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的博客站

范路的博客主站,时而会发些东西。

Posts Tagged ‘梦想园’

LBS狂想

希望这是最近一段时期里面的最后一篇LBS相关的博客。在一个多月之前,突发奇想,想要写一篇博客来阐述一下自己对LBS这种新兴事物的看法。想要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LBS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列出来提纲之后,越写越多,于是就只能将当时的那篇文章截断,决定下一周将剩余的部分写完,结果又失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是第四篇了,终于写到了最开始我想写的那些我自己心目中,LBS应该做成什么样子的问题。这批博客的第三篇,有些人很喜欢,认为说出了他们自己所想的一些东西。但这最后一篇(我希望是最后一篇),不一定还会受人喜爱,因为这是我所想的东西。写博客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思想,有人喜欢固然是好事,没人喜欢,也是会写下去的。

跑题了,还是说LBS吧。这批博客的第一篇,我写了什么是LBS,以及我所看到的LBS现状;第二篇,写了当前LBS领域所应用到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尚不完善的地方和希望的解决方法;第三篇,写的是LBS中的数据流动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数据的流转最终形成服务。现在,最后一篇,我希望能够写一写我心目中的LBS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所以题目是LBS狂想,完全是YY,是痴人说梦。特此提醒那些抱着严谨态度来看我博客的人,不喜勿入。

自动签到和自动信息收集

我所设想的LBS系统,在信息的采集和聚集过程中,是以自动信息收集为基础的。

LBS里面的L其实代表着两层意思,那就是用户的位置和用户周围那些能够提供服务的信息点的位置。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大部分现有的LBS都会涉及信息点的位置,比如早期的大众点评,现在大众点评正在转型,准备将用户的位置也加进来。用户的位置,又分为三种,第一:自己的位置、第二:周围陌生人的位置、第三:朋友的位置。维络城提供的就是以信息点位置为主,用户自己位置为辅的一种服务模式,用户自己的位置,是由维络城的那个打印优惠卷的机器决定的,一个人站在那台机器前面,他通常只能选择机器附近的信息点,他不会知道周围还有什么其他的陌生人和他做同样的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感受,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朋友在什么地方选择什么服务。上海有些维络城的机器上,打印出来的优惠卷只能到日本去使用,这个可能只是一种特殊的广告投放方式,这样做具体有什么意义,我还没想太明白。FourSquare模式,以及那些仿FourSquare模式的LBS系统,希望能够提供全部的四种地理位置信息,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收集这些信息,也没有找到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

我一直希望的是以自动签到为主,手动签到为辅模式,用户带着手机在城市里面移动,基站会自动的记录下用户的移动位置和轨迹。完全可以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按照用户的设定,分级之后,发送给不同等级的好友或粉丝,甚至是直接发布到其他的微博平台上。

切客系统中的市长或地主

现在很多LBS系统,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在LBS中加入了游戏性。也就引入了市长或地主的概念。使得一些用户在多次签到之后,成为了一个地区的主人,但是由于缺乏这个地区真正主人的参与,所以这些自封的主人,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主人待遇。

我在以前的《社区畅想》,以及《社区化网络时代的创新》中,都曾经阐述过,社区就是真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投影,那么LBS中的地主,也就应该是这个地区的真正主人。比如一个饭馆的地主,就应该是饭馆的老板,那些签到次数很多的客人,不应该喧宾夺主,而应该向真实社会中去一家餐馆光顾次数很多的那些顾客一样,成为饭馆的VIP会员。

如果将LBS的规则设置为:没有店主的确认,就成不了VIP会员。这样的话,店主和那些光临的顾客就会很好的互动起来。如果一个经常使用LBS系统的顾客希望能够成为某个饭店的VIP会员,那么他就要去向店主申请,如果店主还没有注册过这款LBS服务,他就会邀请店主登陆,注册成店的主人,然后这个邀请店主的顾客,就可以在店主确认之后,成为VIP。店主也会邀请经常来的顾客,使用LBS系统,因为这个游戏体系里面,经常来的人可以有更多的优惠,线上和线下的优惠。这样的话,店主和那些常来吃饭的顾客就都有得到了好处,并可以通过他们的互动使得店里面的生意更好,经常来店里吃东西的顾客,得到更好的体验。他们互相邀请,LBS系统中的用户也可以稳步的上升。那个店主可以通过LBS系统及时的发布和更新各种信息,顾客也能搞通过LBS系统来了解这些信息。LBS系统还可以为特定的商家,专门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条码。商家可以将这些二维条码印刷在杯盘碗筷、餐巾纸、桌布或一次性筷子的包装袋上,以便下次有用户要来签到的时候,直接用手机摄像头拍摄一下就好了。

更有趣的是,顾客去餐厅消费的时候,经常会在标准的菜单之外,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如果系统能够自动的记录这些信息,那么顾客光顾几次之后,自然也就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了。有些饭店的老板,能够记住一些经常光顾的顾客的各种习惯,并在下次顾客上门的时候,主动的去照顾这些习惯,这可以极大的增加饭店的服务体验。以前,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一堂、二柜、三灶”,讲的就是这个。一个饭馆中,需要一个堂倌,两个柜台算账的,三个灶上的大师傅。堂倌不是现在通常见到的餐厅服务员,而更像是现在的大堂经理。一个饭馆的灵魂就是堂倌,迎来送往,记住每一个常客的各种习惯、喜好和禁忌;细心观察每一个新客人,判断他们的喜好和习惯,并根据这些判断,来招呼客人,以及有针对性的向客人介绍店里面的新菜色等等。LBS系统应该是可以部分覆盖堂倌儿的功能的。后文中还会详细的分析通过一些场景带入,来分析一下老北京饭馆儿里面堂倌的语言,以及这些语言中所蕴含的老生意经。

享受服务的主体直接支付费用

以前的LBS系统,特别是很多国内的LBS系统,就是因为缺乏了店家的参与,才缺乏活力。那是因为这个LBS系统中的服务流程没有贯通,不论是店家,还是顾客,都没有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如果能够按照我所说的服务体系,将整个服务流程完成。那么,这个体系中的店家,就应该付费。如果是一个用户来到一个全新的城市中旅游,在得到LBS系统的伴随式服务之后,这个用户也可以是付费的。就像在美国租车的时候,汽车上面的GPS系统是需要付费租用的一个道理。

位置的排序

当用户想要发布一个精确的位置时,可以辅助进行手工的签到。但是现在的签到系统和信息点系统都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希望让用户进行手工签到,就必须将这个问题解决掉。这个问题就是,信息点系统,真的把信息所在的位置都当成点来处理了,这是错误的。比如,我有一次在北京的紫竹院公园里面,想做一次签到,并发表一些微博。结果搜索周边的信息点,只有一些饭馆儿,而紫竹院公园只登记了一个正门的位置。为了停车方便,我是从后门进入的,那个正门距离我非常的远,所以不允许我去进行签到。其实对于用户自己来说,他们签到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一个饭馆儿里面,他们通常是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并希望对这个区域发表一些意见。所以,信息点的位置,其实并不应该是点,而应该是区域。当一个用户要求主动的进行签到的时候,不应该按照远近将所有的信息点都列出来,那样的话,就会出现我上面所写到的情况,我站在公园的后门,列出来的都是后门附近的饭馆儿,却无法在公园的正门签到。很多大的建筑,特别是一些Mall,在LBS系统中,只会标记出停车场入口的位置,以及里面一些具体商铺的位置。那个停车场的位置,估计是从GPS导航系统的地图上复制下来的。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POI也就是信息点系统,其实应该是信息区域系统,那些服务信息,并不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个区域中。系统应该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当时用户所处的具体位置,对这种区域性的信息,进行重新排序。比如当前的位置是在室外(使用精度相对较高的GPS信号定位)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将当前用户所处的特定区域作为首选,然后是这个区域内的一些著名或比较容易辨认的位置,比如知名景点,或容易辨认的建筑等。比如我在颐和园,那么我拿出手机签到的时候,我希望排在第一位的是颐和园,然后是昆明湖北岸,佛香阁附近之类的词语,那些饭馆儿什么的,不到一定距离之内,就不要显示了。如果发现用户不在室外,而是在室内或使用移动基站进行定位,那么首先应该列出来的应该是周围的那些大型建筑或人流密集的地铁之类的地方。还可以根据用户以前签到的情况,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排序,比如一个人在某个Mall的饭店里面吃过饭,而这个Mall又正好处在当前的定位覆盖范围内,那么Mall就应该排在前面,那些他去过的饭馆儿,也可以排在前面,然后是那个Mall里面的其他信息点。我在张江地铁站附近的圆环广场吃饭,每次想要签到的时候,得到的排序都是一样的,我想要签到的那些饭店,总是需要进行搜索,才能找到。我希望去吃饭的时候,如果签到的话,排在前面的应该是张江地铁站附近的圆环广场,然后才是我常去的几家饭店,再后面才是其他那些我不常去的饭店。

签到系统应该是为用户服务的,这个系统不应该是,至少不是主要给商户服务的。那么,如果在签到选择项目的时候,像国内某无良网站上那样玩儿竞价排名,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用户希望系统能够推荐一个商户,这个时候可以去搞竞价排名。但是签到,实际上是要告诉周围的陌生人和用户的自己的好友,用户到了一个什么地方,以及在什么时候,在这个地方发表了什么意见。这是两个独立的需求,而且是互相矛盾的,绝不能混为一谈。

信息的组织与汇聚

自从那些搜索引擎公司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后,爬虫技术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商铺的信息,原来信息点上的那些信息,其实在前期是完全可以靠爬虫技术来搜集的,唯一和传统搜索引擎搜集信息的过程不同的是,需要将爬虫爬到的地址信息,转换成地图上面的位置信息点。Google就提供类似这种服务,当输入一个门牌号码的时候,Goolge地图会返回一个精确到地理位置信息。这个信息有时候并不准确,但是作为POI信息点的初始信息也很好了。可以先搞一些,然后再让用户自己去增加和校正。一开始没有必要搞得太精细,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域详细一些,其他的地方,有人开始使用LBS系统的时候,再逐步添加。

所有这些信息被收集起来之后,就需要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优势了。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语义分析来进行信息的分类和组织。当然,类似于光合作用书店这种集餐饮、咖啡吧、购物和书店为一体的服务点儿,是很难进行区分的。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要,向用户进行推荐。这样看起来像是在提供一个咨询服务,但实际上还是搜索引擎,只不过在搜索的时候,是按照一个基于位置的系统,对搜索结果重新进行了过滤和排序。

伴随式服务

上面讲解了我所设想的LBS系统的信息收集和聚集方式,下面讲一种我所设想的LBS服务模式。那就是伴随式的服务。

其实这种服务的形式并不新鲜,GPS导航系统使用的就是伴随式的服务。公园里面的电子导游解说系统,使用的也是伴随式的服务模式。

LBS系统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那些普通的用户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咨询和顾问式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导游服务。那么,如果一个用户走到了一个需要LBS系统来提供咨询服务的地方,通常都是这个用户需要寻找一个附近的服务机构,来解决自己的某些需求,这个时候LBS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周围是否有符合用户需要的服务机构,并将这些服务机构根据用户的喜好、远近、以及竞价排名之类的权重排序之后,推荐给用户。在用户确定要去其中的一家消费的时候,协助用户进行订位或排位。很多受欢迎的服务设施,在高峰期都是需要排位的,到那里傻傻的排队是很无聊的。LBS系统完全可以代替用户去排位,排位的过程中,用户可以继续在周围逛街。在快要有空位的时候,LBS系统自动通知用户前往服务机构所在的位置,如果需要的话,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在用户排位或前往服务机构所在位置的过程中,帮助用户和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将用户的需求记录下来,并转发给服务机构。比如点菜之类的事情,完全可以提前处理掉,进场就开始吃。这些用户的需求,可以记录下来,下一次再有类似的服务需要进行消费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进行参考。比如:上次您吃过他们这里的鲈鱼了,感觉还不错,今天店里来的鲑鱼非常新鲜,正好还有这家连锁饭店的总店大厨巡查到这里,这位大厨最拿手的就是酸椒鲑鱼,您是不是试试?

