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园中,本人以及放出几篇文章了,特别是关于社区的一些想法。
社区就是真实世界在网络上的虚拟映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到网络社区中来追寻那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缺失掉的那一部分文化。而很多社区,也恰恰正在发生着这一类型的作用,甚至有很多社区,就是以某正特别被大家所期待的文化为诱饵,吸引那些崇尚这种文化的人们,参与其中。
所以这里会开一个新的版块,叫做《新文化》,来讲讲有哪些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技术或互联网技术来表现的新文化,有哪些至少是我很向往的,在真实社会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文化,可以以何种形式搬到网络社区中来。
这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分支,如果大家有什么新文化建设方面的想法,也可以参与进来,我们一起讨论。不过作为梦想园中的一个分支,此类文章也将秉承梦想园的风格,只谈想法,不做研究。
Posts Tagged ‘梦想园’
- 我眼中的AppStore
AppStore 应该是苹果先提出来的吧,对于这一点,我也不是很肯定,至少我见过最早的AppStore是苹果公司为其IPhone提出的。AppStore无疑是一个 革命性的创新,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快速查找到所需应用的庞大软件库,为程序员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软件分发与销售的平台,也为手机厂商提供了一个收益颇 丰的手机功能有偿订阅渠道。
AppStore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和模式。紧随苹果之后,Google、MeeGo甚至是Ubuntu都开 始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其中有些看起来好像是要成功了,有些已经失败了,还有一些现在才刚刚开始,还看不清未来的结果。现在,包括移动、电信、联通这样的运 营商,三星之流的手机开发商,也纷纷加入了AppStore的大军。AppStore好像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 AppStore模式在移动设备领域里面的普及,甚至大有向着桌面系统(ubuntu)和嵌入式系统(MeeGo)进发的趋势。
从技术和服务形态上来说,AppStore其实也是一种云服务,它将原来属于各个软件开发公司的分发和销售系统给虚拟化到云端去了,将系统平台的部分定制以及维护功能也虚拟化到云端去了。
同 样基于AppStore模式的IPAD,虽然有很多人一直在对IPAD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单从销售数据来看,IPAD已经是一款成 功的产品了。随着IPAD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同样基于AppStore模式的Android也可以成为非常棒的PAD操作系统,甚至有人认为平板电脑 也一定是基于AppStore模式的。现在来判断未来的平板时代,是否一定是基于AppStore模式的还为时过早。我个人认为,PAD时代肯定会到来 的,但是AppStore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于PAD,也许Google的Chrome OS模式,就能部分的中止或替代现有的AppStore模式,至少我个人是很看好Chrome OS的。
任何事物的生命周期,都应该是发生、发 展、达到巅峰、衰落、消亡。我想AppStore也应该是如此的,至于AppStore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肯定不是发生和消亡阶段,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 有衰落的迹象逐渐的显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在的AppStore应该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距离达到巅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现在绝大多 数的手机用户还无法使用AppStore,即使AppStore并不是为所有手机平台或用户设计的,但距离饱和,应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未来的几年,将真正成为AppStore走向巅峰的辉煌之路。
- AppStore的组成
前 面介绍了我眼中的AppStore,现在来讲讲AppStore中都包含些什么东西吧。
首先,AppStore并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平台架构。而是一种完 善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含了用于部署应用的那些相对标准的软件平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操作系统,任何一个AppStore环境都必然有其服务的 特定软件平台,所有AppStore中的程序,都基本能够兼容于这些目标平台;AppStore系统,也就是那个应用分发和销售的服务体系;一套完善、安 全、方便的用户认证和支付体系;最终用户,也就是真正通过那些目标平台来使用AppStore的人,他们通常是使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到设备相对应的 AppStore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软件、服务或特定的功能,并为这些功能支付一笔不多的费用;提供AppStore平台或通过AppStore平台来为 用户提供服务,并最终收取费用的公司,这些公司有可能是一些移动运营商也有可能是手机制造厂商;为AppStore开发应用的人们,这些人大多就像我在前 面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些软件骑士,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组成团队就能够开发出非常绚丽的软件;广告商、运营商等附属参与者。所有的这一切 构成了AppStore的完整生态圈。
这里要介绍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和功能方面的组成,至于生态环境中的其他部分,放到下一章中去做详细的研究。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AppStore的技术架构。AppStore的技术核心,其实大部分是在客户端平台上的,首先要有一款功能相对标准和完善的客户端平台。所有人一谈到AppStore就想着那些发布应用的平台,计费的平台什么的。这是不正确的,没有任何一种AppStore是为各种不兼容的平台设置的,所 有AppStore都是有针对性的为一个特定平台甚至是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平台用户服务的。这种平台需要做几件事情,第一、进行系统规范的定制,这其中 IPhone和IPAD就不需要多说了,从软件到硬件都是标准的,所有苹果AppStore中的应用,就是用来在IPhone或IPAD上运行的。 Android系统,软件算是统一的了,但是硬件却是由各个手机厂商自己设计生产的。即使如此,Android系统也规定了,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 的设备,必须要达到的技术标准。第二、这些系统上,应用开发相对容易,有着丰富的接口,可以方便的调用各种符合系统标准的功能。第三、应用的体积都不是很 大,可以方便的被下载。第四、应用能够自动的安装和升级、卸载,不会像windows系统那样,在软件安装卸载的过程中留下很多无法修复的痕迹。第五、能够对应用进行一定的保护,避免盗版的发生,这一部分大家做的都不是很好。
相对于客户端的就是服务器了。AppStore的服务器,通常需要解决这样的几个 问题:第一、对开发者进行认证,能够让通过认证的开发者上传他们的作品;第二、将提供分类、搜索和排行,将各种作品,按照类别和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推荐 给用户;第三、统一规范的作品展示系统,可以按照规范,向用户展示各种应用的相关信息;第四、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可以确认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所说的用户指的是最终在AppStore上消费的那些用户;第五、计费系 统,能够实现软件作品的在线销售,从用户账户中扣缴相应的费用,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对收益进行自动的分配;第六、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自动的记录用户的 各种行为信息,包括搜索哪些关键词、试用哪些软件、购买哪些软件、如何使用那些购买了的软件,以及某些软件被卸载的原因等等。
AppStore从技术上来看,主要就是上面所说的客户端系统平台和服务器架构两个大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的控制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并提供给客户足够的选择,给开发者提供市场,使其能够在这个体系架构中得到足够的收益。
- AppStore的生态环境
上面已经简单的讲了一下AppStore的组成架构,不过本文是讲AppStore相关故事的,不是介绍如何开发一套新的AppStore了,所以AppStore的技术架构,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就不详细阐述了。
下面AppStore生态圈中几个有趣的点,稍微展开来和大家聊聊。
- 开发者社区
AppStore 的核心,其实是一种众包体系。也就是由大量的,专业或非专业的个人或团队,来为AppStore开发各式各样的应用,ApStore将这些应用推送到客户 的面前,客户根据各自的喜好在大量的软件中进行选择。其中一部分软件被大量的用户点击下载,从而赚得颇为丰厚的报酬。同时,也肯定会有大批的软件无人问津,还好这些软件开发的成本通常都不是很高,所以大家也还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可以很快就投入下一软件的开发过程之中。
这种众包的形态就需要大量的开发者不断的能够补充到开发者团队中来,不断的进行大浪淘沙,将好的、能够得到足够回报的开发者留下来,那些无法得到稳定回报的开发者,肯定是很难稳定下来的,所以一定要不停的补充。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开发者社群来让新晋的开发者能够顺利的完成从菜鸟到老手的演进过程。开发者社区在国内做的人不少,但是最终修成正果的却不多。到底是综合性的社区还是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的社区更能吸引用户,这一点我也很难说得清楚。
社区这种东西,如果希望能够健康的生存下去,需要很多东西:足够的、符合社区文化的会员;大量的对会员有帮助的内容;激励会员们产生有效内容的刺激机制;良好的使用体验;甚至还需要一些不算太坏的运气等等。其实,社区健康的运转下去的根本,在于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营团队。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营团队,就需要有稳定的收入。社区在组建之初,是可以靠热情的,但是到了后期,一定要靠稳定的收入来维系。热情这种东西,是会被逐步的磨平的。在中国这个提倡孝道的国度里面,也会流传“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古语,可见依靠精神力量去做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时多么的痛苦。有些社区会不断的换斑竹、甚至是换站长,就是因为前面的人没有热情了,需要新的有热情的人来接替。但是新的,有热情的人并不是那么好找的。所以维系社区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前提就是有稳定的收入。
开发者社区本身很难盈利这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纵观这些年来的开发者社区,最早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广告上,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最不靠谱的收入就是广告收入了。接下来,所有的开发者社区有都一窝蜂的搞起了招聘和猎头。开发者社区上都是一些开发者,大家需要找工作,那些需要人手的公司也可以到这里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员工。甚至有人还专门开发了针对开发者社区的人力资源数据挖掘系统。不过开发者社区里面有一个特点和人力资源招聘是背道而驰的。那就是,那些真正活跃的人,一般都是工作稳定,近期没有求职需求的。而那些希望能够通过社区找到工作的人,恐怕本身的能力就不是很高。所以利用社区进行求职招聘是没什么意思的,猎头还是可以的。但是猎头大多都是私下进行的,而且数量很小,很难给社区本身带来稳定的收益。也有一些社区,希望能够开展一些线上交易,这就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交易什么,第二、通过什么交易手段来交易,第三,交易的过程中,社区能够得到什么。很多社区里面交易的其实是一些盗版内容,既然是盗版的,那么总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免费的。交易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支付宝,但是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交易是在发帖人和看帖人之间进行的,和社区本身无关,社区并不能从这些交易中得到任何好处。还有一些社区希望能够进行一些任务的分包,搞一种类似于佣兵工会类的交易体系,这种东西,在设计者或者是一些创意社区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开发者社区中却很难推广。这主要是因为开发者的任务,很难进行评估,开发者之间的协作需要更多的沟通,对于最终作品的评估也很困难。ebay在美国成功了,但是到了中国却出现了淘宝这样的畸形产物。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信誉问题。淘宝提供了支付宝,这是用于再交易中间进行担保的交易支付平台。支付宝解决的信任的问题,买卖双方都觉得受到了保护,于是交易就形成了。在开发者社区中,大家还在尝试建立这种中间交易保障系统,不过好像还没有看到谁成功了。最后,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靠捐款。总有一些热心公益的人或机构,愿意捐赠一些钱给那些社区运营团队的,有一些有社会公益心的机构甚至愿意长期的提供稳定的经费。如果一些开发者社区实在找不到盈利模式,也可以尝试着寻找一下这样的机构,碰巧我现在所服务的机构就是一个非常有社会公益心的机构。
话扯远了,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做好一个基于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吧。AppStore的开发者是比较适合在社区中成长的,因为,AppStore系统通常对于开发者的要求都不会很高,一个初学者或其他平台上的开发者,只需要进行比较短的学习和培训就可以上手AppStore,并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再到社区中去寻找答案。AppStore上的应用通常是由少量开发者开发完成的,甚至很多就是有个人开发完成的,就算有协作通常也是不同工序、工种、角色之间的协作,比如策划和程序员协作、程序员和美工协作等等,这种协作是相对相同工种、工序和角色的合作,更容易形成单向的稳定交易系统。什么是单向交易系统呢?就是说通常一个AppStore上的应用,都是以程序员为主进行开发的,为什么是程序员,很简单,最终的销售的是App,而App肯定是有程序员来完成主要工作的,那么通常是程序员向美工或其他工序或角色的人来订购一些服务,而不是反过来。服务订购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是相对固定的。AppStore本身就是一种交易平台,所以如果一个开发者社区能够和某些为特定范围内人群服务的AppStore签订一些协议,也是有机会介入到AppStore本身的交易之中去的。当然这之中还需要一种特定的交易体系和支付系统的接入和保证。
这里所说的合作,就是开发特定的应用或版本,只为某些特定的AppStore服务,并从这个AppStore中得到稳定的收入。
总之、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是AppStore生命力的保证,又由于AppStore上流转的应用具备的开发简单,个人或小团队即可完成,以及有了AppStore自身所附带的一套交易系统作为保证,基于AppStore的开发者社区也是有可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社区之路的。AppStore本身就能够部分的保证其开发者社区的收益和活力,反过来,社区也能够促进AppStore自身的发展。
- 软件集散平台
这一部分,是AppStore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一块了。一个可以对开发者和作品进行认证的体系结构;一个可以让开发者上传作品,并展示这些作品的平台;一套向用户推荐各种用户可能喜欢的作品的机制;一个用户购买软件时所需的计费和支付体系;一个供用户查找所需功能应用的搜索引擎;一些供开发者参考相关运用数据的接口。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就是AppStore的软件集散平台了。
这部分也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方,但是由于关注的人较多,我就不费劲了。
- 作为商品被销售的软件
AppStore中的软件,肯定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最早AppStore的设想,大概是将不同的功能分拆出来,让开发者自己去定制,然后让需要这些功能的用户自己去选择。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应用,被按照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分类,然后让用户自己去挑选。所有涉及到分类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个矛盾,那就是颗粒度的问题。分类分得太粗,就达不到分类的效果;分得太细,找起来又太麻烦。大家还在努力的尝试,应该如何进行应用的分类和推介,才能让用户最快的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是他们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
