个假设就变成了,每一个方向上成功的机会,在每个国家都有一次。当然,其他国家成功的方向在运用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本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也并不是每一个在他国成功的方向,在本国都适用。
  4. 远离中国人扎堆儿的地方。国人:聪明、勤奋、不服输、对于各种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国人创业,出海赚外国人的钱,靠的就是上面那些民族特性,希望躲避在国内一堆聪明人扎堆儿竞争。但是有些细分领域,已经被大量国人占据了,那么一脑袋扎进去,和在国内又有什么差异呢?所以,出海的目的是躲开和国人的竞争。所以,请珍爱生命,远离老乡。

  • 第三个层次,我想要的是什么。

真正从自我的意愿出发选择方向是最好的方式。不会做的,可以学,市场上现在需求不够大的,可以等。为了心中的爱,一切艰难险阻,都是可以克服的。现在,互联网云时代,社会对于创新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使得试错成本极大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来做呢?方向是不是符合市场需求,团队是不是有完成心愿的能力,就让我们这些投资人来判断就好了。
很多还算聪明的人,选择了冷静的市场分析,这其实是很可惜的,他们在做毫无激情的事情,即使能够获得短暂的成功,由于一开始就缺乏正确的坚定的愿景,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或者难以取舍的时候,就缺乏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最终判断的依据。

结论

我将上面那一大堆东西讲给了提问题的人。他好像是受到了一些启发,至少他自己应该是这样感觉的。大家仔细看看会发现,上面那一堆是满满的套路,还有一点点鸡汤。我每次出去给人讲东西之前,都会强调,每个人只能听到他想听到的,相信他想相信的。如果我讲过之后,他觉得有道理,那么肯定是他原来就是这么想的,而不是我讲得好,给他带来了新的思路。

正确运用思维定势的方法

思维定势是有价值,上面我总结出来的寻找出海方向的思维定势,也是有价值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还是放弃吧。如果进入第二个层次,那么我提供了四个思考的步骤,很多人在这里做了很多思考,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方法,这就有待他人补充了。如果能够进入第三个层次,当然更好,创始人通常是“热爱”是可以克服绝大部分问题和困难、抵御各种诱惑和困扰的。如果进入了第三个层次,还能认真的进行市场和数据的分析,在激情中保持理性,那是最完美的方式,不过这种团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理解了思维定势之后,还要尝试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在这之外再去进行思考,如果满足于现有的思维定势,得到正确答案的几率就会下降。

真的要和你的用户讲道理吗?