将用户的一些允许发送给店家的信息,发送给店家。店家可以在用户到达的时候,直接引领用户去享用他已经定制好的服务。在北京的老饭馆儿里面,堂倌是要喊堂的,顾客进来的时候,会主动上去打招呼,碰到不认识的男士,通常叫”爷”,他们嘴上说的,通常是:”爷,您来啦?今天想来点儿什么啊,爷?爷,您留神脚下,地滑。爷,您吃好了吗?爷,您慢走啊。爷,您常来啊! …… “,当一位熟客上门的时候,他们会主动上去招呼,比如一位做药材生意的张老板上门了,带着几位客户上门吃饭,他们就会上去说:”张老板,您可是老没来了?最近又做了几单大买卖吧?听说最近药材的行情不错啊?您发财也得记着多照顾我们这样的小本儿生意啊?您这几位朋友看着也都是做大生意的,今天几位光临真让我们小店里面蓬荜生辉啊。张老板可是咱们这的常客了,您几位是张老板的朋友,到了小店就是给我们的脸了。一回生二回熟,下次要再来,直接找我,小的给您留雅座。”,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说话罗嗦,这一大通乌七八糟的,我写着都觉得罗嗦。但是这里面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首先这个堂倌叫出了顾客的名字或称号,叫的时候肯定还点头哈腰的,这就让带客人来吃饭的用户,感觉非常有面子。我有一次和几个同事去一个饭馆吃饭,由于我去的次数比较多,老板认识我。老板和我打了个招呼,吃的东西不多,最后还送了一道点心,那几个同事非常羡慕。我自己肯定也会感觉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果是带着普通的客户去吃饭,遇到了这种情况,那么我在客人心目中的分量,以及我所阐述观点的可信度都会极大的提升。这个堂倌在打过招呼之后,会点出这位老板是做药材生意的,而且最近生意的行情还不错。再然后,他会去恭维一下一起来的几位生面孔,并承诺这些人下次再来的时候,可以享受更高一档次的服务,这就是在为自己的店拉生意了。这些人,以后是不是还会再来不好说,但是如果其中一位真的再来了,那么他可能就会上去说:”哎呦,这不是王老板吗?,上次您和张老板一起来的,就是我招呼的,您还记着我吗?您看您,贵人多忘事吧?我可是老想着您呢。今个可是实在对不住您了,这不是正赶上饭点儿吗,雅座都坐满了,都是熟客,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人给您腾位子。要不给您在大堂里面安排个消停点儿的地方,您看行不?前两天还看见张老板过来呢,最近生意还过得去吧?今儿的羊肉不错,您上回来点过的,不巧买完了,没吃着,今天您试试?”,这就是宾至如归了。吃完了,还会上来问问:”您今天吃得还合口味吗?要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尽管说,我去跟后厨说去,让他们一准儿照着您说的改了。”。

伴随式的LBS系统,就应该将这些功能完成掉,提前将客户的部分信息,发送给服务机构,那么这个服务机构完全可以将上面那些看起来罗里吧嗦,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老生意经的伴随式服务,完成好。让客户的体验、满意度和黏着度都上升。

LBS系统应该在消费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位置的变化来判断:比如来到室外,或移动超过一定距离),也可以在用户询问下一项服务需求的时候,主动询问用户,对刚才所享用的服务的感受,可以根据用户的设定,将这些感受发送给店家,开放给来这家店消费的其他陌生人,以及用户的亲朋好友。

在伴随式服务的过程中,店家和用户都是有可能付费的,如果一个用户来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选择了这种伴随式的服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的话,那么直接在Call Center里面,给他配一个真人版的在线导游也是可以的。

总结

我在LBS这个领域的想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特别是我所设想的LBS服务模式,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举一种和目前流行的LBS系统比较相近的来说一下。基于位置的微博系统,基于位置的社区系统,基于固定位置(通常位置是变化的,但是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位置是固定的。维络城的优惠卷打印机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使用这些打印机的用户是流动的,这种是不能算的。)的社区系统等等,还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写。这里就不展开了。那些东西,近期也不会再写了,以后什么时候再有更进一步的想法时,再一篇篇的写吧。后面,可以考虑换换口味,连着写了四篇LBS,希望下次能有些新的东西写一写。

LBS中的信息服务

前面已经有两篇LBS的博文了,这是第三篇。希望能够就LBS应用的服务模式再写一些东西。

LBS的核心在于服务

LBS是基于位置的服务。很多想要投身到LBS大潮之中去的人或公司,都在研究,要如何利用好位置这个新加进来的技术。但是从语法上分析,基于位置的服务,其关键核心其实是服务,位置只是一种限定。

当前流行的POI模式的LBS,也就是信息点服务。其核心实际上是一种将线下资源结合地理信息之后,整合上线的过程。把存放有信息的位置点,标记在地图上。当用户走到这附近的时候,根据距离远近,查阅附近的信息。

对于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方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信息,而是这些信息背后的服务。对于发布信息的人或机构来说,他们所发布的其实是广告。而对于接收这些信息的人们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咨询服务。从广告中提取信息,并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这就是POI提供的服务。通过咨询服务,吸引用户去周围的商家,进行消费,这也是POI提供的服务。国内的POI应用,在服务上还不够完善,只是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和推送,顾问和吸引消费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这些服务商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通过餐厅定位、商家排序,以及帮助商家删除有害信息等方式,开始吸收现金了。

现在很热的Check In模式,其本身是很难独立运作起来的。因为,Check in的结果,其实是告诉别人,我”到此一游”。通常做这件事情的人,想要告诉的是两种人,第一是自己的朋友;第二是到达此地的陌生人。当然,如果是自己的朋友能够到达此地的话,那就更好了。

但是喜欢四处去留下痕迹的人,毕竟不是很多,人类并不需要像某些动物那样通过随地小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特别是在一片完全空白的领地里面(任何Check In式的LBS应用,开始的时候都是一片空白),做这种标记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啊。于是大部分Check in方式的应用都结合了POI系统。也就是说,通过在信息点签到,来得到一些好处。

现在,大多数此类系统,为了能够快速的积累大量的用户和内容,对于签到限制得非常宽松。有些甚至可以允许我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去签到。即使有些限制的,也只是能够拒绝在距离用户当前位置几公里范围之外的地方去签到,毕竟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现在的LBS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签到限制太过宽松,就导致了签到的行为无法给POI上面那些提供服务的商家带来什么具体的收入。那么这些商家也自然就不会愿意将已经到手的利润分配给那些不知所云的LBS服务商了。

交友服务,在中国可能很难开展,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了经济利益驱动,恐怕就更麻烦了),所以这种东西很难发展起来,比Check In系统更难积累用户。

LBS的核心是服务,但是现在能够看到的那些LBS应用,其服务做得都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下面就让我们去分析一下,到底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LBS服务商又应该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为用户提供服务呢?

享用服务的实体

在LBS中需要享受服务的实体,一共有三种。他们分别是商户、人和人们。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实体,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商家

商家最需要的服务,就是将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这里来消费。这些商家都是有着固定的位置,他们希望知道谁从身边经过了,希望知道这些人是不是能够到自己这里来消费,并且希望能够尽量多的人,到他的店里面去消费尽量多的服务。

能够来看我的博客,大多都应该进过电脑市场吧,现在的电脑市场里面到处游走着的都是拉生意的人。他们会拉住身边经过的每一个顾客,询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如果这个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正好是自己所能够提供的,他们会很热心的把顾客拉到自己的柜台前。商家其实就是希望能够通过LBS服务,得到这样的效果。有些地方,甚至在移动基站插播广告,向每一个进入这个移动基站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发送广告短信。

更深一层来说,那些提供服务的商铺,他们总有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高峰时段通常是需要排队的,那么这些商铺,肯定希望消费者能够错峰出来消费,或者是尽量压缩在高峰时间消费相同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这已经不再是LBS的范畴了,以后可以再在其他文章里面阐述。

最后,商家希望能够了解客户。哪些人经常在周围转悠,这些人都喜欢什么样的服务,他们在消费了一些服务之后,有什么感想。如何能够让这些人更多的到自己这里来消费?对于这方面的需求,目前的LBS服务商做得怎么样,还不得而知。

LBS实际上是为一个很小区域服务的,但是现在的LBS服务商都在努力的像互联网企业那样,为全世界服务,所以针对于每一个区域的服务,肯定就没法那么细致了。而为了搞到更多的在线用户,更多的点击,更多的POI信息,他们也不希望对用户和区域进行过于精细的划分。本来用户就不多,再画上格子,那么分到每个格子里面的人,就越发少了。这是一个矛盾,因为只有将格子缩小,才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现在的POI系统里面充斥着各种广告信息,而其最大作用就是使用户能够看到拐角后面的招牌。拐角之前的招牌,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了,POI系统的作用就在于,拐角之后的那些商铺付一些钱,然后系统告诉用户,拐角后面还有更好的。这对于商铺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系统既能将拐角另一边的用户吸引过来,也有可能会把已经站在店铺门口的用户吸引走。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是拐角哪一边的商铺都要向POI系统缴费。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个人

有些人是喜欢四处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写”到此一游”的。比如我,我喜欢在旅行箱上贴标签。我坐飞机到任何地方,如果需要托运行李的话,机场就会在我的行李箱上贴一个标签。再坐飞机,就再贴一个,逐渐积攒起来,就像很多勋章,标记着我走过的每一座城市。遗憾的是,后来机场的人再往上贴标签的时候,因为害怕搬运工因为看错标签,导致行李装上错误的航班,而将以前的旧标签统统撕掉。实在是太遗憾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原始的Check in系统。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身边其他人的认可,希望能够在闲暇的时候,和其他什么人去聊一聊。就像我上面所说过的那样,我喜欢向和我一样出入机场的那些旅人,炫耀行李箱上的那些标记着一个个城市的标签。很多人都喜欢炫耀一些什么,只是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很多人非常八卦,他们希望能够了解身边的人或事物。特别是在无聊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知道身边的人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无聊,是不是能够有个什么人和他聊一聊。这就是那种基于地理位置的交友系统应该满足的东西了。

当一个人走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他需要找到好吃的东西,好玩儿的东西。他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了解身边的店铺信息。POI系统所提供的大多是一些赤裸裸的广告。来到陌生地点的用户,最需要的实际上应该是伴随式的导游服务,或者是咨询顾问式的服务。

人群

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人们,就是这里所要描述的人群了。这些人并不一定会聚集在一起,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对方的信息。即使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其中很多人也是孤单寂寞的,他们想找些人聊一聊,但又有些顾虑。顾虑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人;第二:害怕被拒绝。那些基于地理位置的SNS,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进行配对和筛选。从而解决前面的两个顾虑。

有些信息是我们希望了解的,比如我的朋友是不是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我并不需要了解这位朋友具体住在哪家酒店,更不需要了解这位朋友是在旅店的餐厅、客房或厕所里面。我只需要了解到我的朋友到了我的城市,那么就有机会去和他坐一坐、聊一聊。而对于我的朋友来说,他们也可以在要前往某个城市之前,看看有谁在那里,然后提前准备一些礼物什么的。当我和朋友约好,要前去和他会合的时候,LBS系统就应该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地理位置信息。

信息的流转

LBS提供服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流转的过程,将合适的信息发送给合适的人。或者让人能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这两个过程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是主动的推送,一个则是自取。在现阶段,这两种方式都是非常普遍的。不同的应用模式,应该结合自己的需要,挑选其中的一种。这里面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合适。

信息的过滤

信息流转的第一步是信息的过滤。并不是什么信息都可以发送的,也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接收的。

首先说发送信息的问题。商家肯定希望能够将尽可能多的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但是又担心用户会感到讨厌。那么,就需要挑选更精要,更有吸引力的信息。这就存在了一个过滤的问题。

人在LBS系统中,如果无时无刻都把自己的精确坐标公布到网上,供全社会监督,这种情况光是想一想就会感到毛骨悚然的。但是,我们又希望能够向其他人,熟人朋友或陌生人去宣告自己的到来。就像我以前做过的那样,在行李箱上贴机场托运标签那样。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并不会介意别人了解到他们身处哪一个城市,或到达过哪一些城市。甚至会希望路过好友身边的时候,能够打个招呼。毕竟像古人那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故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个人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来说,其提供的精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大多数时候,对于大多数地点,以及大多数查询者来说,只是提供一个精确到城市的坐标就够了。但是,有的时候,特别是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就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坐标。

这里有一个不能算是故事的故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在国外,两个中国人遇到一起,那么他们就是老乡了,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但是,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有两个人来自同一个省,才能算是老乡。以此类推,到了一个省里面,只有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人才是老乡;到了地区,老乡则必须是从同一个县出来的;进了县城,老乡指的是同一个乡的;到了乡里,老乡就是从同一个村里出来的人。