软件的版权管理和盗版问题一直是困扰着AppStore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传统软件销售行业很多年,现在又开始困扰新兴的AppStore了。
盗版这种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绝对不是靠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AppStore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一部分盗版的问题,那就是将软件的价格降低,将支付的过程简化。这样一来,就把打击盗版的过程,转变成了提高付费率的过程。在AppStore中能够大量盗版软件的,总是一些技术比较高的业内人士。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即使拿到了破解过的手机,也就是在购买的时候,在店里安装一些软件就好了,他们不会经常跑到手机销售的店家里面去更换软件的。让他们自己上网寻找破解的软件,自己进行安装,这就已经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技术难度了。
作为一个大型生态环境中的最底层单位,软件一定要付费。至少大部分的软件一定要是付费软件。现在苹果的AppStore中大部分的软件都是付费的,Android的Market中则是免费的居多。整个AppStore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说叫做生态圈,如果想要平稳的运行起来,就必须要有现金在里面流动。这些现金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滋润生态圈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使其健康的生长。而软件的销售收入,将是整个生态圈得以运转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这个地方的现金输入,那么就很难让每一个环节中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得到好处。
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AppStore中的软件价格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这里要讲三种产品,IPhone、Android手机和PSP。PSP实际上是没有AppStore系统的,把psp放在这里一起讲,只是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让大家看看到底应该如何选择AppStore或Market上的定价策略。
PSP,机器很便宜,但是里面的游戏,基本上是两三百元人民币一张,非常的昂贵。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psp上的游戏,其品质绝对比IPhone和Android上的那些应用要高出很多。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PSP惨遭破解,全世界一半的PSP销售到了中国市场,Sony赔钱销售PSP,并寄希望于能够从合作伙伴的游戏销售中得到足够的补偿,最终在这上面赔得血本无归。Sony的那些合作伙伴,最终也因为无法得到预期的收益,而蒙受重大的损失。
IPhone开创了AppStore的模式,大部分软件付费,但是都非常便宜。虽然也被破解,但由于手机本身很贵,在破解大国里面销售的数量并不是很多,破解和盗版对IPhone所造成的损害还在苹果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虽然软件的品质比不上PSP,但至少要比Android强上不少,这些设备在硬件的表现能力上,其实相差不是很多,PSP一个游戏动辄几百兆,甚至是上G,所耗成本必然是很高的,IPhone和Android上的应用是需要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肯定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容量。苹果的AppStore由于大部分软件都收费,所以一款软件进入AppStore之后,必须要经过审核,毕竟最终付费的是用户,他们的利益是必须得到保证的。苹果靠着更高质量的应用,赢得了更大的AppStore利润并以此来吸引更多优质的开发者加盟其开发者社区。在基本相同的硬件配置下,苹果手机也是依靠着更高水平的应用才得以卖得比Android手机更贵一些。
最后说说Android吧,Google把其唯一盈利的广告系统嵌入了Market中,一个应用即使免费,只要在上面显示Google的广告,那么也能通过被下载和使用,使开发者得到一定的收益。这种事情除了Google之外,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得出来了。但是,这种收入肯定要比直接买软件来得少,这也就导致了Android Market中的应用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质量普遍要比同类功能的IPhone应用要差不少。由于开发者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这也导致了Android开发者社区中出现总有大量新手涌入(Android开发要比IPhone容易一些),但是那些做得好的,大多都转投苹果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软件的定价高了,恐怕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太低了又无法满足那些开发者的期望。我的结论是,软件一定要收费,但一定不能收得太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就像是在开自助餐厅一样,如果任何人到了这家餐厅都吃不回来,就不会再有人来吃了。如果每一个来吃的人都能够将价值超过餐费的食物吃进肚子里面,那么这家餐厅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 计费和支付系统
计费系统,肯定是AppStore的一个核心了。这个系统在国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如果在中国的话,这里就必须要多说几句了。国外的AppStore交易平台,直接就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非常方便。但是这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就像国外的信用卡大部分是没有密码的,交易的时候通常也是不问密码的。即使国内有密码的信用卡,到了国外也可以进行无秘密消费,国内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部分信用卡都是有密码的,所有的消费网点,即使是网上消费,都是必须输入密码的。国内信用卡网上支付的过程异常复杂和繁琐,即使如此,国家还是在不断的打击信用卡网上消费套取现金之类的违规活动。这就导致了,在中国的AppStore必须连接一个计费支付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最好还能够是相对封闭的,而不是直接使用像信用卡那样开放系统。
计费支付系统的建立。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和移动运营商一起搞,由移动运营商直接将AppStore上支付的费用记录在手机的通讯资费中。不过考虑到中国存在着那么多带有欺诈性质的声讯台,信息台。他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彻底禁止类似的现象不断的发生,移动运营商也非常适应这种运作的方式了。如果把AppStore的计费支付系统直接建立在手机资费平台上,估计欺诈性的应用会大量涌现,很快就会把整个AppStore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登上315晚会的曝光平台。
既然移动运营商不是最好的支付计费合作方,那么应该如何来搭建这种系统呢?
这里设想一种基于预付费账户的计费支付系统。用户可以先将一部分资金存入这个账户,然后在需要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时候,直接从这个账户中扣除相应的费用。这恐怕是最适合于中国AppStore的计费和支付方法了。为什么呢?首先AppStore中的消费,大多是属于冲动型微支付,那么如果使用支付宝那类的担保账号,在付款的过程中冲动可能就已经过去了,这会大大的降低用户的消费体验。将几十元钱存放在一个预付费账号中,这对于绝大多数使用AppStore的用户(只有智能手机才有AppStore,智能手机通常都不便宜)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一元钱上下的支付,即使在买到软件之后,发现其用处不是很大,大家通常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就算出现了欺诈行为,最多也就是将预存的一点钱花光,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完全可以由提供预付费账户服务的服务商预先垫资向用户进行赔付,然后再找那些有欺诈行为的应用提供者进行追缴。
- AppStore们
AppStore是分区的,确实如此,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移动运营商下的手机,所能够访问到的AppStore是不一样的,是分区的。那么即使Google因为在中国缺乏支付平台而只能采取全免费策略(在国外还有一些软件是收费的,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我们也完全可以安装另外一套Market,从新建立起健康的生态圈,吸引开发者,和开发者社区合作,和成熟的,被大家所信赖的预付费账户服务商合作,做出一个分割的,健康的AppStore来。
一个手机上完全可以有多个AppStore的,每一个AppStore中的内容不一定要全,而是要在“专”字上下功夫。比如一个AppStore中全都是休闲类小游戏,或者全都是一些有趣的声音或壁纸,或者是一些围绕着特定内容所产生出来的衍生服务。这样的话,用户就有理由去安装这个AppStore了,而这个AppStore也可以作为一个应用进入手机厂商和移动运营商预设的AppStore之中。
多个AppStore在同一个平台上并存的状态,现在已经有些雏形了,那就是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之间的AppStore是分割独立的,互不统属。如果以后一些小型的,很专一的AppStore也被包装成一个应用分发给客户,那么大AppStore中套小AppStore的有趣场景就会出现。我记得手机市场中销售的手机除了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机之外,还有什么音乐手机、照相手机、智能机又分为商务智能、娱乐智能和社交智能等等。那么以后AppStore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分呢?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喜欢手机照相,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有一个小型的AppStore,里面都是照相和照片处理、照片保存分享、照片打印之类服务的App。这个人如果需要用手机去玩儿游戏了,那么就进入专门的游戏AppStore,想看小说了,就进入小说AppStore,想看视频了,就进入视频相关的AppStore。
现在的情况是只有一个AppStore,大家可以在上面购买摄影软件,但是如果还需要其他的摄影相关的服务就必须再到AppStore中,在浩如烟海的App中找能够和自己的拍照软件相匹配的其他功能模块。用户也可以去安装看小说的软件来看小说,但是看不同的小说,要使用不同的阅读软件。一只手机上安装各种同质化的软件,来使用相互之间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服务。这些软件之间相对于那个唯一的AppStore来说都是平级的。但是,这些应用本身在服务方式和计费方式上都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完全可以分装到不同的AppStore中去,并让那些开发者在这些相互隔离,不完全开放的生态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分割AppStore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App来。举个例子,曾经有人把起点中文上的一本畅销小说开分成了苹果的一个App,大家购买这个App,就可以阅读这本小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了迎合统一的AppStore的交易方式而改变用户习惯的例子,这个人也就是挑选了一些已经完本的,最受欢迎的小说进行了包装。如果有一个起点文学的AppStore,那么那些畅销书的作者,是不是就会在他的粉丝团中找人来帮他包装自己的图书App,并放在统一的一个AppStore中进行销售,即使不是最畅销的那些书,也不会因为混在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App中而无法被用户关注。这个特殊的AppStore,其中所有的评价、点评和排行信息,都是和阅读相关的。如果一个人喜欢读小说,那么他就可以来安装这个AppStore,并从这个特定的AppStore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小说。那些不喜欢看小说的,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在统一的AppStore中看到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内容。
- 底层服务提供商
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就是属于上层服务提供商的,很多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应用,放在AppStore中换取属于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一类服务商,通常会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将自己的服务,提供给广大民众去使用,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就是一些广义上的云服务了。国内这种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了,比如新闻、微博、博客、文学、音视频娱乐信息,电子商务服务、甚至是游戏中的计费和支付服务,都被包装成了开放的API接口。由于AppStore中的应用大多都比较便宜,大多是由个人或小团队开发完成的,他们很难独立开发出拥有很强大后台服务的应用来,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和那些提供这些底层服务的厂商合作。对那些厂商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再包装,开发出不同用户体验的应用来,使得提供底层服务的厂商可以将其服务更容易的推送给更多的有着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
这些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社交服务、商务服务、地图和定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底层支撑服务和基于内容的服务。Facebook和Twitter、国内的新浪微博,都提供了官方的App来让用户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他们的服务,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开发者为他们提供不同使用体验的App。这里面,底层支撑服务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服务,这一类服务主要是一些账号管理、各种服务器运营方面的管理、用户计费和支付之类的服务。开发者完全可以通过使用这一类服务,自己搭建出全新的AppStore系统来。
最后要说的是内容服务了,现在有很多厂商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娱乐相关的信息、商务相关的信息、新闻相关的信息等等。这些厂商都在努力的将自己的内容推送到各种平台的用户面前,这里面就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开发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开发出各种各样的App,这些厂商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愿意和开发者合作的。
- 数据挖掘商或应用运营商
软件的运营,App的运营,都是需要专业的人员,运用专业的系统和知识来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通常AppStore中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都是相对比较粗糙的。要想让一款应用得到最佳的收益,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所以这些人在整个生态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 AppStore的未来
AppStore解决了软件或手机功能的分发和购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和盗版共生共存,在盗版的夹缝中为开发者找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将软件的颗粒度变小,并通过微支付的手段来提高用户的服务费率。这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虽然这是目前相当先进的一种软件分发的解决方案,但是未来肯定还会出现更棒的内容和服务的分发形式。
先来看看AppStore本身的不足吧,首先:由于受限于移动网络的传输,AppStore中的应用通常都不会很大,使用了微支付体系,所以开发此类应用的很少有大型的公司。这就限制了AppStore中的应用的品质。微支付所能够收到的钱毕竟有限,就算一个软件买4个美金,所有在AppStore上的用户人手一份,这样的收益也很难支撑那些大型应用的研发。