最近有个很神奇的故事,就是三星在尝试和他所有的用户讲道理。并认真的将所有的Note7爆炸事件都做了个筛查,然后很认真的去分辨,谁是真的爆炸了,谁是假的,或人为加热造成的爆炸,然后尝试去起诉那些假爆炸的人。
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可能是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的,当事务没有超出他的日常认知范围的时候,他们应该能够体现出理性的一面,但是通常在事务超出了日常认知范围,或某些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非理性就会占到上风。但这是一个个人的情况,如果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用户群体呢?
当我们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叫做群体或集体非理性的东西了。党的喉舌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明真相的群众,群众通常并不关心真相,他们传播和接受的通常是身边人对某一特定事务的感受。对于群众来说,他们通常会比任何一个个人表现出更大的非理性来,因为每个群体中的个人都有屈从于群体的趋势。这并不难理解,当你身边的人在很努力的和你说什么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暂时的放弃思考,去忽视很多身边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去相信、盲从。
回到上面三星Note7的故事中,三星拿出来的那些例证,是真的吗?我相信大部分是真的,这是我作为一个个体的时候,能够理性分析得到的结论。当然我得到这个结论可能还需要依靠我的工程师出身。那么,和群体里面的每一个人去讲这种故事,会有好的效果吗?那就只能呵呵了。为什么呢?三星,作为一家巨大的公司,在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进行了补救。但是,当他们看到有人借助自己的倒霉事出来兴风作浪的时候,却选择了出来摆事实讲道理这条吃力不讨好的道路。不论大多的公司,在面对群体的时候,希望让对方接受一个和他们自己认知相违背的东西,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原因很简单,三星只有一个声音,而且这个声音还非常的稳重(迟缓、不敏捷)。群体中,每一个人身边都会围绕着一大堆的其他人,这些人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不会考虑任何事实或责任,他们谈的是感受。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一个人身边有一个陌生、遥远的声音,缓慢的,间隔很长时间才发出一个声音(任何大公司的公关都是这样的,一个稿件需要经过公关部、法务部,以及其他各种有关部门的审核、修改和反复之后,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看到那些大公司的连贯宣传攻势,都是经过了漫长准备之后,才能顺利执行的。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求他们进行危机公关,绝大部分情况都是迟钝、缓慢的。),大公司尝试用这个声音和他摆事实讲道理,并尝试让这个人接受一些违反他常识和认知的东西。同时,身边围绕着一大群熟识的、亲切的声音,飞快的产生出各种符合他常识和认知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还希望能够相信这个人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就有些想得太美了。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这个人在听到了那么多身边的人发表的感受之后,他也会有将自己的感受抒发一下的需求,于是他不仅仅重复别人的感受,还要将其他人的感受中的那些感情色彩,那些非理性的东西,酝酿之后,加上自己的,放大了的感受,一起抒发出来。于是群体中传递的信息,夹杂的感情色彩、非理性的因素就会像核反应堆里面的链式反应那样,快速的发酵,并最终变成谁也不认识的东西。
这实在太糟糕了,别着急,还有更糟糕的。总有聪明人,是可以理性的思考的,这些理性思考的人,可以明辨是非。放心,我并没有说反话,最坏的人,永远是聪明人,是能够理性思考,审时度势,并从中讲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些人能够利用娴熟的技巧,在非理性的群体中,拨弄是非,操纵群体舆论导向,并从中得利。这些假爆炸的人,已经算是半个聪明人了,但还不够聪明。真正的聪明人是谁呢?比如那些禁止Note7登机的航空公司。处于关机状态的手机,是不会爆炸的。国外的航班上对于使用电子设备管控得不是非常严格,他们可以通过加强手机关机检查来避免爆炸事件,而且,到了天上,当手机失去了移动信号之后,耗电会大幅下降,发热减少,爆炸的几率会极大的降低。国内的航空公司对手机的关机检查一直是严格到病态程度的,就更不需要担心Note7爆炸了。但航空公司为什么选择禁止乘客携带Note7上飞机?很简单,借势宣传而已。如果Note7真的有那么大的危害性,有那么大的爆炸不确定性,机场、车站的所有安检系统应该去禁止大家携带Note7进入机场和车站啊。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呢?安检是执法机构设立的,他们对于这种宣传效果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