很多人攀老乡的时候,也都是这么做的,首先问:你是哪个省的?如果和自己来自同一个省,再问对方是来自哪一个地市、县、乡、村。当然,如果哪一个层级出现了差异,则会停下来,然后开始计算在这一个级别的行政区划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比如两个人在攀老乡,先确定大家的口音相近,那才能开始攀老乡。通常会先说:我听你说话像是山东(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省)的吧。并通过这个过程展示一下自己的纯正乡音,然后再问,我是临沂(市)的,你呢?对方可能回答也是临沂的;然后再说:我是苍山(县)的,这个时候对方的回答可能就是,我是沂南(县)的,离你们那里还挺远的呢。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这种沟通实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深入、逐步精确的。在确定了可以和对方精确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之后,信息可以精确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确认了。上面两个老乡之间可能会探讨他们所在的两个县之间的方向和距离,但是他们绝不会去研究两个人所处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探讨一下村里寡妇门前的是是非非。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说,我去过你们县的,那么话题才会继续围绕着他去过的那个位置再细化。

这个攀老乡的故事,就是现在的LBS+SNS的原始模型,遗憾的是能够将这个东西研究明白并应用起来的人并不多。这中间的关键在于信息过滤的颗粒度,如果两个陌生人凑到一起就开始互相说我是哪个村的,那估计天下就没有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故事了。

地理位置信息的标记和隐私的保护

前面所说到的信息的过滤方式,就是信息发送或广播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隐私保护的方式。对地理位置信息的精细程度进行分级,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前的位置被标明为:在地球上,应该不算是泄漏个人隐私吧。那么进一步说,标明在哪个国家应该也问题不大,甚至我还希望能够将所有我去过的国家都标记出来。绝大部分时间,我也不介意其他人是不是知道我到底是在上班,还是在家。单位的地址也是公开的。在家的话,别人只需要知道我在家就好了,不需要知道我家的具体位置了,了解一个大概位置就好了。这样的话,有人走到我家附近,他不会直接到我家来敲门,但是可以给我打个电话,约我出去吃东西。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了。如果我在单位上班,或者是在一个公共场所里面,那么就可以给出更详细的位置坐标。如果我需要和其他人约好了一起到什么地方汇合,那么肯定就需要直接将最详尽的位置发过去。

对于得不到太多有价值服务的用户来说,强制他们去Check in实在是有些抢人说难了。那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隐私信息被很好的保护起来的情况下,进行自动位置标注。现在有一些软件已经实现了这个功能。比如@Trip,可以自动的记录GPS位置,谷歌纵横,也是自动记录位置的,有些即时通讯工具,会在每次登陆的时候,将当前的位置写在标题上。还有很多照片管理网站或服务,也会自动根据照片中保存的GPS信号,来进行位置标注。现在的微博,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的时候,自动提示,询问是否要将位置也发上去。

信息的组织

信息到底是应该自取,还是应该被推送。这是一个矛盾,大部分人并不喜欢被大量和自己无关的信息所打扰。但是商家又不希望仅仅是坐在那里守株待兔。

上文说过了,对于那些使用LBS服务的个人来说,他们所期盼的是管家或导游式的,陪护式的服务。大家并不希望一定要自己去查询和取得信息。只是现在广告信息改过泛滥,所以不得不去进行信息自取。

那么,是否有可能将杂乱的广告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归并,从中提取出有益的内容呢?应该是可以的,现在所能够得到的广告信息,是相当海量的。根据这些信息里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餐饮、各种菜系、营养搭配、时令新菜等等。可以想想旅行社在向我们推荐旅游景点里面的饭店时,都是怎么说的?这里的特色是什么,有几家饭馆味道很好,菜色新鲜,价格公道。然后,让制定旅行计划的人来选择。如果这些信息足够精炼,并能够按照不同人的需要,发给不同的用户。这样的话,用户也不会反感被推送信息所打扰的。

小结

LBS就应该是为商家、人、以及人们提供信息转发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最好能够自动的将位置信息提交到服务器,其他人可以根据时间、地点或权限的限制,查看到相应等级的信息。所有的广告和推送信息,可以被自动的分类、过滤和总结归并之后,推送到用户面前。用户就像是在使用一种陪伴式的咨询服务一样。

现在LBS的技术缺陷与解决猜想

任何一种被应用的技术,都不会是完美的。如果等到技术完美了再做应用,那么这个应用就永远也无法实现。应用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在于,到底是新技术产生推动新的应用模式,还是新的应用模式需要更新的技术。这句话有些绕口。技术和应用需求,总是交互上升的。当一项全新的技术产生,还没有类似的应用,或者是大家还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如何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大家会去思考,如何应用这项新技术。然后,这项技术被应用了之后,这些应用就又会反过来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永远也无法调和的。差异仅仅在于当前一个领域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阶段的问题。

LBS现在就发展到了一个技术无法满足应用需求的阶段。当然,在现阶段也会产生出很多新的应用的,这些应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一些特色的服务。就像我以前文章里面讲的那样,缺憾产生美。技术上的缺憾,产生应用上的美。

但是现在,如果能够让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呢?那样的话,肯定会有更加绚丽的应用产生的。

当前的技术缺陷

精确定位

既然是LBS,那么定位肯定是越精确越好。单从GPS技术来看,其本身的精度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美国的GPS民用信号,这种技术的最高精度,也就是十几米。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举着GPS站在大街上的时候,我们所得到的位置,有可能是在马路中间,也有可能是在旁边建筑物的墙壁里面。

在GPS技术最早引进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工程师们想到了一种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在城市中最高的地标建筑物上,通常是电视塔里面,安装一个校正信号发射器。这种误差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美国人故意放进去的,是一个偏移量。也就是说,在一个地区,同一时间内所有的GPS的偏移量是一样的;另外一种,则是数据精度低。那么在电视塔中接收GPS信号,然后根据已知的电视塔的详细位置,是可以将那个位移偏差去掉的。至于说数据精度,如果那个人工加进去的位移量被排除掉了,那么可以认为,原先那个十几米半径的圆圈的中间部分,更接近于真实的位置。

遗憾的是,后来这个方案没有得意实施,好像主要是为了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基站定位,很多没有GPS芯片的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可以通过IP地址或附近的基站进行定位,这是一种补充手段,这种定位方式的精度有时候会达到上千米。不过这种精度的信号也是有意义的,这个信号确认的速度是很快的,那么结合这个非常粗糙的信号,可以大略的知道当前自己的位置,那些具有GPS芯片的设备,就可以结合这个位置进行GPS的快速定位。有些应用,只需要知道用户到底是在哪个区域,比如城市,就可以使用了,他们也可以使用这种信号的。这就是一种应用之美。甚至有些应用可以根据不同精度的位置信息,来给出不同的服务参考。

耗电量的问题

通常的LBS应用,都是移动应用。也就是说那个L,也就是位置,是要发生变化的。那么困扰所有移动设备的问题,也必然同样困扰着LBS系统。而且,更加严重。不论是哪一种技术的LBS系统,其手持设备的供电都是一个大问题。这就导致了,现在的LBS应用通常都是”点”应用,也就是说,快速的打开定位系统,定位之后,再关掉。不能进行长期持续的供电支撑。也有一些长期供电的应用,但是通常都是车载应用,通过汽车上的电源进行供电的。这个特性使得LBS,特别是具有社区性质的LBS很难积攒用户。用户需要专门想着开启应用,然后还要赶快关掉应用,才能完成一次动作,比如签到。这样一来,用户会在新鲜感比较浓厚的时候,这么去做。等新鲜感过去之后,用户就不会再费这个劲了。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即使在用户的新鲜感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他们也无法在LBS社区中找到其他用户,因为前面的那些用户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了,最终新用户的用户体验也会下降,新鲜感很快就耗费掉了。

我曾经尝试着使用一个运动记录应用Sportypal。这就是一个长时间持续记录GPS运动和陀螺仪轨迹状态的应用。在我的HTC G7手机上,关闭了所有网络信号,关闭了显示屏之后,这个应用在运行了两个小时之后,将我滚烫手机中的电池,彻底消耗干净了。没电了的手机,可以当暖手宝来用。

室内定位

现代都市人,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室内的。但是,GPS信号在室内是收不到的。那么在室内,特别是一栋巨大的商场内部如何定位呢,这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像上一篇博客所讲到的那些基于信息点的服务,那些信息点大多是一些商铺、餐厅。这些机构实际上是信息点服务的现金支付者,如果他们吸引不到用户,那么他们就不会向LBS服务商支付费用,最终就会导致这种服务体系的崩溃。美国有很多餐厅是独立的一栋房子。在国内的话,自打俏江南风靡全国之后,很多餐厅都喜欢驻扎在写字楼里面。而且,国内城市的地价很高,地产商都很喜欢盖综合性的大楼,上面是写字楼,里面还有公寓、酒店、电影院、商场、餐厅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等。在这样的建筑中,定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大部分LBS应用只能知道,现在用户在这座大楼里面,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就不得而知了。本人很有路痴的潜质,所以经常会在这种建筑里面迷路,至少现在的LBS系统还无法满足我的需要。

室内与室外的切换

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的那个问题很相近。现在有些技术手段,比如有源或无源的RFID技术,可以部分的解决室内定位的问题。但是这却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地图上对室内和室外进行衔接与切换。如果一个持续定位的应用,从室外走到了室内,那么是否可以自动的进行室内外切换呢?是否可以将室内的地图直接拼接在室外的地图上呢?室外地图,通常是单层的,但是室内地图则正好相反,通常是多层的。那么在室内如何判断要显示那一层的地图呢?

这些问题,现在还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现在的很多应用就无法顺畅的使用。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应用模式,最终也会崩溃的。

平面与立体

LBS通常都是平面的应用。现在的定位技术通常也都是平面的。gps是可以定位海拔高度的,但是其精度对于一些增强实境的应用来说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室内的RFID定位技术,得到的也全都是平面坐标,不是三维坐标。不过这个方向上,应用的需求还不是很强烈,还可以慢慢的研究。

技术缺陷解决方式

既然有缺陷,那么就应该有解决的方法或至少是方向。

智能位置校正

这是在导航系统中非常常见的技术了。导航系统通常是在汽车上使用的,那么汽车肯定是要开在公路上的。自动将GPS得到的位置,校正到公路上,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汽车并线,进出主路这些信息就要靠方向和速度来判断了。GPS通常是没法判断逆行的,GPS会自动的将汽车的位置放在正确的车道上。

通过陀螺仪进行校正

现在很多高端手机中已经开始出现陀螺仪芯片了,这个东西,可以判读手机的运动姿态和方向。也开始有一些应用开始使用陀螺仪来进行持续定位的校正了。陀螺仪的问题是累计误差,所以只能作为GPS或其他定位系统的辅助校正来使用,很难独立作为定位系统来使用。

视频辅助识别

理论上来说,设备是应该可以通过视频识别,来判断自己位置的。但是由于现在视频处理的计算量实在是太大,对于手持设备的计算能力,耗电量都是巨大的考验。即使想把信息传送到服务器上去处理,现在的带宽也是很难承受的。这些问题有可能会伴随着移动芯片计算性能的提高,功耗的降低,以及网络带宽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解决。现在Google就推出了基于图片搜索的辅助定位服务,以后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肯定还会有更棒的技术被开发出来的。

现在还有一种更初级的技术,走的也是这个路线,就是使用定位二维条码。将标有详细信息的二维条码,粘贴在特定的位置上。然后用手持设备去拍摄和识别。

结合RFID技术,进行室内精确定位

随着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炒作和传播。RFID这种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技术,又焕发了新生。现在很多RFID技术,都和一些短距离自组网技术向结合,形成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使用RFID进行室内精确定位,主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将有源的(无源的识别距离太短,无法进行定位使用)RFID芯片,放在人或物品上面,然后通过放置在房间四周的接收器来接收这些芯片发出的信号,并通过不同的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异的比对,来确定具体的位置。另外一种则是将无源的RFID芯片,按照一定密度,铺设到一个场地中,然后用手持设备来识别。

现在,这两种技术都不够完善,第一种技术的问题是,由于电波的传输速度很高,基本就是光速。那么需要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对不同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进行差异比对,那就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校准。这就使得这种设备的布设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另外,由于这些芯片是要放在人身上的,所以信号强度不能太强,否则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这就必然导致了信号的穿透性很差,我做过测试,直接用手捂住发射芯片,接收器就找不到这个RFID了。对于复杂结构的建筑物来说,接收器的数量就一定要多。又由于接收器布设的位置,是和建筑物的结构相关的,可能不是很规则的形状,那么这种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很多接收器之间相互关系和关联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每次在一个新的建筑中进行部署,都需要重新处理。这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设计和布设的难度。

对于第二种技术来说,实际上就是上面说到的贴二维条码技术的升级,现在的问题是识别距离。通常这种芯片的识别距离是1米,那么如果把芯片埋在地上,手持着识别设备的用户,就必须弯着腰来进行信号识别,这实在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场景,所有的用户,每人都弯着腰,举着手机在商场里面挖地雷。这种技术也许能够在日本应用,他们的腿比较短。

