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布斯“灵魂伴侣”到山姆奥特曼的座上宾,强尼艾夫的IO团队以65亿美金估值并入OpenAI,是AI iPhone的黎明将至,还是又一个AI硬件泡沫的开始?

从乔布斯“灵魂伴侣”到山姆奥特曼的座上宾,强尼艾夫的IO团队以65亿美金估值并入OpenAI,是AI iPhone的黎明将至,还是又一个AI硬件泡沫的开始?已关闭评论

OpenAI以65亿美金收购了强尼艾夫爵士的IO团队,要做AI iPhone了吗?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

OpenAI最大的硬件收购来了。没办法,他自己3,000亿美金的估值了,现在收购任何的团队都是比较贵的,所以又变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AI硬件团队收购。这一次呢,是以50亿美金的纯股票交易收购强尼艾夫创建的IO团队手里边77%的股票。

这个团队呢,2023年底其实已经被OpenAI投资过了。当时投资了以后占股了是23%。这一次呢,等于是交50亿美金,或者叫以50亿美金的对价收购了剩余的77%的股票。这个65亿美金怎么算出来的?很简单,50亿除0.77就等于65了。所以它的总价值呢,是按照50亿美金收购77%股票的方式反推出来的。

More

马云重返舞台:支付宝独立发展与上市新征程,好日子是不是回来了?

马云重返舞台:支付宝独立发展与上市新征程,好日子是不是回来了?已关闭评论

马云回归支付宝,准备再次渡劫飞升。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支付宝和蚂蚁集团20周年大会在2024年12月8日举办。马云非常非常罕见地上台,发表了3分48秒的演讲。为什么要数到秒呢?因为实在太短了。马云每一次在任何地方露头或者被人偷拍到,都可以上头条,阿里的股价也会跟着涨一涨。这么大的公司,只要马云露面,股价就涨。这一次马云露面,阿里的股价依然在上升,而且支付宝里边光余额宝的数值就快速地上升了一截。

上一次马云公开讲话还是2022年双十一。当然了,还不是一次真正面向媒体、面向大众的讲话。他只是在阿里园区里头,跟员工做了一些交流。所以现在马云基本上算是深居简出,能够正儿八经站到台上讲个话非常难。而且大家注意,马云去讲话的地方不是阿里集团,他是去支付宝讲话了,这个意义非同凡响。

咱们要讲一下,现在的蚂蚁集团已经大不如前了,现在的估值只剩下原来的不到一半。这个是怎么来的?因为它的利润急剧下滑。2020年它的利润有575.3亿元人民币,2021年快速上升。为什么?因为2020年底原来计划上市了,所以很多的数据都做出来了。2021年有730亿人民币的利润(口误)。到2022年就只剩下312亿了,2023年还剩下238.2亿。2024年稍微企稳回升了一些,2024年上半年193.8亿,2024年全年应该能够到400亿左右吧,会比2023年要高一些了。

More

高通收购Intel,上演蛇吞象。高通能否成功鲸吞Intel?AI PC大潮下的新Wintel格局会否形成?反垄断审核是最大拦路虎?

高通收购Intel,上演蛇吞象。高通能否成功鲸吞Intel?AI PC大潮下的新Wintel格局会否形成?反垄断审核是最大拦路虎?已关闭评论

高通要收购Intel,这是不是又要上演一场蛇吞象?还是说在AIPC即将到来的时候,两家不是那么强势的公司准备合并在一起,大战一下英伟达呢?

大家好,这里是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今天咱们来讲一讲高通收购Intel的事情。消息呢,是上周五突然传出来的。高通说:“哎,我准备去收购Intel了,你们自己看着办。”Intel这边目前没有做出回应,也有记者去问到了Intel中国分公司,结果说不予置评。这种不予置评呢,相对来说就比较耐人寻味了。你说这事是有的,或者说这事没有,都算是一个结论;但是不予置评呢,就是我们要再想一想。

市场的反馈也很有意思,高通的股价应声下跌。因为大家都知道,Intel这样的公司,你要把它吃下来再消化掉,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实在太大了。而Intel的股价呢,却稍微上涨了一些。他终于有救了,有一个挣钱的公司要来收购咱了。

More

英特尔股价暴跌30%:下个季度指引更差,AI和数据中心业务双重打击,顶不住的老牌科技巨头如何自救?揭秘英特尔滑坡的根源:传统电信企业命运重演,错失GPU、移动和AI三大机遇,未来在何方?