其实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早就有了,当年计算机游戏在国内不赚钱,大家走上了两条路,一条是搞小游戏,就像现在的AppStore中的那些App一样,但是由于小游戏的支付上有问题,很难形成类似于AppStore那样的半封闭的支付体系,没有现金流在其中流转,这就导致了虽然小游戏的数量异常庞大,但是做小游戏的人生活都异常悲惨。另外一条相对成功的道路就是网游,花更多的钱,做更绚丽的网游,游戏本身是免费的,但是玩儿游戏的过程需要付费,不论是时间收费还是道具收费,大家都还是愿意付费的。这也导致了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去做网络游戏的结果。
以此为借鉴,AppStore里面是完全可以容纳那些大型应用的,只是需要彻底打破App的单位,不再以App本身来计费,而是以使用App的过程来计费。就像单机游戏发展到网络游戏的这个过程一样,App免费了,但是App中的内容需要收费,使用这些内容的时候,根据使用的数量来支付费用。在未来,开发者们还是可以去开发那些小应用,但是那时候小应用将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小应用,而是后台有着庞大的服务体系和海量内容的小应用。他们可以组合不同厂商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服务。更多的人,更多的角色,不一定是App的开发者,也都可以通过AppStore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到了那个时候,计费的主体不再是App而是服务、内容和信息,所以那时候的Store可能就不再是AppStore了,会有新的名字,谁知道呢。
以上就是我对AppStore的一些看法和围绕AppStore的一些故事,这篇东西里面的故事好像少了一些,关键是AppStore所涵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实在是没有精力在来写故事了。下回补上。
现在这个时代,是云计算的时代,是AppStore的时代。我们看到,又一个骑士的时代回归了。
首先解释一下我认为的骑士是什么。骑士就是那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个人英雄。最早的软件工程师,都是骑士。他们一个人或很少几个人就能够完成一个让大家惊叹的软件产品。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骑士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的软件开发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都是大兵团作战,是大团队,甚至是跨越全球多个地区的团队,团结一致,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流程,开发完成的。甚至还出现了软件蓝领这种绝对是炮灰级的软件程序员。当时我们都相信,软件开发行业已经彻底告别作坊式的生产,那些个人英雄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会有那种少数几个人开发出来的,让人惊叹的软件了。软件行业将彻底的进入一个工厂化生产的时代。
工厂化的时代,确实是到来了。但是工厂从来也没有将骑士或小作坊彻底替代掉,那些骑士隐居在了工厂里,也有一些做着自由职业者。这些骑士们一直都存在着,有时候甚至让人想起那句麦克阿瑟将军的名言“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的被人遗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工厂化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吧?一个事物肯定是有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好的一面,肯定也有不被人喜欢的一面。好的部分,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大公司的宣传广告。这里不做研究。
首先讲一个故事: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到日本的软件企业里面去实习,结果发现里面使用的很多算法很笨,于是就询问他的日本主管,“我有更好的算法,是否可 以替换呢?”,他的主管回答道:“我也知道这种方法很笨,但是我们的规范要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所有的程序员都能够理解这种算法,你的算法可能确实比现在用的更好,但是那会造成其他程序员的理解困难的,现在毕竟不是你一人在写软件,需要大家协同工作,所以我们只能使用一种最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算法。”
- 工程化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为了协调大量的工人向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前进,就必须要有一套规则,一套所有人都认可并遵守的规则。所有参与这一工程的工人,就像是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颗螺丝钉一样,只要处理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好了。这就导致了,对于一个软件项目来说,那些辅助的人员,也就是维持这套体系平滑运转所需的人,有可能比真正的编程人员还要多出不少。每一个员工都不需要了解软件整体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架构和实施细节,他们只需要在自己所负责的地方进行创新就好了。甚至有人还为此将参与同一个项目的人员分成三六九等,分为蓝领、白领甚至是金领。让不同的人完成相同或相近的工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工作完成的速度绝不会比最慢的那个家伙快。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一点离开了他所熟悉的岗位,就变成了彻底的废物。每一个人进入新岗位,都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
- 为了代码的可重用,开发设计了大量的框架和架构。这些东西,确实有一定的用处,那就是能够让程序对于复杂逻辑的描述,更加趋近于自然语言,更加清晰易懂。框架之所以被使用,主要是因为要把不同角色的工作边界清晰的区分开。设计各类工程实施过程的基本准则就在于:每一个工人、工种、工序之间,边界清晰;尽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对上一个环节所产生的中间结果进行验证。再有就是代码块之间尽量实现松耦合,可以独立的修改其中任意一个模块,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框架和架构唯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运行效率,任何框架和架构的使用,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软件的运行效率下降。
- 高投入,就可以完成好作品,在工厂化时代,软件的规模居然是用人月这种单位来进行计算的。最终也就导致了,大家像埃及的奴隶那样去建造金字塔,投入的人力越多,建造出来的金字塔也就越宏伟。大家不需要去设计什么,软件完全是按照规模来衡量价值的。你造金字塔,我也造金字塔,形状都一样,差别仅仅在于个头大小有些差异。在这个阶段,我们以电视游戏机这个行业为例进行分析,高成本、高投入,完全可以弥补游戏性设计方面的不足。同时代的游戏机中,任天堂的Wii绝对是游戏性最强的,但是Sony和Microsoft却用巨大的投入,高分辨率的精美画面弥补了他们游戏性方面的差距,最终也得以在这个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
- 科学彻底取代了艺术,成为了软件工程中的主流。我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经过总结和归纳,可以反复重现的过程;艺术则恰恰相反,指的是那些偶然得到的创意和灵感,是不可重现的。软件的工厂化生产,是无法容忍大量的艺术手段存在的,而一款让人惊叹的软件,却又一定要有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在里面。这恐怕就是工厂化软件生产的最大悲哀了吧。
软件生产工厂化之后,把人变成螺丝钉的管理;为了重用和大型团队协作,而不得不牺牲性能,使用那些最终拯救了巨型服务器产业的复杂庞大的框架和规范;用金钱代替创造,最终甚至可以用钱来达到甚至超越创意所能达到效果的做法;以及那些投入巨大的成本,完全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感的软件。所有的这一切我都不是很喜欢,但是随着软件所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好像这成为了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软件生产将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工厂化,越来越无法被一个或很少的几个人来完成。
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那就是云计算。云计算不是一种技术,在技术上它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也很难形容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前面写的是一种完全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个人认为,云计算就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个人或小团体更加容易获取这些资源的方式。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的细化,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标志。”。
说得在通俗一点,云计算就是虚拟化。把原来那些属于大型企业或机构的资源,那些完成某些需求,所必须的资源,虚拟化到云端去。比如:一个公司,需要一套可伸缩的服务器架构,能够随时随地的适应用户访问的需要。以前,他们只能自己购买服务器,在用户增加的时候,再添加服务器,如果用户减少,就让服务器资源浪费掉。现在,这个公司可以将其所需的服务器虚拟化到云端去,在他们的用户不是很多的时候,只需要向云服务平台申请少量的服务资源,在用户量增加的时候,可以从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平滑的得到更多的资源,如果用户数量再次下降,他们所需使用的云服务资源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在云服务介入之后,他们所需支付的费用,仅仅是为他们购买那些真正使用掉的云服务资源。可以虚拟化的东西很多,比如一个公司里面总要有人事管理,要有各种行政、IT、财务、仓储和物流等等和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不高的业务,这些东西都可以被虚拟化到云端去,由专业的公司来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样的话,一个公司,不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更加专注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可以使用运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社会资源,来完成那些以前只有大公司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使得骑士们又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完成复杂软件,必须要使用大型的团队。现在,那些团队所积存下来的代码,可以被他人所使用。那些复杂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被虚拟化到了云端。甚至一些个人绝对无法完成大型复杂应用系统,本身就变成了云计算的服务平台,使得那些需要类似功能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非常简单方便的直接调用这些系统。举个例子,对于网络游戏来说,客户认证系统、续费充值系统、计费系统、客服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立这些系统,并使其良好的运作,是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一个小团队,甚至是一个人,有可能能够使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方便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开发出一款网络游戏来,但是他们很难自己建立起能够让游戏顺畅为玩家提供服务的整个体系架构。在云时代,这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虚拟化,把所有这些服务,虚拟化到云端去。盛大在线,就提供了这么一套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可以为所有想开发游戏类应用的团队,提供用户认证、续费、计费和客服等服务。当然,这套平台并不仅仅是为了游戏类应用服务的,其他有类似需要的应用,也可以使用这套服务体系。有了越来越丰富、完善的云服务架构平台之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创造出优秀软件这件事情,又成为了可能。骑士们在漫天的云霞中,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AppStore为骑士的生存提供了广大的舞台。AppStore最早是苹果为其IPhone手机所准备的应用销售云服务平台。至少就我个人的了解,情况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是否还有其他说法,本文不做研究。本系列文章都不做研究,只谈想法。这种方式,将软件的发布、下载、更新、付费购买等过程,虚拟化到了云端。并将单个软件的价格降低,使得很多需要或自认为需要这些软件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AppStore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Google为其Android手机所建立的Market,MeeGo平台,甚至是Ubuntu平台上,都开始出现了类似于AppStore的体系架构。具体AppStore的介绍和关于AppStore的一些想法,以后会在别的博文中再做诠释。这里只讲AppStore和骑士的故事。AppStore或Android的Market中,大量软件的本身的规模并不大,不论是苹果还是Google,为了能够让个人或小团队快速的在其平台上开发出应用来,都下足了功夫,尽量将平台搭建的更加简单方便。由于AppStore所面向的客户平台,大多是手机。在这种运算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的地方,大型团队也很难找到施展的地方。所以,可以说AppStore是专为骑士们所准备的舞台。现在能够在AppStore上看到的应用,其结构和逻辑都是非常简单的,所需运算等资源通常都不是很多。这些软件的优劣,主要是由创意而不是投入多少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到惊叹的软件,在AppStore中不断的涌现。而且,我相信,AppStore中还会不断的涌现出更多的,令人惊叹的软件的。我要说,AppStore是骑士的舞台,并不仅仅是因为,AppStore上的软件大多是由小团队或个人来完成的,而是在这些软件中能够更好的体现效能高于重用、创意重新替代金钱,艺术高于科学这些骑士时代的软件理念。
新的骑士时代与传统的骑士时代的比较。骑士时代的重新降临,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螺旋性的前进过程。现在的骑士,不再是以前的骑士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使用的工具、产出结果都有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大多还是独自在工作,但是现在的骑士们,可以很方便的和分布在全世界的松散团队进行合作。可以使用虚拟化到云端的开发过程管理系统,使用大量的成系统的中间代码库或资源库。现在的骑士们,可以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加轻松的开发出更绚丽的应用。可以使用前面工厂化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可以使用部分工厂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小团队的管理,可以使用云计算服务平台,来为其用户提供低成本的网络服务。当然,骑士终究还是骑士,现在的骑士们虽然拥有了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先进、更加丰富的武器装备,但是毋庸置疑,他们还是骑士。独自面对各种困难,靠着坚韧的意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比较低成本的体系架构下,完成那些他们的前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产出比那些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加高效、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让人感到惊叹的作品。他们更加注重软件的容量和效能,而不是团队协作和代码重用。新的骑士,是和他们的先辈们截然不同的一群人,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骑士,并将使用骑士的方式,战斗下去。
工厂不会消失,他们将和骑士并存。就像工厂时代,骑士没有消失一样,骑士时代,工厂也不会消失的。甚至会比原来的工厂时代,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新的工厂,需要为骑士们打造更加精良的装备,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新的骑士时代,必然是一个工厂与骑士并存的时代。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迎接全新的骑士时代吧!为骑士欢呼!