三星的例子,大家可能还希望再等等看,毕竟结果还没有最终出来。这里给大家讲另外一个故事。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品牌的UPS(不间断电源)非常受欢迎——山特UPS。这个公司的品牌应该是SANTAK,他们的商标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台湾公司生产的UPS品牌,当然现在大家已经都知道了,类似这样的设备,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就是华人。但是在二十年前这个品牌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大家还比较相信那些白人做的品牌,比如APC(美国电力转换集团),梅兰日兰(法国品牌),山顿(由于商标是一片金色的枫叶,所以很多人传说那是个加拿大品牌),其次是日本品牌。于是就有了一个山特是美国公司的故事传播起来了,当然,山特好像也在美国设立了分公司,不过这不重要,在这个故事中,真相不重要。这就是一种利用群体认知的过程。由于价格没有那么贵,品质又不错,于是山特UPS在大陆地区卖得越来越好。这个时候,故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些设备真的是在美国生产的吗?理性的人肯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在台湾生产的吗?一开始可能是,但后来随着销量的上升,这些电子设备的生产地,就必然会移动到珠三角地区。于是,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就工作起来了,他们不断的加大产能,当山特无法将所有的产能都卖掉的时候,各种山寨货就出来了。上面我们看到的商标,在圈子里面叫做STK标,但同时在销售的,还有S标,T标和K标。后来还有闪电标,燕子标等等,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的狗血故事。当时打着STK标的设备,也不能保证是真的,只是销售这种假货的人,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一些。但是,在这个阶段,卖各种标牌山特电源的商家是不会相互指责其他人是假货的,而是在其中又衍生出了很多故事,比如兄弟姐妹吵架分家了,他们各自得到了一个标牌,来标识各自的产品;或者是产品是分版本和不同品类的,大家使用不同的标牌。这些买真货或假货的商家,还在很努力的将故事维持在群众的认知体系之内。下面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真正的山特公司,他们决定要打假,在整个市场上,封杀那些假货,并最终成功的消灭了其他仿造的产品。现在山特依然是一个非常受用户喜欢的UPS品牌。但是在打假的过程中,山特彻底的颠覆了用户群体对他们的品牌认知。那些做假山特UPS的厂家,自己重新申请了商标,贴上新商标,依然在销售UPS。山特却经历了好几年的品牌破灭,用户心中的认知是,山特有很多假货,我也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个时候,不差钱儿的用户会选择APC、梅兰日兰、松下、山顿。那些既希望能够买到好设备,又不想画太多钱的客户怎么办呢,只能继续找来那些熟识的销售商,忽闪着无辜的大眼睛,等待着那些原来卖真的或假的山特的经销商,来给他讲下一个故事,于是那些原来生产假山特UPS,现在生产自有品牌UPS的山寨厂商的产品,就又堂而皇之的,跟随新故事的脚步,登堂入室了。
我没有很认真的考证,但现在山特、山顿都是深圳的公司,看公司简介上,也没有介绍他们是创建于美国或加拿大的公司。山特,由于其台湾母公司被伊顿电器并购,所以现在属于伊顿电器,伊顿确实是一家建立于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所以现在山特可以名正言顺的说,山特品牌是属于一家美国公司的,不过就像iphone一样,他们实在中国生产的。APC确实是一家创建于美国的公司,梅兰日兰当时说是一家法国公司,现在这两家公司都是属于施耐德电气的。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ic SA )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1836年由施耐德兄弟建立,如今,它的总部位于法国吕埃。
上面那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和用户讲道理,通常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如果三星希望继续通过这种讲道理的方式来和用户进行沟通,那么可以预见,即使过了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大家又会重新喜欢三星这个品牌,但这几年,三星必须经历这种品牌破灭和重建的过程。现在毕竟不是二十年前了,市场是不是会耐心的等上几年,等待三星重新树立他们的移动设备品牌,或者他们可能干脆就此放弃生产手机也不一定。
最后,天有不测风云,如果谁家又遇到了三星Note7这种窝心事,该怎么办呢?客户群体,打不得、骂不得、还没法心平气和的讲道理。这可怎么办呢?这种时候大家通常采用的手段有四种,第一种方法:找到出问题的个案、然后快速的进行个案的处理,尽量减少曝光量,我相信三星是做了这一步的,但由于这不是一个偶然问题,而且随着Note7的快速铺货,事态无法控制了,所以这一招对于三星来说无效。第二种方式就是快速的给出用户认知范围内,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苹果手机的充电器爆炸事件基本就是这么处理掉的,苹果充电器自燃,苹果快速的给出了两个解释,一、山寨充电器,但并没有试图去起诉谁,揪着不放只能让这个事情在用户群体的注意力范围内停留更长时间;二、请大家不要再充电的时候打电话。第三种方法:快速的花一大笔钱,进行补救和诚恳的承认错误,同时,大力的反向宣传,要谈感受、要用诚恳和悔恨打动人。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达到突破绝大部分用户心理预期,比如用户希望维修手机,厂家给换新的,并且承诺额外的补偿(并不一定要花钱),而不是斤斤计较谁可以获得更换,谁不可以。在这一点上,三星做得就很烂了,不愿意诚恳的、泪流满面的承认错误,还试图和大家来讲道理,在召回的时候,还斤斤计较,希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他们没有认识到,现在真正损失的品牌公信力,而不是那几只手机。第三种方法:有些商家,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去做召回和并做相应的宣传,那么就只能试试这种方式了,那就是快速的制造新的热点,向用户讲新的故事,群体的记忆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当新的热点占据了他们的注意力之后,那些问题就会被逐渐的遗忘,就像麦克阿瑟说的那样,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的被人遗忘。在这个过程中,补救还是要做的,否则今天这里炸一个、明天那里炸一个,这个事情就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留在用户的心里面。
这里讲的都是故事,和我个人的感受。不对真实性和公正性负责。