英特尔股价暴跌30%:下个季度指引更差,AI和数据中心业务双重打击,顶不住的老牌科技巨头如何自救?揭秘英特尔滑坡的根源:传统电信企业命运重演,错失GPU、移动和AI三大机遇,未来在何方?已关闭评论

刺破AIGC泡沫的难道是英特尔吗?大家好啊,这里是老范讲故事。今天咱们来讲一讲英特尔崩了。

英特尔崩的原因其实非常非常多。有些人说,财报不及预期,亏损加大了;还有人说,下个季度的指引更差。什么叫下个季度的指引呢?就是你每次发财报的时候,会有一堆的金融机构说,我预期他要达到多少多少。你现在不超过预期,就认为是不及格,你就要去下跌。如果你超过了预期,但超过的不够多,也是不行的。如果你超过了预期,超过的姿势和方法不太对,或者各种的比例不太好,大家也不乐意。

下个季度的指引是什么呢?一般情况下,这个公司发当季的财报的时候,会说:“我下个季度大概是一个什么样。”这叫下季度指引。在下季度指引发之前,肯定还有好事者说:“来,我也给你预期一下,你下季度怎么样吧?”英特尔的下季度指引呢,更差,比这个季度亏的钱还多。

More

马斯克率领Neuralink团队揭示脑机接口新未来:神秘访谈带你解读核心技术与人类成神之路

马斯克率领Neuralink团队揭示脑机接口新未来:神秘访谈带你解读核心技术与人类成神之路已关闭评论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成神之路。大家好,这里是老范讲故事的YouTube频道。今天咱们来讲一讲,在上周五,马斯克和整个脑机接口团队一起接受了8小时的访谈,都谈了些什么。时间是8月2号,名字叫做《Neuralink与人类未来》。著名的科技博主莱克斯·弗里德曼主持了这场访谈。参加访谈的有Neuralink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还有他们的首席科学家DJ·SEO,以及首位Neuralink脑机接口的植入者诺兰·阿伯。

那么主要讲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首先,现在的技术还比较可笑。虽然方向是指明了,但并不是那么看起来高大上的样子。64根导线就真的是往脑子里塞线,每根线上有16个电极。这些电极是在三四个毫米的范围内进行分布。应该是一根线出去以后,有16个小电极从线里的中间插出来,这个长度三四个毫米。在这个线的周围把它分布出来,这16个电极是以200微米的间隔进行排布。这些电极的深度是3-5毫米,它真的是要插进去的,而不是说贴在上面的,是要插到我们的脑皮层里边去的,是一个有损害的手术,这个还是有点吓人的。

More

黄仁勋AI时代英伟达GPU革命:一场市值2.7万亿美金的狂欢,COMPUTEX 2024重磅发布Blackware GPU,1.8万亿参数GPT4揭秘!

黄仁勋AI时代英伟达GPU革命:一场市值2.7万亿美金的狂欢,COMPUTEX 2024重磅发布Blackware GPU,1.8万亿参数GPT4揭秘!已关闭评论