现在什么最重要呢?
有人会说人才最重要,我个人感觉,这是不对的。人才,指的是那些在某些专业领域,具备超越他人才能的专才。这些专业人才,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是很难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社会是由人、事物以及各种关系构成的,想要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就必须要进行创新。那些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强,将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创新,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恰恰验证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至理名言。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创意,不论这个创意是来自那些在该领域具有超越常人水准的专业人才,还是普通群众。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中,不同的领域之中,肯定有着不同的解答和诠释。但是,如果我说现在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的时代,应该也不会有很多人反对的吧?如果有人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化网络,那么就让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吧。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引经据典,而是要自己来理解呢?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梦想园开篇,本文也是属于梦想园的,所以只谈想法,不做研究。
社会化网络,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那就是社会化,和网络。那么到底是在社会中建立网络,还是在网络上建立社会呢?我想,现在的社会化网络时代,是一个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社会的时代。我们把大量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与关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重建。所以,社会化的网络,是指在网络中建立虚拟社会,或者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去进行网络运营。
那么,在社会化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比较现实世界和网络上的虚拟社会,看看还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网络社会,是源于现实世界的,但又和现实世界不完全相同。网络社会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关系,大部分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不是所有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东西都必须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在网络社会仅仅囊括了现实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基本上只能算是现实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的一个不完全真实的抽象化缩影。我想,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社会化网络时代,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呢?那些成功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有些创新成功了,而有些却失败了呢?那些成功的创新,就真的比失败的创新更好吗?让我们带着这一大串的问题,继续思考。
首先,我认为,创新,仅仅是在创新这个层次,是不分好坏的。有很多非常棒的创新,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经营这种创新的人的能力等原因失败了或者是成功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种创新好或不好。创新本身的好坏,与其是否能够成功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占主导地位的。
社会化网络本身,就是完全的创新,要分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方式,只需要去研究社会化网络本身就好了。现在的社会化网络,就是那些经过市场淘汰,最后留存下来的那部分创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关系,搬迁到了网络上。那很少的一部分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东西,是由于某些技术原因,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无法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得到很好的重新投影,而必须采用一些替换手段。
并不是所有现实世界中的东西,都适合现在就搬到网络上去的。有些东西在以后技术发展到足以表现它们的时候,才能够往网络上搬。这也就导致了,每当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原本不适合搬上网络的东西,搬上网络了。这时,大家就会变得异常激动,因为新的、成功的网络上的社会模式,就要诞生了。大家会疯狂的进行尝试,并去抄袭那些有可能会成功的产品,最后会有那么一小部分幸运儿,脱颖而出,取得这个阶段的胜利。现在,LBS就是处在这么一个阶段,技术已经达到了,大家已经创造出了几种模式,其中有些模式(交友模式(Loopt)、信息点模式(Foursquare、大众点评))已经让大家看到成功的可能性了,这时大家都在努力向着这几个有限的方向冲刺。
稍微总结一下,网络社会,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上的一个投影。于是,社会化网络中的主要创新方式,就是将原来没有很好的在社会化网络中被诠释,但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或关系,描绘到网络虚拟社会中去。并不是一模一样的照搬,而是创造出全新的,符合网络特性的真实事物和关系的网络投影。让我们以现在的社会化网络营销为例,简单的分析一下吧,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种叫做名人的东西,他们可以靠代言或广告,来赚取高额的回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上有大量的人关注他们。那么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那种被大量用户所关注的人,他们成为了网络社会中的名人。那么利用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进行产品的营销,不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名人代言,搬到了网络上去吗?更进一步来说,现在现实世界的名人需要为代言的产品承担一定的责任了,不能再随意的做虚假广告了。那么社会化网络营销是不是也要走监管和诚信的道路呢?我想以后一定也会有这方面的应用产生,搜集和记录所有网络名人的言行,并对他们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
根据我在上面的结论,社会化网络的创新,主要应该是社会方面的,也就是真实事物、人以及关系向虚拟社会转移、搬迁和不断被诠释的一个过程。这种尝试,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了,可以参与这个过程的人,也从原来的那一下部分专业人才,变成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议大家不要都把眼光放在那些可能会成功的模式上,要自己开动脑筋,去对所有已经出现或还没有出现在社会化网络之中的模式进行论证和尝试,即使是别人尝试过失败了的那些模式。下一个成功者所使用的创意,也可能就是从某一个曾经被验证失败的创意中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化网络的运营模式,其是否能够成功,和这种模式是否曾经被验证为成功或失败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
社会化网络的创新和传统创新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第一、社会化网络的创新,最终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实的经济收入。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标志,就是社会分工不断的细化。社会化网络,作为人类聪明才智的最新结晶,其内部的社会分工是非常详细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网络的社会化运营结果,会成为整个经济生态链中的某个中间产物,其他机构或人,可能能够利用这些中间结果生产出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可能还是一些中间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最终的现金流。所以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并不一定是以产生现金利润为目标的,其目标往往是产生某种有价值的中间结果,就我的观察,这些中间结果通常是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比如人们的行为模式数据,地理位置上的信息点数据等等。如果在社会化网络时代,每一项创新还是以现金为最终目标的,那么下场往往会变得非常悲惨。
第二、量变经常会被累计成质变,一个社会化网络系统中只有一个人在用,有一百个人在用,有一千个人在使用,有一百万人在使用,其本身所代表的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些本质性的变化。系统中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突破临界点由量变最终积累出质变。由一个普通的系统,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化网络系统。也就是说,积累用户、积累数据,本身就是创新。寻找更好的积累用户、黏着用户、积累并不断修正数据的方法就是社会化网络时代创新的主题核心。一个用户数量不够的系统,就不能叫做一个社会化网络系统,一个不对用户行为,用户的社会性表现进行分析和规划的系统,也不是社会化网络系统。也就是说,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往往就是根据已经进入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分析,再和现实社会中类似行为进行比较,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用户,得到更多正确的、有价值的数据的不断尝试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化网络的创新和技术有关吗?社会化网络和网络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技术的发展又是怎么影响社会化网络的变迁的呢?