这两种技术说是用在室内的,其实在室外也是可以应用的,但是由于需要进行布设,由于成本问题,所以无法在整个城市里面进行铺设,只能在一些商业价值比较高的地区,布设一些街道或小广场。

说到成本问题,现在这两种方案,都还没有到能够商业实施的阶段,实在是太贵了。强烈呼唤山寨。

依靠IP地址进行辅助定位

现在,IPv4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了,IPv6技术很快就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了。如果使用IPv6技术,地球上的面积,每平方厘米,都可以分配到10的多少次方个IP地址,所以这方面应该也是可以考虑的,不过IPv6到底如何布设,什么时候能够取代IPv4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协议,特别是在天朝,现在还不好说。具体的应用方式,现在也还很难想象。

仿真GPS方式

GPS芯片实际上接受的是已知的卫星信号,这些卫星的数量的当前时间的位置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那么,如果将卫星中的那些信号发射部件拆卸下来,直接安装在一些固定的位置,会发生什么事情呢?GPS会收到不在序列内的卫星信号,如果GPS芯片能够识别这些临时加进来的卫星,然后通过网络来识别或读取这些卫星的位置信息,那么不就可以实现定位了吗?如果我们把这些信号发射基站放置在商场、购物中心等室内无法识别GPS信号的地方,或者是能够识别GPS信号,但需要更精确定位的地方。然后,修改GPS芯片的驱动程序,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在多层建筑的室内,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都进行精确定位了呢?而且,在现在GPS芯片已经相当普及了的情况下,这是否是最经济也最现实的一种定位方式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或应用,这个方法,纯属是个人幻想。想要实现这种技术,会遇到一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GPS信号实际上是加密的,而且是由美国军方加密的。即使想要模仿民用信号,可能也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现在,欧洲、中国都在自己发射卫星来实现自己的定位系统,中国的那套系统叫做北斗。那么是不是可以设计新一代的芯片,可以识别多套系统的卫星信号呢?这个设想,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实现,即使是现在,估计北斗系统的接收芯片也是可以接受美国GPS卫星的民用信号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新的芯片,设计一种兼容于GPS民用信号的信号发生器,来实现我的这种幻想呢?也许可以,也许不行,也许只是在天朝不行。

简单地图拼接

现在应该已经有些应用,可以直接将多层室内建中的地图,拼接到户外的地图上了,google应该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技术,这个东西,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并不复杂。关键其实还是应用,只有能够在多层建筑内部进行有效的定位,才能够使用相应的位置信息。而多层建筑的内部定位,现在还没有一种非常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小结

这是一系列博客的第二篇。前一篇讲述了LBS的发展和现状,这一篇讲述了LBS的技术缺陷以及现有或幻想的解决方案,下面还有一篇我心目中的LBS应用。如果还有什么想法没有说清楚的话,可能还会再有一两篇吧。

现在基本上是每周一篇,尽量不要写得太长,不过遗憾的是,这篇好像又有些长了,以后尽量控制在两千字之内。

LBS小计

什么是LBS

LBS就是基于位置的服务,这里所讲的位置,是地理位置。也就是说是LBS是为那些处在某些特定位置的人们提供的特定服务。也就是说,LBS的根源是S,也就是那个服务。

传统的LBS

其实LBS服务很早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这里指的是电脑服务。

最传统的LBS,莫过于地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通常只是为政府或大型公司服务的。提供和地理信息相关的各种辅助服务。这里面最极致的一个东西,叫做地籍系统,专门用来管理土地的所有权及其变更的。

地理信息系统,其实还不能完全算是LBS,不是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服务,而仅仅是基于地图的服务。

真正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要算是导航系统。我们现在开车或步行在某一个城市里面的时候,基本上不用在担心不认识路的问题了。导航系统对于像我这样的路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使用者通过随身或随车的GPS告诉导航系统,他现在的位置,和他想要去的位置,然后,GPS会根据策略,计算出一条路径,并一步一步的指导使用者沿着路径到达其设定的位置。

新兴的LBS系统

现在通常所说的LBS,指的是在美国的foursquare网站出现之后,涌现出来的大批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为个人服务的新兴服务种类。这些服务的,主要包括:

新兴的地图服务,也就是现在拥有开放接口的,基于互联网服务器的地图服务,这和传统的地图服务差异是很大的。传统的地图服务,地图都是存在本地,进行定期更新的。其系统是封闭的,是为某些特定的应用服务的。新兴的地图服务,都是存放在互联网服务器上,可以进行无缝的在线升级,开放了各种接口允许其他厂商基于地图开发他们自己的服务。

基于信息点的服务,foursquare这个作为现代LBS的典型代表就是一种基于信息点的服务。所谓信息点,就是基于某个特定地里位置的点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的基础就是向用户提供某些特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比如一个人到达了一个位置之后,可以查询离自己比较近的各种信息,比如周围有什么餐馆儿,咖啡厅等等。当这个人进入一家餐馆之后,可以选择在这个餐馆签到,并将自己在这个餐馆吃饭或享用其他服务的感受写下来。这个人的朋友,可以看到他所发布的这些信息,那么他们也可以到同一家餐馆里面去吃东西,这无疑是一个广告效用。那么,餐馆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就餐,就可以给那些来得比较多的人,一些奖励,比如打折。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最有趣的过程就是开荒,一个人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这个地方的服务机构,没有被记录过,无法签到。那么他可以自己在系统中记录一个新的信息点。其他人如果发现他记录的信息点不够精确,也可以来调整。

以前的社区都是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召集会员的。社区中的人,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只有那些有共同语言,能够产生话题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区中,才能形成比较好的社区文化和社区话题,并以此更进一步的吸引那些具有相同爱好或共同语言的人。社区是有文化的,虽然现在的好友制度和圈子,能够让一个大型社区自动分化为若干个小型社区,但是随着一些不是很友好的应用或人进入社区或圈子,这种文化环境很容易就被破坏了。

社区中的人,大家的共同语言越多,互相之间的交集越大,符合社区文化的内容,产生的就越快,越有质量。很多互相不认识的人,或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混在一起,那就不是社区了。

社区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就是同城会。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城市中的某些人,形成的社区。这个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理位置信息了。大家都在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地理区域之内,或同一个地理位置周围。大家总会有一些和这个地理位置或地理区域相关的东西要说。这就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社区最早的形态,后来又出现了那种,不需要进行好友认证,就可以看到周围那些陌生人留言的形式,比如TwitterBuzz

还有一些基于位置的游戏,现在好像还不是很成熟,玩儿起来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哪个基于位置的游戏被很好的推广起来,主要是用户积累太困难。

还有一种有趣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形式,那就是现实增强。名字有些唬人,其实也不是太复杂,传统的基于位置的服务,都是在地图上玩儿的,显示增强,实在实时的摄像头捕捉的动态画面上玩儿的,比如人们可以举着手机,并用摄像头捕捉周围的景象,现实增强系统会实时的将各种地理信息叠加在视频上。比如你将手机对准一座建筑,系统会告诉你,这座建筑的名字和属性。效果非常绚丽,但是现在技术层面还有一些处理不了的东西。那就是定位精度不高,GPS的定位精度,偏差在十几米到几十米,所以很难进行精确的信息叠加。我见过的最有趣的一个现实增强系统,就是google星空。这个应用能够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来计算当天各个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当我们举着手机,将手机朝向不同的方向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显示相应方向上的星星。

 

后面还有有一些相关的东西放出来,我还想写一些现在LBS的技术瓶颈和我期盼的LBS技术和应用形式。

以前写了很多超长的Blog,给很多阅读者带来了困扰,从现在开始改正,每次只贴一部分。

夜话差旅相关服务

1 背景

随着现代商务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奔走在各个城市。他们就是出差一族,我作为携程的金卡会员,以及国航的银卡会员,肯定也是其中之一了。前几天,有一次出差,就被人嘱咐,和你一起出差的是个新毕业的菜鸟,请留心照看着一点。

即使我们这些经常出差的人,在异地他乡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菜鸟第一次出差,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那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是从95年开始出差生涯的,大学毕业,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被派到山东济南出差。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携程的服务了,可能是97年或98年吧。现在,有很多差旅服务网站了,其中携程、elong在其中是做得比较大的。很多航空公司,特别是国航、各个连锁经济型酒店、甚至是一些移动运营商,银行,也在向这个圈子里钻。

不过这些网站,在模式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基本上就是靠机票和酒店的折扣来吸引用户,并从中赚取差价。在网上或电话中提供的服务,主要也就是订酒店,订机票。同时,提供一些当地的简单地理位置信息服务,比如,酒店在什么地方,距离要办事的地方有多远等等。

记得有一次到沈阳去出差,要在青年路或者解放路(具体的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一条贯穿城市的主干道,是每一个城市里面都有的那种革命性很强的路名)上的一个五星级酒店里面开会。那个酒店在解放路38号(好像是),但是由于房价已经超过了我的出差标准,所以必须再找一家便宜的酒店入住,打电话到携程之后,说是可以帮我订解放路一千几百号的一个宾馆,我当时问携程的工作人员,这两个宾馆之间的距离远吗?他们说你要找的是解放路周围的宾馆,我们就帮你找到了。当我入住之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贯穿城市的一条主干线,我住的宾馆在城市的一头,而要开会的宾馆则在另外一头。很神奇的遭遇。

还有一次,也是类似的事情,不过是在上海,当时我问那个携程的工作人员,你们不就在上海吗?地理应该还是很熟的吧,携程的电话是800820开头的,我印象里这种电话号码应该都在上海,不知道这个印象对不对。但是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你要找靠近什么路的酒店,我们帮你找。

再讲一个和酒店相关的故事吧,一次入住了杭州的一家酒店,晚上退房赶往机场,准备飞回北京。结果被告知,由于台风原因,航班被取消。于是只好回到原来的宾馆,我和前台说,我刚刚退房,是携程的金卡会员,需要再住一天。酒店的回答却是,如果你以携程会员的身份入住,还是原来的那个价格,但是如果你不以携程的会员身份入住,则可以享受更低的折扣。

我以前有几个同事,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回去和酒店以公司的名义去谈协议价。有时候还冒充某些巨无霸公司的员工,去入住一些酒店,也可以得到特别低的折扣。

现在的差旅服务网站,还远远的不能满足差旅者的需求,即使是我这样出了十几年差的人,也仍然觉得现在的服务还不够好,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这些网站不仅仅是无法满足出差者的需求,同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派出差旅者公司的需求,公司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能够掌握出差者的动向,能够让出差者在公司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少花钱多办事。尽量少出纰漏。

现在,各个经济型连锁酒店都在推出自己的差旅服务呼叫中心和网站,各个航空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是原来的那些差旅服务网站的上游客户,既然他们都在自己做这些事情,那么很显然,现有的差旅服务网站还不能满足差旅服务提供者的需求。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这些网站为大家服务了十几年为什么始终无法很好的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呢?