大家好,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YouTube频道。今天,咱们来讲一讲黄仁勋在COMPUTEX上的狂欢。COMPUTEX是一年一度在台湾举行的计算机大会。黄仁勋,作为现在真正AI时代的当红炸子机,可能是唯一靠AI赚了大钱的人。虽然微软也在赚钱,但是微软整个靠AI挣的钱并没有那么多。真正靠AI赚了大钱的公司只有他一家——英伟达。刚才我看了一下,英伟达现在市值2.7万亿美金。大家知道,再往前就是微软的3.2万亿,第二名是苹果,2.9万亿,还差那么一点点。可能稍微一哆嗦,英伟达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市值的公司了。那么,黄仁勋上面都讲了什么呢?作为网红,肯定还要先暴露一下行业秘密,别人都不知道他知道的事情。上来先说一下他现在讲的是什么——就是GPT-4到底有多少参数。GPT-3.5大家知道是1,700多亿参数,就是一个170多亿级别的模型。但是到GPT-4的时候,OpenAI就再也没有出来说它到底有多少参数。很多人说你是不是超过万亿了,对OpenAI来说,这个数据不是很准确。我来辟谣了,但是具体有多少,从来没有讲过。黄仁勋在前面的GTC,就是GPU技术大会上,每年一次的英伟达自己的开发者大会上,上面也讲了……

说起来1.8T,这个1.8T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1.8万亿参数,而且它是一个Moe模型。当时OpenAI并没有对此多说什么,但这一次,在《Computer Text》上,他们又反复强调了这个事情,明确指出GPT-4的训练参数达到了1.8T。这让人们意识到,想要达到GPT-4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现在大家都在努力研发号称能达到或接近GPT-4水平的模型,比如几百亿参数的模型,比如梅塔的拉马3可能会有一个400亿参数的模型,国内也出现了很多一两百亿参数的模型。但事实是,即使提到的1.8T参数,如果考虑到是Moe模型,分成八份来看,那么单个模型可能也就相当于200多亿参数的水平。

More

国内大模型价格战已打响,DeepSeek率先推出超低价服务,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跟进、阿里的通义千问全线降价、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腾讯混元等巨头纷纷跟进,新的时代开始了。

国内大模型价格战已打响,DeepSeek率先推出超低价服务,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跟进、阿里的通义千问全线降价、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腾讯混元等巨头纷纷跟进,新的时代开始了。已关闭评论

大家好,

欢迎收听老范讲故事YouTube频道。今天咱们来讲一讲国内大模型厂商,突然就变脸了,开始打价格战,而且是价格生死战。这个战争是从哪开始的?首先是有一个大模型叫deep sick,他先开始干的。原来我们使用100万TOKEN,大概也得十几二十块钱,甚至贵的也能有五六十块钱。国外的大模型经常是要到十几美金。他呢,直接来了一个啊,100万TOKEN一块钱人民币。DPC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因为他后边不是一个互联网巨头,也不是原来从互联网大厂出来的人,他后边是一个私募巨头,换方量化直接不讲武德啊,100万TOKEN一块钱人民币。

那紧随其后的呢,是豆包啊,这是字节跳动下边的大模型,直接降价到100万TOKEN 0.8元人民币。你不是一块吗,我8毛啊。然后通1,000问说那你们都降,我也来呗。我后边反正是阿里云,谁怕谁啊,最多的显卡都在我手里头,那降价啊,把通1,000问最新的千问Max千问浪什么,全都降到了一个白菜价。当然同1,000问降价的时候呢,还是用了一些小花招的啊,他把输入TOKEN跟输出TOKEN的价格分开了。什么意思?就是当你往里梳的时候,你也是算TOKEN的,当它往外吐的时候,也是算TOKEN的。就是它把往里梳的这个TOKEN的价格,降低了更多啊,往外吐的这个TOKEN呢,也在降,但是降的并没有那么多。大家能够理解,就是你往里输的内容,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的大模型号称是可以输入100万字,200万字,但是他每一次输出,可能也就输出个1,000字,2,000字,他不会输出那么多的。你说一大模型坐在那,吭哧吭哧给你吐100万字出来,有人看没有?一个人坐在那阅读,读100万字也得会功夫吧。所以呢,从大模型输出的这个TOKEN稍微贵些啊。然后百度特别逗啊,百度先强调了一下,说不要关注价格,要看这个大模型的特性,以及大模型的性质,是不是适合你的场景。讲完了以后呢,左右一看说哎,你们都跑了,等等我等等我,对吧?直接把手里头两个最常用的模型,一个叫快速模型,一个是轻量级模型免费,对吧你们还要收钱吗?咱不要钱了。

More

中国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处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哪一个层次?