从在线教育引发的胡思乱想

最近和很多朋友聊天,很多人都在想做在线教育。经历了去年的大批量在线教育项目的滑铁卢之后,大家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还有那么多人想要做在线教育,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其实,说去年死掉了很多在线教育项目并不假,但也有好好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那些惦记着走mooc模式的在职社会人员项目,特别是针对IT编程相关技术方向的,确实是死掉了很多。但针对K12的项目,英语技能相关的项目,以及认证考试类的,却都发展得不错。
在大批mooc模式编程教育项目起步,拿到投资的时候,我就仿佛感觉到,这些项目好像没有把需求做透。来参加这些项目的人,其目的通常并不是兴趣,也不是仅仅希望提高自己的技能,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技能而获得更好的工作,以及更高的薪资。而各个公司的招聘部门,又不认可培训班教出来的编程技能,于是这中间就差了一层。这个行业最原始的需求,找工作,并没有得到满足。
最终,能够活下来的项目,通常是满足三个条件。第一、K12的家长相对盲目,直接用户(学生)的反馈和付费用户(家长)的决策之间,有一个滞后或不确定的转换过程。第二、英语教育,永远的钢需,而且非常细分,在每一个特定的细分领域,都有可能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的项目。第三、认证或应试教育,K12中的很多项目其实就是应试教育,以通过某门考试、获得特定证书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相对比较容易进行品质的考察,通过率高的,就是好的,大家比较容易找到明确的目标,并付诸努力,取得成绩。
现在,又有很多朋友希望开始做教育了,这也没办法,我由于做了很多年的开发者关系,所以社区的朋友特别多,对于社区来说,想着做教育或者猎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又想着要去给在职的社会人士提供计算机技能方面的教育了。如果按照上面的那些经验来进行判定,他们还是必死无疑啊。于是我们开始用新的思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所谓新的思路,是做应用,做游戏的思路。
这里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可以进行无成本快速复制的生意”。之所以强调无成本快速复制,是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商业模式中,成本都不会随着用户量的不断扩大,而线性的增长。开发应用是一个成本,如果只有一个人用,那么这个人就要承担全部的成本,如果有100万人用,那么成本的上升也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记的,于是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也就非常少了。移动互联网App、手游、包括现在说的在线教育,基本都符合这个规律。
可以无成本快速复制的生意,现在大家通常采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判断其可行性。单用户价值(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价值)-单用户获取成本(cost per action每次活跃的成本),大于零。当然,这是一个相当粗糙的模型,应该再加上,消费过的用户,还愿意为为这个项目继续宣传,并拉来新的用户,也就是病毒传播指数。
从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只需要根据公式上出现的三个变量进行不断优化,就有机会将项目做好。以前的思维方式,都是要么多招学生,要么抓住机会狠狠的坑,这个思路肯定是有问题的。现在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LTV,以前的在线教育,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只要能够收到钱(转换率通常很低),就狠狠的坑,收到钱之后,不管用户是不是满意,概不退换。这个思路就要改变,要有牺牲近期利益,争取长远利益的勇气。不是说烧钱,而是在有明确的远期诉求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弃那些会损害长远利益的近期利益诉求。如何将用户的口碑做好,如何将生命周期延长,如何在漫长的生命周期中赚取更高的价值。把一锤子买卖的用户,做成永远的朋友,和用户一起成长。