关键就在服务不完善和信用缺失。

首先讲服务缺失:

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我到了武汉,发现那个巨大的城市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武汉、武昌和汉口,中间是滚滚长江。如果要想打个出租车过江,那就痛苦了。需要一辆一辆的将出租车拦下来,询问其是否可以过江,后来经本地人指点,才知道那些出租车上都在不显眼的地方放置了一个小牌子,标示自己所属的区域。

上海,特别是浦东这边,有一种橘红色的出租车,是不允许进城的。

这里面最有趣的要数成都了,成都的机场在双流,双流在行政区划上好像不属于成都,总之双流的出租车是不可以在成都运营的,这就导致了,从双流机场打车到成都,必须要坐双流的车,成都的车不可以在机场运营。而在市区打车去机场,很多司机不愿意去,因为机场不允许成都的车去拉活儿,成都的出租车去了双流机场,就一定要放空回来。

这些事情如果需要一个初到宝地的出差者去一一了解,那么我们就不是去出差了,我们到那个城市就是去探险的。出差,都是有商务目标的,花在商务目标之外的心思,当然是越少越好了。

然后再说说信用和信任的问题:

我上面所讲的那个杭州酒店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些差旅服务网站,承诺的是订到低价的酒店,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在和酒店谈好折扣之后,从中又拿到了一部分的差价。酒店并不愿意支付这部分差价给他们,于是就会偷偷的和住客达成私下的协议。

携程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规定,如果你在携程订了一天的酒店,但是临时有事需要多住一天的时候,可以到携程去补登这多出来的一天或几天的住宿,就可以得到携程的双倍积分。由此可以看出,那些提供差率服务的网站,也不信任酒店。

机票的话,携程能够订到的肯定也不是最便宜的,总有一些网站上能够订到更便宜的机票,现在的淘宝就有这种趋势,他们把同一个航班不同订票点儿的价格拿来直接排序,但是淘宝也有淘宝的问题,由于淘宝不是专门为订票做的网站,所以他们虽然有价格排序功能,却不是实时系统,经常是你看到一张机票,想要订的时候,却被告知,上面标注的价格已经无效了,必须涨价,或者干脆就没票了。

我们公司采用了差旅外包服务,用的好像是携程,记得有一次订机票,我选择了一个国航的航班,那个航班的时间和起飞的机场比较合适,而派驻到我们公司的那个携程工作人员却在向我推荐一个东航的航班,由于时间不合适,我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她居然在我的出票流程上写着,由于我坚持选择某个航空公司,而导致不能订购最便宜的机票。实在是太让人气愤了,我的人格不是让他们用来这么糟蹋的。

现在在携程上不愿意为大家推荐最便宜的酒店,而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出差标准,推荐最贵的酒店。大家希望的实际上是根据出差标准,推荐最好、最近、最方便的酒店。携程肯定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推荐他们自己能够拿到最高差价的酒店。

总的来说,现在的整个差旅服务体系,在派遣出差者的公司、出差者、出差服务网站和出差服务提供商之间都严重的缺乏信任,而且也没有形成任何能够增加信任的机制,这最终会导致信任体系的彻底崩溃。

2 完整的需求

牢骚发过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出差这件事情中到底都有哪些需求吧。

首先要分析的是都有哪些人和出差这件事情有关。

首先是出差的人;然后是差旅服务的提供者,比如航空公司,酒店等等;再然后是派遣出差者的那些公司或组织。这里想要阐述的是如何改进差旅服务网站的服务,所以这些需求都是为差旅服务网站来设定的,所以也就不分析差旅服务网站本身的一些需求了。

2.1 差旅者

出差,总是要有人去的,派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从事某些商务活动,这才是出差。如果没有了这个人,那也就不是出差了。

对于这个人来说,都需要些什么服务呢?我想,作为一个出了15年差的老游击队员来说,在这三个和出差相关的主体中,肯定是差旅者的需求,我能够分析得最清楚。

2.1.1 制定差旅计划

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计划。这个计划最开始的时候,不是什么时候起飞,住什么酒店。而是要在什么时候、要和谁一起、在什么地方、带上什么东西,去参加某项商务活动,以及这项商务活动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然后是下一项商务活动是在什么时间、地点进行等等。

出差的人需要根据这个计划,来制定详细的差旅计划,那就是什么时候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城市,然后入住什么酒店,再从酒店如何到达第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然后是如何从第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到达下一个商务活动的所在地。有时候还需要安排宴请或其他的一些商务相关的娱乐休闲活动,参观游览,购置礼物,运送货物等等。再然后还需要计划如何返回酒店,以及如何前往交通工具站点,比如机场或火车站,如何返回出发地。

这种计划,完全可以由出差服务网站来帮忙制定,当然,前提还是信任。

我记得以前的小说里面,特别是《水浒》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那就是某位英雄走进一个酒馆儿,然后高声喊道:“小儿,给温一壶酒,再将你们拿手的小菜来上几个。”,现在估计没有哪位英雄再敢这么干了,如果还有人敢于尝试的话,那么他的桌子上肯定会摆上XO和海鲜大餐的。这就是信任流失的结果。

2.1.2 订购交通工具服务

计划制定好了之后,就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了。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需要,那就是城际交通和市内交通。

城际交通

当前,大部分网站只能订飞机票,对于火车票的支持并不好。更不要说其他长途汽车,租车、自驾车(代驾),以及船运了。

以前火车票不支持网上订票,那是铁道部的问题,不过现在好像已经开始支持了,希望以后这一块可以有所增强。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过长途车呢?既然货车的空车配货都可以在网上进行,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实现联网销售长途车票呢?

随着时代的前进,我想,租车和自驾车出差的比例会不断的提高,租车服务好像早就已经都上网了,还可以异地还车。自驾的话,就是需要有提供代驾服务的。可能是由于费用和价格的问题,所以这两种方式在差旅服务网站上整合的一直都不是很好。

船运速度不高,不过对于那些不是很着急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轻松出行的选择。

市内交通

现在出差时感觉最麻烦的问题,就是市内交通了。经常在需要前往某处的时候打不到车,而且出差者大多对当地的公交系统缺乏了解,所以很难对公交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如果能够提供当地的出租车跟随服务,租车服务,或专车跟随服务,那就好了。

现在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都提供联网的呼叫系统。如果差旅服务网站,能够了解出差者的行程计划,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提前安排出租车进行等待和跟随服务。提供有导航功能的租车服务,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有一辆带有本地司机的专车跟随服务,那就更完美了。

对于有些需要控制成本的人来说应该还可以选择公交系统服务,也就是说,在需要前往某地的时候,差旅服务网站提供相关公交换乘的信息。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前提,那就是时间比较紧张的人,多花一些钱,得到更好的服务。如果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出现了花钱也办不到的事情,那就不正常了。

2.1.3 订购酒店服务

酒店首先是需要近,距离早晨起来第一个商务活动的位置比较近的酒店是首选。每一个人住酒店都会有自己的习惯。就说我吧,我喜欢睡大床房,无烟楼层,要有免费的宽带和早餐。如果酒店提供wifi上网,那就更好了。早餐最好是西式的自助早餐。

这些内容,不应该每次都要向那些订酒店的服务网站进行阐述,而应该是被自动记录下来的,直接筛选符合要求的酒店,如果酒店较多的话,也可以给出两三个酒店让用户去选择。在确定要入住的酒店之后,再将这些信息发送到酒店去。

现在有些酒店连锁企业,也在搞会员服务,向会员发放钥匙卡,这些会员只要到任何一家连锁酒店,就可以在前台直接将会员卡刷成房卡,并直接使用自己的会员卡入住酒店客房。

如果差旅服务网站具有一定的担保和支付能力。那么,用户完全可以做到不经过大堂,直接入住酒店,直接离店。酒店自动根据客人住宿的时间长短向差旅服务网站收取费用,差旅服务网站则向出差派遣公司收取费用。

2.1.4 订购餐饮服务

按照国人的习惯,商务活动中吃饭总是避免不了的。即使不进行商务宴请,走到一个新的城市也总是希望能够吃到一点儿当地的美食。

那么在餐厅定位子,甚至是自动点菜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服务了。这种预定,可以在制定差旅计划的时候,就直接做掉。

2.1.5 订购其他服务

商务差旅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需求,比如一些大件儿货物的运送,会议的组织,展会的布置,礼物的采购,土特产的采买等等。这些服务如果差旅服务网站都可以处理掉,那就再好不过了。

2.1.6 通讯录与约会提醒和协调服务

商务差旅中,商务约会所占到的比例是非常大的。那么就需要通讯录服务,可以直接提醒差旅者约见客户的联系信息,可以直接对商务约会进行计划提醒。甚至可以在计划发生变化的时候,直接帮差旅者,进行协调服务,也就是说,作为差旅者的秘书,直接和客户沟通,修订约会计划。

2.1.7 地理位置服务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肯定是需要一些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这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一些定位、导航或公交换乘之类的信息服务。

2.1.8 报告或照片的流程提交

出差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报告和照片的提交。报告可以是音频形式或视频形式的,也可以包含一些业务相关的照片。这些信息,可以和差旅者当前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报告提交时间和绑定,直接传递到派遣差旅者的公司服务器上去。这样的话,派遣公司,就可以实时的掌握出差者的动向。

差旅者完全可以利用从一个地点到下一个地点之间的车程,来完成报告的提交工作。

2.2 差旅服务提供者

那些直接提供差旅服务的商家,比如航空公司、酒店、铁路部门、市内交通、会展、旅游、餐饮服务机构等等,就是直接为差旅者提供服务的服务者了。

他们也有很多需求。

2.2.1 酒店和城际交通

酒店现在主要在走网上预订的路。但是所有的服务网站,都需要在酒店的折扣房价中抽取差价。城际交通运输,现在也就是飞机票的预订还是比较正规的,其他的交通途径还有待加强。

酒店对于差旅服务网站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尽量用低廉的价格,将用户吸引过来,让差旅者尽可能的住在自己的酒店里。

航空公司的需求大概主要也是这些,另外就是希望在出现航班异常的时候,差旅服务网站能够帮忙分流一些客户询问和服务。

酒店除了客房之外,通常还会提供餐饮、休闲娱乐、会议室等服务。酒店当然希望客户入住的时候能够尽量的使用酒店内的这些资源,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从一个客户身上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需要差旅服务网站进行协调的。

最后还有一点需求,也是酒店和城际交通系统所共用需要的。那就是尽量让差旅者能够避开高峰时间,尽量将那些非高峰时段的服务都卖出去。

2.2.2 市内交通

市内交通对于大部分差旅者来说,还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

如果有差旅服务网站统一的将差旅者们的需求,按照时间和地点分发给那些提供市内交通服务的商家,供他们选择。那么这些商家也就可以从这些服务信息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赚取应得的报酬。

2.2.3 其他服务

和差旅有关的其他服务,我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主要应该包括:货运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等等。这些服务目前对于差旅者来说,还是属于一个个独立的范畴。旅行社,有旅行社相关的服务体系,餐厅也有餐厅的服务体系,货运和会展也是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能够很好的进行资源整合的服务网站,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过。如果能够进行整合,那么这些服务企业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差旅相关的服务订单。

另外,差旅者大多是在工作日出没的,对于餐饮和旅游服务来说,差旅者们所需要的,正好是他们的低峰时段。这对于旅行社和餐厅来说应该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2.3 派出差旅者的公司

对于派出差旅者的公司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商务差旅的成功率。

2.3.1 出差审批

大一些的公司,要派人出差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审批。获得批准的才能够出差。这个流程完全可以委托给差旅服务网站来处理。

2.3.2 出差标准确定

为了控制费用,很多公司都会去制定不同人员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出差标准。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也不是非常的精确。比如城市差异,有些城市宾馆的价格很高,按照标准只能去住经济型酒店,而这些城市里面由于地价都比较昂贵,所以经济型酒店所处的位置都非常的偏僻。还有些城市,同样的标准,已经可以去住三星甚至是四星级的宾馆了。

这里面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州。广州每年广交会期间的宾馆房价是平时房价的至少两倍以上。而且,即使价格高了,还是一房难求。北戴河,海南岛等旅游地区,好像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差旅服务网站,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域来为公司确定不同的差旅标准。

2.3.3 出差状况跟踪

差旅服务网站完全可以根据差旅者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或GPRS的基站定位系统,实时捕捉到差旅者的当前位置,也可以实时的将差旅者上交的出差报告发送到派遣差旅者的公司去,这样就可以做到差旅状态实时跟踪了。

2.3.4 差旅报销

现在的飞机票,已经基本上不需要差旅者自己支付费用了,通常是差旅者派遣公司,按月和差旅服务网站进行结算。其实,其他相关费用,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的,比如酒店费用,市内交通费,会展费用,餐饮费用等等。都可以由差旅者持会员卡去消费,然后统一由差旅者派遣公司按月结算。

3 设想

如果能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差旅服务体系,能够保证更高的商务节奏,商务差旅更高的成功率,那会是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和商务差旅相关的人的福音。

现在来谈一谈相关的设想。

3.1 保姆式服务,菜鸟也能出差

首先,新的服务体系,应该是一种保姆式的,陪伴式的服务。所有和商务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差旅环节,一律剥离开来,由差旅服务网站来进行处理。即使是从来没有出过门的菜鸟,也应该能够独立的在这种服务体系下,完成复杂的商务差旅行程。

并不是说这种服务体系就完全是为了菜鸟服务的。能够被派遣出差的员工大多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这些员工所需要的是能够在完善的服务体系下,完全专心的处理好自己的商务业务相关事宜,完全不需要为各种差旅细节或意外而烦心。

这其实就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个过程,这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生产力提升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更极端一些,以后可能会专门有人替别人出差。以前大公司里面有一种差旅形式,叫做送单或跑单。也就是将一些非常重要、紧急的单据或文件,派专人送到其他城市去。现在这种形式的差旅已经基本消失了,这部分工作被电子汇兑和快递替代了。

3.2 建立大规模的呼叫中心和落地服务体系

如果需要进行保姆式或管家式的服务,那么一个庞大的呼叫中心就必不可少。以后中国所有的呼叫中心就应该建立在四川、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再加上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逐步完善和被应用普及,建立大型呼叫中心的成本也不是很高的。