中国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处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哪一个层次?已关闭评论

这是前几天终于找回了知乎账号之后,发现的一个邀请回答的问题。特此将答案贴在博客中。

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其实主要体现在中国,以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里面。我们很多用户第一次接触网络,就是通过手机来的,这些人跳过了PC互联网的阶段,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并没有那么清晰的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分界线。现在手机上依然也有很多服务是通过网站来获取的,而并不是app。

美国肯定没有出现咱们现在这种满大街举着手机刷二维码的神奇景象,他们还在使用现金、支票、信用卡。也没有出现像微信那种可以成为新操作系统的巨型移动应用。其他垂直领域,其实两边差不太多,uber、airbnb、yelp等和中国差不多的。

说到中国处于美国什么阶段,或美国处于中国什么阶段,前提是只有一条发展路径,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发展。

未来,美国是不是会顺着中国这条路走下去,这很难说。就像我们在支付领域里面跳过了美国的支票,在通讯设备发展历程中,跳过了美国的家庭电话答录机一样,美国有美国的特点,我们有我们的特点。最后不一定走向同一个方向,就算大方向一致,其中的某些节点也是会被跳过的。

即时通讯软件为什么那么难以替换

即时通讯软件为什么那么难以替换已关闭评论

即时通讯系统,我们通常管这叫IM,QQ、微信、Line、Whatsapp都是此类系统。

这种系统的流行于否,有很多偶然与必然因素在里面。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进入一个封闭市场的时间点。通俗的讲,就是先发优势很重要。

Line是一款很有趣的IM软件,这个软件在日本、台湾都很流行,最为IM系统,LINE的最大特点是可爱,里面有很多Line自有版权的卡通形象以及这些卡通形象的表情包。以前在一些国内的大商场里面还会有Line的专卖店,销售由Line授权,印有Line自有版权卡通形象的特许商品。在这些地区,其他IM系统,有再多的功能优势,也很难打入了,用户的习惯已经被训练了,大部分用户已经被Line俘获,除非有一些特殊的垂直用途,否则当地用户不太会转用其他IM。比如台湾有很多人因为工作或生活原因需要和大陆的同事、朋友或亲人联系,他们也会安装微信,但是他们日常使用的IM系统,就是Line。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联系人,都在使用Line,这是一个巨大的惯性,很难调整。香港距离我们更近,那里的用户主要在使用whatsapp,不需要和大陆人进行沟通联系的香港人的比例肯定不会那么高,但是他们依然喜欢使用whatsapp,在香港人之间的沟通中,依然会使用whatsapp。

国际大公司的例子,Facebook,在推出了自己的facebook massage之后,发现无法改变用户行为习惯,最后不得不收购whatsapp。Google在尝试了Google Talk,Google Hangout,以及最新的Google Allo之后,还是无法占领IM市场。

综上所述,国内的移动IM市场已经基本被微信占领了,马云也不是万能的。引入Line或whatsapp等国外产品对于改变微信的统治地位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从技术水平上来说,不好说哪家更领先一些,按照我的理解,我更愿意相信这些产品中,可能除了加入人工智能的Google Allo之外,微信的技术最好的。从功能上来说,whatsapp是目前最容易吸引用户的产品,在某些国家,多个IM同时进入的情况下,whatsapp胜利了。whatsapp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比较单纯的一款IM软件,手机号就是账号,更容易被移动用户所接受。在全球范围来说,用户量最大的IM,应该就是whatsapp,国内如果没有墙的话,微信的胜利可能还要多出一些波折。

微信大概是所有流行的移动IM中功能最复杂的一个了,里面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生态体系,有很多公司,很多人,依赖微信体系赚钱。国外的各种IM,包括Line和Whatsapp,都在逐步的向微信学习。