首先,我任务社会化网络相关的技术变迁和演进,分为两种:
第一:支撑社会化网络运行的技术,这类技术的提升,能够使现有的社会化网络系统变得更快,能够应对更大的并发,能够存储更多的内容,这一类的技术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化网络系统,但又不会给社会化网络体系本身带来质的飞跃;
第二:能够让原先不容易被社会化网络所表现的真实事物或关系,更方便的出现在社会化网络中的技术,比如现在的定位技术、识别技术、自然交互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化网络的体系结构。
一旦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些运营社会化网络的公司或机构,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尝试将使用这些新技术,以便让网络社会能够将更多的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更方便的投影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混沌的时期,大家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尝试,有些可能会成功,也必然会有一些失败。然后更多的人,向着那些可能会成功的方向努力。这其实不对,那些失败的尝试,其本身可能并不一定不好,其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运营这种创意的团队不好,或者可能是一些完全偶然的因素。大家不应该一窝蜂的去抄袭那些好像能够成功的方案,而是应该认真的去对比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找出新的创意来,甚至是把原来失败的创意,捡起来,再尝试一次。别人成功的,抄袭者不一定也能成功;别人失败的,抄袭者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影响成功失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精确的研究和分析。
在说到技术和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模式时,有一个故事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故事不是我原创的,是我很早以前有一次听HP培训的时候,他们讲给我听的,具体的原创者,已经无从考证了。
九十九米长的枪
话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枪的射程只有一米。这时,必须要用枪打到一百米之外的一只鸟。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造一只九十九米长的枪了。
有些冷,这应该算是一个冷笑话了吧。
再让我们仔细的看一看这个故事:
首先,有了一个现有的技术背景,也就是枪只能打一米远,在我们的IT技术领域之中,这种东西也是比比皆是的,比如:GPS的定位精度很难达到10米之内;语音识别的准确度无法达到人工识别的水平;在高端智能手机中所使用的电池,无法支撑手机长时间待机等等。
然后,有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需要打中一百米之外的一只鸟,对于IT技术领域来说,就是必须要实现的应用,比如进行精确的GPS导航;能够让计算机通过语音来接收使用者的指令;至少让智能手机,连续工作两天时间等等。
最后,我们得到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我们所需应用的解决方案,在故事中,我们造了一条九十九米长的枪,那么在IT技术领域中,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根据地图上的路线,来规范GPS的结果集,也就是说,当汽车运动的时候,系统自动的设定汽车是运动在道路上的,而不是道路旁边的水沟里,从而达到精确导航的目的;进行语音识别之前,先对识别系统进行训练,以提高识别率,在一些关键性的语音指令发出之后,需要用户进行反复确认;在智能手机待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整部手机的耗电量,将所有不需要的模块都关闭掉,甚至是通过降低CPU的电压和时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频,已达到待机的时候更加省电的目的。
在最后之后,当有一天,技术发展了,枪可以打到一千米之外的目标了。这时,前面所造的那条九十九米长的枪,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但是这并不影响当初我们建造这条枪时的价值,这条枪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的我们的问题。对于IT技术领域来说,当定位技术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甚至是毫米级,原来的那种结果集优化算法就会变得非常可笑;当计算机进行语音识别的精确度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人工识别水平的时候,为识别系统做训练就会变得非常可笑;当电池技术发展到可以在现有的体积和重量约束下,容量提升上百倍的时候,现在设定的那些待机时的省电措施,也会变得很可笑。
我们所作的任何创新,其实都是在做九十九米长的枪,我们不能因为以后这些东西会变得可笑,现在就什么都不做,或等待枪的射程超过一百米的时候再做那些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故事,向大家解释清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就是造九十九米长的枪,在枪可以打一千米远的时候,去打那只一百米之外的鸟,那不是创新。造出射程一千米的枪,和当初造那条九十九米长的枪,都是重要的创新,但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更注重后者。
这就是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方式了,认真分析现实世界和网络社会之间的差异,寻找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使得社会化网络更加接近于现实世界的方法,寻找更有效的积累更多用户、更多正确的、有价值的数据的方法和模式。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创新,更加注重社会化方面的创新,所以任何人都可能在此方面有所建树,那些专业的人才,并不一定在进行创新的时候,成功率就能比普通的人民群众更高。最关键的是大量的尝试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和调整的过程找到正确的方向。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在这个大潮中取得成功。认真观察、大胆尝试、小心求证。
我记得曾经听到过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我要说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区。社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或者是被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我这里所指的社区,是基于网络的线上社区。其实,社区这种东西,如果硬要说一个诞生的时间的话,那么就只能说是和网络一起诞生的。社区,是基于网络的,多人之间进行沟通、交互和协作的平台。所以社区和网络这两个东西,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判断。
突然有一天,大家都说要去做社区了,也都说自己所作的东西就是社区了。这其中有一些原因,主要就是两个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并认可的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这两个产品就是在欧美被普遍使用的Twitter和Facebook,如果有人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东西,请立即关闭浏览器,本文不适合你阅读。
Twitter和Facebook确实对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twitter将单项关注引入了社区,而Facebook则是倡导用户使用真实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两个产品的巨大成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网络的社会化、社区化时代终于到来了,甚至有人开始预言,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从未人服务,向着为人们服务的方向发展。其实网络从来就是为人们服务的,如果不是要为人们服务,网络可能就不会诞生了。社会化、社区化本身就是一门人的学问,社区化服务的成败与否,关键往往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社区的关键是人,而不是社区本身。twitter和facebook,如果不考虑到那恐怖的并发量,其本身的基础技术并不复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而在互联网中没有被很好表现出来的东西,并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最终形成了成功的产品。请注意,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原来就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论是单向关注,还是基于真实身份的交流,都是存在的。要想创造一些在现实社会中都不存在的关系,并且还要成功,这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是现实社会中所有没能在网络世界中很好得到诠释的关系,都适合现在就搬到网络上去。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也不是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这种存在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间接的,不那么方便的。facebook和twitter真正的创举就在于,facebook将原来分散在网络中的那些真实的身份信息,集中了起来。而twitter将原来不那么方便的单向关注,做得非常的直接、非常方便。所以不要着急去研究社区技术,如果能够好好的观察一下现实社会,好好的比较一下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差异,会更有收获的。现在能够方便的搭建社区的工具,是很多的,而且很多都是开源的,完全可以先搭建出一个社区的原型。然后,将某些自己想要实现的关系,放到里面去,并吸引相关的人群进入社区,进行活动。所有没上线的社区,都不是真正的社区,只有上线了,有了客户,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了调整,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也就是说,社区本身是有生命的,社区一定会随着运转,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社区上线之前准备的任何技术,都是纸上谈兵。技术问题,完全可以等到社区上现在之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考虑。一个闭门开发1年以上的社区,是非常可笑的。有这一年的时间,完全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先上线,然后再根据需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修正,甚至是重构。社区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的需求和人们的需求。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社区的技术和形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区,那么最早的网络社区,肯定要算是邮件系统了。邮件并不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一对一的信件。是可以进行群发、讨论、分类、归并的。邮件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的邮件系统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处理绝大部分的日常工作了。这其中邮件系统和日历系统、任务系统、联系人系统的整合,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人在每天打开电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件系统,不论是Outlook、Foxmail还是gmail,并一直保持其畅通工作,直到下班关闭电脑的时候。而现在最新流行的绝大部分社区系统,也大多是以邮件作为核心的用户认证和消息通知系统来使用的。这其中,腾讯的QQ空间是一个特例,他们是以QQ号为基础运作的,甚至他们的邮件系统,也是以QQ号位基础的。移动公司所开发的社区,通常是以手机号为基础验证和通知平台的。那么这里是不是就可以预言,在三网融合之后,基于机顶盒的电视网络社区,就会以机顶盒编号,或者是机顶盒所登记的安装位置为基础的信息验证和通知渠道呢?
另外一种,刚才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像QQ那样,以即时通讯工具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社区网络。本人使用过除了QQ之外的很多种即时通讯工具。遗憾的是QQ基本上没有用过,主要是以前身边的人用QQ的不多,而且很多公司里面是限制QQ使用的。以前工作大多是使用MSN,后来为了开越洋电话会议,又用上了Skype,现在为了每天能够在电脑电脑上和儿子进行视频通话,还在继续使用skype。现在的同事和朋友之间,使用得更多的是gtalk,各种微博的机器人,也大多工作在gtalk上。由于用上了android手机,所以现在通常都是gtalk在线。在这一点上,微软的WM就很笨,在微软的手机上使用msn,也是异常痛苦的。淘宝旺旺,主要是我用来进行淘宝购物时使用的。这些工具各有特色,比如:QQ虽然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客户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种感觉,那就是在QQ上基本是不办公事的,大家都在谈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MSN,至少对于我来说,主要是办公用的,不过MSN对于网络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网络不是很稳定的话,在众多及时即时通讯软件中,第一个掉下来的肯定是MSN,最后一个联通的,也肯定是MSN。skype,我非常喜欢,进行文字沟通的时候,异常人性化,是这些工具中唯一允许对说过的话,进行修改的。在skype中,如果打错了字,并且已经把含有错字的内容,按回车发送给对方了,只要按向上的箭头,就可以将上一句或上面几句调回到输入框里面来,修改之后,重新按回车,对方所显示的内容也就一起更正了。skype也是我用过的所有即时通讯软件中音视频传输效果最好的一个,甚至还支持对等、无服务器的,多人电话会议,实在是非常神奇。遗憾的是,skype in的功能在国内无法使用,也就是说我无法注册一个电话号码,让别人通过这个号码直接呼叫道我的skype终端。淘宝旺旺,是淘宝购物时不得不用的一个东西,淘宝只根据旺旺的聊天记录进行交易争议的判定。其他的一些比如Yahoo Message用的就比较少了,Facebook IM,倒是想用,就是在国内太不方便。还有一些集成工具,可以同时登陆和管理各种IM账号,这种东西在ubuntu里面用过,主要是用来登录msn,这个东西肯定是不会提供Linux客户端的。所有这些产品里面,最具社区型的,恐怕要算是QQ群了。一群人可以在一个群里面讨论大家喜欢的内容。
在中国谈到社区,就不得不提到一共东西,那就是论坛。Discuz,实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论坛软件,除了功能实在太多、太复杂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大家在网络上,注册登陆到不同的论坛,在论坛里面不同的版块中聊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订阅一些话题的最新更新状态。论坛,这种东西,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淘汰的。个人认为,论坛是任何一个想要开始社区化运营的网站可以选择进行用户和内容积累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不论想搞一个什么样的社区,都可以从论坛开始玩儿起,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内容之后,再决定应该如何改进。