落地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当一个差旅者到达了另外一个城市之后,会有当地的人员提供全时或非全时的陪同服务。包括开车、带路、一些事务的处理、会展或货物服务等等。这方面可以采取开放接口的方式,让本地的旅行社或其他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直接对接这个接口,然后签署连锁加盟协议。

3.3 随着信任的逐步建立,商务节奏将不断加快

这套体系的关键在于,不再从酒店的房费折扣中收取差价,而是向差旅派遣公司收取服务费。差旅者拿到的就是最低的协议房价,中间不再有水分。交通、餐饮等等的费用也都是如此。首先要做到的是诚信,然后向需要服务的差旅派遣公司收取清晰明确的服务费用。

原来的体系正好是反过来的,差旅派遣公司基本上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有时候甚至还能拿到一些返点(这笔钱就不一定能够回到公司的账面上了)。然后,公司所支付的所有饭店、飞机票什么的,价格就变得不那么透明了。公司方面也清楚这其中的把戏,但是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如果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收取固定的服务费,那么公司所支付的总费用,肯定是会下降的。即使是在同等的费用消耗水平下,公司以及差旅者所能够得到的服务和以前比起来也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以后,原来需要两三个人出的差,可能一个人就够了,其他都靠当地的落地服务机构来帮忙处理。效率也会更高,差旅者还能给将更多的经理放在其公司相关的商务业务上。

4 总结

本文只是提到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有些可能是正确,但是肯定也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想要涉足这个圈子的人有所帮助吧。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话说团购在中国

继LBS之后,又一种据说在美国被验证是成功的互联网商务模式被国内的很多网站所争相效仿。这种新的模式,就是团购。就像国内出现了大量的LBS网站,却没有任何一家看起来有成功的希望一样;国内也涌现了大批的团购网站,但是好像这次比LBS差得更远。国内的LBS网站,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成功的希望,但是至少他们模仿美国的模式,还都是有模有样的。团购网站却好像连方向都没有找到的样子。

首先,什么是团购。本人虽然注册了几个团购网站的会员,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完成过一单团购的交易。所以这里对团购的定义,就比较模糊了,完全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维基百科上,团购的定义是这样的:
团购,团体集合购买的行为,在国外它叫做一日一交易。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商业模式,即以24小时为周期,每24小时提供一种商品,供人购买。当然这个周期有时也比较灵活。 因为集合购买所以可以大量订购而索取较优惠的价格,一些地区甚至有团购的网站平台和相关书籍。团购的项目从小吃零食到大项目的汽车都有。团购网站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突然大量涌现,每天团什么(tuanshenme)成了办公室人群日常热议的话题。不过目前团购产品的质量仍然是参差不齐。

——由此可见,团购,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集合很多的用户,对某一种商品进行集中购买的行为。
这其中涉及的几个环节:

  1. 广大用户对于组织团购的商家信用有一定的信心。
  2. 寻找大家感兴趣的商品。
  3. 这种商品的品质和售后服务是比较有保障的。
  4. 这种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稳定的,并能够得到广大用户认可。
  5. 这种商品平时是不打折的。
  6. 和制造商品的厂商协商,确定一个团购的时间范围和优惠空间,以及优惠后商品的详细信息。这里一定要和厂商或国内的总代理去协商,如果去找那些没有定价权的机构去协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7. 公示团购信息,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用户,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参与团购。
  8.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不到制造商所要求的数量,则团购行为取消。组织者退款。
  9. 完成团购交易。
  10. 每一件团购的商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出现在团购名单上。

国内的团购,时间上好像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也就是说,其周期相对来说普遍比较灵活。并不是按照天来计算的。
现在国内的团购网大多都已经变味儿了,做的其实并不是团购,而是在销售一些打折券,销售一些非高峰时段的城市娱乐消费资源,还有一些在团购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价值和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商品。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已经不是团购了,因为他们找不到那种品质和价值都非常稳定的东西来进行团购。
我个人感觉,团购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美国的商店是有打折季的,香港也有的。但是中国大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为什么呢?一年365天,每天走进商场,都打折。换季打折、各种节假日打折。这里面最有趣的要算是情人节让利大酬宾了,由于效果非常不错,现在商家有将中国所有节日都改成情人节的趋势。甚至还有疯狂吐血大甩卖、拆迁大甩卖、跳楼大甩卖、尾货、断码、出口转内销、厂家转型大甩卖、厂家倒闭大甩卖、厂家让利促销、各种优惠套餐、附送礼物等等。国内的商品就从来没有不打折、不促销的时候。这就导致了很难形成稳定的商品价值体系。国外的商店里,除了打折季之外,其他的时候,是基本不打折的,老老实实的按照标价来买东西,即使有个别商品要打折,通常也都是有一定残次的货物,在打折的时候还必须标明打折的原因。所以在国外商品是有稳定价值的,可以组织对这些商品的团购,而在国内则没有这种前提成立。
中国的团购将走向何方呢?
我设想了四种结局:

  1. 彻底失败,纷纷转型。
  2. 以网络信用体系为基础(线下的价格体系已经失去诚信力了),由生产商家发起,在线团购平台承办。选择品质和价值相对稳定的商品,进行不定期的团购。
  3. 向电视购物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某些诈骗集团的工具。
  4. 向传销的方向发展,发展会员,并强制会员在享受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某些特定的义务。

我这里说的可能过于悲观了。但是,按照中国的诚信体系和中国人在过去所体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来看,团购的唯一出路,是那些平时就进行网络直销的生产厂家自己不定期的搞一些,或委托一些专业机构,不定期的做一些活动。基本上属于市场推广行为。即使是这条路,也可能会由于生产厂家的业绩压力上升,将团购变得过于密集,最终变成和商场一样天天打折。目前,Dell的直销网站,好像就有这种趋势。
当前,适合进行团购的商品还非常少。这里所说的少,是指一个特定的用户,其感兴趣的团购商品比较少。团购网站倒是找来了不少乱七八糟的商品,但是对于一个用户来说,他所感兴趣的商品,一年可能都出现不了一次。这样的话,团购网站对于客户的黏着度就会下降。他们就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团购来,没有规模就无法从厂商那里拿到好的折扣。最终就只能恶性循环了。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团购都将介于电子商务和生产厂商的市场推广活动之间吧。当然,如果团购向着电视购物或传销的方向发展了,那么国家也有可能彻底叫停这种东西。

前面说的,本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团购交易,这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我和我太太每次都会去参加招行信用卡主办的分期付款抢购活动。他们不叫团购,但是却具备团购的某些特性。招商银行大约每个季度会组织一次,提前找一些比较容易确定价值的商品,用比较优惠的价格放出来,让大家去购买,然后针对用户所购商品进行免息的分期付款。招行每次都会提前的公布这次抢购的商品和时间,然后向所有的信用卡用户发邮件和短信,在信用卡账单中寄送宣传页。然后,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接受网上订购或电话订购,订购成功的,直接进行全国的快递递送。最后再在信用卡上进行分期扣款。我们基本上是每期都会参加。招行一直都在采用团购的形式,进行着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推广活动。
这里招行解决了几个其他团购网站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1. 用户的信任,信用卡用户通常都是比较信任银行的。
  2. 消息推送的覆盖非常完善,用户基数巨大。
  3. 掌握最可靠的支付平台,作为银行,可以直接从信用卡里面扣款。
  4. 有了前面的这些条件之后,招行就可以去和那些制造商去进行价格谈判了。

我们在招行买到的团购产品,以双立人的各种刀具和厨具(不锈钢锅)为主。我曾经专门到双立人的专柜去确认过:

  1. 招行买的东西,是真的,品质是没有问题的。
  2. 招行买的双立人产品,大多是专门定制的,在专柜上是没有的。
  3. 可以进行类似商品的价值比较,但是无法进行一对一的对比。

以这种形式,每个季度,推出四种商品,进行一周的抢购。估计是很难养活那些团购网站的。而且,团购网站恐怕也很难得到招行的用户规模和支付体系。

最后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团购在中国最终能够走到哪一步吧。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位置:高科中路,上海市,中国

智能手机和ROM的故事

1.         手机的发展历程

手机,作为现在基本上人人必备的一件随身携带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彻底普及了。手机的发展历程,相对其他的各种产品或电器来说,算是短的了。

最早在国内能够看到的手机是大哥大,一种体积异常庞大(和现在的手机相比)的,使用模拟信号的移动通信设备。后来,模拟手机的体积也在减小,虽然不像现在的手机那么小巧,但也有了现代手机的基本形态。

在模拟机之后出现的就是数字手机,完全使用数字信号,除了打电话之外,还可以收发短信。我的第一支手机,摩托罗拉的GC87C就是在那个时代购买的。

再往后,手机在数字机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第一次的功能细分,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时尚机和商务机。当时的手机还不那么普及,所以分类不是那么详细。我在这个时期买了第二部手机,摩托罗拉的L2000,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务机。我还给我太太买了一只西门子的运动手机,防水、防尘、防震。

在这之后,有两个技术前后脚的被手机所应用,那就是彩屏和照相。我记得最早的照相手机,是诺基亚推出的。型号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广告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囊中羞涩,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购入这款手机(当时好像超过5000了,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想购买超过5000元的手机,太不划算了)。随着CDMA的进入,我在联通签协议,用话费承诺,换了一只摩托罗拉的彩屏手机。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各个手机厂商为了吸引更加特定的用户群,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手机,手机的划分更加细致了。这些分类,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使用。

最后出现的是智能机,也就是有着完整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在购买后,通过安装不同的应用来实现不同的功能的手机。最早推出智能机的是诺基亚和爱立信以及Palm。黑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不太确定。后来索尼收购了爱立信之后,也出产了一些智能手机。

在这个时候,一个软件公司的介入,加速了智能机的发展历程。那就是微软公司。他们在PDA市场上进行了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尝试之后,推出了使用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甚至还为了能够让现有的windows程序员直接转移到手机应用的开发中去,推出了.NET Framework。当时,为微软生产手机的主要是HTC,直到现在为止,HTC还是微软操作系统手机的主要生产厂商。这个时期也是水货手机大量流入的一个时代。我购买了一只HTC的D900,后来还用过索尼爱立信的P1和三星的i900。

前面的智能机,其主要还是面向商务用户的。能够提供完善的邮件、日历等功能。辅助应用也多以股票、浏览器、电子阅读为主。休闲类的应用,就是有一些简单的休闲小游戏。这个时候逐渐流入中国市场的黑莓,其主要功能也都是在商务方面的。

这个时候,苹果公司杀入了手机市场,生产出了完全为娱乐和时尚而设计的IPhone。有人说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手机,这一点儿也不过分,IPhone确实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而且,IPhone推出的AppStore模式,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软件销售和发布方式。由于价格原因,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用过IPhone,有些遗憾,不过最近买了一只IPAD,感觉很爽。

这个圈子里面,最后出现的就是Google的Android了,Android模仿了IPhone的AppStore模式。但是,和IPhone不同的是,Android是开放的系统,可以在各种符合Android标准的手机上进行部署。

这期间也有一些失败的作品,没能延续到现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另外,在某一时期,山寨手机突然大行其道,不过由于本人从来也没有用过山寨手机,这里也就不胡说八道了。

GPS模块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手机上的,不是很确定。不过现在GPS好像已经在中高端手机里面普及了。

2.         现在的手机分类

现在常见的手机,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照来源,有着行货、山寨、水货之分。

这里探讨的主要还是按照手机的用户来进行的分类。

低价手机,不论什么时候,这一类手机总是会存在的,能够完成简单的手机功能,同时还非常便宜。可以满足那些比较勤俭的用户的需要。

老年人手机,这一类手机,通常价格不贵,应该也是属于低价手机范畴之中的。老年人大多都比较节俭,功能太多他们也很难适应。老年手机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按键很大,按键上的字,屏幕上的字都很大。

音乐手机,顾名思义,就是在手机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加上了听音乐的能力,而且在音质、播放时长等方面进行了特别的优化。此类手机通常都带有线控耳机,而且造型非常时尚。

在音乐手机之中好像还有一个分支,那就是卡拉OK手机,我看过广告,是诺基亚的,长得很胖的一种手机。

诺基亚好像还出过一款游戏手机,不是很成功,我只见过广告。

照相手机,索尼爱立信好像对这种手机有着特别的偏好。照相手机在同时代的手机中摄像头的分辨率总是最高的,成像能力也是最好的。照相手机基本上可以取代卡片照相机的功能。

女性手机,样式精美,功能简单的手机。主要给那些喜欢时尚的女性使用。

商务智能手机,主要用于商务人士的日常商务应用。

时尚智能手机,这类手机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IPhone。后来又很多追赶或仿效的产品,不过效果都不是很好。