写在最后,IM的更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国家管控,非常有效。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等待年轻人的成长。年轻人有时候为了不和父母使用同样的IM系统,或者是有一些新的需求,会使用新的IM系统,当这些年轻人长大之后,那么新系统就会自然的替换老系统。从国内来看,95后,特别是00后,又重新开始使用QQ了。现在,微信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工作IM工具,大家在微信上的联系人以及沟通内容,甚至是朋友圈内容,很多都是工作相关的。现在总有一种人生被微信绑架了的感觉,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选择了微信的便利,同时就要承担微信给我们带来了各种痛苦。

从NFC Task Launcher的新功能看没有界面的设计

从NFC Task Launcher的新功能看没有界面的设计已关闭评论

前几天,想要给一个朋友演示我手机的NFC功能,打开了NFC Task Launcher之后,发现在新建tag的时候,那个导入原有tag的功能不见了。寻找了一下,发现这个功能被移到了菜单之中,也就是说当显示主界面的时候,按菜单按钮,会弹出一个如下图的菜单,那些找不到的功能,被移动到这里了。

2013 02 25 10 01 52

 

现在的版本,按“+”号键,新建标签的时候,选项变成了三个,第一个是新建一个NFC标签;第二个是新建一个蓝牙事件,也就是说当某个特定的蓝牙设备连接或断开的时候,执行一些特定的动作;第三个是wifi事件,即连接或断开某个特定wifi热点的时候,执行一些特定动作。2013 02 25 10 02 05

NFC相关的功能,在上一篇文章《三星Galaxy Note2的NFC功能小试》中已经介绍了。这次我尝试了一下蓝牙事件。首先,选择触发的条件,我选择的是当手机连接到我的蓝牙音箱。注意,要先对所需的蓝牙设备进行配对,否则在选择蓝牙事件的时候,那个设备不会出现在选项列表中。

2013 02 25 10 02 39

下图就是我的蓝牙音箱,飞利浦SBT30,音质相当好,播放和待机的时间也非常长。

2013 02 25 10 10 24

我选择了当蓝牙音箱被连接的时候,打开豆瓣FM,我现在已经逐步的将移动设备上的音乐都删掉了,豆瓣FM完全可以满足我的音乐需求,很久没有去寻找、下载、同步音乐了。

2013 02 25 10 02 50

除了蓝牙音箱连接的这个事件之外,我还设定了一个蓝牙关闭的事件,当断开蓝牙音箱的时候,将豆瓣FM关掉。

2013 02 25 09 54 53

这种动作,没有办法随着NFC标签传播。如果想要传播这种动作,就必须要通过共享的方式了。

2013 02 25 10 01 12

下面是我通过G+将动作共享出去的过程。

2013 02 25 09 59 35设置完成,进行测试。打开蓝牙音箱下面的开关。

2013 02 25 10 10 38

音箱上面的蓝色LED灯闪动两次之后,自动连接到了手机上。注意,手机和设备要先完成配对。
2013 02 25 10 11 20

手机上面的豆瓣FM自动启动,并通过蓝牙音箱开始播放我打了红心的音乐。2013 02 25 10 11 50

手机的状态栏上显示,NFC Task Luancher执行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蓝牙音箱”。

2013 02 25 10 12 20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三星的设计总监在一次演讲中说,最好的界面,就是没有界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宝马开发的BMW手机应用,需要拿出手机,解锁手机,找到应用,点击应用,解锁汽车等等一共14步操作,才能实现汽车解锁这个动作。同时,奔驰的汽车,只要驾驶者带着奔驰车的钥匙,靠近汽车,然后去拉车门,就可以实现汽车的解锁。这两种操作过程的高下是很容易判定的。奔驰汽车那种没有操作界面的操作方式,被三星的这位设计总监所推崇。

现在,我的手机也可以部分的实现这种没有界面的操作了。如果我想听音乐,只要打开音箱的开关,然后所有操作就完成了。以后,越来越多的设计,应该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当应用可以判定用户意图的时候,直接实现用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多余的步骤和界面,都是不必要的。

 
 
 
 

Older Entries