空间站点,这是一个畸形的怪物。空间站点是指那些基本架构抄袭Facebook的站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QQ空间、开心网、人人、校内、Live Spaces等,再加上开源的UCHome。这些站点基本上都是以用户的个人信息为基础架构,包含类似于微博的用户状态,用户博客或者叫日志,照片管理,简单的文件管理等。这些网站大多开放接口,可以接入一些符合特定要求的应用组件,就像facebook上可以接入很多游戏应用那样。其中有些还提供信息更新和订阅的接口。现在空间站点上通常也都引入了单项关注、圈子等概念,还做了一些用于激励用户活跃度的积分奖励制度。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东西畸形呢?Facebook的最大的创举是使用真实信息的用户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是将大量使用真实信息的用户聚合在了一起。其实,Facebook的形式,更加适合于个人信息的聚合,以及人的聚合,并不适合于激烈的讨论和交互。现在有那么多类似于Facebook的网站,甚至是建站工具,将用户分散开来,其本身的架构又不适合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用户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注册登陆论坛,四处发言,讨论那些论坛中引起他关注的问题。但是,用户无法四处去注册一大堆的空间站点,并在其中维护自己的各种信息。由于国内没有一种像Facebook一样的,能够网罗绝大多数人的地方,用户被分散了,而且,各个空间站点的API接口又不像Facebook那么开放,这就导致了,大家使用了一种不适合沟通和交流的架构,将信息隔离到各个不同的网站中去了。我觉得,我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形成统一社区的机会,现在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新的以社区冠名的空间网站还在不断的涌现。用户和信息在被不断的割裂和隔离开来。现在需要一款简单的,完全开放API的个人信息集合工具,以后大家都使用类似的工具来搭建空间站点,或搭建符合统一的开放接口规范的空间站点。然后通过类似于ping.fm,weiboto.com或gtalk机器人之类的手段,来实现属于一个人的所有信息的互通和同步。
虽然我们无法使用Twitter,但是国内各种微博站点也还是不少的。其中我用的比较多的是Google Buzz和新浪微博。个人更喜欢Google Buzz那样和各种常见网站能够进行同步更新和信息集中的方式,新浪上的人虽然不少,也经常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在上面,但是新浪自己的产品线太窄,现在还无法像google buzz那样将google reader、邮件、google map上的地理位置信息、各种相关网站(个人博客、Facebook、Twitter、Flickr、Picassa、YouTube等)直接同步起来。也许,国内会出现一种类似于Google Buzz的信息聚合微博服务,可以自动聚合和同步各种相关信息,并看到关注者的聚合信息。
还有一些特殊的分角色社区,也就是说在普通的基本平等的用户会分成不同的角色来共同参加社区的运作。比如起点中文网上那种由读者、作者组成的文学社区、淘宝那种有买家和卖家组从的电子商务社区等。还有一些完全由虚拟游戏用户构成的社区,比如盛大的糖果网。这些社区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否会成功,现在还很难说得清楚。关键在于,要时刻关注社区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及时作出调整。这才是任何社区成功的关键。对于上面提到的三个特殊社区来说,只要本来的职能运作良好,也就是起点的文学写作和阅读,淘宝的电子商务和糖果的游戏能够很好的为用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的分析用户在使用这些服务过程中的交互模式,就不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现在,突然有一种基于位置服务的社区,又异军突起了。特别是美国的FourSquare,又像当年的Twitter和Facebook那样成为了新的方向。FourSquare的创举在于,将参与社区活动的人,不是以圈子、好友、或单向关注的方式聚合起来,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位置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周围陌生人的信息。当然了,就像Twitter和Facebook一样,FourSquare在中国也是不能使用的。于是国内就有了大量的仿照FourSquare形式的网站踊跃的产生出来了。比如街旁网就是一个非常类似于FourSquare的网站,大众点评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LBS,也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其实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就像Facebook成功,并被墙了之后,大家努力的开发空间站点一样。FourSquare成功,也被墙了之后,大家也在努力的开发类似于FourSquare那样的基于位置的社区。地理位置信息,比个人信息,更加需要集中。因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区,其成功或开始盈利的标志就在于,积攒到了足够的有效地理位置信息和忠实用户。能够让驻留这个社区的用户,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就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对于FourSquare来说,这个临界点,已经快要到来了。但是国内的这些跟风者就不好说了,由于用户和信息都被分散掉了,所以他们达到临界点的时间会被大大的延后,肯定会有大量的类FourSquare社区,活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那么开源社区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现在比较盛行的开源社区,主要是google code,github,SourceForge等。这些社区的主要功能就是驻留各种开源项目,帮助开源项目进行管理和分发宣传。当然,也有免费开源的开源社区建站工具,最近试了一个叫做RedMine的东东,效果相当的不错。每个项目自己有独立的版本管理,wiki,简单论坛和相对比较完善的项目开发过程管理工具,还有大量的插件可供使用。我一贯认为,开源是没有商业以及盈利模式的,但是对于一个提供网上的团队管理,也就是将团队管理和运营,项目开发的过程管理虚拟化到云端的服务来说,应该还算是一件有前途的事情吧。因为,当人被作为资源,添加到这个云服务中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原本互相不认识的人们,能够协同起来,共同建造巴别塔了。
作为全新的社区交互方式的尝试,google wave也是应该应该说一说的,这个系统试图彻底颠覆邮件、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现在正在被广泛使用着的工具,直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实验室产品。这个东西的用户体验相当不错,但是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google,使其无法将wave彻底产品化。首先是速度问题。google非常偏执的要将这个应用放在浏览器里面执行,但是使用JavaScript来处理这么复杂的前端应用,处理这么大规模的,具有复杂业务逻辑关系的数据,是非常吃力的。而JavaScript本身还有非常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在不同的浏览器之间的兼容性非常差。另外,就是网络传输速度和服务器处理速度,现在也都不尽如人意。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成功的案例中,每一个只是在一点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说,用户使用的基本上还是他原来熟悉的产品或产品形态,只是其中的一点发生了变化。而Google Wave却在试图一次性的彻底颠覆我们使用互联网的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积攒下来的全部使用习惯。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想到未来有一天,这个产品真的有可能会成功的面世,并受到大家的喜欢,我就会觉得更加的不可思议了。也许在改用特定的二进制客户端,使用类似于微软的Exchange服务器的方式将Wave服务器分散到各个企业之后,再提供多种复合客户现有使用习惯的特定现实和交互视图,以便能够让用户逐步适应这种全新的沟通和交互方式,才是Google Wave的出路吧。
前面的废话已经够多了,总结一下:
社区不是结果而是手段,不能为了社区而社区,首先要有吸引用户的服务,使用社区这种手段的目的是将用户黏着在服务上,减少流失率。当然,如果能够做到Facebook或Twitter那样的用户量,这时,量变就会积累成质变,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玩儿以社区为核心的周边应用。但是国内的情况是,用户已经被分散掉了,所以很难积攒出这样的质变,那么服务就会变得比社区更重要了。
社区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开放性和信息的聚合性。在现在这种用户和信息分离割裂的环境下,开放性将成为了未来社区茁壮发展的基本前提。即使是腾讯,这一点也是适用的,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和信息聚合,开放之后,确实会让其他站点得到短暂的喘息机会,但同时也会将最后缺失的一部分用户信息聚合起来,如果腾讯能够走向开发,那么也许他们将在网络社会化社区化的大潮中取得成功。如果他们始终不开放,那么,其他那些割据的诸侯,肯定能够活得更长更好,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几个新的成功者。
社区化,社会化的大潮,正在袭来。新的社区,和想要做社区的人会不断涌现,希望大家走好。
我准备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如果有读到此类文章的朋友,请把这仅仅当成是痴人说梦好了。
什么样的文章会出现在梦想园呢?本人不敢说研究什么,只能说是思考了一些东西。
和社会上那些大师们比较起来,主要区别在于:
大师们首先阅读一些东西,然后思考,得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以此观点和看法为基础,进行研究,也就是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利于其观点和看法的数据和佐证,并在认为内容足够翔实之后,将见解和那些论据、数据一起发表出来,让人看了之后心悦诚服。
而我呢?也是看到、听到或阅读了一些东西,然后思考,并得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直到目前为止,和大师们相差不多,但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本人把研究的部分省略掉,直接将观点放出来,放到梦想园里面来。我确实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所以很多观点有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不过这没有关系,我争取能够一直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偏执,公平的看待各种相同或不同的观点,只要是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都欢迎。
我为什么不去研究呢?四个原因:
第一、要从我听过一个故事说起,某生物学家,为了验证跳蚤的听力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做实验。首先,他找来了一只跳蚤和一把发令枪,在扣动扳机之后,发令枪响了,跳蚤闻声跳了起来,这时他在实验记录上写下,用于实验的跳蚤,听力正常。然后,他拔掉了跳蚤的两条前腿,再次扣动发令枪的扳机,发令枪响了,跳蚤又跳了起来;再拔掉两条中腿,重复上面的实验,跳蚤依然跳了起来;最后,他拔掉了跳蚤的两条后腿,再扣动扳机,在发令枪响起之后,跳蚤没有跳起来。于是这位科学家心满意足的在实验记录上写了如下的实验结果:跳蚤,在拔掉六条腿之后,就变成聋子了。大家可能觉得很可笑,但是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和一个观点相关的数据,异常庞杂。我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某些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比那位神武学家对于跳蚤的了解更深刻。想要收集并分析所有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甚至找到正确的数据收集方式都是非常困难的。我无法保证在我想要进行研究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重蹈上面那位幸福的生物学家的覆辙。
第二、本人的阅读速度不高,平时的事情也比较多,关注的东西又分散,想法很多。所以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逐一的分析研究,也搞不清楚应该如何取舍,现在这个时代,连老天爷都搞不清楚到底哪块云彩会下雨,更不用说是我了。但是这些想法,又希望能够保留下来,和有可能感兴趣的朋友们进行分享。
第三、目前还没有条件找其他人来帮助我一起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方面我曾经进行过非常失败的尝试:因为我以前的工作性质,主要就是说服别人。这就导致了,那些我希望能够和我一起进行研究的人,也就是那些和我一样抱着开放心态的人,很容易就被我说服了,于是他们就变得不再开放,并偏执的认为,我是对的。而我又很难判定,那些一直反对我的人,到底是不是抱着开放的心态。最终的结果就是变成了一种我所熟悉的通过辩论更甚至于是诡辩来绝对问题的走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由于过于偏执,将自我和观点捆绑得太紧,最终发生一些我不希望看到的变化。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观点,美国的律师,要分清观点和自我,这样的话,即使观点被驳倒了,至少自我还能够站得起来。如果反过来,将观点和自我绑得太紧密,当观点不成立的时候,自我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那些胜利的人,会变得目空一切,更加偏执。而失败的人,则会感到非常迷茫。
第四、个人认为,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可供阅读的东西,有些并不一定比我的梦想园更深刻,更经得起推敲;而有些东西,更是一些先入为主,甚至是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收集那些单方面有利于其论点的证据,忽略那些不利于其论点的证据和数据,从而得到的。这些东西,看了还不如不看。作为一名多年的售前工程师,我原来的工作就是将一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东西,从技术的角度将给客户听,并最终让客户心悦诚服的相信这些东西。所以,我对于社会上的一些IT行业的金科玉律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而正是这些过去的知识,使我很难相信那些研究的结果,到底有多少是站在中立的,开放的环境下得出的。而不是抱持着某些特定条件,或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而被树立起来的。
所以,我认为与其用那些搞不清对错的东西,来进行耗费时间的研究,还不如直接把观点摆出来,给那些感兴趣的人一些启示。
开篇词到此结束,今天要是有时间,也许就先喷一篇出来。
本文为去年所写,本来是要派其他用途的,现在用不上了。就贴在这里,六个纪念吧。
目录
3.3 使用3G手持设备,作为各种智能或传统家电的统一控制器