另外还有一种很难分类,或者说是类型比较模糊的,那就是Android智能手机了。这类手机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其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是各种类型的需求都可以满足,又都满足的不太好。不过也有一些趋势出来了。比如三星的i9000就是仿照Iphone的一个产品,希望能够成为时尚娱乐性的产品,索尼爱立信则推出了一款基于Android的照相手机。

个人感觉,IPhone和Android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可以算是社交手机,主要用于各种社交网站上的社交功能。其中IPhone要更加时尚和娱乐一些。由于国内对于很多社交类的国际网站有限制,IPhone就成了单纯的娱乐手机,而Android则变得什么都不是了。

3.         智能手机和ROM的关系

智能手机由于功能复杂,所以在发售之后,需要不定期的更新操作系统。以实现功能的提升。而更新操作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刷机了。最早的刷机,都是在专业的维修机构内进行的。后来,由于Windows Mobile手机的流行,这款手机带有一个所有windows系统的通病,那就是安装应用之后,无法彻底的卸载干净,这就导致了手机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里面各种各样的垃圾内容会逐步沉淀下来,最终不得不向普通的windows系统那样,格式化重装。这也就导致了刷机从专业维修机构,走向了民间。

现在,很多智能机都可以刷很多种ROM。大多数情况,是刷一个类型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或订制ROM。当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有的手机可以刷windows mobile和Android双系统。还有些人尝试着在苹果手机上刷Android。我见过最疯狂的是在windows mobile手机上刷vista。由此看来,手机和ROM肯定不是一一对应的,肯定是可以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刷不同的ROM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定制出不同用途的ROM呢?这肯定要比定制不同的手机要容易得多。大家可以定制出音乐ROM、老年ROM、女性ROM、游戏ROM、时尚ROM、运动健身ROM、野营ROM、休闲ROM、商务ROM、照相ROM、和社交ROM。甚至还会有专门的导航ROM,省电ROM、急速ROM等等。

消费者再去购买手机的时候,可以分别挑选硬件和ROM。

4.         ROM和应用的关系

智能手机是可以安装各种应用的,可以通过安装或裁减不同的应用,设定不同的参数来达到不同的应用需求的。那么为什么不会是出现一款放之四海皆准的ROM,大家自己安装应用,自己去定制呢?

能够自己去定制的人,毕竟不是多数。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会买到一只手机之后,只是用基本功能。现在使用Android手机的用户中只有不到20%的人有google账号,这就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大家喜欢时尚的、功能强劲的手机。但是,里面的大部分功能并不会去使用。

在这一点上,苹果做得比较彻底,新买回来的IPhone、IPOD Touch和IPAD,上面基本是空的,什么功能都没有,必须到AppStore里面去买。国人的应对方式是,先破解,然后装满软件,一直用到完蛋那一天,再也不去修改任何东西。

所以,通过安装应用,让用户自己把一穷二白的手机,变成各种用途的手机,至少在现在,对于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现实的。即使是苹果的IPhone,安装上各种应用之后,还是不能成为一只很好的商务手机。

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的不同需要,智能手机厂商肯定会开放定制ROM的。也就是说,以后的智能手机,生产出来的只是符合一定规范的硬件,和一个基础的操作系统。会涌现出大量的ROM定制商,他们定制出满足各种需求的ROM,在用户购买手机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ROM刷进去,以后不喜欢了,还可以更换。

5.         当年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迪

最早的电脑,就和现在的手机一样。软硬件是由一家公司提供的,IBM和苹果当时都是这么干的,苹果一直坚持到了现在,IBM则早早的放弃了。现在,IBM只在其小型机以上的服务器平台上才提供操作系统。生产个人电脑的厂商,除了苹果之外,很少再有提供操作系统的了。如今,发展出了专门生产操作系统的公司,比如微软、Google、ubuntu、suse等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手机,至少是智能手机,最终会像个人电脑那样,和操作系统彻底分离的。现在的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以及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分离了。但是分离还不够彻底。现在的手机操作系统,是有各大软件公司所提供,由硬件厂商定制之后,捆绑了硬件发售出来的。很多硬件厂商为了防止别人冲刷操作系统,还做了种种的加密手段,这些手段,苹果一直都在用,不过效果并不好。

生产兼容机的厂商就应该有一个兼容机厂商的样子,要开放。过一段时间,也许会有人想通这个问题的。

6.         Google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

Android操作系统的推出,规范了手机硬件的配置。Android应该是手机与操作系统(ROM)彻底分离的一个前奏。最终大家是以Android系统来迈出这最后的一步,还是使用某种Android的变形系统或其他的什么系统来实现手机与ROM的彻底分离。这还很难说。

我个人认为,出现一些Android系统的变形系统,在近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Google自己应该不会走出这一步的吧,不过最终的堤坝,会在Android这个蚁穴上垮掉的。

7.         独立的手机硬件厂商和独立的ROM厂商,谁先出现?

这里所要说的,其实是ROM和手机彻底分离的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家看看微软的发家史,就应该能够想到答案了。肯定会是独立的ROM厂商先出现,他们推出各种特定功能的ROM,然后给出兼容列表,显示这款ROM可以兼容哪些型号的手机硬件。

以后,很多卖手机的店里面,就会允许用户自己选择需要安装的ROM。在这些ROM的影响力提高之后,自然就会有硬件厂商主动要求进入兼容性列表的。

现在的手机厂商,不一定能够彻底放弃这个方面。就像当年的IBM一样,出了很多版的PC-DOS。不过当年的HP、Compaq、AST等等厂商,就走向了另外的一条路,那就是生产兼容机,然后安装MS-DOS。微软早期只出PC-DOS的,后来才有的MS-DOS。Google自己是否会像微软当年一样,发布可以使用于各种兼容机的操作系统,现在还不好说。虽然Google的代码编译之后,可以在很多机器上面刷,但是现在开放出来的代码越来越少了,Google也不鼓励大家这么做,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和手机厂商签约的形式,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所以Google可能不会走当年微软的那条路。

不过,有着Google前面开源出来的代码基础,我觉得从中孵化出一些Android的变形系统,还是很有可能的。

让我们一起来拭目以待吧,我相信手机和ROM彻底分离,可以分别选购的时代,应该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我看网络文学

现在有一些人,非常痴迷于网络文学。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很深恶痛绝的批评网络文学。
那么什么是网络文学呢?本人不是作家,也不是网络文学的写手,倒是看了不少的网络文学,在这里跟大家胡说一下我看到的网络文学吧。
网络文学,根据wiki上面能够查到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发表的文学作品,创作主体通常是网络作家、网络写手。总体而言,网络文学是平等的,每个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多数读者也都是平视作者,体现网络平等的主旨。网络文学的形式以网络小说为主,也有诗歌,散文等形式。

我的看法也差不多,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形式。
本文主要想讲的是小说,毕竟这才是网络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现在最被人所痴迷,同时也是最被某些人所诟病的东西。网络上的小说,其实和普通的纸质小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实在是要说出一些区别的话,可能就是网络文学是一种众包形式的产物,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名家,但是一个普通人进入网络文学领域来进行写作时,其门槛要比传统的小说都要低得多。这就导致了网络文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比传统文学更加夸张,更不严谨的内容。

下面来说说我所看到的网络文学的起源和几种常见的网络文学形式。
起源这种东西,真的不太好说。那是属于研究的范畴,非本人之喜好,这里只能说一说我见到的起源。文学是怎么转到网络这种形式上来的呢?台湾的很多小说出版商,为了销售的方便,将小说拆成了很小很小的篇幅,喜欢看的人,可以买一小本,读者携带和阅读都非常方便。过一段时间,比如是两三周或者是一两个月,再出一本。他们给这种小册子命名了一种单位,叫做一卷。整个作品叫做一部小说,其中分为若干卷。每一卷的字数通常在七八十万到一百多万的样子。这些小说定期更新,在书报亭里面销售,记得以前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古龙的。古龙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到了要交书稿的时候,交不出来,于是编辑就要上门去催稿,催稿的时候,也总免不了要请古龙小酌几杯的。这种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即使是现在,台湾的绝大多数小说网站也还是以这种形式发布小说的。据说美国和日本的漫画也是采用类似的方式发售的。后来互联网发展了起来,那些传统的书商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始在网站上直接邮购他们的纸质图书,有些则更进一步开始销售电子版的小说。如果一个人购买电子图书,则可以比购买纸质图书少付很多钱。当时比较著名的书站,有鲜网(现在国内已经无法访问了),以及说频(小说频道)等。直到今天,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加上了一些类似于论坛的东西,可以贴一些零散的免费章节,但是付费的部分,基本上还是集成卷再发售的。
国内最早的网络文学站点,大多是一些论坛,最早的内容,就是盗版台湾的网络文学内容。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这种小说的创作基础,也没有出版途径,就算是有一些人想要写小说,也是找台湾的出版社或图书网站来合作。在这个时期,我主要是去龙的天空、幻剑书盟等网站,有时还会去看云霄阁、武侠屋之类的论坛站。后来幻剑书盟还推出了可以代购台湾小说的服务,但是经营的并不好。
起点好像也是这么起家的,不过由于早期关注的不多,所以说不太清楚。后来起点改变了经营模式,搞起了按章节付费。后来被盛大收购,在其他书站还在观望的过程中,起点就一军突起了,这时别的站点才反应过来,也都向着这个方向改。我现在主要是看起点,偶尔也去17k上面转转,再其他的网站基本上已经不怎么去了。有些只在台湾出的书,大多都可以在百度贴吧里面找到,即使那些台湾网站在我们这里已经无法访问了,书还是会定期的更新在百度贴吧里面,非常神奇的现象。

网络文学的形式,其实是蛮全的,这里说的是几个主流的小说形式。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武侠小说了,我小时候就是看着武侠小说成长起来的,现在这一类型在网络文学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不小的。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很多人也出来反对武侠小说,说是这种东西脱离现实,有些孩子看了就去少林寺了,也有些孩子互相打斗之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当时有一篇文章,具体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记不清了。那上面说,武侠小说,就是给成人看的童话,那是一种放大器,就像神话故事一样,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放大成了爱恨情仇。武侠小说只是把原先一些我们生活中的故事,放到了一个武侠的、江湖的环境下去重新渲染了一次,使得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记得曾经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个专写爱情小说的女作家,转行去写科幻小说,她写了一条近视眼的鲸鱼爱上了一条核潜艇的故事。道理就是这样的。在武侠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仙侠,也就是修仙,修真小说。其实这类小说的历史比武侠小说还要久远一些,神仙轶事,估计能够追溯到山海经了。仙侠和武侠的差别就在于,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被调高了。
任何一种小说或其他的娱乐形式,都有可能会让人沉迷成瘾,每个时代也都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跑去少林寺拜师学艺,也会有些人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避世修行。这种事情,关键在于比例,如果一种娱乐形式或小说,能够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沉迷到去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事情来,影响每一个人确实比较难,但是有些东西是会影响相当大比例的参与者的,那么这种东西确实应该被禁止。比如《金瓶梅》之类的东西,就应该被禁止,至少也要被限制在一些比较特定的人群内流行。但是武侠、仙侠,甚至是网络文学,听过都不在次范围之内。
另外一种就是西方玄幻了,这一部分是我们从西方的玄幻文学学习借鉴来的。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龙枪》《指环王》等等。国内写得比较好的主要是《魔盗》《魔法学徒》系列,另外,值得特别推荐的就是起点的《亵渎》了。另外有一部我看过的韩国作品也是非常棒的,那就是《龙族》。这种作品对于普遍的国人作者来说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所以写出好书不容易。
我见过的最早的穿越小说,是黄易的《寻秦记》,在那之后,穿越小说也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个主流分支。穿越小说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时空,来到了另外一个已知或未知的时空,然后利用不同于这个时空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一些目标的故事。这一块也是被人们所广泛诟病的一块,认为脱离现实太远。这里面有些作者由于自己对于历史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和全面,确实出了一些笑话,但是小说首先的目的还是娱乐,大家看过之后开心一下也就好了,毕竟那不是专业的历史或哲学著作。
架空是很有意思的一类小说,我看过的最早架空小说,是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架空历史,就是看起来像是在写历史,但是这段历史没有在任何一个时期发生过,也不是未来任何时候有可能发生的,是完全和我们现在的历史无关的东西。现在这一类的东西也为数不少,大家不是很了解历史,或者历史中有些东西不是很符合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那么就索性架空一段。
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网络文学,叫做同人,这类书我基本上没有看过。这类书描写的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动漫或影视剧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以及场景中,发生的一些其他故事。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那些人物的其他一些故事等等。这类书的鼻祖,大概就压算是《三国演义》了吧。