公式里面的第二个项,就是CPA了。通常大家得到的价格都是eCPM或CPC,1000次展示的报价,或一次点击的报价。最后再计算转换率,就有了CPA。想要降低CPA,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准投放,这在社区来说,是非常顺理成章的。早期范凯在做javaeye的时候,每天会看所有用户的所有帖子,那么每个用户的需求,他肯定是清楚的,进行精准推荐的效果肯定非常好。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在大家可以依靠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方式,相对精确地定位用户的需求,将精准度不断提高。
公式里面的最后一项 — — 病毒传播指数。很多人想要通过运营的方式来提高病毒指数,比如拉来一个新用户,可以减免多少费用什么的。其实这个数值是需要真心实意的去做的。要用户真的享受完了服务,还真心实意的愿意为项目去宣传,才有效果。
总结一下,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应该设法通过延长生命周期来提高LTV,通过提高推荐的精准度来降低CPA,同时通过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并设计更合理的运营推广活动来提高病毒传播指数。
上面这三个优化项,正确的就像是废话一样,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口碑。
这里有一个悖论,在线教育,能够让有机会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但是,在线教育能够让成才的比例上升吗?用脚后跟儿想,这个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那么,本来100个人里面有3个人能够成才,在线教育使得能够受教育的人从100个,上升到了100万,能够成才的人,肯定是不到3万的,因为进入的门槛降低了,更多的人会希望进来试一试,那么成才的比例肯定会比传统的教育模式低。那么假设在线教育项目获得了100万个学生,其中只有2万人成才了,那么在剩下的98万人中,怎么才能有好口碑呢?当然这个2%成材率的比例是我拍脑袋得到的,我相信真实的数据肯定要比这个还要低上很多。但成才的比例,肯定是无法超过50%的吧,我想这个应该能够得到共识。那么,如何才能让用户中绝大部分人给出好评呢?绝大部分人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啊,教育成功的比例不超过一半啊。
现在,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只有成功完成教育的那些人,是用户,其他那些教育失败的人,都仅仅是测试或试用用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量免费的资源,吸引大量的人进入系统免费学习,如果他们试用之后,通过一定难度的测试,可以成为正式学员,再缴费。缴费之后的学员,要保证绝大部分可以成才。所有参加测试的客户,都不断跟踪,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成才的客户,再想办法提供更高的课程,并设法让他们协助宣传,再拉来跟多的测试用户。在设计收费策略的时候,可以将收费设计成梯度的,达到什么程度,就交哪个程度的费用,上哪个程度的课程,将系统化的课程拆散,让用户可以不断得到目标系统的正反馈。让每一个付费用户的感受都保持良好。
公式成立了,只有成才的用户才是付费用户,那么这些用户的口碑就会很好,他们会愿意选择下一个阶段的课程,ltv中的生命周期就延长了。通过seo或口碑,直接免费吸引用户来试用,然后再从其中选择目标客户,cpa的价格也降下来了。最后,只找那些成才的用户进行口碑宣传和运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病毒传播指数自然也就上升了。
我们通过解一个公式的方式,来给在线教育找出路,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的题图是一个金算盘,大家要算计,要取舍。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没有被解决的那个根本需求,换工作,涨工资,好像还是没有被解决啊。确实,使用新思路来思考的在线教育模式,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入手。在职社会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多细分领域的,想要找工作的,虽然占到大多数,但并不是全部。也有一些功利心没有那么强的用户,当这些用户被满足之后,他们会成才,会形成榜样的力量,会形成品牌效应。那么那些功利心比较强的需求,也就能够得到部分的满足。这就是一个,慢速的,正向的迭代过程。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