6.2 以远程视频和控制为基础,实现3G时代的全方位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的概念从90年代后期就开始提了,各个厂商和大公司也都有关于智能家居的展示间。他们在这些展示间中向外界展示了不同厂商对于智能家居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智能家居的很多概念还只能停留在展示间里面,我们确实是在家电卖场里面看到了很多智能家电,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买回了家里。但是我们距离智能家居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有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阻碍了我们进入真正的智能家居时代。
在探讨我们应该如何进入这个领域,为什么3G能够让智能家居离我们更近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智能家居。
关于智能家居的定义,网上有很多,各个家电厂商也给出了很多大同小异的定义,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总的来说,可以把智能家居理解成为一种特殊的管家式服务。即,当客户到家的时候,或者在家里的时候,时时都有一位或者是几位管家来为客户,将相应的电器或房屋状态进行自动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需要。炎热的夏日,回到家的时候,空调已经在运转了,室内的温度已经是舒适宜人的了,电热水器已经自动的烧好了热水,可以去洗个舒服的热水澡了。出差在外,可以看看家里养的鱼是否生活的很好,并决定是否需要投喂鱼食,或进行其他的养护工作等等。这些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当前还需要由人来实现。而在智能家居时代,所有的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化的完成。
现在的智能家居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家中有很多的家用电器,这些家用电器大多都是可以遥控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遥控器泛滥,每一个新电器被买回来之后,都需要一个学习使用的过程,家中的老人和儿童很难控制这些设备。
在有管家的情况下,客户只要说一声,上次的那个电影只看了一半,我现在想继续把它看完。管家就会找到上次正在播放的碟片,打开音响、电视、DVD播放机,关闭照明或窗帘,将所有相关的设备调整到正确的状态,将影片快进到上次停止的位置,同时在送上茶点和水果等等。并守候在一旁,随时准备满足客户的其他要求。
很显然,有这样条件的家庭并不是很多。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可以接受的方式是使用集中控制系统。使用统一的遥控器或控制设备。来控制家中的各种常用家电(主要是视听家电)。这就是集中控制,最简单的就是遥控器集中,如果家中有多个音视频播放设备,多个节目源。即多个电视和投影等播放设备,有DVD、蓝光、VHS、CD、黑胶唱片、卡座、电脑等节目源设备,那么就需要功能完整的控制终端和音视频切换矩阵了。
集控通常是实现智能家居的第一步。
智能家居的下一步,就是远程监控了。客户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面,通过宽带网络监控家中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小偷进入,保姆在家打扫卫生的时候,是不是偷吃了自己最喜欢的饼干等等。同时将防盗和消防报警器接到小区物业、警察局和特定的安防中心去,自己可以随时查看,在报警器发出警报的时候,还能给自动通知客户以及相关的警察或消防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现在还有人将这套技术应用到学校,家长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子女上课的情况。
另外,通过电动窗帘、电动窗、可控制电源插座等设备,可以实现对于房屋中的各种人工环境的控制,比如开关窗、窗帘,启动空调和热水器等。虽然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是很少有人去做远程门禁,这样做在安全性上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智能家居的实施过程中,真正的设备费用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和普通的家居家电比较起来,不会高出很多。但是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还是相当有市场前景的。
首先就是智能家居的设计和安装改造,这很显然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提供专业服务的,再也不能像购买电视和冰箱那样,商场只需要提供送货服务即可。通过远程监控和管理,提供远程的病人或老人监护服务。日常生活信息资讯服务,折扣信息,体育锻炼知道,菜谱等等。生活助理,提醒服务,各种电器和设备的定期维护和巡检服务。与智能家居系统相结合的,不需要主人在场的家政服务,等等。
智能家居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成果。现在打着智能家居招牌的小区也不在少数。很多的智能家电也逐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享受到哪些智能家居服务了。
1.2.1.1 娱乐系统
这里主要指得是音视频系统。
现在的智能家电,可以将音视频系统分为源和输出设备两大类,常见的源有:DVD、电脑、CD、卫星接收器、VHS等等,而输出设备则有:电视、等离子大屏幕、投影机、各种音响设备。智能家电在这部分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有机的将各种源和各种输出设备进行整合和集中控制。这部分又叫集控系统或音视频矩阵。
另外,就是有些设备还可以将音视频信息自动和移动设备进行同步,让用户可以在户外继续享受这些东西。
1.2.1.2 厨电
现在的电饭煲、微波炉等设备,都可以自己储存很多食谱,并根据食谱的要求,按照程序,对食材进行加热。有些高级的厨电,还允许用户自己输入一些程序,或对现有程序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整。冰箱上面加个电视,播放一些新闻,或者是美食频道,在冰箱上加装条码扫描器,以自动记录每一样放入冰箱的食品的购买日期和保质期,并自动提醒主妇注意使用即将到期的食材,或者是将过期的食材丢掉。燃气灶具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自动的切断燃气,抽油烟机,大多能够在油烟升起的时候,自动开启。
1.2.1.3 其它智能家电
1.2.1.3.1 暖气、热水器、空调等环境电器
这些设备,大多都有自动保温,自动断电,恒温保持等功能,同时也提供睡眠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程序。
1.2.1.3.2 洗衣机、吸尘器等清洁电器
洗衣机通常都有针对各种不同衣物的不同洗衣程序。现在的智能吸尘器,已经可以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自动的清扫整个房间了。
1.2.1.3.3 电子水族箱等宠物电器
将狗狗独自留在家里,这是很不人道的,在很多国家是被立法禁止的。但是鱼是没法带着走的,植物也不可以。那么电子的鱼缸,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进行自动的水温、水质的监控和调整,自动的鱼食投喂等功能。使得养鱼再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即使到外地旅游一段时间(不能太长),鱼也是没有问题的。
1.2.1.3.4 跑步机等健身电器
现在的绝大多数健身电器中,都有健身方案的制定和指导功能,并和音视频系统相连接,能够让枯燥的健身活动变得不那么痛苦。
1.2.1.4 智能房屋
自动的通风和采光调节,监控房屋的各种人工环境数值,并在主人回家的时候将环境调整的舒适宜人。
1.2.2.1 集中控制平台
当前的集控系统,主要是针对音视频设备的,对于其他设备基本上很难进行管理。其他各种智能家电大多是各自为战,不能达到一个整合的智能家居的要求。
1.2.2.2 统一的红外发射端子
使用com或usb接口的红外遥控信号发射器,可以发射红外信号,遥控那些传统家电,使其进入智能家居的整体系统中来。
1.2.2.3 远程监控系统
远程监控系统当前通常是和集中控制系统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远程监控的前端为摄像头、云台、红外感应器和烟雾探测器。后台的监控主机主要负责监控信息的采集、存储和查询回放等功能,并在紧急情况下自动通知主人和相关机构。其中摄像头和云台,负责进行视频采集,红外感应器的主要作用是防盗,烟雾探测器的主要作用则是提早发现火灾,并自动通知消防部门。
1.2.3.1 很多传统家电,远程遥控之后,无法识别遥控的结果
传统家电的遥控系统都是单向的,比如电视机,按了遥控器上的开机按钮之后,遥控器并不知道遥控的结果,人工使用的时候,如果发现按了没有效果,那就再按一次。但是如果进行远程控制,那就比较麻烦了。比如,有人希望远程控制向鱼缸里面投放鱼食,那么,他就必须知道投放是否成功,如果多次不成功,可能会把鱼饿死,如果反复多次投放,则会把鱼撑死。
1.2.3.2 必须购买特定的、昂贵的智能家电
现在还有很多传统家电在家中使用,但是要想享受智能家居的便捷,就需要大量的淘汰现有家电,再去重新购买更昂贵的智能家电。
1.2.3.3 很多智能家电之间不能很好的协作
很多智能家电都是独立运行的,虽然所有的厂商都希望客户能够全面的购买自己的系列产品,比如海尔厨房、松下厨房等套餐式服务。但是,松下绝对不会设计一款离开松下厨房就无法运行的电冰箱或微波炉出来。每一个家电在设计的时候都被要求能够独立运行。那么当一个家庭买了伊莱克斯的电饭锅、格兰仕的微波炉、松下的电饭锅,海尔的冰箱等等名牌智能家电来武装自己的厨房的时候,这些家电之间肯定是无法协同工作的。
1.2.3.4 缺乏强大的家庭智能管理中心
家电厂商当前的智能家居理念,多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电器为核心的,电脑厂商的智能家电,又多是以音视频娱乐系统为核心。这就导致了,缺乏统一的,功能完整的管理中心的问题。
1.2.3.5 智能家电的界面大多比价粗糙
很多智能家电,特别是厨电、清洁电器和健身电器,由于成本和整体设计方面的考量,很难包容一个大型的显示器或控制界面在里面。特别是像洗衣机或吸尘器一类的需要在潮湿或复杂环境下工作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操控和显示系统大多比较粗糙。
3G时代终于到来了。
这是我们大家翘首企盼了将近十年之后,终于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什么是3G,3G又为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更高的移动带宽了,然后就是伴随这个高带宽而来的丰富的内容和更好的视听体验。大多数的3G手机都是智能手机,拥有更强的功能,更大的屏幕和更绚丽的界面,和更完备的操控性。
在此基础上,增值业务供应商,可以把更多的原来必须在PC上,依赖宽带网络才能运行的应用,迁移到移动平台上来。用户也可以用手机来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
很多以前不可能移动的应用,终于可以移动起来了。这些应用将从办公桌上,迁移到用户的口袋里,变成真正的随身或贴身应用。
3G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移动带宽的提高,3G还真正的将中国的通信市场推入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现在的通信运营企业,不论是移动、电信还是新联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业务运营商了,他们不但经营3G的语言与数据业务,同时还都经营传统的电话和宽带网络的数据业务。现在的通信费用和通信实施方案,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全业务统一计费,统一服务。所以3G网络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移动网络,而是移动运行商向他们的客户所提供的全业务服务。
统一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市场上也是有的,但是这个东西大多被家电厂商做在了某些具体的家电上,或者是一个独立的硬件。而且由于这些设备通常只能控制一些音视频设备,所以现有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更像一个集中控制矩阵上的控制器。
控制中心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各种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应该是独立于家电之外的。现在电脑硬件的价格非常便宜,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不止一台的电脑,所以这个控制中心如果是以纯软件的形式发布,那么就可以很容易的占有大量的市场。
早期的控制中心不一定要连接很多的外围设备或家电。但是服务的功能一定要完整,可以以一个任务系统为核心,通过咨询、订制、购买等方式来确定服务计划,并根据计划来安排全家人的日常起居,一日三餐的营养摄入量,每天观看哪个时段的电视节目,如何安排锻炼和日常着装等等,顺便再将各类相关的新闻和客户关心的内容统一的push到客户面前,做到尽量实时的移动设备同步。一般家庭都会拥有两个以上的移动设备,分别向不同的家庭成员的移动设备上同步个性化的信息。在家庭内部实现信息保护和共享,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实现信息的高效和安全交换。
集中处理家庭的照片、视频等信息,实时和手机进行同步,在手机上拍摄了照片之后,自动同步回家中的控制中心,并根据策略设置,上传到网站。
连接家中的各种监控设备,实时的将家中的温感、红外探测、烟感和摄像信息记录下来,并提供接口,使得主人可以直接通过移动设备对家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控。在温感、红外、烟感发出警报的时候,马上通知主人,在紧急情况下,通知相关机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根据计划或手机的输入,启动和停止家中的各项电器设施,或是控制各种设备完成特定动作。
在3G之前,远程控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客户无法在传统家电上确认控制的效果。以前的传统家电都是单向遥控的,即遥控信号发出之后,就不管了,无法得知遥控的结果。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可以直接通过视频识别技术,在手机上得到识别结果,对于那些不容易设别的东西,也可以直接把视频发送到手机上,直接由用户自己来进行识别。
现在的3G手持设备,大多都是具有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的网络传输带宽高,屏幕大,操控方便。非常适合于作为集中控制的控制器来使用。可以将电器的红外控制信号记录在集中控制中心,由手机输入控制命令,然后通过3G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将其转换为红外信号发给特定的电器,最后,通过视频设别系统来识别操控的结果,并传回手机上去。
通过3G手机上的高分辨率摄像头,通过超市中购买食物的条码信息,识别和记录各种食材的种类(通过网络得知)和保质期(通过网络得知)和购买日期(当天日期)等相关信息,并根据饮食营养结构和特定的菜谱,提醒家庭成员选择冰箱中合适的食材来烹饪食物。在家庭成员确定菜谱之后,自动通过网络订购所需食材,或列出采购清单,由家庭成员到市场和超市去购买。
这个部分也可以做成一个独立的设备,有一个小型的液晶一体机和一个条码扫描器构成,能够提供菜谱的安排,食材的保质期管理和新菜谱的教学等功能。
使用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直接连接家中的防火、防盗报警器,以及各种视频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在主人需要的时候,可以实时的调阅相关信息,控制中心应该能够综合各种信息,并作出判断,在发生特定情况的时候通知主人和相关部门,并将防火、防盗信息,直接发给相关的部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身体的锻炼。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现代都市中,人们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最后都会压在我们的身体上。锻炼身体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锻炼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同时对锻炼进行指导也是一种非常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由于现代人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去健身房,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在专业的环境下,使用特定的设备进行健身锻炼,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人只能在家中进行有限的锻炼。