总的来说,就是这么几类,剩下的就是拿这几个类型进行组合了。比如穿越到了西方玄幻的时空、现代都市中休闲、穿越到了架空历史之中、在西方玄幻的背景下架空历史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现在来说说我眼中的网络文学品质问题。
在说品质问题之前,首先让我来说说西方和东方的小说差异吧,这里除了自己看书的体验之外,还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
西方小说,更注重描写,故事、人物、场景描写的非常细致,整个故事通常是发生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区间内,整个故事进展过程中,人物的能力和特性、周围环境的特性,基本上是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比如《指环王》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次护送魔戒去毁灭的旅途之中的故事,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特性基本上是不发生变化的,主人公在出发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其中唯一得到提升的就是那个魔法师,从灰袍晋升到了白袍,但是也没有交代是如何晋升的,而且好像还是以前就达到了白袍的水平,只是没有去做晋升而已。
东方的小说,特别是中国的小说,正好反过来,更注重讲故事,人物和场景的刻画,更喜欢用一些格式化的东西。比如一员小将,面似银盘,白盔白甲,胯下白马之类的,并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物脸谱化。中国小说的时间跨度通常都很长,甚至还有一种著名的春秋笔法,一下几十年就过去了。在中国小说中,人物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那些著名的武侠小说,主人公都是从头开始,白手起家然后一步一步的修炼成长起来的。其实我觉得,中国的小说,更像是一种传记或历史记述。这里面古龙的大部分小说要排除在中国小说的范畴之外,《陆小凤》《楚留香》就有着典型的西方小说的风格,而《绝代双骄》则比较接近于中国小说。

从品质上来说,网络小说中肯定不会缺乏精品的,但是其中比较烂的东西,从数量和比例上来说,也肯定要远远的超过传统小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小说虽然也有编辑,但是他们要看到稿件数量以及这些稿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都要比传统编辑高出不少。这毕竟是一种众包的模式。普通人,完全没有门槛的进入网络文学站点,就可以开始写书了。不需要任何人批准,当然写出来的东西,是要审核的,不过也只是政策方面的审核,对于质量的要求并不高。对于那些草根作者来说,写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来看,来和他讨论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网络作品,大多是比中国传统小说还要中国的风格,将描写和刻画进一步的降低,完全的讲故事。描写和故事,到底孰轻孰重,这个不好说,我想一本好书,还是要达到一个平衡的吧。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好的标准,当然也有被广大读书人所喜欢的作品。以前的大家们,他们努力的方向是写出能够被全人类所接受的作品,而网络写手们写出来的东西,只要能够在和他有共鸣的那个小圈子里有人看,就好了。但是我相信,那些大家们也会到网站上来写书的,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文学大家进入了网络文学的领域。网络文学本身也会产生那中千古传唱的好作品的,也会产生名家大师的,虽然出好书,出名家的比例肯定要比传统写作圈子低很多,但是肯定还是会出的,单从数量上来看,应该也不一定少于传统的写作圈子。

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有些是我喜欢的,也有一些是我不喜欢的。我的喜好并不代表广大用户。而网络文学的生态圈子,又恰恰是靠用户写、用户读、用户评价的方式在运作的。所以这里只能说一些我个人的喜好。从好的一面上来看,现在的作家和读书人都在成长,而且不论是作家还是读书人,都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离开网络文学,这就必然会让网络文学,或网络文学的某些分支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喜欢看到的结果,毕竟我的岁数也不小了,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现在肯定是看不下去了。也有一个不是很喜欢的趋势,就是小说越来越数字化、网游化。很多小说,开篇的第一章,就是一个等级划分的定义,多少种族、职业以及等级划分。这种东西去做网游策划案还差不多,我每次看到这种东西,就直接将书页关掉,然后将这本书从书架上删掉。现在有些书,从主人公1级开始写:1级的时候,看到5级的人,高山仰止,10级的人,那就是神了;等主人公升到5级的时候,看到10级的人,高山仰止,20级的人,那就是神了,以此类推无穷无尽。中间再穿插一些5级的主人公杀死了6级的敌人,在10级的大反派手中逃出生天之类的故事。完全就是一种玩家在网游中的成长历程。这样做确实很省事,但是看的人,看一次也就够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以后这种书就没人看了。

对于网络文学的未来,我的看法是,就像任何一种主要是用于娱乐的文学形式一样,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会遇到那些传统文学阵营的反对。山海经、西游记、水浒、红楼梦、武侠小说,又有哪个不是在刚刚发行的时候,甚至发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列为是禁书,至少也是青少年不宜的图书呢?
每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文字是作为宗教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产生的,所以文字最早是被贵族和教士们在使用的,他们用这种东西来记述历史,编写经典。随着小说之类的完全用于普通民众娱乐的文学形式诞生或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那些自认为高于人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的大师们的质疑和阻挠。大师们总是代表着旧时代的东西,新的东西里面总会有一些是大师们所无法容忍的,否则也就不是新的东西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的大师们会死掉,那些写新东西的人,其中一些被广泛认可的人物,将会成为新的大师。在新的大师们掌握了话语权之后,他们就会为他们的作品,以及和他们那个时代和类型的作品说话。到了那个时候,经典就会在现在的这些作品中沉淀下来。西游记成为了经典,但是我想当时肯定不是只有西游记,被淘汰在滚滚红尘之中的永远都是绝大多数。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典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吗。但是每一个时代,成为经典和被淘汰的作品之间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被淘汰的比例越多,越代表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被淘汰的比例高,肯定不是因为某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不好,而是因为这个时代能够参阅写作的人更多了,作品也更多了。作品多了,最终剩下的经典的数量也是会上升的,成为经典的先决条件就是被广大读者所认可,那么既然写书的人门槛降低了,数量上升了,有时间、有条件看小说的人,数量肯定也会上升的,看得人多了,得到一定数量读者的认同,也就变得容易一些了。

网络文学的实质,是给了大家一个“人人都能写小说”的环境,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这里套用郭德纲的一句话,单就网络文学的这个问题来说,现今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喜欢网络文学,这没什么问题;另一种人,不喜欢网络文学,这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那些不喜欢网络文学的人,认为他们比那些喜欢网络文学的人,更高雅、更有品位,那就不对了。

网络文学才是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方式。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每个老年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自传

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会有大量的闲置时间,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年轻的人们讲述过去的经历。

我们也称这种行为为讲古。

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听这些故事,特别是被重复了很多遍之后的故事。以前这种问题很难解决,年轻人只能听到自己身边的一些老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肯定是老人们最得意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些经历,这也将成为老人们所讲述的故事中最详细,而且重复的次数也就越多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对于很多年轻人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认为这些故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现在的情况是,老人们爱说,却找不到爱听的年轻人。很多故事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完整的历史。很多故事口口相传,最终消逝在了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而我们的近现代历史本身又是那么的模糊不清,这对于现在的人认识历史,并希望能够从历史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对于未来的人们,来了解我们现在的情况造成很大的困扰。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种问题呢?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建立一个社区,让每一个老人,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他们所经历过的,所熟知的那些历史,记录下来。网站上记录的首先是语音信息,直接是老人们口述的故事。以及补充这些故事的一些佐证材料,比如老人的部分日记,信函,老照片,当时的新闻报道等等。然后,由专人来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将那些比较有价值的整理成文字材料,供人查阅,并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性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编目。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老人的自己、老人的子女或一些社会志愿者来完成,社会志愿者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可以通过吸纳社会捐赠的方式来补充。也可以在后期,此项目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后,进行分成。

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其中不涉及到保密问题的,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那些希望能够了解某些特定历史的人,可以自己去资料库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内容,然后在收听或阅读之后,再将他们自己的感悟反馈给网站,网站再将这些反馈发送给老人。这样一来,老人们就找到了能够记录历史,讲述历史的地方,也能够从那些听到他故事的人那里得到反馈。那些需要了解历史的人,可有地方能够找到他们所希望了解的东西。

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被整理出来之后,这些资料将会不断的汇聚。这就像是一个个的事件,每个事件中都会有多个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件。一个老人也可以将他自己的所感兴趣的几个事件穿起来,形成一本完整的自传。老人自己,或老人的子女,完全可以付费将自传印刷成册,保存家中,或送与一些亲朋故旧,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很好的纪念。

由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了,越来越多的照片被保存了下来,越是靠近现代的自传,其中的照片可能就会越多。很多人在有朋友到访的时候,喜欢拿着相册,来为朋友们讲述家族的变迁故事,现在通过一套整理传记的系统,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了,以后我们在有朋友到访的时候,就可以拿出一本传记,来为朋友们讲述其中的很多故事。最后还可以将这本东西,直接送给朋友。

我希望,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网站,大家在上面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过往的那些经历,存放一些照片或当时的新闻报道。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传记。这些传记可以被印刷成册,也可以仅仅是保存在网络上。这个东西,首先可以在老年人之中进行推广,以后也可以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进行推广。最后形成的记录,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每个人所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也一定不会是完全正确的。网站上主要记录的将是一些家族故事,以及家族演变的历史。

我希望,这个东西将来更像是传统的族谱。以前由于纸张昂贵、族谱的篇幅有限,所以族谱上通常记录的都是,某某人的儿子,在什么年代出生,什么年代死亡。只有那些在为宗族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才能搞在族谱中多占一些笔墨,比如某某人高中状元,或在什么地方为官,官居几品等等。每一个家族开枝散叶之后,族谱就会被分拆开来,分别记录各自分支的事情。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个自传网站,就是最终生成自己自传的地方,自己的自传将会成为族谱中的一个节点,年代和宗族关系比较近的人们,可能会有兴趣看看周围亲友的故事。那些离得比较远的,完全可以按照我们传统族谱的方式来看看自己家族的变迁过程。

这个站点,最早应该会以为老人们提供自传服务为起点,随着的不断累计,可以为那些研究某些特定历史的人,为那些家族提供一个记述历史的地方。并最终形成族谱或是以一些特定线索为穿插的编年史或大事记。

从自传的角度来看,有些老人可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将自己的传记写得更完善一些,但肯定也有些老人,只是希望能够记述一些零散的故事。这两种形式应该都可以独立的在网上展示,或印刷成册,并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些传记,将通过老人讲述、专人整理的方式来完成。那些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完善传记的老人们,也可以雇佣专职的编辑,来为自己整理传记。

关于这个系统的收支平衡,就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些整理资料的志愿者,他们的活动也是需要经费支撑的。所以需要考虑一下盈利模式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基金会,只有向这个基金会捐款的人或机构,才能应用网站的内容,从事商业活动。那些希望被雇佣来为老人们整理自传的专业编辑,在这种雇佣过程中,必须留出一部分,汇入基金会。所有自传在印刷的费用中,也必须要留出一定的比例,汇入基金会。如果有些老人的自传,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征得老人或他们的子女同意之后,可以进行出版发行,那么在版税中也可以扣除一部分汇入基金会。每一个使用这个网站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些免费的空间,可以存放一些照片,可以录制一些录音什么的,超过了免费使用的容量,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个免费空间的大小,可以根据基金会中资金的多少来判定,如果资金充裕,就多分配一些免费的空间,如果资金不充裕,那么新加入的人,就只能得到更少的免费空间。那些希望通过网站编制或印刷族谱、地方志之类的特定谱系的个人或单位,网站也会找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中,也将有一部分会被汇入基金会。基金会中的资金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支付志愿者的一些费用,为那些无法支付费用的老人,或贫困地区印制一些传记。基金会也可以在资金充裕的时候,雇佣更多的编辑,将更多老人们所讲述的历史,进行编目,并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希望我们能够记录下过往的一切,以后的人们,不需要再面对那么多的不解之谜了。希望我们能够为每一个老人,做一本自传,作为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希望我们能够为每一个老人,提供一个讲古的地方。希望我们能够在计算机、互联网、社区和云计算的时代,能够通过重新铸造族谱,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在梦想园中,本人以及放出几篇文章了,特别是关于社区的一些想法。
社区就是真实世界在网络上的虚拟映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到网络社区中来追寻那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缺失掉的那一部分文化。而很多社区,也恰恰正在发生着这一类型的作用,甚至有很多社区,就是以某正特别被大家所期待的文化为诱饵,吸引那些崇尚这种文化的人们,参与其中。
所以这里会开一个新的版块,叫做《新文化》,来讲讲有哪些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技术或互联网技术来表现的新文化,有哪些至少是我很向往的,在真实社会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文化,可以以何种形式搬到网络社区中来。
这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分支,如果大家有什么新文化建设方面的想法,也可以参与进来,我们一起讨论。不过作为梦想园中的一个分支,此类文章也将秉承梦想园的风格,只谈想法,不做研究。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