可以通过3G手机上的程序,对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录入,并将这些信息集中到一个由专业健身和健康顾问组成的咨询中心,这些专家和顾问会给出定制的健身指导方案,即使家中没有什么健身设备,这些顾问也会给出跑步、散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不需要特定设备和场所的健身方案,如果客户选择了游泳、羽毛球等需要在特定场所进行的运动,3G健身中心的服务人员也能搞根据客户的时间安排,帮助其就近租赁相应的场地和设施,并派遣专业的教练或陪练为客户服务。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养殖宠物或种植花草。但是由于中国家庭的现状,即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所以很难抽出很多的时间来照顾这些宠物或植物。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差在外,猫狗等宠物还可以送去住宠物旅馆,鱼或植物,就必须要雇人定期到家中进行打理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无法让主人实时的看到宠物和植物当前的状态,而且也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采用3G技术,开发出智能宠物或养殖、种植空间。通过视频监控和各种环境监控端子,在3G手机上查询实时的视频信息和各种温湿度等环境信息,并通过手机下达相应指令,来完成浇水、添加鱼食等日常维护工作。这不失为一种能够在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经济高效的养殖宠物和植物的方法。
集中控制系统,大多只集中在影音等娱乐方面,其他方面的设备涉入的并不多。其他的智能家电,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成套的大多还摆放在厂家的展示室中。高端的智能家居,除了那些能够上新闻的豪宅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承受起高昂的成本。低端的智能家居,基本上还停留在统一遥控器等简单的工程层次,还谈不上智能。
现在各个家电厂商都在鼓吹智能家电,各个中高端小区也在宣传智能家居,但是成型的,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成型产品和服务很少。但是,这种现象会随着3G时代的到来而很快得到改善。
智能厨房终端,从硬件上来说,这就是一台超薄的、具有条码扫描和上网功能的触控一体式电脑,当然也可以是一只拥有高分辨率摄像头的3G智能手机。剩下的东西都可以用软件和人工服务来实现,这对于现阶段来说是投入较小,不需要和其他家电厂商过早形成竞争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投石问路。
智能厨房终端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和后续的人工服务。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有钱的家庭中,全职主妇阶层正在快速形成。日本大概是主妇阶层最庞大的国家了,在这个国家中,每天白天有专为主妇播放的各种电视节目,专为主妇开放的商场和各种服务等等。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些主妇有大量的时间和全家经济的支配能力。但是,中国的主妇比日本的主妇在职业性和专业化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毕竟日本的大多数女性,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做好了成为一个全职主妇的准备,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当某些女性突然自愿或被迫成为了全职主妇之后,她们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全职主妇。很显然,中国的全职主妇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协助。在开始投入成本不高的情况下,这个群体会购买智能厨房终端或在3G智能手机上安装智能厨房软件的,并在其后,不断的订购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厨艺培训,各种家政课程,主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各种家庭计划的制定和实行,采购辅助,家中食材的保质期管理等等。
健身市场是近期增长比较快的一个市场,现在的健身咨询与服务机构,大多是以健身会所为依托的,参加健身的客户必须要成为这个健身会所的会员,然后在健身会所中,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身体的锻炼。这些健身场所粗劣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小区或写字楼附近的社区健身中心;高档酒店中的健身房和依托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大型健身中心;郊外度假村中的健身中心和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特殊项目的会所。
社区健身中心大多是会员制的,其中以电跑和各种高档健身设备为主,有些还拥有羽毛球、网球场地和游泳池等,为了照顾本社区的群体,这些场馆大多是不对非会员开放的,有些小区中的健身俱乐部,不向小区外的人员开放会员申请。这些场所在利用率上差异极大,工作日的白天,大多空闲,晚上和周六日大多爆满。
宾馆中的健身场所大多都比较小,有些高档宾馆中拥有室内游泳池,城郊的度假村中倒是有很多大型的健身场所,但是这些场所中的健身教练稀少,空置率极高。很多类似设施都被移交给宾馆内的洗浴场所负责经营。
大型场馆中通常会提供一些需要大型场地的项目,比如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这些场所由于经常会有大型赛事,所以服务非常不稳定。
高尔夫球场大多是会员制的,滑雪场受季节的限制太大,很多大型商场中也开辟了溜冰场或旱冰场,这些场所一般不计入健身会所的范围之内。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也就是拥有锻炼身体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人群。他们的锻炼方式大多是就近寻找健身场所,这就造成了健身资源的分配极度的不均衡,他们周围的社区健身中心已经没有地方了,而酒店和大型场馆以及位于远郊区县的度假村中的健身设施还空闲着,这些信息由非常的分散无法方便的得到。在家锻炼的时候无法得到健身教练的有效指导,在不同的场馆或会所进行锻炼的时候,无法得到一致的指导。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随身移动的健身教练,在体检机构的协助下,帮助客户制定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建立健身会所的信息库和协作网络。即时的发布健身场所的空置信息,并帮助客户按照健身计划预定健身场所。在客户选择羽毛球或网球等项目时,安排健身教练或陪练到现场指导。组织同好者建立各种球类俱乐部和球队,组织比赛和各种球队活动。安排和组织客户在节假日到郊区的度假村中参加更多的健身活动。
这个项目主要的投入在于软件和网站开发与维护、信息库的建立,场所和会馆的加盟,健身教练和顾问的加盟和招募,健身会员的招募。这是一个服务比重很大的项目,目前国内应该还是空白。对于向我们这样的全国运营的企业来说,只要和类似的机构签订一份合约,就可以让员工在全国各地参加体育锻炼。
这个系统的软件可以通过3G网络,让客户直接与健身教练视频通话,然后,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客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中查看健身计划,健身场馆的情况,预约健身场馆和教练等。健身教练也可以通过3G移动设备实时的监控客户的身体状态(开发蓝牙的身体状态检测设备,监控运动量和心跳、血压、体温等身体状态信息),并远程控制运动设备(电跑)的开关,以及运动的强度。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自动通知用户附近的健身教练或医生进行现场处理或救治。
现在,高级健身卡绝对是最为时尚的馈赠礼品之一。当然,还没有购物卡受欢迎,购物卡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多数购物卡都是可以在同一个城市或几个大中型城市的不同场所使用的。而现在的健身卡,通常只能在少数健身场所使用。有了大型的综合性的健身俱乐部之后,健身卡肯定会更受欢迎的。
现在的家庭规模已经越来越小了,家庭成员的时间也越来越紧张。家里面就需要一些特殊的成员,来缓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帮助家庭成员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抚慰。这些特殊的家庭成员就是宠物。
家庭需要宠物,这从原来的电子宠物流行,现在的宠物产业兴起就可以看到。但是,中国的双职工家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夫妻两个人都无法在家照顾宠物,在中国,允许带着宠物上班的开明公司还非常少。那么白天宠物就只能独自在家了,如果家庭成员一方或双方需要出差,那就更麻烦了。这就导致了,很多家庭虽然非常希望能够有一个宠物,但是却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放弃。
智能宠物管家的目的,就是通过3G网络和实时的视频监控来使主人在离开家之后,还能够使用手机看到宠物的状态,并通过3G手机控制家中的宠物箱或鱼缸喂食、喂水、清洁。
另外一种服务方式,就是将宠物统一养在郊区的宠物中心,然后,通过3G手机实时查看宠物的状态,并通知宠物中心的助理,对宠物进行护理。周六日可以居家到宠物中心去和宠物团聚,也可以把宠物接回家中玩耍。
现在最流行游戏的就是偷菜了,很多社会学专家认为,偷菜已经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见这个游戏对大家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已经有人到现实中去种菜、偷菜了。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依靠3G网络,让客户能够种真实的菜,可以在家中,或在郊区的农庄中种菜,然后提供7X24小时的视频监控服务,可以由手机下发指令,专业的服务人员根据指令浇水、除虫、施肥等。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亲近自然,自食其力的从土地中获得自己的劳动所得,亲自抚养宠物,并从动物那里得到心灵的抚慰,现在的3G网络能够让人们零距离的接触这些植物和动物,而且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到农庄去,在平时上班的时候,委托专业的人员来帮助自己照料自己心爱的动植物,然后通过3G网络实时的看到那些动植物。宠物也可以通过视频经常看到真正的主人。
我们可以开发和3G网络相连接的智能鱼缸、智能仓鼠笼、微型暖棚等智能家电,用户可以在任何位置,实时的看到动植物的音视频、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参数,并操控这些智能设备,养护自己的宠物或植物。
随着3G时代的真正到来,原来困扰智能家居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随着带宽的提高,手持设备功能的增强,我们可以使用3G手机实现各种各样的监视、控制和识别功能。可以很好的和现有智能家电,以及传统家电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更多种类的服务,可以从电脑和宽带网络中移植到3G手机等移动手持设备上。随着这个变化,各种服务可以变得更加细致、贴身和人性化。
智能家居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带宽极大的提高,导致了很多视频相关的高带宽应用,可以进入移动时代了。原来很多智能家居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已经能够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了。所以3G真正给智能家居所带来的就是实时的视频,3G时代的智能家居也必然是以远程视频或高清晰图像为基础的。各种相关应用都会围绕这个基础展开。
作为一家IT企业,如何才能赶上智能家居这次由3G带来的大潮呢?我们没有家电生产和销售的经验,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丰富的游戏运营和服务的经验。完全可以把厨房服务、健身服务、宠物或养殖体验服务向游戏策划那样规划出来,开发网站、建立服务体系、寻找相关产品的合作伙伴,包装成完成的服务项目,并加以运营,并借此进入智能家居行业。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层白领或者是大老板们,现在开始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了。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寺院里面的香火,越来越旺盛了。教堂里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虔诚了。
看来人们需要信仰,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找到能够让自己信服的哲学依据。这是人们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既然有需要,就会有一些聪明人,或者说是先行者,开始思考、总结和归纳。得到一些新的理论,或过去理论在当前的应用方式,然后再将这些理论著书立说,四处宣讲。
听了几场某位知名人士相关的讲座,一直感觉有些奇怪。那些理论好像非常的有道理,并且还都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示例来证明这些理论。但是听起来总有一些不真实的感觉。感觉中国的哲学家总是有些不够虔诚。
总觉的哲学研究,应该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应该先研究各种现象、以及自己或他人的一些经历。然后,在历史上找到类似或相通、相近的事例。看看前人在这种问题上是如何理解的,最后从中找到哲学依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自己在特定事物上的观点和看法。以后还要不断的在身边寻找能够验证这些哲学理论的事例,这些事例所要验证的并不是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而是这些理论的适用边界,即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理论是正确的适用的,而脱离的这些条件,这些理论就不一定适用了。
但是有些哲学家理论产生的过程好像是反过来的,首先寻找一套自己感觉最棒的哲学理论,研读之后再在身边搜寻能够证明这些理论正确的事例,甚至为了更好的证明哲学理论的正确性,在讲述的时候,还要对这些事例进行一些修饰。最终形成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
哲学也好,宗教也好,甚至是那些现在比较热门的宗教中的哲学,不论是学习的时候,还是向人宣讲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一点。那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在讲述任何道理的时候,都应该将这个道理的正反两面全部讲出来,不但要讲道理,也要讲这些道理的局限性或适用的场景和条件。不能仅仅是为了使某些道理看起来、听起来更有道理一些,就断章取义,在将这些东西说得非常美好的同时,将那些局限性故意的遗忘。
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并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别人所讲述的一些事情、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向着哲学的高度提升。但是,请在提升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否则的话,不但自己得不到正确的方向,遇到那些表达能力很强的人,没准儿还会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